安卡拉省

安卡拉省

安卡拉省(Ankara Province)是位於土耳其中部的一個省,面積25,615Km2,人口4,007,860人(2000年)。首府安卡拉也是土耳其的首都。安卡拉(Ankara)安卡拉的地理位置,土耳其共和國首都,安卡拉省省會。在小亞細亞半島上安納托利亞高原的西北部,海拔900米,臨薩卡里亞河支流安卡拉河。人口500萬(2009年),年最高氣溫31℃,最低氣溫-4℃。安卡拉是土耳其第二大城。西方原稱其為安哥拉,1930年土耳其政府更正為安卡拉。

基本信息

簡介

安卡拉省(Ankara Province)是位於土耳其中部的一個省,面積25,615Km2,人口4,007,860人(2000年)。安卡拉(Ankara)的地理位置,土耳其共和國首都,安卡拉省省會。在小亞細亞半島上安納托利亞高原的西北部,海拔900米,臨薩卡里亞河支流安卡拉河。人口500萬(2009年),年最高氣溫31℃,最低氣溫-4℃。安卡拉是土耳其第二大城。西方原稱其為安哥拉,1930年土耳其政府更正為安卡拉。古城歷史至少已有3,000年,從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到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都是重要的政治、軍事或商業中心,1923年成為土耳其共和國首都。為僅次於伊斯坦堡的全國第二大工業中心,有釀酒、麵粉、榨糖、乳製品、水泥、毛紡、建築材料、衣機等工廠。交通運輸中心,有東西行的鐵路幹線通全國主要城市和港口,另有公路多條通向各方。航空港保持國內外的航空聯繫。存有古堡等遺蹟, 素有“土耳其的心臟”之稱。

歷史

古代歷史

克爾克拉雷利省安卡拉的地理位置
安卡拉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世紀。有些歷史學家認為,早在公元前13世紀以前,一個稱為“西臺”的強大而好戰的印歐人部落來到這裡定居,築起一些城堡,建立西臺帝國,當時稱之為“安庫瓦”,後變音為“安基拉”。另一種傳說則認為這座城市是在公元前700年左右為弗里吉亞國王米達斯所建,由於他在那裡發現了一個鐵錨,這便成了這座城市的名字。之後,幾經變化就成了“安卡拉”。安卡拉一地區的歷史是從青銅器時代的哈梯文明開始,又繼承了公元前2000年的西泰特人、公元前10世紀的菲爾吉斯人、利迪亞人、波斯人的文明。其後,繼葛拉特亞人之後,公元前3世紀蓋魯特人在安卡拉建設了最初的首都。安卡拉在印歐語系中,“安卡拉”意為“彎曲的錨”。在佛里幾亞王朝之後,一個叫加拉特的部落來到小亞細亞,也在安卡拉建都,當時這個地方被稱為“安科爾”。
公元前3世紀,羅馬人占領了安卡拉,當時,羅馬帝國皇帝艾羅給安卡拉定名為“麥特羅波爾”,其意為“大都會”或“首府”。羅馬帝國時期,在安卡拉修建了數量眾多的教堂、賽馬場、公共浴池和圓石柱等建築物,在這一時期,市區不斷擴大,人口迅速增加,成為一座文明而美麗的城市。從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到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這裡一直都是重要的政治、軍事和商業中心。
這個城市又被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塞爾楚克王朝所占領。阿爾帕斯蘭(Alpaslan)於1073年,優魯多魯木(Yildirim)、貝亞及茲特(Beyazit)於1402年統治過安卡拉。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土耳其統治了安卡拉。在羅馬時代,這裡是文化、商業貿易和藝術的中心。奧斯曼時代這裡是與東方進行貿易的重要的中繼城市。但是到了19世紀,逐漸失去了其重要性。

近代歷史

安卡拉正式定為首都之前,城市規模並不大,居民也僅有數萬人。在顯赫一時的奧斯曼帝國時期,土耳其的首都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邊上的伊斯坦堡。隨著奧斯曼帝國的日益衰落和俄、英、法等帝國主義勢力的侵入,到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土耳其面臨被瓜分的危險。首都伊斯坦堡也經常處於歐洲帝國主義列強的炮艦威脅之下,1920年還被英軍占領過伊斯坦堡市。被尊為“土耳其之父”的穆斯塔法•凱末爾便到小亞細亞半島組織對外反抗外國侵略、對內推翻蘇丹封建帝制的資產階級革命。由於地理位置適中,交通方便,安卡拉逐漸成了鬥爭的中心。同時也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革命勝利以後,安卡拉便被定為共和國首都。、
1923年土耳其宣布成立共和國,1923年10月3日,開國元穆斯塔法•凱末爾放棄三朝古都的伊斯坦堡,把國都的定在安卡拉.16天后,在安卡拉土耳其共和國宣告成立。在這之前只是以有著柔軟細長絨毛的兔、貓,羊而聞名的安卡拉,現在已是共和國務主要政府機關、外交使館的聚集地。曾經只有一些手工藝品生產和小商小販的安卡拉,現已是一個眾多豪華賓館,銀行及商業大廈林立的現代化都市.融奧斯曼建築風格和古典建築藝術為一體的考佳泰派清真寺,是一個建築藝術上輝煌的作品。紀念館中最為輝煌的當屬國父紀念館。穿過被土耳其人稱為“啊呢特卡畢爾”,兩排花崗岩石獅守護的甬道,來到一個肅靜的廣場,面對現肅穆的的國父陵堂,不得不使人對這位共和國的締造者之偉大業績感到欽佩。

發展

安卡拉市容安卡拉市容

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以前,安卡拉市容安卡拉不過是個小城,而到2009年已發展為約有500萬人口的現代化都市,僅次於經濟中心、古都伊斯坦堡。安卡拉市區分新舊兩部分,老城以修建在一座小山丘上的古城堡為中心;新城環繞在老城東、西、南三面,尤以南面的城區最為整齊,這裡均是歐式建築,大國民議會和政府主要部門都集中在該區,再往南是使館區和總統府所在地——羌卡亞。貫穿南北的主要街道是以共和國奠基人凱末爾的尊稱命名的,叫阿塔圖爾克大道。這條大街上的民族廣場、勝利廣場和紅新月廣場上都建有凱末爾的塑像,他或高踞馬背,或昂首挺立,形象逼真。
安卡拉以行政中心和商業城市聞名,工業不很發達,經濟上的重要性遠不如伊斯坦堡、伊茲密爾、阿達納等城市。這裡只有一些中小規模的工廠。安卡拉地勢起伏不平,氣候屬半大陸性氣候。主要農產品有小麥、大麥、豆類、水果、蔬菜、葡萄等。牲畜主要有綿羊、安哥拉山羊、黃牛。安卡拉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衝,鐵路和空中航線通向全國各地。
這裡有著名的安卡拉大學中東技術大學等高等學府。在老城區的一個山坡上,建有一座赫蒂博物館,裡面陳列著許多浮雕、青銅器等。這些屬於公元前六、七世紀的歷史文物,充分顯示出古代赫蒂人的高度文明。安卡拉建有許多清真寺。這些清真寺是伊斯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旅遊

安卡拉市景安卡拉市景

城堡是安卡拉的主要旅遊點,位於舊城的山上,從長途巴士站,或火車站附近(出車站後不用過馬路),乘搭16或64號巴士,在山腳下車,車程約10分鐘,然後朝著城堡的方向向山走,即可到達。從城堡上可俯瞰安卡拉市的全景。此城堡是由Michael Ⅱ興建的。

安卡拉古城

這座城市建築在到處都露出熔岩的土地上,由葛拉特亞人(Galatians)開始建築,由羅馬帝國最後建成。後來又由拜占庭帝國和塞爾楚克王朝進行了修復和改建。這一帶是安卡拉最古老的地區,城牆內有很多傳統的建築物,有廣闊的綠地,使得人的生活輕鬆愉快。安卡拉地區在公元前2000年作為維訥(Vino,哈梯和西泰特)的發源地而知名。在這一城區,有很多房屋作為傳統的土耳式建築被修復保護,有的已改建為可以品嘗土耳其等各國料理和葡萄酒的餐廳。

尤利阿奴斯之柱

位於烏魯斯地區的這根柱子建於公元362年。一般被認為是為了紀念羅馬皇帝尤利阿奴斯的來訪而修建的。15米高,在柱子的頂端部還裝飾了樹葉形的裝飾品。

安那托利亞考古學博物館

該博物館是將城門邊的古代商隊住的旅店改建裝修而成的。裡面展示舊石器、新石器、哈梯、西泰特、菲爾吉斯、烏拉爾、羅馬和利迪亞等各個時代的珍貴文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