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占城

秦漢以來,交趾為中國郡縣之地,唐置安南部護府治之。五代時,交趾諸姓土豪相繼稱雄自主。968年,丁部領削平諸豪,始稱帝建國,國號“大瞿越”,都華閭(今寧平);其後李朝(1010——1225)遷都升龍(今河內),改國號“大越”。自立國以來,一直與宋朝保持朝貢關係,宋朝冊封其帝為“安南都護……交趾郡王”,南宋時改封“安南國王”,仍稱其國為交趾或安南。

安南占城

秦漢以來,交趾為中國郡縣之地,唐置安南部護府治之。五代時,交趾諸姓土豪相繼稱雄自主。968年,丁部領削平諸豪,始稱帝建國,國號“大瞿越”,都華閭(今寧平);其後李朝(1010——1225)遷都升龍(今河內),改國號“大越”。自立國以來,一直與宋朝保持朝貢關係,宋朝冊封其帝為“安南都護……交趾郡王”,南宋時改封“安南國王”,仍稱其國為交趾安南
1257年,蒙古大帥兀良合台從雲南遣使到安南“招諭”,時安南陳朝(1225——1440)初興,國力頗盛,國主陳煚(太宗)將使者投入獄中。1258年初,兀良合台率軍侵入安南,陳煚撤離升龍,蒙古軍入據之,但九天后就退回。其年,煚子光昺(聖宗)繼位,派人到雲南與蒙古通好,兀良合台即遣訥刺丁前往諭其“內附”。
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後,以孟甲、李文俊為南諭使,至安南傳詔,許其“衣冠典禮風俗一依本國舊制”,“已戒邊將不得擅興兵甲,侵爾疆場,亂爾人民”。三年,安南使臣來貢方物並上書“乞三年一貢”,遂封光昺為安南國王,授虎符,依其請定每三年一貢之例,同時設定安南國達魯花赤,以訥刺丁充任,往來其國督察(繼任者先後有忽籠海牙、張庭珍、李元、合撒兒海牙等人)。自此安南王依例納貢和遣使入朝,但對要求其履行君長親朝、子弟入質等臣服“六事”以及索取儒、醫、工匠等人員,則託辭拒絕,並且不肯拜跪受詔。至元十二年(1275),光昺又上表申訴達魯花赤和來使“凌轢小國”,請求免置達魯花赤。十四年,光昺子日煊(仁宗)繼位,遣使來朝。元朝因他“不請命而自立”,不予冊封,只稱為“安南世子”。次年,遣禮部尚書柴椿等待詔至安南,令其親身“入朝請命”,日煊以體弱不堪道途艱難為辭推託。十六年,再遣柴椿、梁曾等前往傳旨,措辭嚴厲:“若果不能自覲,則積金以代其身,兩珠以代其目,副以賢士、方技、子女、工匠各二以代其上民。不然,修爾城地,以待其審處焉。”日煊仍託病不朝,只令其叔陳遺愛隨使巨入覲。十八年,使臣還奏,忽必烈遂決意強行實施對安南的統治,置安南宣慰司,並將陳遺愛立為安南國王,命宣慰使都元帥兼達魯花赤卜顏鐵木兒帶兵護送回國。但當時元朝侵日新敗,還來不及作好用兵安南的準備,宣慰司官兵被拒於境上,遺愛歸國後被害,扶植傀儡國王的計畫未能實現。
忽必烈在滅南宋後,就把眼光放到海外,目標不僅是通市舶之利,還企圖使海外諸國臣服。占城是通海外必經之地,至元十五年福建(泉州)行省左丞唆都受命“經營海外”,就派人到占城招諭。十六年,占城使者來進方物,元遣兵部侍郎教化的、總管孟慶元等出使,諭其王來朝。占城國王失里咱牙信合八刺麻合迭瓦(Sri jaya Sinhavarma ba(ri)deva,1265——1287)遣使上表稱臣、納貢,十八年,詔封其為“占城郡王”,同時設立占城行省,以唆都為右丞,劉深為左丞,亦黑迷失為參政,準備在其境實行直接統治,並以為出征海外諸國的前沿基地,令占城備供軍糧。十九年,占城王子補的(即占城碑文之Harijit=JayaSinhavarman世)執掌國政,不願屈服於元朝。元遣萬戶何於志等出使暹國,宣慰使尤永賢等出使馬八兒,舟經占城,皆被扣囚。其年十一月,占城行省唆都等率軍進征,由廣州航海抵占城港(即新州,其國都之港口,今越南歸仁),依海岸屯駐。占城軍民修治木城,架回回炮備御。唆都屢遣人招降,都被拒絕,二十年初,令諸軍發船攻城,經激戰破之。占城王殺所囚元使,退入山中,聚兵立寨拒守,憑山林險阻擊敗來攻之敵。元軍受挫,只能在沿岸立木城屯守。二十一年,占城王遣使來大都上表,請求召回唆都軍,願歲貢方物,而唆都已奉旨領兵北上與鎮南王軍會合攻打安南,遂離占城。
至元二十年,忽必烈決意發大軍征服安南、占城,命荊湖行省主管其事,將荊湖、占城二省合併為一。二十一年,以皇子鎮南王脫歡統領南征軍,聲稱假道安南往征占城,令陳日煊出迎,並納糧助軍。其冬,脫歡率軍侵入安南,遭到興道王陳國峻指揮的守軍步步阻擊。二十二年一月,攻占升龍,陳日煊率官屬退往清化,脫歡遣軍追襲,不能及。元軍分兵攻略諸地,日煊弟陳益稷等歸降,但陳國峻及其他堅決抗元的將領聚集了更多軍兵和戰船,分屯要害之地,針對元軍勢如風火,迅猛而難持久的特點,採取避免決戰,“不求速勝”,“如圍棋然,隨時制宜”的策略,使敵陷於困疲。唆都軍從占城進入安南,至天長(今南定),遭安南軍阻擊,未能如期與脫歡大軍會合。五月,暴雨疫作,元軍益困,安南軍乘機反攻升龍,迫使脫歡率軍撤出安南,回軍途中又遭截擊,死傷甚眾,大將李恆中箭死。唆都聞大軍已回,也向烏里(順化)撤退,被安南軍前後追堵,敗死。
二十四年十一月,脫歡復統大軍海、陸並進侵入安南,進至升龍,陳日煊撤往海上。二十五年二月,脫歡引兵退屯萬劫。由海路運糧來接濟的船隊在綠水洋被安南軍攔截擊潰,不能達,元軍糧盡兵疲,又到處受到安南軍民的進攻,所占關隘皆失,至三月,只得全軍撤回。安南軍在白藤江布伏截擊,重創元軍,俘殺大將烏馬兒、樊楫等,行省右丞來阿八赤亦中箭死。
安南、占城為免於再受戰禍,在元軍退後隨即遣使修好。元朝方面,征南之役導致“公私煩擾,郡邑騷然”,尤其是湖廣、江西等省供應船隻、軍糧,賦役沉重,民多離散,或起義反抗。忽必烈雖欲再次動兵,終被廷臣諫止。元成宗即位(1294)後,詔罷征南,遣李衍、蕭泰登出使安南,作為和平使者受到歡迎,其國王陳日(英宗)也遣使朝貢,恢復了傳統邦交,自此使節往來不絕,除皇慶年間(1312——1313)發生的邊界領土爭端外,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友好關係。

元代中國與安南、占城的經濟、文化交流雖然受到戰爭的不良影響,但並未中斷,戰後又有所發展。安南陳朝儒學興盛,儒土地位提高,來元使者多以儒臣充任,他們按例要拜訪翰林院,贈送一份禮品,從而與元朝文人學士結文學之交。當時安南雖已創製了“字喃”(十三世紀初),但開科取士、著書立說仍用漢文,科舉考試也遵用元制。和宋時一樣,安南也向元朝求取儒學、佛教典籍,得到了《九經》和《大藏經》。大德五年(1301),安南使者因偷畫大都宮苑圖,私購輿地圖及禁書,受到元朝的責備。安南君臣有不少漢文化水平相當高,如陳國峻,不僅是軍事家(著有《兵法要略》),詩文亦佳;黎文休仿《史記》體例著《大越史記》(1272年成書,失傳);隨陳益稷入元寓居漢陽的黎崱,善作詩詞,精熟載籍,仿中國方誌體著《安南志略》,是現存其國人撰寫的最早一部史地著作。因此,元朝出使安南的使臣也選擇善文辭、通典故者擔任,以免被輕視。他們往往撰詩文記其使事、見聞,如至元二十五年出使的徐明善、至治元年(1321)出使的文子方都著有《安南行記》,元統二年(1334)出使的智熙善著有《越南行稿》。元代入居安南、占城的中國人很多,為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崖山之戰前後就有不少南宋官員避難於二國。元優人李元吉從軍入安南被俘,後在其國傳習元曲,創作“古傳戲”,將雜劇傳入安南;另一被俘從軍醫生鄒孫,傳醫術於安南,其子承父業,被越人稱為“神醫”。安南、占城與元朝除傳統的貢賜貿易外,民間貿易也很活躍,《島夷志略》交趾、占城條記載了當時的“貿易之貨”和舶商販易情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