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島鎮

孤島鎮

孤島鎮屬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管轄。位於東營市東北部,南離東營市政府駐地65公里,北距東營海港35公里,東(東營)—港(東營海港)高速貫穿全境。地理坐標為東經118°39'-119°8',北緯37°47′-37°84′,總面積159.46平方公里,東北臨渤海,與膠東半島隔海相望。該鎮地下石油資源豐富,地上土質肥沃,水源充足,適宜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種植桃、蘋果等水果,放養牛、羊、鵝等。特產主要有:槐花蜜、羅布麻、大豆、蘆葦、黃河刀魚、鯉魚等。

基本信息

概況

孤島鎮孤島鎮

孤島鎮位於河口區東部,距區政府駐地30公里,面積159.46平方公里。轄2個村委會,農村總人口252戶、774人,其中女384人,非農業人口77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56‰。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實現1.85億元(現價,下同),比2004年增長22%,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496萬元、7282萬元和10743萬元,分別比2004年增長10.6%、30.2%和16.7%;工業總產值1.7億元,實現利稅1893萬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96萬元;種植業產值160萬元。全年造林533公頃,森林覆蓋率達19.2%;林果總產10000噸,林業產值220萬元;大牲畜存欄696頭,存欄0.05萬頭,存欄5641隻,家禽存欄7萬隻,畜牧業總產值320萬元;水產品總量8000噸,漁業總產值196萬元;有水庫3座,總蓄水能力2350萬立方米;農業機械總動力達4700千瓦;農村用電量18萬千瓦時;鄉鎮企業總產值1.9億元,利稅2130萬元,其中個體私營企業產值1.9億元、利稅2130萬元;財政收入2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850元,比2004年增收200元;有中學2處,國小5處,在校學生共4000餘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醫院2處;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85部;小康水平指數達到80%,有2個村達到小康水平。先後被評為省級中心鎮、國家重點鎮、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鎮等榮譽稱號。

城鎮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鎮區統一划分為住宅區、辦公區、工業區、商貿區等不同功能分區。現已建成朝陽1-7村、協作1-2村、西苑1-2村、豐收、芙蓉村綠苑等14個標準化居住小區,1處工業園區,日處理污水5000立方米生活污水處理廠和日處理垃圾30立方米的生活垃圾處理廠各1處,自來水廠2座,淨化站1處,生活用變電站15處,供水、排污、供電、供暖等基礎設施全面配套。鎮區交通幹道南北走向主要有濱海路、永安路、共青團路、

孤島鎮孤島鎮
羅孤路,東西走向主要有濱孤路、永興路、永樂路、光明路,形成“四縱四橫”的框架基礎;商貿設施齊全,服務業發達。鎮區現有綜合及專門商業小區5個,勝大超市、金島超市、百貨大樓、鑫海商廈等大型綜合商場4處,蔬菜批發市場、海產批發市場、電器批發市場、建材批發市場等專業市場5處,開放型水陸公園和植物園各1處,客運中轉站1處,電影院1處,三星級賓館1所,溫泉療養院1所;教育醫療衛生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發展環境優良。全鎮現有全日制中學2所,職業學校2所,國小3所,在校教職工560餘人,在校學生5000多人。孤島醫院、濟軍生產基地醫院等標準化醫院2處,提供床位320餘張。大型體育館和圖書館各1處,大型會場2處,文化活動中心10餘處,無線、有線電視台各1處。鎮區建築新穎,街道整潔,綠地廣闊,環境優美,綠化總面積127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6.2%。先後被山東省命名為“山東省中心鎮”、“省級衛生鎮”、“全省環境優美鎮”、“山東省最具發展潛力鄉鎮”,被國家命名為“全國重點鎮”、“國家衛生鎮”和“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等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孤島鎮建制於1992年11月13日,是黃河三角洲地區新崛起的石油工業重鎮,196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投資成立軍馬場,進行農業開發,1970年勝利油田在此進行石油勘探開發,1979年墾利縣在此設立孤島辦事處,1983年成立東營市孤島辦事處,劃屬河口區管轄,1992年11月13撤辦事處成立孤島鎮。

地理位置

孤島鎮屬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管轄。位於黃河入海口北側,東經118°39’-119°8’,北緯37°47′-37°84′,總面積159.46平方公里,東北臨渤海,與膠東半島隔海相望。

自然環境

孤島鎮孤島鎮
孤島鎮屬於半乾旱暖溫帶東亞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2.1°C,最高年12.9°C,最低年10.9°C,年降水量347-813.2毫米,年光照2600-2800小時,地下石油資源豐富。地上土質肥沃,水源充足,適宜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種植蘋果等水果,放養等。特產主要有:槐花蜜羅布麻大豆蘆葦黃河刀魚鯉魚等。

人口與民族

總人口3736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2884人,占總人口的88%,農業人口4485人,占12%,多為漢族,回、滿、苗等少數民族50多人,還有來自全國十幾個省市、省內二十幾個縣市的流動人口近5000人。

市政建設及規劃

孤島鎮孤島鎮
孤島鎮行政轄朝陽1-7村、協作村、生產基地等12個居住小區。城鎮規劃面積46平方公里,駐有勝利油田孤島採油廠和濟南軍區黃河三角洲生產基地兩個大型國營企業。城區現有主要道路96條,總長度13公里。有生產生活用變電站15座,居民生活用天燃氣服務機構1個,油田通訊站和地方電信管理部門各1處,自動電話15000門,城區綠化面積83.3平方公里。2000年2月29日被山東省政府批准為中心鎮。

對外交通

水陸交通十分發達。東營港連線孤島、旅順大連瀋陽。內部公路縱橫成網,孤河公路向西延伸與北京相連,每日有開往北京、天津河南濟南青島煙臺維坊東營濱洲等地的客運班車40餘班次。

經濟狀況

99年實現地方國內生產總值6392萬元,其中工業產值4200萬元,全鎮私營企業總數已達29家,個體工商戶1046戶,社會年商品零售總額達2.7億元,99年人均純收入達4368元(不含油田)。

文化狀況

孤島鎮孤島鎮
孤島鎮有職業高中1所,國中2所,國小10所,幼稚園14所,圖書館1所,醫院和衛生所11所,溫泉療養院1所,大型體育館1所,活動中心3處,中型商場2處,三星級賓館1所,開放型水陸公園1處,客運中轉站1處,電影院1處,無線、有線電視台各1處。

社會治安

綜合治理油地雙方聯合開展了“創建全國文明油區”、“創建安全文明社區”等一系列重要活動,以“三五”普法為契機,在全鎮範圍內開展了創建安全文明單位、村活動,人民民眾的法律素質和法制觀念顯著提高。加強犯罪預防工作,油區、城區、農村各重點單位“三防”措施覆蓋率達90%以上,人民民眾對社會治安狀況滿意率普遍提高。99年被市綜治委授予“安全文明鄉鎮”稱號。

獲得榮譽

截止到2006年,該鎮先後被山東省命名為“山東省中心鎮”、“省級衛生鎮”、“全省環境優美鎮”、“山東省最具發展潛力鄉鎮”,被國家命名為“全國重點鎮”、“國家衛生鎮”和“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等榮譽稱號。99年被東營市授予“安全文明鄉鎮”稱號。

下轄村

鎮苑村西韓村

下轄村概況

鎮苑村黨支部書記左洪才。2006年底全村共有97戶,人口343人,占地面積145畝。該村以建築安裝、房地產開發、商貿流通、飲食服務等產業為主導,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513元。
西韓村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韓繼文。2006年底全村共有129戶,人口448人,耕地800畝。該村以公路運輸、勞務輸出、建築安裝等產業為主導,2006年農民人均收入7517元。

特色農產品

檉柳,家禽,水產。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46286
23819
22467
家庭戶戶數 15757
家庭戶總人口(總) 43773
家庭戶男 22120
家庭戶女 21653
0-14歲(總) 8467
0-14歲男 4513
0-14歲女 3954
15-64歲(總) 36438
15-64歲男 18580
15-64歲女 17858
65歲及以上(總) 1381
65歲及以上男 726
65歲及以上女 655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31586

旅遊景點

姊妹城

孤島鎮姊妹城
在黃河入海口的北側,有一條清清流淌著的小河,叫神仙溝。靜靜的神仙溝,繡著藍天白雲,穿過繁花似錦的草原,隱入茫茫林海之中。就在這片如詩如畫的神奇土地上,先後誕生了兩座瑰麗的小城--孤島鎮和仙河鎮

孤島、仙河的落地,伴隨著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老漁人進海捕魚,忽遇急風惡浪,小船眼看就要支離破碎。恰在這時,天外送來一股神秘力量把小船推進了一條風平浪靜的小河,老人幸免於難。這就是神仙溝的來歷,有關神仙溝里住著神仙的傳說,也在民間流傳開來。

神仙究竟在哪裡?誰也沒見過,一代代人見到的只是蘆葦叢生、荊棘遍地、野獸出沒的荒灘和泥窪。然而,就在這個貌似貧瘠的地方,地下卻埋藏著數千萬噸的油流。是勝利油田的開發喚醒了這片沉睡的土地,千軍萬馬雲集此地,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伴隨著石油的涌動,代之以井架林立,高樓疊起,槐林成蔭,稻花飄香。石油工人譜寫出開拓者的響亮樂章,建設起美麗富饒的家園。

如今的孤島,柏油馬路平直暢闊,路兩旁花樹成行,紅樓綠瓦點綴在綠蔭叢中,分外別致迷人。少年宮影劇院遊樂園、街心公園、水上公園、槐林公園、濱海公園,一應俱全,生活服務設施齊全配套。來到孤島,洞天別地,賞心悅目。孤島成了名副其實的寶島。

流水匆匆。神仙溝平緩地淌過繁華的孤島鎮,傾注入仙河鎮敞開的胸懷。仙河鎮被裹擁在槐林之中,清新潔淨,鶴鳴雁舞,恰似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仙河鎮既有世界名城的特色,又富有傳統的民族風情,城市建築因循自然,巧奪天工,被喻為中國小城鎮中的典範。暮春時節來到仙河鎮,槐花似雪、垂柳依風,荷花吐艷,竹影婆娑。綠樹花叢中,噴泉舞銀,蝶飛蜂鬧,好一個醉人的去處。

海市蜃樓般奇麗的孤島鎮與仙河鎮相依相襯,珠聯壁合,恰如兩顆明珠鑲嵌在黃河尾閭渤海之濱。

名俗風情

歷史陋習

纏足
在舊社會,河口地區女孩6~7歲開始纏足。用4~6厘米寬的白布條把腳一層層裹起來,除腳拇指外,其餘4指均纏斷,壓於腳底下面,將腳裹成錐形。女子纏足後,成終身殘疾。行路比常人艱苦。民國時期,禁止纏足。此陋習早已絕跡。

蓄髮
清代,男子15歲始蓄髮,到青年時期便長辮披於身後。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制,男子蓄髮始禁止。民國時期,河口地區男子蓄髮已絕跡。

陋俗
占卜舊時,民眾多相信命運“八字”,認為富貴貧賤是命中注定。算命、占卜之風盛行。嬰兒出生、男女訂婚、結婚、因事出門、生病、蓋房、遷墳等,都要占卜、問卦、查日子。占卜的形式五花八門,有六爻八卦(俗稱“爻卦”)、抽貼、看相、測字、看風水等。建國後,破除封建迷信,公開占卜活動大為減少,至60年代後期已基本停止。80年代後占卜活動又有所抬頭,“算卦先生”走村串戶,有的在城市或集鎮設攤為人占卜,還有的利用計算機為人算命。

求神過去,民眾生活負擔沉重,文化落後,科學不發達,遇困難則求神。一旦生病,尤其是疑難雜症,有的不求醫問藥,而是求神靈,請巫婆,喝神水,吃“神藥”,找“替身”,以此來消災避難。婦女久婚不育,不辨病因,或到奶奶廟裡求神“拴娃娃”,或到名山拜神求子。天久旱不雨,禾苗枯萎,則求老天賜雨(俗稱祈雨、行雨)。主事者聯合幾個村,乃至幾十個村,聚眾數千人,抬神象,拉大旗,戴柳編涼帽,光臂赤足,鑼鼓喧天,捧香串街遊行。各村老人、婦女備茶水、瓜果迎接,一同叩拜祈雨。“神駕”進村後,滿街潑水,出村時村眾捧香伴送。若恰逢下雨,則被視為祈雨成功,組織民眾捐資唱3天大戲,曰“謝雨還願”。建國後,科學日益普及,求神陋俗漸少,但民間仍少量存在求神“祛病”、“求子”者。

蓄婢納妄舊社會,地主官紳收買貧家女子養為丫環(奴婢),定賣身契,終身為奴。婢女成年後,有的被主人納妾,有的被指配他人為妻,或陪小姐為傭人,還有贈送或賣給別人的,處境異常悽苦。舊社會允許一夫多妻,有錢的男人可一娶再娶,妻妾成群。解放後,實行一夫一妻制,蓄婢納妾惡習徹底根除。

冥婚俗稱“娶陰親”。舊時,末成婚的青年死後都要找一死配偶,否則謂之“孤墳”,認為會招致家中的不平靜。“娶陰親”模仿活人結婚儀式,但一切從簡。將亡女遷葬,與亡男合葬一墓。此俗在農村至今仍偶有出現。
賭博舊社會,在民間和官場賭博之風盛行。賭的方式有打麻將、推牌九、擲骰子、押寶、顛缽等。在春節前後、廟會期間賭風最盛。官府明禁暗縱,城鄉廣設賭場,有的以此為業,坐收其利。賭者多以金銀、財物為賭注。有的一夜傾家蕩產,淪為乞丐,妻離子散;有的成為盜賊,危害社會。解放後,政府明令禁賭,賭風漸絕。80年代後,又有暗賭現象出現,賭博方式也更為隱蔽多樣,主要有打麻將、推牌九、打撲克、打檯球、打遊戲機等,一直屬政府治安打擊之列。

賣淫嫖娼解放前,境內有賣淫嫖娼的社會醜惡現象存在,以城鎮暗娼為主。解放後,人民政府嚴加禁止,賣淫、嫖娼者迅速絕跡。80年代始,這一現象又有所抬頭。在城鎮流動人口較多之處及交通幹線附近的路邊店中,存在賣淫嫖娼現象,是公安部門嚴厲打擊的對象。

吸毒清末及民國時期,境內有吸食鴉片(嗎啡、海洛因)、種植罌粟者。吸毒者先以城鎮富商、官吏為主,後蔓及農村。解放後,人民政府嚴厲查禁吸毒和非法種植罌粟,吸毒現象很快絕跡。近幾年來,城市又有吸毒現象發生,是公安部門嚴厲查禁的對象。

禁忌舊時,人們祈神賜福,凡事都圖個吉利,沿襲形成了種種禁忌。如:蓋屋忌破日動工,大門忌朝西南;忌前鄰的房子高於後鄰;女子婚後,忌在娘家過春節、元宵節、填倉日、臘八日,尤其是辭灶;年輕女子忌抓鹽過門檻;孕婦忌在娘家分娩,忌進產房、新房、靈房,忌過驢套,忌吃兔子肉、驢肉和螃蟹;產婦房內忌開箱櫃,產婦忌看泥牆,忌不出月子上井台打水:打井時忌婦女提橢圓形的筐籃觀看;女子結婚選送客、伴娘忌用孕婦、“二婚”(回頭)、寡婦;忌家人未歸辭灶;年三十夜裡忌說不吉利的話;過年下水餃忌說“破”,而說“掙”;正月初一到初三忌到井上挑水;從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不得空鍋;有舅者正月里不剃頭;家裡死了人第一年忌貼對聯、拜年和放鞭炮;父母去世,孝子一月內不能為人賀喜;忌穿白鞋,扎白腿帶、白腰帶等;借桶送還時,忌提空桶;給人倒茶忌壺嘴朝客人,茶要斟淺,酒要斟滿;忌說“四十一”和“百歲”,百歲曰“九十九”;臘月三十和正月初一忌發喪出殯;忌送藥鍋;忌下午探望病人;門前不栽桑,屋後不種柳,院內忌種桃樹和松樹;小孩掉牙忌往低處扔;忌從窗戶口遞飯吃;小孩生斑疹忌生人進屋。建國後,提倡移風易俗,以上禁忌,有的在人們(尤其是年青人)的觀念中漸趨淡漠,有的則作為民間禮俗仍在流行。

禮儀習俗

婚姻

解放前,男婚女嫁,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無法定年齡。信奉早結婚早生子,多子多福,十幾歲的小夫妻較多。境內農民大多貧窮,一夫一妻,男女同耕,一夫多妻者極少。女向男家或男向女家求婚,均經媒人提親撮合,男女訂婚講究門當戶對,“屬相”相合,年齡相當,雙方父母包辦。初次見面,男方父母給女方看錢,此後,凡大節要事,“親家”皆走動。其實訂婚不是法定手續,兒女長大後也可退婚。舊時流行“因親結親”、“親上保親”,因此,姨表作親、姑表作親、訂娃娃親之風較重。但忌姑女給舅子作媳婦。貧苦人家的男孩難成親,萬般無奈將自己的女兒許作對方兒媳,換取對方女兒為兒媳,俗稱“換親”。有的三家各有年齡相仿兒女,甲方女許給乙方子,乙方女許給丙方子,丙方女許給甲方子為媳,稱為“轉親”。有的買一外地逃荒女子撫養,到結婚年齡便與子成婚,此謂“童養媳”,撫養期間叫“團圓著”。舊時婚配極講究“緣分”,認為既成婚配,就是命中注定,必須順天從命。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活是男家人,死是男家鬼”。男可休妻,但若沒有正當理由休妻,世人會認為不道德。

解放後,政府嚴令禁止近親結婚,加之人們的科學知識日見豐富,“親上保親”逐漸減少,現已絕跡。

河口地區居民因來源不同,結婚禮儀習俗也各不相同,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利津霑化型舊時兒女訂婚時先下柬帖,男女雙方把姓名、年齡、生辰,寫在柬上,經媒人交換,叫“換號”,男女雙方把家長的姓名、年齡、生辰寫在紅紙上,經媒人交換,叫“換柬”,送柬時,男方要送訂婚彩禮(衣料、首飾、錢財什物)。結婚時女方曰“出門子”。男方下“婚帖”,俗稱“送日子”。帖上寫明迎娶時間,還送“聯盟帖”,寫明開臉時間、梳妝、上下轎方向及送嫁女客“屬相”。

大吉日前一、二日(必須是雙日),男方派人將衣箱被褥送至女方曰“送圓方”。女方設酒飯招待“送圓方”人等並發賞錢。不論春夏秋冬,男方必須給女方一套上轎棉衣,若夏日,則將棉衣置轎內做坐墊。婚前一日,男方家中貼喜聯,吹鼓手在大門前廣場上奏樂,稱作“響門”。晚上,吹鼓手伴奏,新郎由司儀帶領到全族長輩家叩頭,稱“拜門”。

第二日吉時,新郎披紅插花乘坐紅轎,帶著綠轎,鼓樂伴奏,旗、鑼、傘、扇開道。轎前“挑轎爐子”的兒童緩緩而行,“駕氈”的左右緊隨,並一路拋撒紅紙花或金花,去女方迎親。若女方居住較遠,為不影響拜天地時辰,女方可提前搬至男方村中,暫借房屋居住,就近成婚,稱為“借公館”,又叫“搬娶”。路途不甚遠者,男方早去迎親叫“長娶”。女方長輩親迎新郎入席(連同“駕氈”者)謂之“接女婿”,鼓樂隊及執鑼、旗、傘、扇者一律有賞錢。席畢,新娘身穿紅衣,頭蒙紅巾曰“蒙頭紅”,足不履地(冬天也不準穿靴),由哥哥背到椅子上,稍停,椅子前早備兩塊石頭曰“踏腳石”,新娘稍站,即由兩位伴娘(又稱女送客)攙至轎中,其他送客有男2人(一般是新娘兄長)、壓車壓轎(稱擋轎門)兒童2人、趕車拉陪送嫁妝的數人。花轎往返不得同路。鼓樂齊奏至男家門口,為等吉時,當路橫一木凳,吹鼓手使出渾身技藝吹奏樂曲,也有清唱跳舞的,中間有賞錢。待時辰一到,新郎先下轎進屋中坐等,送客均由男方兩男兩女接入迎賓房,寒喧一番便入宴。新娘由女賓扶持下轎,越馬鞍、步紅氈至庭院公堂前,與新郎同拜天地、拜公婆後入洞房,此時房上紅磚放平,燃放爆竹,拋撒火燒、花生、紅棗。吃“下轎餃子”即為“合卺”。晚上,夫妻同飲“交杯酒”,小叔子和晚輩人都來“殃媳婦”、“要火燒”,有的長輩(遠房)和大歲數人也來湊趣,謂“三日無大小”。此後,女方的眷屬頻頻來男家給新娘送飯,稱“送小飯”,娘家送“寬心面”。男方親友皆至慶賀,人來客往,笑語喧譁。如此宴賓三、四日方畢。新娘第三日回娘家叫“圓三”,第四日由新娘的嫡親送新娘去婆家,叫“回四”,合稱“圓三回四”。至此,大禮告成。

如女方屬第二回結婚,一切從簡,一不用花轎,二不用迎親,僅以馬車迎接,曰“拉回頭”。有的女方男歿且有子女,在夫家招婿,叫“坐山招夫”,男到女家。有女無子者,找一養老送終女婿,稱“養老婿”。招“養老婿”必須請村中有威望者立文書(實際是契約),男子不到萬般無奈一般不走此途。女年輕歿,且有子女,有姐或妹再嫁姐夫或妹夫者叫“填房”。此皆舊時陋習,解放後均革除。男到女家,國家提倡,也為新風,叫“女娶男”。

舊時還流行冥婚。未成婚的男子,死後均要找一死配偶,俗稱“找陰親”。“娶陰親”雖模仿活人結婚儀式,但一切從簡,男女家長雖喜實悲。建國後,政府禁止“娶陰親”,但在農村仍未絕跡。

魯西南型舊時男娶女嫁均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長包辦。訂婚先寫“小喜”(俗稱換帖),男方帖上寫一個“允”字,下寫主婚×××拜。女方寫一“許”字,下注主婚人拜。至換“大喜”(又稱龍鳳柬)時,男方邀請女方長輩去赴宴見面(稱會親家)。女方長輩須帶兩隻雞、五斤酒。婚前,男方給女方下婚柬(稱送日子),寫明要求何時結婚。如女方同意,則如期成婚。女方陪嫁有櫃、櫥、桌、椅等用具。大吉日男方用一牛車去迎新娘,牛車兩側掛兩個大紅紗燈籠。新郎坐車前,並帶一禮盒,內裝一刀肉(一般8~12斤不等),俗稱“離娘肉”,並帶一隻公雞。女方留下禮品後回敬麵條(叫寬心面)與一隻母雞。車回到男家門前,先由兩個兒童舉燃著的火把繞車一周,互換火把後離去,俗稱“燎車”(即驅邪趕魔之意),由女嫁娘將新娘扶下車,紅氈鋪地,再用椅子把新娘抬進院,拜天地,拜公婆,拜親屬,鞭炮齊鳴,屋頂平放紅磚,房上有人拋撒紅棗、喜糖、花生、火燒。伴娘扶新娘入洞房坐帳,然後“吃下轎餃子”,喝“交心酒”。翌日,新娘的哥哥或叔叔去男方看望,男方盛情招待,酒飯畢,去新娘公婆房中作禮節性看望,寒喧畢,詢問何日來接新娘。一般過完七天方回娘家。俗語曰“先住七,後住八,發了婆家發娘家”。

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型禮儀大致與霑化、利津同,唯親朋好友不送錢財,一律以大饅頭(一般一個用1斤多麵粉做成)為禮。新娘子穿綠褲紅襖,肥肥大大。婚前最後一個雙日,女方向男方送嫁妝,一般有桌、椅、箱、櫥、衣服、被褥等。數量視家庭經濟狀況而定。

建國後,提倡男女婚姻自由,自由戀愛。訂婚時男女雙方互送長輩名號,俗謂“送號”或“換號”。男方一般購置6~8件衣料作為訂婚禮物。婚前到當地民政部門登記,領取結婚證。大吉日乘坐馬車或拖拉機、腳踏車,由男女送客陪送到男家。第二天回娘家,第三天回婆家(這也叫圓三回四)。20世紀70年代流行的是三大件(腳踏車、手錶、縫紉機)。進入80年代,農村經濟條件好轉,訂婚彩禮日趨升級,一般要求三、四千元及四間磚瓦房,另外還有新三大件(電視機、洗衣機、電冰櫃)等,男方一般耗資上萬元。娘家陪送嫁妝一般是桌、椅、箱、櫥,有的戶陪送三輪車(動力)或十二馬力拖拉機。

80年代後,河口城區男女青年結婚又是另一種類型。男女青年確定關係後,雙方選一較熟悉的人作名譽媒人(叫“邀媒人”),告知雙方家長,訂婚一般彩禮是“三金”(金項鍊、金耳環和金戒指)加一千零一元(稱千里挑一)。結婚前到婦幼保健站體檢,然後帶體檢證明去民政部門登記。吉日時,男方準備轎車四輛,多者六輛,多是前後各配白色小車,叫“白頭偕老”,也有一色紅車或全是黑車,車上披紅掛花,去女方迎娶。男伴郎、錄相師一同前往。女方有伴娘2人陪新娘上車,一同到早已訂好的酒店,男女雙方親朋好友濟濟一堂,司儀指揮新郎新娘拜高堂,證婚人宣讀結婚證,來賓代表致賀辭,一應完畢,宴會開始。此種儀式,一日全畢。河口近郊村莊安排男女青年結婚亦出現一日婚期。進入90年代,大力提倡移風易俗,喜事新辦,不少單位舉行集體婚禮,十幾對、幾十對新婚男女歡聚禮堂,領導主婚,同事慶賀,一日完婚。但隨禮之風日盛,數量逐年上升,80年代初期,隨禮一般為十元、二十元,後升至五、六十元,90年代以後,上升為一、二百元。隨禮數額油田比地方高。

喪葬

舊時,有人亡故,往往木棺、土葬,重儀,“入土為安,厚葬為孝”,也有“窮不可厚葬,富不可窮埋”的說法。無論厚葬薄葬,殯葬禮儀都複雜繁瑣。人在彌留期間,即備好壽衣壽棺。壽棺視家境而定,一般戶做一具3~4料板的柳木棺材,也有7~8料上好木質的,貧窮者,湊付一副薄皮匣子(俗稱“狗碰”);有的使布棺,即用木棍作架罩白布繃成棺材型;也有的席捲土埋。葬穴(墳),窮人挖土穴,又叫“土窩”,死者掩埋直接用土蓋,人們叫金裹銀蓋,富家用磚石砌墳,叫“打墳”。河口地區喪葬習俗大致分以下幾種類型。

利津霑化型老人“倒頭”(即死亡)後,晚輩立即到房頂上“叫魂”,而向西南哀叫“爹家來呀!”(或娘家來呀!),連叫3遍。意在喚回死者靈魂,又有訃告本族及鄉里之意。先安櫃屋(即操辦喪事臨時場所),安排給老人淨面、擦身、理髮、修面、洗腳、換衣(父由子,母由女料理),不論季節皆棉衣(很薄),不系鈕扣,白紙蓋臉(舊時,謙虛稱:無臉見先人),然後,停於冷床上,床前設供桌,燒香,點常明燈。子女穿白孝服,喪主家門上貼白紙。由長子站於門外凳上,面向西南為死者“指路”,高呼三聲“爹(或娘)向西南大路去”,全家人嚎啕大哭。然後,櫃屋組織人員置辦喪葬一套用品和告知所有親友,俗稱“報喪”。報喪有兩種形式,多為喪主派人向親友口頭訃告死者去世和入殮、出殯時間,兒女親家中的正祭,必須書寫柬帖,紅紙黑字,寫明出殯時間,邀為正祭。如母喪則由長子頭戴孝巾去外祖家報喪。然後櫃屋安排風水先生或村中稍懂此行的人士選好墳址。有老墳的可循先人安排而定。於院中扎畫靈棚。晚上,子侄結隊去土地廟告廟,又叫“赦老”,回歸時,早安排人在靈棚前燃堆火,孝子火前跪拜磕頭,然後回靈棚。第二天晚上,兒女侄男媳婦結隊去土地廟送盤纏,燒車馬(紙糊),灑漿水,告慰死者,然後入殮。

“少亡”當日殯葬,不入老墳;老喪殯期一般三、五、七日不等。河口境內一般是三日喪,排五較少,排七尤稀。殯喪期間,在院中扎畫靈棚,靈前設供桌,上擺時鮮水果菜餚,燃香點燭。棚前左右排女婿所贈“敬亭”,又叫“金亭”,皆紅布金字。靈前竹簾上貼白紙一張,黑字寫清死者生辰年月,享壽年華,歿時年月日,孝子門上貼白紙,意為“守孝”。從墳墓挖好壘成至殯葬期間,夜間由外甥輪流守墓,並扎棚居住。殯喪有當日喪(即第三天或第五天……上午開喪下午入葬),二日喪(即第二日或第四日……)均下午開喪,由櫃屋書寫併到靈前宣讀“開喪文”。然後孝子、孝婦到墳上打掃墓穴,支鍋、點火“煎糕”稱“熏墳”又叫“溫炕”。夜間,由吹鼓手奏哀樂,由紅白帽子(治喪司儀)三獻五唱(既獻酒、獻菜、獻食物水果,鼓樂班子大奏哀樂至凌晨)。早飯後,大門外設桌叫“公儀祭”,白紙大帳,記人名和祭禮款數,喪畢一併交喪主。公儀祭僅對莊鄉,親朋則到櫃屋送交祭禮,祭禮多寡視親戚遠近自定。鼓樂班子奏哀樂,孝子孝婦各進靈棚中專設位置,孝簾遮面,唯哭泣而已。喪主近門近支親戚來客紛紛弔唁。弔唁又分官吊、哀弔,平輩官吊,晚輩哀弔。靈棚中右設一坐,為喪主陪弔者位(與死者平輩),凡來弔唁者,官吊時陪弔者一一回禮;哀弔時陪弔者可端坐不動;如外甥、表侄哀弔則送與白帽(實是三角型白布折起)。女客給孝婦錢(叫收頭錢)和燒紙,孝婦下跪磕頭,以示感謝。兒孫輩已訂婚者,岳父或公婆來長輩數人,皆列大賓宴請作陪,並三跪九拜於靈前哀悼,司儀長喝短哼,肅穆寧靜,大賓宴上來弔唁者,一一遵照口喻跪拜揖首。岳父或公婆一方,大賓祭儀必豐,且給未過門的女婿或媳婦布料、帽子、花,女婿或媳婦磕頭致謝,對方給“磕頭錢”,此儀叫“愛撫女婿”,“愛撫媳婦”。此支銷量大,往往成為親戚中經濟上一大負擔,河口境域南部此風較重。午後二、三點左右“起靈”,即起棺,孝子跪於靈前默哀,孝婦孝女於靈後大哭,起棺於“靈輦”(俗稱龍頭架子)前,孝子摔瓦(後演變為黑碗)。靈輦經寨門或十字路口,均停步但不落輦,進行“迎門祭”、“路祭”、“出莊祭”,皆行三跪九叩大禮。若二老有一人健在,孝婦、孝女至莊邊路口,司儀(白、紅帽子)長喊“脫花孝”,孝婦、孝女脫去頭上所罩白布返原路回家。靈輿到墳地,至近親戚拜“頂靈祭”,外甥拜下葬祭。如二老均歿,娘家人拜“合葬祭”。爾後,落棺下地掩埋。孝子循原路回家。翌日黎明前,孝子沿街呼“謝--了”,以謝眾莊鄉資助、扶持。第三日早,孝子孝婦哭於墳上,填土築墳,焚紙祭奠。以後逢七日即祭奠一次,稱“三七”、“五七”等等。

魯西南型老人故去(謂倒頭),孝子孝婦大哭,再燒倒頭紙。一般禮儀與利津霑化大同小異。唯莊鄉送“公儀祭”,不送錢幣送燒紙。司儀,利津霑化叫紅、白帽子,魯西南稱“禮向”。治喪人員,利津霑化叫內櫃、外櫃,魯西南叫“大總理”。老人倒頭,在墳上扎一蘆棚,俟老人入土為安後,孝子守蘆棚以盡孝,儀式與利津、霑化籍傳統大同小異。

壽光型禮儀及治喪時間,基本與利津、霑化一致,唯服色別於利津、霑化風俗。老人歿後,孝子孝女孝婦皆白衣白褲白鞋,男孝子帽子上縫白布,女孝子發束白布,孝重成風。

建國後,取締了棚業、紙草業、行人業、吹打業和封建陰陽先生,逐步樹立了殯葬新風尚。服期自動縮短,一般子女不超過一年,侄孫不超半年。如今,村村成立紅白理事會,先輩故去,子女親屬表白鞋,戴黑紗,扶靈柩安葬,喪事禮儀有所簡化。實行喪葬改革,推行火化後,多數喪主將骨灰盒按土葬儀式埋葬。敬送花圈者漸漸興起。為省地省錢,很多村鎮又有新改革,有的村統一設墳地立公墓;有的村不準使用吹鼓手,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

慶祝

隨禮又叫賀喜。男女成婚,親友均備禮品祝賀,因關係親疏厚薄而禮分輕重。禮品有喜幛、床單、被面、衣服、首飾等,如今送錢者居多。

過生日舊俗老人到60歲生辰,子女親朋前往祝壽,稱“慶壽”。禮物必備麵條、面桃,謂“壽麵”、“壽桃”,其它不拘。排擺宴席,盡興暢飲。20世紀90年代後,興用“大壽蛋糕”和“福壽酒”,燃鞭炮,擺宴致賀。許多家庭到酒樓設宴,為老人祝壽。有的子女在電視或電台節目中點歌祝賀。如今過生日之風發展到兒童和中青年人,尤其給兒童過生日,日漸普遍。

喬遷舊俗村鎮居民遷入新房,親友均帶著禮物前來祝賀遷居之喜。禮品多以炊具為主,謂之“溫鍋”。主人備酒菜,邀新鄰好友歡聚,祝願家庭幸福,鄰里和睦。近年此俗盛行。

份子酒舊時,有朋友自遠方來,荒窪之中購物較難,幾十里外的集市也是五天一市,在此環境下,知己好友聞訊,各取家中野味、海鮮、陳酒、蔬菜,聚於一處,宴請賓朋。

生育

求子舊時,婦女婚後多年無子,公婆會求神拜佛,盼生貴子,有的去廟裡抱個泥娃娃,稱“拴兒”。

坐月子嬰兒出生稱“添喜”,重男輕女之家稱生男為“大喜”,生女為“小喜”。生男孩者在產房門口屋檐上扎一系紅綢的弓箭,生女孩者只掛一紅布,忌外人打擾、驚嚇,兼以避邪,並可表明嬰兒的性別。當日向娘家報喜。產後第三、五、八、十二日,外婆、姑母、姨母來送雞蛋、麵條、米、面、紅糖、面片兒、布料和嬰兒穿的小祆、小褲、枕頭、半褥子等。平素有往來的鄰里朋友也都送禮祝賀,主家皆回敬煮熟的紅雞蛋。最隆重的是第12天,俗稱“十二晌”或“十二日”,產婦娘家人前往給嬰兒圓耳朵,用圈盆盛99個水餃,希冀小孩長命百歲。

滿月亦稱“出月子”。屆時娘家接母子去住一段時間,謂“住滿月”,為嬰兒剪胎毛(有的是在十二晌後由嬰兒的祖母剪),帶紅線(掛一塊豬耳骨,用以壓驚)、手鐲、項圈和長命鎖等。

百晌嬰兒出生百日(也有103天的)曰“過百晌”或“過百日”,親朋好友前來慶賀,送布料、衣褲、麵條、平安錢等禮物,外婆家送百晌饃饃。中午主家設宴款待賓朋,吃長壽麵。

命名嬰兒出生後,由長輩為其起一個乳名,俗稱“小名”。學前再按輩份起大名,俗稱“大號”。舊時,女孩無大號,婚後在姓前冠以夫姓,稱“某某氏”。建國後,此俗廢。按輩份起名者漸少。

周歲嬰兒出生1年後的生日,要舉行家宴慶祝,親友來賀,十分熱鬧、隆重。

辮鎖子迷信的人為保孩子長命百歲,由算命先生為嬰兒算命,若命中有鎖子,則要找屬相合適、兒女雙全的中、老年婦女認作乾娘,用1色、3色或5色線按一歲一對銅製錢辮成鎖子,掛在小孩頸上。周年後開鎖(有的開鎖時間依算命結果而定)。

過繼舊時,無兒的夫婦過繼親兄弟或堂兄弟之子為自己的兒子,養老送終,繼承家業。過繼時要舉行儀式,要有族長、家長參加,要定立文書。建國後,此俗漸廢。

祭祀

壘七舊俗老人死後第七天清早,舉家祭奠致哀,稱“壘七”。此後每七天一次,一般“五七”而畢,也有壘到“七七”的,但極少。此俗僅農村沿襲。

家祭舊時農村農曆除夕,家家正房中設祭,供祖譜掛主子,叫“請家堂”,又叫“請主子”。年初二午飯後,焚紙送行。此俗今不多見。

忌日老人死後,每到周年,子女備供祭品到墳上祭奠,俗稱“上忌日墳”。

四季祭舊俗,每年的幾個節令均上墳祭祖。春季清明節;夏季麥熟後,六月初六以前(稱為新麥子墳);秋季七月十四;冬季十月一日。如今清明節上墳的習俗較普遍。

祭碾磨舊俗,農曆除夕夜,除祭奠天地外,並在井台、碾台、磨台、糧囤、車轅前擺供祭奠,意在酬勞它們一年的辛苦。建國後,此俗漸消,只在上面貼對聯。

禮節

清代,行跪拜、作揖之禮。民國時禁行跪拜禮,改行鞠躬禮。建國後,人們一般的交往禮節是握手、點頭致意和鞠躬等。農村遇春節、弔唁、祭祀等特殊場合行跪拜禮。親友之間饋贈禮品或招待宴請,必在一定時節回敬。親朋、同仁久別重逢,親切握手,互相問好。分別時道聲“再見”並招手致意。有客至,讓客人先行,主人隨後。待客時,請客人左首坐,備餐敬酒,讓菜勸飯。客去時,主人送到門外,握手或招手告別。

各村委會

東營市河口區孤島鎮西韓村村民委員會
東營市河口區孤島鎮鎮苑村村民委員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