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節

媽祖節

媽祖節,相傳農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別是媽祖的誕生日和忌日。每到這兩日,數以萬計的海民都來朝聖媽祖。目前節期有拜媽祖、媽祖文化研討、工藝品展銷活動.人們可觀賞富有特色的民間歌舞,品嘗閩菜。

基本信息

來歷

媽祖媽祖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道教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1]。為媽祖察、聽世情的兩大駕前護衛神,分別為右手持月眉斧頭,左手舉至額前做遠視狀的千里眼(又稱金精將軍),以及右手持方天畫戟,左手舉至側耳作聽音狀的順風耳(又稱水精將軍)。
相傳媽祖俗名默娘姓林,出生於宋朝(或曰五代末年[2])福建省興化郡莆田縣湄洲島,一出生則不哭不鬧,因而取名為默,小名默娘,因此又稱林默娘。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稱為媽祖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成為官府承認的神祇。媽祖信仰自福建傳播到浙江、廣東等沿海省份,並向台灣、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傳布,上海、南京以及山東、遼寧沿海均有天后宮或媽祖廟分布。
在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期,是媽祖信仰向海外傳播的一個高峰。此外,隨著大量而不間斷的華人海外移民活動,媽祖信仰的傳播範圍更廣、更深,各地華埠(尤其是沿海地區)多可見媽祖廟的蹤影,譬如日本長崎、橫濱的媽祖廟、澳門媽閣廟、馬來西亞吉隆玻天后宮、菲律賓隆天宮、香港銅鑼灣天后廟。乃至於歐洲和美洲也開始有了媽祖廟。
媽祖生於公元960年,傳說媽祖經常顯靈護船,拯救海難.農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別是被奉為海神的媽祖的誕生日和忌日.每到這兩日,數以萬計的台胞和當地民眾都來朝聖媽祖.節期有拜媽祖、媽祖文化研討、工藝品展銷活動.可觀賞富有特色的民間歌舞,品嘗閩菜.

故事--《化草救商》

化草救商化草救商

湄洲之西,有一個地方叫文夾(今名文甲),為湄洲灣出入的要衝.礁石夾雜,分布其地.有一次有艘商船經過這裡遭到巨風襲擊,船角觸礁,海水湧進船艙,情況十分危急,船中人哀號求救,媽祖知道後,非常焦急,忙對村民說:哆頭商船即將沉沒,應趕快前去援救.可是大家看著狂風巨浪,不敢向前.在這緊急關頭,媽祖信手將腳邊小草,找了幾根,拋向大海.剎時間,幾根小草變成大杉,排駕流向船旁,商舟有大杉相附,於是不致沉沒.不一會,風平浪息,船上的人相慶大難不死,都以蒼天相助,互相慶賀.待到將船靠岸,忽發現大木不知去向,經詢問鄉人,才知化草成杉附舟,乃是媽祖的神奇功力.這就是傳說中的《化草救商》.

被譽為"海上明珠"的湄洲島是聞名遐邇的海上女神媽祖的故鄉,擁有獨特的媽祖文化.湄洲媽祖廟分布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約四千多座,信眾達二億多人,僅台灣就有八百多座媽祖廟,信眾達一千四百多萬人,占島內總人口的三分之二.
對外開放以來,每年赴湄洲島進香朝聖的人數都超過百萬,其中台胞達十萬人之眾,尤其是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和九月初九,分別是媽祖的生日和升天羽化紀念日,朝聖旅遊更是規模空前.

文化景觀

媽祖廟

湄州媽祖廟湄州媽祖廟

福建台灣等地隨處可見祀奉媽祖的媽祖廟。媽祖廟一般為“前殿媽祖,後殿觀音”,即在供奉媽祖的前正殿之後,後面供奉觀音的十八羅漢。台灣北港媽祖廟是現在台灣媽祖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它是清康熙三十三年由福建姓傅的人遷往台灣的,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

媽祖舞

媽祖舞媽祖舞

因為媽祖文化的影響和傳播,形成了許多與媽祖有關的習俗。每當重大節日或媽祖生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人們要抬媽祖像出遊,出遊時,有特殊性別的規範、律譜,人們敲鑼打鼓,由9個小孩執小旗,18個大人抬著棕橋。小孩、大人邊走邊舞,到了廣場,便圍著火堆起舞,叫做“擺棕舞”。

土樓媽祖節

土樓媽祖節土樓媽祖節

每年的農曆三月廿十一至廿三,上千名土樓民眾抬著媽祖神像,在當地保和樓、德興樓、鼎和樓等數十座生土樓間巡遊,所到之處龍騰獅躍,鑼鼓喧天,旌旗飄揚,村民們在樓門前擺上供品,焚香祭拜,祈求平安。
梅林鎮地處閩西南偏遠山區,明末以來,這裡的先民就飄洋過海到南洋台灣等地謀生,現在梅林僑胞分布在世界各地就有10多萬人,為保佑外出遊子的平安,祖居鄉親從莆田湄洲請來媽祖到山裡供奉祭拜,因此,這一具有閩台兩地風俗的媽祖信仰得以代代相傳。
“土樓媽祖節”中最精彩的要數“媽祖過海”儀式了,“媽祖過海”,當地人也稱為“走水”,也就是說模擬媽祖繞過驚濤駭浪,降伏妖魔鬼怪,歷盡千辛萬苦,為當地的老百姓祈福領航。
在小溪中央,數個村民裝扮成蝦兵蟹將、水怪的模樣在前頭攔路,並且不斷地用水潑轎子。抬轎的青壯年則左衝右突,衝破重重障礙,直奔天后宮,演繹著媽祖不畏風大浪高救難救世的功績。整個過海儀式三進三出,古樸、熱鬧,吸引了閩台兩地民眾共同感受媽祖這一共同信仰。

宗教節日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