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流水線

媽媽流水線

有這樣一條流水線:員工全部是媽媽級;流水線的上下班時間,完全根據媽媽們的作息時間制訂:孩子上課了媽媽再上班,孩子放學了媽媽已經下班在家了。去年冬天大雪,孩子們放假,媽媽們也跟著放假。

簡介

媽媽流水線媽媽流水線

所謂“媽媽流水線”,就是該企業的一項非常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即允許女工上午把孩子送進幼稚園後再上班;下午則可以提前下班去接孩子。

這條流水線,設在金慰(寧波)電子有限公司內。他們的計畫是,把媽媽們培訓成熟練工,然後再擴大規模,讓媽媽工人成為企業用工的補充。

工作時間

媽媽們要比其他員工早10分鐘下班,這是“媽媽流水線”的特色。
上班時間是上午8點鐘到中午11點50分,下午12點20分到下午4點鐘。流水線工作時間制定的基本原則是:不妨礙媽媽們接送孩子上學。媽媽們的實際工作時間為每天7個半小時,不用加班,周末休息。
流水線的上下班時間完全根據媽媽們的需要制訂,冬天大雪,學校統一放假,媽媽們也跟著放假照看孩子;平時孩子有事,隨時可以請假。而這些,對普通員工來說是不可能的。

設立原因

媽媽流水線是2010年年12月開工的。負責人賀金花說,此前她在當地政府企業服務中心上班,經常看到一些帶著孩子的媽媽來找工作,很急迫,隔個一周半月就來一趟。但是每次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我也是媽媽,能理解她們的心情,一家三口在這裡生活,孩子還要上學,如果只靠男人一人賺錢,怎么夠花?”賀金花說,但企業希望員工多加班,這正好與媽媽們想花更多時間在孩子和家庭上面,不願意加班的想法南轅北轍
另一方面,企業長期缺人又是個不爭的事實。拿金慰電子有限公司來說,用工缺口長年在50人到60人,“現在要招足這些人並不是件容易事。”

一邊找不到工作的媽媽們,一邊是急著用人的公司,賀金花有了成立“媽媽流水線”的念頭:根據媽媽們的空閒時間上下班,月薪1200元,獎金另算。她向單位領導建議後,得到了單位和企業的支持。

媽媽員工

第一批“媽媽”員工,是在金慰電子有限公司的內部員工中產生的,有9名媽媽工人報名。試運行了一段時間,媽媽們跟公司都很滿意。
最高峰時,有50位媽媽報名
訊息傳開來,越來越多的年輕媽媽報名,最多的時候來了近50人。“過年時,有好些媽媽給我打電話說想過來。”賀金花告訴記者。
呂慶嬌是生產線上的一名媽媽,孩子今年5歲,讀幼稚園。
呂慶嬌說,來“媽媽流水線”之前,因為找不到時間合適的工作,她有好幾年都待在家裡,經濟壓力很大。去年底,她進了“媽媽流水線”,工作24天,就賺了1400元,“家裡的一般性開支基本夠了”。
最讓呂慶嬌高興的是,按照這樣的工作時間,家裡的事一點也不耽誤。下班後她可以去接孩子回家,周末休息乾乾家務。春節期間,有個小姐妹聽說有這樣一份工作,一定要她介紹過來上班。
賀金花說,這些媽媽們大多已經在當地安家,工作穩定性比較好。公司的計畫是,年後先培訓第一批9名媽媽,等她們成為熟練工人後,再把媽媽流水線規模擴大到50到100人,“如果能把媽媽們組織起來,也是對企業用工的一種補充。”

相關評論

因為企業對工人充滿關愛,所以贏得工人們的信賴和忠誠,在企業需要的時候,工人們也自然“相當給力”。反之,那些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那些執迷於功利化、物質化的用人觀而不悟,那些只把員工視為掙錢機器而忽視員工權益保障的企業,在“用工荒”來臨的時候,員工回報其的也必然是義無反顧地用腳投票。
曾有專家指出,“民工荒”背後實際上是“民工權利荒”,民工短缺實際上是權利和制度的短缺。農民工也是人,是一個擁有平等意識、發展願望、美好追求的人群。然而令人遺憾是,多年以來,由於勞動力的長期買方市場,由於相關法規的不健全,許多用人企業有意無意在忽視和迴避民工這方面的需求和權利,僅僅將其視為一種招之及來,揮之及去的廉價勞動力,其在待遇享受上、權益保障上與城裡人有著巨大的差別。正因為此,雖然民工們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城市回報他們仍然是“農民工”這個帶有排斥義、歧視義的名子。他們中的大多數依然在城市的底層掙扎,依然是身心俱疲、來去匆匆的過客,他們的內心仍充滿了對老無所依的迷惘和恐懼。可以說,權益的缺失,生活的壓力,候鳥式的生活,前途的迷茫,讓他們開始對城市的生活失去興趣和希望,這也是用工荒出現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而這些“積重”決不是靠企業一時的金錢拉攏和物質引誘所能挽回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媽媽流水線”之所以能留得住人,恰恰是因為它對民工正當權益一份尊重和愛護。也正因為這份小小的尊重和愛護,換來關鍵時刻民工們對企業的湧泉相報。看到如此和諧融洽的勞資關係,那些正為老工人們一去不復返而著急上火的企業們不知有何感想呢?
占總人口近四成的農民工目前是中國最大的就業群體,維護他們的權益無疑也是中國最大的民生。因此,以解決“民工荒”問題為契機和動力,促進全社會對民工發展需要、精神需要和家庭情感需要的關注,以此推動相關稅收制度、戶籍管理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為農民工的生存和發展營造一個更加平等、更加共享、更加和諧的社會環境,應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