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一世[德意志]

威廉一世[德意志]

威廉一世(Wilhelm I,1797年3月22日-1888年3月9日),全名威廉·腓特烈·路德維希(Wilhelm Friedrich Ludwig),普魯士國王(1861年1月2日—1888年3月9日),1871年1月18日就任德意志帝國第一任皇帝。

基本信息

人物信息

威廉一世威廉一世

在位 普魯士攝政王:1858年10月—1861年1月2日
普魯士國王:1861年1月2日—1888年3月9日
德意志皇帝:1871年1月18日—1888年3月9日
王朝 霍亨索倫王朝
雙親 父親: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
母親: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郡主路易絲
出生 1797年3月22日,柏林
去世 1888年3月9日,柏林

人物經歷

早期生活及軍事生涯

威廉一世威廉一世

威廉一世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第二子,母親為路易斯王后。由於沒有預料到會登上王位,威廉親王並沒有接受多少教育。1814年2月入伍參與反拿破崙戰爭,服役報告稱他是一名勇敢的士兵。1815年後,他也成為一個有魅力的外交家。1848年他成功地粉碎了針對其兄長腓特烈·威廉四世的政變,得到“霰彈親王”的綽號。1857年,無子女的腓特烈·威廉四世中風,身體局部癱瘓,然後精神失常無法料理國事,1858年10月威廉親王出任攝政。

國王

威廉一世威廉一世

1861年1月2日,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威廉親王登基為普魯士威廉一世。他登位後,國王和議會仍然不和。他比他兄長較少干預政治,一般被認為是一個政治中立的人。但他只不過是尋找一個謹慎的解決方法,去解決鬥爭:他任命保守派的奧托·馮·俾斯麥為首相。根據普魯士憲法,首相只需對聽從國王,並不需要搭理議會。雖然俾斯麥說他和威廉的工作關係是一個臣子對他的長官盡忠,實際上俾斯麥拿著管理內政和外交的實權。數次與威廉不同意見,俾斯麥揚言辭職,威廉只好同意俾斯麥的做法。

普軍在普法戰爭取勝,1871年1月18日,威廉在巴黎凡爾賽宮稱帝,亦即德意志皇帝。儀式過後,北德意志邦聯(1867-1871)轉改為德意志帝國("Kaiserreich",1871-1918)。德意志帝國是一個封建國家;皇帝是封建君主們的國家元首和總統。封建君主包括巴伐利亞、符騰堡與薩克森國王;巴登和黑森大公;漢堡、呂貝克和不萊梅參議院等。威廉不情願地接受“德意志皇帝”的名號。他曾提議“德國皇帝”的名號,但明顯地封建君主們不會接受。

在俾斯麥的回憶錄里,俾斯麥認為威廉是一個傳統、謙恭、絕對有禮的紳士,是名副其實的普魯士軍官。他有些判斷偶爾會被“婦人之仁”所影響。

1878年5月11日,叛亂者馬克斯·霍德爾(MaxHödel)在柏林企圖行刺皇帝威廉一世,但失敗。同年6月2日,卡爾·諾比林格(KarlNobiling)試圖行刺,傷了威廉之後自盡。這成為清除社會主義法於1878年10月21日設立的原因。法例由俾斯麥的政府提出,並受到國會的大力支持。法例目的是打擊社會主義者和工人階級的行動,並剝奪了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合法地位。它禁止所有黨組織、工人大眾組織、社會主義者和工人階級的刊物,並可用以裁決或充公社會主義者的文學作品,但又給予社會民主主義者賠償。法例每二、三年擴大一次。雖然懲罰嚴重,社會民主黨影響繼續擴大。基於大量工人階級行動的壓力,法例於1890年10月1日被廢除。

人物家庭

1829年1月11日,威廉一世在柏林與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卡爾·弗里德里希的二女兒瑪麗·路易絲·奧古斯塔·卡特琳公主(MarieLuiseAugusteKatharine,1811年9月30日—1890年1月7日)結婚,有一子一女:
子腓特烈·威廉·尼庫勞斯·卡爾(FRIEDRICHWilhelmNikolausKarl,1831年10月18日—1888年6月15日),1888年任德國皇帝兼普魯士國王,稱腓特烈三世
女路易絲·瑪麗·伊莉莎白(LuiseMarieElisabeth,1838年12月3日—1923年4月23日),1856年與巴登大公弗里德里希一世結婚,有二子一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