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恆之腑

奇恆之腑

奇恆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六個臟器組織。奇,異也;恆,常也。是不同於六腑的另一類腑為奇恆之腑。它們在形態上多為中空器官,與六腑相似,但在生理功能方面主藏精氣,與五臟相同。

概念

奇恆之腑包括女子胞六個臟器組織。奇,異也;恆,常也。是不同於六腑的另一類腑為奇恆之腑。

中醫中醫

如《素問·五臟別論》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夫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六者,名稱為腑,但在功能上不同於六腑的受盛、傳化水谷和“瀉而不藏”,而類似於五臟的“藏而不瀉”,既不同於五臟,又區別於六腑,故《內經》稱為“奇恆之府”。

詳論

膽既是六腑之一,又屬奇恆之腑。這因為膽排泄的膽汁直接有助於飲食物的消化,所以為六腑之一;但膽本身並沒有受盛和傳化水谷的功能,且藏“精汁”,有“藏”的作用,故有別於六腑。所以膽又屬奇恆之腑。奇恆之腑中除膽外,其餘與五臟都無表里配合關係,但有的與奇經八脈有關。

(1)骨

一是貯藏骨髓。由於骨為髓之府,髓對骨有滋養作用,所以,骨的生長、發育和骨質的堅脆等都與髓的盈虧有關。
二是支持形體,保護內臟。骨具有堅剛之性,能支持形體,為人體之支架,使人保持一定的體態。如骨有病變,將影響到人體的活動和體態,可見不能久立、行走振掉等症。骨骼有堅韌性,能防止外力對臟腑的傷害,對內臟有保護作用。

奇恆之府奇恆之府

(2)脈

脈,即血脈、脈管。它密布全身,無處不在。脈與心、肺兩髒的關係較為密切。心與血脈相通,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而肺主氣,朝百脈,助心行血,故心肺兩髒的生理、病理都和血脈的功能有密切關係。
一是氣血運行的道路。氣血在體內循環貫注,運行不息,是在血脈內流行的。血脈對氣血有一定的約束力,使之循著一定的方向,按著一定的軌道而運行。
二是運載水谷精微,以布散全身。水谷精微物質,只有通過血脈才能營運周身,滋養臟腑,維持各臟腑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
血脈之所以能輸送營養、運行氣血,是和心、肝、脾及肺等臟腑功能活動有關的。所以,血脈的病變,實際上是上述臟腑病變的具體反映。若這些臟腑功能失常,則血脈的功能將受到影響,臨床上可見到出血、瘀血和脈管變硬或彎曲等病變。
另外,自然界的寒邪侵犯到血脈,可使血脈攣急,因而產生四末不溫,肢體疼痛,甚至壞死等病症。

(3)腦

腦居顱內,由髓匯集而成,是人體內髓最集中之處,故名“髓海”。
關於腦的生理作用,古人雖未明確,但已初步認識到以下兩點:一是把腦與精神活動聯繫起來了。如明代李時珍明確提出“腦為元神之府”,指出腦是神的發源所在。二是認為腦與聽覺、視覺、嗅覺及思維、記憶、言語等功能有關。如早在《內經》就指出“髓海不足”或“上氣不足”皆可出現“腦轉耳鳴”,“目無所見”,“懈怠安臥”等視覺、聽覺及精神狀態的病理變化。清代汪昂提出“人之記性,皆在腦中”,王清任更明確把思維、記憶及聽、視、嗅、言等功能皆歸於腦,是中醫書籍中言腦功能最全者。
中醫藏象學說,將腦的生理和病理統歸於心而分屬於五臟,即心藏神、主喜;肺藏魄、主悲;脾藏意、主思;肝藏魂、主怒;腎藏志、主恐。其中特別與心、肝、腎關係更為密切。這是因為心“為君主之官”、“主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肝主疏泄,調節情志;腎藏精生髓通於腦。正因為腦與五臟有關,故在臨床實踐中,很多屬於腦的證候和治療,都包括在五臟的辯證論治中。

(4)髓

髓是分布於骨腔內的一種膏脂樣物質。由於髓所在的部位不同,而名稱也不相同,如骨髓、脊髓、腦髓。脊髓與腦髓上下相通,故合稱為腦脊髓。
髓的生成和先天之精、後天之精有關係。從根本上來說,髓由腎精所化生,即腎藏精,精生髓。另外,飲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經過骨孔而補益骨髓,骨髓又不斷地補益腦髓。所以,先天之精不足或後天之精失養,都可直接影響到髓的生成。

古代古代

髓的生理功能,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養腦,二是充骨,三是化血。髓補益腦髓,骨髓滋養骨骼,已於腎的功能中述及。關於髓化血,古典醫籍中論述較少,但也有初步認識。臨床上,對於某些血液系統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中醫學認為其根本在於腎虛,故運用補腎陰、填腎精的方法治療,可取得一定效果,這也是以精髓化血為理論依據的。

(5)命門

命門之詞,始見於《內經》,系指眼睛和睛明穴。如《靈樞。根結篇》說:“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將命門作為內臟提出,則始於《難經》。命門究竟指的是什麼,是一個有實質形體的器官?還是指一種功能?它與腎有什麼關係?它的位置在何處?歷代中醫文獻,有關命門實質的論述頗不一致,對命門的認識未能統一。現將歷代醫家的主要觀點歸納如下:
1、右腎為命門說:《難經。三十六難》提出:“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難經。三十九難》又說:“其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這對命門的重要意義和生理功能作了簡單的論述。從這段論述中可看出它包括著三方面的意義:其一,是說明命門在人體中的重要性,“精神之所舍”,是人體生命的根本,是維持生命的門戶,故稱命門;其二,是指出了它的功能,具有男子藏精,女子系胞的重要作用,說明人體生殖機能在於命門;其三,是說明腎與命門相通,兩者雖有左右之分,但在生理功能上是難以分割的,也就是說命門具有腎的功能,腎也具有命門的功能。
2、兩腎之間為命門說:以命門獨立於兩腎之外,位於兩腎之間者,其中以趙獻可為首倡。趙氏認為命門的功能,就是真火,主持人體一身之陽氣。趙氏與張景岳同為明代時人,命門為真火的論點同出一轍。這種觀點一直影響到清代。
3、兩腎俱為命門說:元。滑壽雖承認左腎為腎,右腎為命門,但他又認為:“命門,其氣與腎通,是腎之兩者,其實則一爾。”至明。虞摶在《醫學正傳。醫學或問》中則明確指出“兩腎總號命門”。明。張景岳強調說:“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他還強調了命門之中具有陰陽、水火二氣,從而發揮陰陽、水火的相互制約、相互為用的作用。
4、命門為腎間動氣說:此說雖然認為兩腎中間為命門,但其間非水非火,而只是存在著一種原發動之機。同時認為命門並不是一個具有形質的臟器。倡此說者首推明代孫一奎,他認為命門的部位雖在兩腎之間,但它不過為腎間動氣之所在,是一種生生不息,造化之機樞而已。腎間動氣雖為臟腑之本,生命之源,但不能認為是火。
對命門的認識雖有不同的見解,但對其生理功能的認識卻基本一致。命門的主要功能是元氣的根本,是人體熱能的發源地,對各臟腑組織器官具有溫煦生化作用,能促進各臟腑的功能活動。另外,命門又與人體的生殖功能、性功能有關。命門火衰,除見到一般腎陽虛的症狀外,還可以見到性功能衰弱和生殖功能減退的表現。從臨床上看,命門不足的臨床表現與命門不足的見證基本一致。在治療方面,補命門之火的藥物,又多具有補腎陽的作用。因此,簡而言之,命門之火與腎陽基本相同,之所以作為命門,主要是強調其重要性而已。

(6)女子胞

女子胞,又稱胞宮,即子宮,它位於下腹腔內,與陰道相連,為女性生殖器官。其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主持月經
月經屬女性生理特徵之一。一般而言,女子從十四歲開始到四十九歲為止的一段時期內,每月都有行經的生理變化,即月事以時下.而行經則屬於子宮的生理功能之一。人體的發育隨著腎氣的盛衰而發生有規律的變化。當腎中精氣達到一定水平時,天癸這種物質亦隨之產生並達到一定量,在天癸的促進作用下,胞宮發育成熟,月經即應時而至,同時具備生育能力,為孕育胎兒準備了條件。人到老年,由於腎中精氣的衰減,則子宮的生理功能也隨著發生變化,月經逐漸閉止,並失去生殖能力。
另外,月經又和沖脈任脈二脈有密切關係。這兩條經脈屬奇經八脈的範圍,同起於胞中,與月經來潮有密切關係,所以它們也受天癸這種物質的影響和調節。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於腹部,能調節全身陰經。故有任為陰脈之海之說。天癸至,則沖任二脈氣血流通,並充盛起來,注於胞宮而成為月經。所以有任主胞胎、沖為血海的說法。人到老年,天癸逐漸衰少,沖任二脈的氣血也衰少,出現月經不規律,最後停經。因此,臨床上,如果沖任二脈功能失調時,則可見月經的病理變化,如月經周期紊亂,甚則閉經等。
(二)孕育胎兒
一旦女性胞宮發育成熟,則月經規律,就具備了孕育胎兒的能力。如男女兩性之精媾合,就能在胞宮中逐漸發育成胎兒,直至十月分娩,而胎兒的營養也要靠胞宮供給。
中醫認為胞宮的生理功能,除了和腎、沖任二脈有關外,還和心、肝、脾等臟腑有關。因為月經的來潮和孕育胎兒,都有賴於血液的滋養,而心主血脈,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所以,只有心、肝、脾、腎四髒的功能正常,胞宮才能保持其生理功能正常。在病理上,當各種原因導致上述臟器、經脈功能異常時,都會影響胞宮的功能,引起月經不調或不孕。因而,在治療時,中醫常從調補以上臟器、經脈入手。

與五臟、六腑的比較

部位及形態生理功能
五臟位於胸腹腔內的實質性臟器生化而貯藏氣、血、津液、神,灌養周身,主靜,屬陰,以貯藏為主
六腑位於腹腔內的空腔臟器受納、腐熟,消化水谷,泌別清濁,傳化和排泄糟粕,主動,屬陽,以降為順
奇恆之腑形態多中空而類似於腑,但功能類似於髒貯藏精氣,屬陰

辨疑

“奇恆之腑”在《內經》中僅見於《素問·五臟別論》,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腑;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二者區別在於奇恆之腑 “地氣之所生”,“藏於陰而象於地”,“藏而不瀉”,六腑乃“天氣之所生”,“其氣象於天”,“瀉而不藏”。“奇”者異也,“恆”常也,即異於正常六腑之意,其形態上奇恆之腑則中空與六腑相類似,功能類似於髒以藏精,臟腑相為表里,而奇恆之腑卻“無所與偶”,這樣它既與髒與腑相類似,又異於一般髒與腑,故稱為“奇恆之腑”。自漢迄清的歷代醫學著作,除注釋、整理《內經》類著作及稱引《內經》原文者外,鮮有提及的。現在對此說法有些不同見解,分述如下。

書籍書籍

一 六者並非均屬內臟

首先,將此六者都歸屬人體內臟是不確切的。中醫學對人體的大體解剖粗略地分為形體組織、附屬官竅和內部臟腑三個部分。六者之中的膽和女子胞是人體內臟之一,但是腦、髓、骨、脈卻是構成人體形體的組織。“腑”在中醫學中所指為具有傳化水谷功能的一類內臟。所以腦、髓、骨、脈確實不是髒,也不是腑,並非為一獨立內臟,它們不能與五臟、六腑等等內部臟腑並列。《類經·藏象類》中說:“凡此六者,原非六腑之數。”也將這一問題提出來了。
二 膽是六腑之一

膽與肝相為表里,具有分泌和排泄膽汁而主消化之功能,所以為六腑之一,其又為奇恆之腑中一員,既具“藏而不瀉”,又有“瀉而不藏”之功能,而髒與腑、奇恆之腑與六腑之差別,旨在功能的不同,這樣膽既一身兼二職,又集兩種相反功能於一身,把其劃為奇恆之腑頗為牽強。由於膽的生理與胃腸不同,其內貯膽汁,為中清之腑,不直接接觸水谷,因而它在傳化飲食的過程中發揮了較有特色的功能,對此,古人又將它稱為奇恆之腑。其實這種歸類方法只不過強調了膽的生理活動與胃腸之腑的不同特點而已,膽就是六腑之一,它有著其獨特的生理特點。
三 腦、髓、骨、脈各有所屬
腦居顱內,由髓匯聚而成,古人隨著認識的深入,逐步了解到腦的功能與精神活動有關。但是中醫學理論中將情志精神活動分屬為以心為主的五臟所主管。同時因為髓由腎精所化生,腦的生理與腎的生理關係密切。因此為了說明情志—心—腦和腎—髓—腦的關係,以反映中醫學術的歷史淵源和整體特點,腦的生理病理當歸屬於心、腎兩髒。髓由腎精化生,髓充養骨骼,腎在體合骨,因而髓與骨的生理歸屬於腎臟生理功能中一併論述,這一點在諸多基本理論的書籍篇章中已是現實。脈為血府,《靈樞·決氣》說:“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心主血脈,不僅主血,而且主脈,心氣功能不僅使脈道通暢,利於血氣運行,而且可使脈絡完整堅固,使血行軌道而不致妄亂,故曰心在體合脈。心、血、脈三者成為不可分離的一個整體,脈當屬於心。總之,腦、髓、骨、脈並非單獨內臟,不應在所謂奇恆之腑中一一列出,它們的生理活動與病理變化均歸屬於相應的五臟。
四 胞並非女子獨有

《素問·五臟別論》明言“女子胞”,那么男子不就缺少一個臟器了嗎?如果胞僅為女子所獨有,那么起始於胞中的督、任、沖脈在男子又是如何起止運行的呢?張介賓說:“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稱為子宮,唯女子於此受孕,因名曰胞。”吳昆也曰: “胞,陰胞也,在男則為精室,在女則為血室。”可見《素問》所言女子胞非女子獨有,在女子為女子胞,也稱血室、子宮、子髒;在男子則為精室。女子之胞有產生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功能,因而從解剖學角度來說,女子胞除了指為子宮外,還應包括女性內生殖器官。男子之胞有產生精子和分泌精液的功能,因而從解剖學角度來說,不僅指為精囊腺,還應包括睪丸、附睪、前列腺等男性內生殖器官,但無論男女之胞所參與的生殖活動均歸屬於腎的生理功能,由腎主管。這種生理功能活動怎么屬於“腑”呢?

現代研究進展

對奇恆之腑的現代研究,大多為理論探討,主要集中於對奇恆之腑的總體認識以及有關腦主神明的爭論方面。
1.對奇恆之腑的總體認識

有學者認為,奇恆之腑僅是臟腑學說形成早期關於何者為髒,何者為腑的眾多說法的“一家之言”,不論是從臟腑本義,還是從臟腑系統的最終確立來看,均不得將其作為臟腑系統的組成部分。故有人提出藏象學說中無需在五臟、六腑之外再列奇恆之腑一類。另有人提出男性的奇恆之腑為精室,應將精室歸屬於奇恆之腑。
2.關於腦主神明的爭論

奇恆之府奇恆之府

對腦主神明的爭論,主要涉及到其理論的發生以及腦主神明與心主神明的關係等。有人對中醫腦理論演進軌跡的研究認為,早在商周時期,古人就認識到腦位於顱內,由髓匯聚而成,具有與神明相關的功能活動。在戰國到秦漢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始終認為腦與神明有關,但中醫學在建構其理論體系時,卻未能納入這一認識。這種認識影響了後世晉唐宋元明時期醫學思想,中醫理論儘管對腦的認識多有闡發,但並未有實質性突破,一些觀點多受同期道家學術的影響。這一時期醫家對腦的認識非常深入,認識到了腦分溝回,主神明等。到明清時期,隨著西學腦說的傳入,引發了圍繞腦理論的中西匯通,概其成就,其理論上的匯通成績較大,臨床匯通較為欠缺,其結果是匯而未通。對腦生理功能的發生學研究,認為其發生學原理涉及腦的解剖、生理觀察、病理觀察、道家文化的影響和西學腦說的影響五個方面。但也有人認為中醫學“腦主神明”觀在道家、道教“泥丸主元神”觀念形成之前就已經有其雛形,而它被發揚光大則是近到受西醫解剖學影響的結果;另外,中醫學與道家、道教在腦與神問題的認識、存在部位、認識途徑、立論依據、神的概念等方面的差異,因而認為中醫學“腦主神明”觀的建立主要源於西醫學的傳入,而與道家、道教之論關係不大。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心主神明,在現代西醫學思想的影響下,結合中醫原有理論而又提出了腦主神明說,也有人調和兩種學說,而提出心腦共主神明說,認為在生理活動中,心與腦都各自發揮著重要作用,心受腦的支配而活動,而心的正常活動又為腦提供了充足的血液供應。心主血脈,腦藏精髓,血與髓互生互化,共養心腦,兩者都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器官。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心磁比腦磁強百倍,所以心對腦有強大的影響力。同時心腦之間構成了一種最佳耦合狀態,使腦的功能不能離心而獨立進行。有學者考證,“思”字就是“囟”,即腦與心的結合,這是心腦一起共主神明的最好註腳。有人則認為腦主先天元神,為腎命之使;心主後天之神,為後天生命活動之統帥與調控中心。但有人則認為神有兩個層次的不同作用,第一層次是“心藏神”之神,它是全身的最高主宰,又可叫“元神”;第二層次是第一層次“神”的表現形式“明”之一的“精神”,它是次高級的主宰,可稱為“識神”。或認為心主神明,神明是生命得以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是生命之神,而腦主神經。另外,有人研究了腦的生理特點,認為腦喜清而惡濁,喜盈而惡虧,喜靜而惡躁,喜通而惡瘀,為中清之髒,不能容邪;寧靜之器,內持為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