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博物館

太倉博物館

太倉博物館是反映太倉[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地方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成立於1987年。該館的主陳列分布於張溥故居和王錫爵故居內。張溥故居建於明代天啟年間,現存前後三進,整套建築工藝精良,布局合理,堂堂相應,樓樓相通,俗稱“通轉走馬樓”,像似“迷宮[漢語詞語]”。王錫爵曾任明萬曆朝首輔,其建築建於萬曆年間,現存門樓一座,面闊五間,門廳左右兩間分上下兩層,這種門樓式的門廳在江浙二省是絕無僅有的。

基本信息

本館概況

太倉博物館太倉博物館
太倉博物館是反映太倉地方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成立於1987年,為江蘇省率先創辦的縣(市)級博物館,館舍總面積達2500平方米。館藏文物包括陶瓷青銅器書畫玉器錢幣等諸多門類。

多年來積極開展文物保護和宣傳教育活動,加強了對館藏文物、鄉土史、海運史的研究。

博物館基本陳列主要有:太倉歷史文物陳列、太倉歷史名人陳列、復社紀念堂、婁東畫派陳列等,另外還不定期舉辦各種臨時展覽。

先後被命名為蘇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太倉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太倉市國防教育基地

博物館還下轄張溥故居和王錫爵故居兩個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張溥故居於2006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錫爵故居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展館布局

新館地下一層為文物庫房區、加工車間、大型設備空間及地下停車場。

一層自四層依次為:一層臨時展廳2個,二、三層基本陳列廳6個(包括《館藏文物陳列》、《館藏書畫陳列》、《婁東畫派專題陳列》、《太倉文化歷史陳列》等專題展覽)、四層規劃展廳3個,總計11個展廳,展覽面積約7000平方米。

展廳介紹

太倉歷史文物陳列
太倉歷史文物陳列太倉歷史文物陳列

位於太倉市新華東路圖博中心四樓,陳列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於2002年8月正式建成開放。整個陳列分為太倉歷史陳列和文物陳列兩部分,系統而生動地介紹了太倉的滄桑變遷,突出了太倉悠久的歷史、發達的經濟和繁榮的文化三大主題。共展出包括古生物化石、陶瓷器、書畫、玉器等各類文物近200件,是我館目前展出面積最大、展品最豐富的基本陳列。

太倉歷史名人陳列
太倉歷史名人陳列太倉歷史名人陳列

設在明代建築張溥故居內。太倉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自古人文薈萃、英才輩出。陳列介紹了太倉古代和近現代的歷史文化及科技名人共64位。其中古代有文學巨匠王世貞、張溥、吳偉業,畫壇大師仇英、王時敏、王鑑、王原祁,崑曲鼻祖魏良輔、玉雕大師陸子岡等;近現代有著名教育家唐文治、俞慶棠,百歲丹青大師朱屺瞻、中國新舞蹈事業的奠基人吳曉邦、電影藝術家朱石麟,還有被稱為"中國居里夫人"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吳健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朱棣文等等,他們都在各自領域裡創造了驕人的業績,令世人矚目

復社紀念堂
復社紀念堂復社紀念堂

位於明代建築張溥故居第一進大廳。復社是明末一個有巨大影響的文人社團,以反對當時閹黨黑暗政治為宗旨,在中國歷史上起了一定的進步作用。陳列以具有四百餘年歷史的明代古建築為布展環境,用圖片、實物、大型磨漆畫等相結合的方式,介紹了復社產生髮展的歷程及其主要領導張溥顧炎武黃宗羲等人的生平事跡。

婁東畫派陳列
婁東畫派陳列婁東畫派陳列

位於清代建築王錫爵家族祠堂內。婁東畫派在明末清初的中國畫壇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人物"四王"中除王翬外王時敏王鑑王原祁都是太倉人,其中王時敏、王原祁是明代萬曆首輔王錫爵的後裔。婁東畫派以山水畫名冠當時,在中國山水畫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陳列將帶你走入山水畫殿堂,讓你得到高雅的藝術享受。

太倉歷代碑廊
太倉歷代碑廊太倉歷代碑廊

位於明代建築王錫爵故居內,碑廊收集展示了元、明、清以來太倉歷代碑刻40餘專塊,其中有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書《歸去來辭》石刻、明代萬曆皇帝諭旨碑、明"吳門四家"之文徵明書《重修楊墓廟記》碑、清康熙帝臨黃庭堅、趙孟頫、董其昌書法碑刻、清吳偉業撰《太倉州增修學廟記》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

江南絲竹館
江南絲竹館內景江南絲竹館內景

太倉江南絲竹館位於太倉市新華西路,張溥故居東側。建築主要包括清代楊家小樓和其南面依次新建的花籃廳、戲台、門廳等傳統風格建築,總計770平方米。

江南絲竹是中國傳統器樂中的一個絲竹樂樂種,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藝術神韻和社會功能。並因其“小、細、輕、雅”的特點被譽為中國民族輕音樂。現在,江南絲竹已成為中國民族音樂中有世界影響的樂種。

太倉是江南絲竹的發源地,自明代嘉靖隆慶以降,四百多年來,民間絲竹演奏活動綿延不絕,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澱。據考江南絲竹明代晚期形成於太倉地區,後在江浙滬廣為流傳,蔚為大觀。

館藏文物

迄2002年,太倉博物館館藏文物近千件,包括陶瓷器、金屬器、玉器、書畫、錢幣等諸多種類。

古鯨魚骨化石

古鯨魚骨化石古鯨魚骨化石

共3件,一件為古鯨左頦骨化石,通長4.3米;一件為脊椎骨之一節,出土於板橋小橋村;另一件為肋骨化石,出土於南郊新豐村;均為新生世期鬚鯨亞目化石,距今一萬餘年。

商代青銅戈

商代青銅戈商代青銅戈

1961年出土於城內小西門附近地下0.3米處。整個器形紋飾簡潔,線條柔和,內兩面均有獸面紋飾,是江蘇省內出土品中少見的商代晚期青銅珍品。

趙孟頫書法石刻

趙孟頫書法石刻趙孟頫書法石刻

四塊八面,行書大字,為顧信於元代延祐五年(1318年)在任浙江軍器提舉時,得大書法家趙孟頫《送李願歸盤谷序》和《歸去來辭》兩件手跡,回鄉勒石而成,是趙孟頫晚年行書的代表作,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

菱花邊青花大盆

菱花邊青花大盆菱花邊青花大盆

明代宣德年間青花器,器形為菱花邊形,纏枝蓮花圖案,口徑達37.4厘米,底部為無釉露胎細砂底,為館藏時代較早的代表性青花器之一。

五嶽真形銅鏡

1984年出土於太倉東郊明代黃元會墓,直徑9.9,立緣高0.8CM,鏡背鈕心為中嶽形,外四方為四岳形,五嶽真形圖是道教的符籙。該鏡是一種比較少見的銅鏡。

歸莊書法中堂

歸莊系清初文學家,崑山人,歸有光曾孫,善書畫。該品為其行書贈太倉王煙客(即王時敏、婁東畫派"四王"之首)詩,尺幅大,氣勢大,氣韻極佳。

文博景點

元代三橋

元代太倉由於海運的發展而號稱"六國碼頭",經濟繁榮,交通發達。現城內尚存元代拱形石橋三座,這就是橫跨致和塘上的州橋周涇橋皋橋。三橋都由地方官佛教寺院共同發起,民間捐款而興修,距今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橋身和拱券都用青石砌造,拱券都呈分節並列式排列,且兩邊都不設橋聯柱,這些都是典型的元代橋樑風格和建築方式。

張溥故居

張溥故居張溥故居

張溥(1602-1641)是明崇禎年間進士,明末文學家,復社領袖。其故居位於太倉市新華西路,建於明代天啟年間,距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

現存三進組合式宅院,每進建築,逐級升高;左右兩廂,廂廂對應;前後樓房,樓樓相通,俗稱"通轉走馬樓",具有典型的江南古民居特色。

王錫爵故居

王錫爵故居王錫爵故居

王錫爵(1534-1610年),太倉人,明代萬曆年間首輔,其後裔清代大畫家王時敏、王原祁也曾在此居住。

故居為明代中期建築,雕樑畫棟,斗拱齊全,品級森嚴,氣宇軒昂。現有門樓一座,面闊五間,門廳左右分上下二層,這種門樓式門廳在江浙一帶較少見。內設婁東畫派陳列和太倉歷代碑廊。

南園

南園南園

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是明代閣老王錫爵建設的賞梅處,其孫王時敏後加以擴建,今南園為1998年重建。亭台樓閣、古樹佳木、奇石秀峰、名人遺蹟,堪稱江南名園。現修復的景點有繡雪堂、香濤閣、鶴梅仙館、門樓等。

瀏河天妃宮

天妃宮天妃宮

位於瀏河鎮新東街,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初建於元代至元年間,已有七百餘年歷史,天妃媽祖,當地人稱娘娘,傳其為海上女神,媽祖信仰自宋迄今已有千年歷史,明代鄭和下西洋曾多次前來朝拜。現天妃宮後樓大殿內設有鄭和紀念館。

沙溪鎮

沙溪鎮沙溪鎮

沙溪鎮位於太倉市中部。古時又稱沙頭、印溪,元明以來商賈雲集,日漸繁華,徽州、寧紹及本土多種文化交融,形成了江南水鄉的獨特風光。

古橋、深宅、民居各具特色,樂蔭園雕花廳、普濟禪寺、吳曉邦故居等人文景觀更難盡舉。

2000年沙溪鎮被確定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