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獨

天然獨

天然獨是自2014年“太陽花學運”以來,“天然獨”一詞被“成功”用來定義台灣青年人,頻繁的灌輸更讓一些台灣青年內心產生認同。“天然獨”的台灣青年人被台獨勢力綁架去抗衡大陸,成為被台獨政客們利用的工具。然而,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台灣“天然獨”的青少年是極少數的。人是教育的產物,青少年的思想都是受外界環境影響,一生下來就“天然獨”根本就是不存在,所謂“天然獨”的台灣青年人何嘗不是被台獨勢力“薰陶”出來的。因此,“天然獨”本身就是偽命題。

背景

台灣當局新領導人刻意迴避“九二共識”,在兩岸同胞最為關注的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政治基礎問題上態度模糊,這讓2016年以來的兩岸關係一直處在陰影之下。對岸青年都是“天然獨”?兩岸人民不親了?海峽論壇的召開,再次讓我們感受到血濃於水,以及對岸的真實民意。
海峽論壇是兩岸最大的民間互動交流平台,從2009年首屆舉辦至今8年來,通過這個平台,兩岸合作的觸角已經延伸到了貿易經融、文化創新等方方面面,再次說明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基在基層,動力在民間。

而這8年的發展無不是在沿著“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穩步前行。在此次海峽論壇大會上,俞正聲明確指出:“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台海和平穩定,關鍵是要堅持‘九二共識’政治基礎,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不可分割的一家人。”“九二共識”,不僅要紮根在兩岸人民心裡,更應成為兩岸下一代堅守的共同認知。

兩岸的未來,需由青年人接續努力。然而,兩岸年輕人自小成長的環境不同,在一些問題上難免存在差異,產生隔閡。自2014年“太陽花學運”以來,“天然獨”一詞被“成功”用來定義台灣青年人,頻繁的灌輸更讓一些台灣青年內心產生認同。“天然獨”的台灣青年人被台獨勢力綁架去抗衡大陸,成為被台獨政客們利用的工具。然而,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台灣“天然獨”的青少年是極少數的。人是教育的產物,青少年的思想都是受外界環境影響,一生下來就“天然獨”根本就是不存在,所謂“天然獨”的台灣青年人何嘗不是被台獨勢力“薰陶”出來的。因此,“天然獨”本身就是偽命題。

何謂“天然獨”

“太陽花學運”後,年輕人常被冠上“天然獨”“太陽花學運”後,年輕人常被冠上“天然獨”
身處在強大且共通的“中國因素”下,近年來香港台灣的學生運動此起彼落,年輕一代的訴求及其在運動中展示的瞬間爆炸力,不僅衝擊了現有的執政體制,也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帶來難以低估的影響。正因為如此,被這股年輕力量挑戰且否定的執政者,即使還在台上,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展示要“重視年輕人訴求”的柔軟姿態。

自2014年“太陽花學運”以來,台灣社會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天然獨”。此一新概念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已儼然成為理解台灣新一代不可或缺的關鍵字。

追溯此一“天然獨”概念的源頭,不難發現正是來自於當下台灣總統大選中呼聲最高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或許正因為蔡英文成功解讀了台灣年輕世代的心理,因而在這場選戰中獲得了年輕選民壓倒性的支持。

蔡英文是在2014年7月19日民進黨召開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前夕,就黨代會是否討論“凍結台獨黨綱”議題表示:“隨著台灣的民主化……認同台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經變成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這樣的事實,這樣的狀態,如何去‘凍結’?如何去‘廢除’?”

此話一出,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即引發社會的廣泛討論。被視為民進黨“台獨”理論家的林濁水隨後在其“華山論劍”的專欄里,連發三文,討論年輕世代的“天然獨”(當時林使用的是“自然獨”)。

其後,“天然獨”快速地成為台灣社會的流行語,並被“太陽花世代”所接納。“太陽花學運”後崛起的新政黨“時代力量”在組黨期間,身兼該黨建黨工程隊代理總隊長(後就任黨主席),也是“太陽花學運”領袖的黃國昌於2015年7月8日就該黨的國家定位與兩岸主張時直言:“天然獨”是“時代力量”的“創黨DNA”。黃進而指出會將“追求台灣國家地位正常化”的目標列為黨綱。

特徵

在台灣,作為一種政治主張與思想,“台灣獨立”由來已久,並非什麼新生事物。然而,隨著“天然獨”3字帶來的語彙新詮釋,賦予了“台獨”全新的內涵與形象,也成為21世紀“新台獨”現象的三大特徵。

其一,“天然獨”強調的是“自然的”、“與生俱來”的天性。不同於傳統“台獨”的後天屬性,“天然獨”並不背負過去“台獨”在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歷史“悲情”,也否認此特性受到特定政黨的操控或受到“台獨教育”的洗腦。亦正因為視“天然獨”為一種“天性”,從而認定為自然生成的觀念,故具有拒絕“污名化”的自然反應。

其二,“天然獨”的假想敵,不再是傳統的國民黨,也不限定於台灣民主化時代的中共,而是轉換成“崛起”的中國+向北京靠攏的國民黨。厚的“省籍”因素,因此“台獨”成為終結國民黨“外省人統治本省人”的意識形態。到了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台獨”思想的抗爭對象從國民黨轉移到不放棄“武力犯台”的京。而到了“太陽花世代”,“天然獨”的反對對象除了北京,還有在馬英九時代日益明顯,“不斷向中國靠攏”的國民黨政府。正因為抗爭對象的變換,“天然獨”也因此得以重建新的政治攻守態勢,並試圖去裂解現階段的假想敵。

其三,未被“污名化”下的“天然獨”,化暗為明,擺脫了傳統老派“台獨”的隱諱陰影特質,彰顯出截然不同的自在與自信“台獨”在過去國民黨威權統治時代被視為異端,不僅成為禁忌,相關的活動與訴求都因“損及國家安全”及“擾亂社會秩序”而成為被取締的對;象。而即使到了今日,“台獨”仍被北京視為“數典忘祖”、“十惡不赦”、“絕沒有好下場”的代名詞。然而,如今台灣年輕人的“獨”在冠上“天然”的形容詞後,已一掃“負面”的形象,在使用上也常展現出“不要小看‘天然獨’”的自信。

日前,新台灣國策智庫公布了在馬英九習近平會談後舉行的一項民調結果,數據顯示高達98%的年輕世代(20至29歲)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只有2%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認同“台灣未來應獨立成一個國家”的也高達81.9%。

如何應對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兩岸青少年作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者,應該對中華文化充滿認同感,應該感到無比自豪,無比自信。宣揚所謂的“去中國化”,實際上就是在否認民族文化根基、中華民族歷史。台灣大陸同根同源有著歷史和現實的佐證。中國千年延續的方塊兒字和漢語支撐著2300萬台灣人的文化生活;至今很多人仍住凹型宅院,踏青石板街道;吃的是中餐,喝的是烏龍茶,過的是閩粵地區的傳統節日;台灣歌仔劇中,《梁山泊與祝英台》、《八仙過海》、《濟公傳》更是大陸傳統劇目改編而成,演的是中國人,唱的是中國曲。台灣青年人的成長繞不開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用中華文明的土壤培育出來的台灣年輕人,與大陸之間的情感紐帶注定無法割捨。

但是,很多的台灣青少年對大陸的情況了解不夠,這是真實的。正因為如此,我們要搭建思想互動的平台,讓兩岸青少年強化命運共同體的意識,認識到沒有你就沒有我,沒有我就沒有你,沒有我們就沒有中國夢。要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讓兩岸青少年共同樹立中華文化的強大自信。還要搭建青年創業的平台,讓創新動力成為兩岸青少年走向未來最強大的支撐。

增進兩岸青年的交流互動,是促進海峽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途徑。一直以來,大陸都歡迎台灣青年來大陸施展抱負。不論是學習、交流,或是就業、創業,這裡都搭建著更好的平台,提供著更多的機會。只有讓兩岸青年多接觸、多交流,增進相互理解,拉近心靈距離,才能更進一步融洽民族感情,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推動者、建設者和維護者。

兩岸文化習俗的深層聯繫,決不是強行灌輸的結果,兩岸同根相連,同屬一源,同承一脈,同為一體,這是不爭的事實。加強兩岸青年的全面交流,打破隔閡,避免政治環境和媒體環境的影響,才能讓“想像的兩岸”趨近於“事實的兩岸”,才能在真實了解的基礎之上,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繼續下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