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異客

天堂異客

天堂異客是 吉姆·賈木許導演,John Lurie Willie、Eszter Balint Eva 等主演的作品,於1983年在美國上映。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簡述

【片名】:Stranger Than Paradise
【譯名】:天堂異客/天堂陌客
【年代】:1983
【類別】:喜劇/劇情
【導演】:吉姆·賈木許(Jim Jarmusch)
【編劇】:吉姆·賈木許(Jim Jarmusch)
【主演】:John Lurie .... Willie
Eszter Balint .... Eva
Richard Edson .... Eddie
Cecillia Stark .... Aunt Lotte
Danny Rosen .... Billy
Rammellzee .... Man With Money
Tom DiCillo .... Airline Agent
Richard Boes .... Factory Worker
Rockets Redglare .... Poker player
Harvey Perr .... Poker player
Brian J. Burchill .... Poker player
Sara Driver .... Girl with Hat
Paul Sloane .... Motel Owner
【片長】:89分鐘
【國家】:美國/前西德
【語言】:英語/匈牙利語
【評分】:7.4/10 (2,239 votes)
【連結】:
【格式】:Div3+MP3
【尺寸】:640x336
【大小】:1CD(694.31M)
【字幕】:點我

梗概

艾娃來了,帶著她的“磚頭”錄音機和一盤搖滾磁帶,住進了威力狹小的單身公寓。紐約的生活極其乏味,看電視、吃快餐,少言少語的兩個人經常從前一晚的體育比賽看到第二天的卡通片。偶爾威利的朋友艾迪來看看他們,然後就是他們兩個去賭馬,留下艾娃一個人。日子一天天這樣過下去,就這樣過了十天,艾娃臨走之前,威利送給她一件連衣裙,艾娃雖然覺得難看,但也還是穿上了。艾娃走了,在房子外面換下了那件連衣裙,扔在垃圾桶里走了。艾迪來看威利,兩人都覺得沒有艾娃的日子好像更加無聊了。
一年以後,威利和艾迪玩牌出千贏了不少錢,威利要艾迪向姐夫借了一輛車去克利夫蘭找艾娃。在冰雪中的克利夫蘭,威利見到了十年沒見面的姨媽,又去熱狗店接艾娃下班。不過,克利夫蘭的日子也不是很有意思,他們還是呆在家裡,要不就是看電視,要不就是和姨媽老太太打打撲克,最多是追求艾娃的小伙子比利請他們看一場電影,一切還都是紐約的老樣子。只是他們臨走的最後一天,艾娃帶著他們冰天雪地里去看克利夫蘭著名的大湖。
在回去的路上,威利看手中的錢還夠,就決定回去叫上艾娃去弗羅利達度假,他們在姨媽的抱怨聲中帶上艾娃上路了。一路無話,臨近弗州,他們住在一家小旅館裡,威利和艾迪把艾娃扔在房間裡自己去賭狗,結果把所有的錢都輸光了。威利堅持要去賭馬把錢賺回來,艾娃無聊之際到外面走走,卻意外地被一個黑人認錯了人,塞給她一包錢就走了。
艾娃留下一點錢給兩個人,獨自來到機場,恰好一會就有一班飛機到布達佩斯去。威利果然把錢贏回來,但會房間卻發現艾娃已經走了,兩人收拾東西趕到機場,機場的人告訴他們有個女孩買了機票。他們發現飛機就要起飛了,威利趕忙買了機票要把艾娃帶下來,誰知飛機起飛了她也沒能下來,艾迪只好自己開車走了。
艾娃最終還是沒有上那架飛機,她回到了旅館那個房間,呆呆地坐在床上。

導演簡介

表達自我

賈木許,亦是呼吸著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的思想成長起來的文藝青年、詩人,沉迷於威廉·伯羅斯(William Burroughs)的怪異意象之中,正如艾倫·金斯堡所說的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發現了應該用“粗糙的耳朵”去聽詩歌一般,賈木許對於他最鍾愛的由Awos Poe導演的《Foreigner》評論道“這部影片實在令人鼓舞,一部鬆散粗糙的低成本劇情片,就能說出作者所想的東西,其實品味與技巧不是評斷的依據,最重要的是言之有物,能啟發別人,表達自我”。

藝術本質

這兩個“粗糙”正是各類獨立藝術家們所真正追尋的藝術的本質。賈木許崇尚於作品表達出作者自己的概念,並留下回想與幻想的空間,它於作者與觀者的意識中同時出現,互相在不同的思維軌跡上尋找類似經驗的支撐點,在各色人群中,時間中,幻覺中,在我們麻醉的日常生活中,面對腐蝕,保持住某種程度上清醒,不過這似乎過分殘酷了一些。

影片賞析

這就是賈木許的名作《天堂異客》,全部影片都是黑白,人物很少,對白也很少,場景也很少,段落之間似乎沒有什麼邏輯關係,只是時間的推移而已,我們大部分時候都看到三個主角神情呆滯地坐在那裡的鏡頭。影片前半部分,幾乎沒有任何戲劇性,三個主角沒有哪怕一點內心世界的泄漏,只能從他們不多的行動和語言中尋找他們心理和感情的蛛絲馬跡。但就在最後很短的一段影片中,前半部分影片所積累下來的情緒在強烈變化的戲劇性中得到了宣洩,艾娃憑空拿到了一大筆錢、艾娃離開了、艾娃要回匈牙利了、威利也贏錢了一切大好了艾娃卻要走了、威利追上去了、飛機起飛了兩人在飛機上團聚了匈牙利的幸福生活就在眼前了、艾娃原來沒有上飛機,她回到了小房間,坐在威利的床上,她有了錢卻好像更痛苦了。爆發的這幾個場面,導演處理得依然如前半部分一樣冷靜,既沒有庸俗的煽情,也沒有刻意地迴避,而是以平常態度處理著影片中唯一的高潮段落。
“天堂異客”,紐約是天堂,美國是天堂,而不遠千里移民美國的人們,卻是這天堂里的陌生人。天堂里的生活對他們來說,不過是看電視、打撲克、吃快餐,能幹的工作不過是賭馬、賭狗。這裡真的是新世界嗎?真的是天堂嗎?
賈木許這部電影簡直是獨立電影的經典教材,從題材、情節、人物、演員、攝影、燈光、場面、段落,幾乎都是節省資金而又能有所作為的典範。整部影片裡閃光的東西幾乎都是不需要多少資金只需要腦子的,就憑這一點,賈木許就是美國獨立製片之中一個人物。

衍生故事

賈木許擅長衍生故事,而他的劇本第一稿只是有一個模糊的故事概念,而在進行拍攝之時才作真正的修改,並且任何一點生活中的新鮮感受都會進入正在拍攝的影片之中,甚至在後期製作時,劇本仍在改變,因此,他的電影、電影劇本是隨著電影的發行同時一起誕生的。雖然賈木許是科班出身,而他決不循規蹈矩,始終大膽嘗試各種新的敘事方法,畫而構成,甚至於演員本身在《三個藍月亮》中第一段故事中,一男一女兩個國籍演員根本不懂英語。“語言是用於溝通,但並非最重要的,有時,它甚至比不上一個手勢或表情、眼神更能表達一種情緒”賈木許對演員的肢體語言尤其為觀注,而影片中的對話會令人產生某種莫名其妙的非現實感,卻一點也不顯得突兀,反而融合出奇異的化學反映,一種因距離而形成的黑色美感。

臆想世界

如《夜的世界》中的五個不同的計程車司機與各自不同的乘客,在同一時間內的不同卻類似的空間棗計程車內狹小的困境中,消耗時光,面對匪夷所思的機遇並拒絕,對於人與人這間的肉體、膚色、思想、各族、語言及職業的各種奇特關係,神職者與瀆神者,清醒者與醉酒者,幸福與痛苦,激情與麻木,一切都在乘客與司機的對話中存在下去,而《天堂異客》中,少女被近與表哥相處的十天,《Down By Law》的三個逃犯、《永恆的假期》中Chris ParKer的頹廢生活都是如此,因而使賈木許的電影顯現出一種特別的人文觀,看他一部傷口的經驗更類似於讀一部小說,由畫面及音樂、對活,產生出的無數臆想更超越於電影及故事本身。

幕後花絮

賈木許酷愛音樂,自認為是一個全能音樂家,組過樂隊,出任主音及鍵盤,發行過一張名為《Lies To Live By》的專輯,在他的電影中不少角色是由一些音樂家擔任的,而他的電影配樂更有許多高手操刀,不過賈木許的音樂品味與他的電影類似,是獨立的,異類的,他抗拒著一切主流商業化的事物。現時,我正聽著tom waits的The Early Years的CD。窗外的陽光垂在這個星期天的上午,充滿我的房間,Tom WAITS在1986年賈木許的Down By Law一片中仍是一頭亂髮,與現時我聽的與這張CD封套中的照片如出一轍地揚著脖子,一臉痞相地享受著90年代以前略顯潔淨的陽光。Iggy Pop亦在1995年賈木許的由Johnny Pepp(約翰尼·德普)主演的西部片《Dead Man》中男扮女裝出任一個角色。1997年賈木許更是執導了《Year of the Horse》(《馬年》),這是一部有關Neil Young &Crazy horse(尼爾·揚和瘋馬樂隊)的影片。

影迷俱樂部

賈木許與一些著名的音樂家如Tom Waits,Nick Cave,John Lurie(曾出演賈木許的《永恆假期》與《天堂異客》,他本是薩克斯手)組成“李·馬文之子”(The Son of lee Marvin)的影迷俱樂部,他們都是西部片李·馬文(Lee Marvin)的忠實影迷,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導演賈木許亦作為演員出演了其它一些獨立製作的電影,如1989年《列寧格勒牛仔去美國》(Leningrad Cowboys Go America),1995年王穎執導的《煙變奏之盡吐心中情》(Blue In the Face)。
從九四年接觸到賈木許奇異的敘事方式的那份驚訝與激動至今的那種由幾個小故事組成一部電影已成為的一種時尚,時間在其間如腐爛物般侵染一切有生命力的物質,並同化為時髦的腐物,而賈木許或者我亦陷入了巨型的人群之中,扮演、導演著一出出源自於人與人、時間與時間的故事,從《Down By Law》的那個團聚的餐館、《Mystery Train》的旅館或《Night to Earth》的同一個晚上,洛杉磯、紐約、巴黎、羅馬、赫爾辛基的五輛計程車內,空間與時間與人,賈木許總能在某一個類似代表的靜止處,找到我們將崩潰的靈魂,它飛舞著,我們焦慮的人生中的黑色精靈,於荒謬中悲劇般地存在著,並將喜劇般地存在下去。

導演作品

賈木許被尊稱為“美國獨立電影宗師”。
1980年《Lighthy Over Water》(助導)
1981年《You Are Not 1》(攝影)
1982年《Fraulein Berlin》(演員)
1982年《Permanent Vacation》(《永恆的假期》亦譯為《漫長假期》)
1983年《Burroughs》(錄音師)
1984年《Stranger Than Paradise》(《天堂異客》)
1984年《Coffee and Cigarettes》(短片)
1986年《Down By Law》
1986年《Sleep Walk》(攝影)
1987年《Candy Mountain》(演員)
1987年《Straight To Hell》(演員)
1988年《All Night Love》(演員)
1988年《Coffee and CigarettesⅡ(Memphis Version)》(短片)
1989年《Mystery Train》(《三個藍月亮》)
1989年《Leningrad Cowboys Go America》(《列寧格勒牛仔賺美匯》)
1990年《The Golden Boat》(演員)
1991年《Night To Earth》(《夜的世界》)
1992年《In the Soup》(演員)
1993年《Coffee and CigarettesⅢ(Somewhere In California)》(短片)
1993年《When the Pig Fly》(執行導演)
1995年《Blue in the Face》(演員)(由王穎執導)《煙變奏之盡吐心中情》
1995年《Dead Man》(《離魂異客》Johnny Depp主演)
1996年《Sling Blade》(演員)
1997年《Year of the Horse》(關於Neil Young &the Crazy horse樂隊)

精彩影評

以前做化學習題的時候,總是會被告知一個理想狀態的假設,即真空狀態,因為假如不是真空狀態,反應就難以計算,結果也會不成立。賈木許喜歡拍人和人、人和環境之間的疏離,讓一切看起來都空空蕩蕩,宛若情緒真空。[天堂異客]里,這種空蕩是紐約沒有生氣的街道和公寓,是克利夫蘭洋洋灑灑的大雪和霧氣,以及佛羅里達望不到邊的陽光與大海。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人心空落,電影裡的美國死寂得讓人覺得漂浮在一個沒有空氣的星球。
當然,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人心也不可能遊蕩在情緒的真空。賈木許的空蕩,充滿電影裡人物各種細微的動作,組織起來,成為一種映像,可以命名為無聊、空虛,或者疏離,但電影本身不是這些大而無當的詞語,[天堂異客]的空氣里其實充滿複雜的情緒,充滿層次感。
電影很簡單,只有情節,不成故事。懶散的威利從姨媽的電話里得知,他的一個表妹從布達佩斯要到美國克利夫蘭,但會先到紐約他的公寓裡住上十天,因為姨媽要住院。威利痛苦於這個天上掉下來的妹妹,他不想自己死水微瀾的生活被打攪,即便是十天。習慣了在死水上漂著,一點點動靜都會讓他頭疼不已。
一個長鏡頭跟著伊娃走過冷清凌亂的紐約街頭,伊娃拎著箱子,用隨身帶著的小錄音機播放一首叫做“I Put a Spell on You”的歌曲,歌手霍金斯(Screamin' Jay Hawkins)的聲音尖銳刺耳,這音樂來自美國,被一個匈牙利小女孩兒喜歡,在紐約街頭卻顯得格格不入。畫面里充滿這種尷尬的狀態,暗示這個來尋找美國夢的女孩,從一開始就顯得不太成功。
伊娃和威利度過了平靜的十天,兩人的態度一直冷淡,狹窄的屋子裡居然被劃分成兩個界限明確的宇宙。吃飯時間,威利拿出一盒快餐,伊娃不吃,說那黑乎乎的肉根本不像是肉;電視開著,兩人看橄欖球賽,威利極興奮,伊娃說很蠢,然後開始放別的節目,威利睡去,伊娃看到天亮;伊娃好意聽了個電話,威利警告伊娃不要接他的電話;朋友埃迪要威利帶著伊娃一起去看電影,威利很討厭這個破壞自己習慣的提議,照常把伊娃一個人丟在家裡。後來,伊娃出門給威利弄來一些罐頭和一條香菸,威利開始覺得這女孩挺有意思,他給伊娃買了條美國式的俗艷裙子,算作回禮。但,兩人之間的好感剛剛產生,伊娃卻要走了。在街角,伊娃脫掉醜陋的裙子扔到垃圾桶里,換上自己習慣了的褲子。從穿上到脫掉這條裙子,讓這條裙子充滿一種奇特的意味,疏離與聚合都凝在裡面。
兄妹倆這一丁點好感的轉瞬即逝,不足以攪動生活。像一隻不起眼的蜻蜓飛過水麵,留下一個漂亮的身影,但轉眼不見了,只在心中剩下一個模糊的映像。也正是這一丁點好感,讓威利的冷漠更顯著,這好感在威利心裡留了映像,但僅此而已。
一年之後,威利和埃迪賭博掙了點錢,他們覺得自己是有錢人了,於是要做些什麼,改變一下生活的沉悶,威利想起了伊娃,於是提議開車去克利夫蘭。兩人駕車很久,到達冰天雪地的克利夫蘭,見到老邁的姨媽,也見到了在一間小快餐店打工的伊娃。見面的時候,大家都很高興,但這高興只停留在這見面之初,愉快的情緒並沒能在可以凍結巨大湖面的零下溫度中凝固,反而迅速蒸發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接下來的無所事事。威利和埃迪發現,見到了伊娃,也沒有什麼不同,而伊娃自己還要對付一個挺無聊的男朋友和快餐店卑微單調的工作。
終於,埃迪覺得沒意思,他想回紐約,理由很簡單:“你知道,這很搞笑。到了一個新的地方,但所有的東西看起來都一樣。”他們在紐約除了賭賭錢、看看電視、睡睡覺之外,無所事事,無聊得不知如何是好;到了克利夫蘭,居然發現自己呼吸著和紐約一模一樣的情緒,他們除了陪姨媽打打牌,陪伊娃看看電影,看看電視,睡睡覺之外,仍舊無聊得不知如何是好。他們想找些好玩事情的企圖被證明不可能,好玩這種情緒,從來都不在他們周圍有形成的機會,空氣從來沒有能夠起熱鬧反應的元素。四個人去看電影的場景,在我們看來很好玩,威利和埃迪把伊娃夾在中間,把伊娃和男朋友隔開,男朋友一臉鬱悶,眼睛總是瞟伊娃,把爆米花遞給伊娃,埃迪卻順手抓了一大把,男朋友的表情從鬱悶轉為氣氛。這好玩的場景里,四個人無聲無息,銀幕上閃爍的光打在他們的臉上,沒有一點找樂的影子,他們仿佛是要來這受無窮的苦。
威利和埃迪離開克利夫蘭回紐約的路上,覺得如果去佛羅里達一定會很有意思,因為那是一個被形容為天堂的地方,埃迪提議如果帶上伊娃會更有意思,於是他們調轉車頭,載了伊娃,一起去佛羅里達。起初他們很興奮,在車上聊著,伊娃又放起了霍斯金的歌曲。
每次啟程去一個新的地方,他們心裡總會湧起一些興奮,結果這興奮又僅僅停留在開頭,像慌張的火苗,很快熄滅。到了佛羅里達,旅途勞頓讓三個人睏乏得有氣無力,倒頭就睡。佛羅里達的幾天,威利又恢復在紐約的狀態,他和埃迪去賽狗、賽馬,輸錢、贏錢,卻把伊娃一個人扔在旅館。伊娃走到海邊,咒罵這場憧憬中很美妙的度假。
電影結尾的意義很明顯。在佛羅里達的一些陰差陽錯過後,威利坐上了去家鄉布達佩斯的飛機,埃迪駕車回紐約,而伊娃回到旅館,呆坐下來。三個人在不同的地方,呼吸著同樣荒蕪的情緒。電影中曾經激起的一點點漣漪,歸復死水一潭。
在疏離的空氣中發現各種複雜而細微的情緒,才更真切感覺到人心中一無所有的狀態。一無所有是因為人們仿佛還有著一點什麼,但這點東西對生活毫無用處。比如崔健的《一無所有》裡面,包含了關於追求、自由的喋喋不休,但追求不能當飯吃,自由也不能化作香菸來提神,只能是毫無用處,最終感到一無所有。
賈木許從一開始就很神奇地把人和人、人和環境之間疏離的感覺描述的那么真切,並且堅持講了二十多年,直到2005年《破碎之花》仍舊不離這個主題。他的本事,就是能把環繞在電影人物周圍空氣中的每一粒灰塵上,都刻滿疏離的情緒,清晰得不需用大腦來顯微。甚至賈木許本人和他的電影也仿佛有種相隔甚遠的感覺,他好像遊蕩在電影裡,把這些人做的事情指給你看,甚至還在電影裡露一小臉;但他又仿佛站在離電影幾米外的地方,站在你的身後,冷冷看著這些人的無端寂寞,冷冷看著你不自覺地將自己代入他創造的空空蕩蕩的世界,對號入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堂,每個天堂里的空氣都不一樣。賈木許捕捉到令人不安的一種,賦予形狀,然後給我們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