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見死亡的顏色嗎》

《你看見死亡的顏色嗎》

1995年,賈木許執導拍攝了《你看見死亡的顏色嗎》,該片被評論界認為是他電影的最高成就,全片以冷靜強烈的黑白影像風格。扣人心弦的傳奇故事和舒緩迷人的配樂而成為美國獨立電影的經典之作。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離魂異客又名《你看見死亡的顏色嗎》離魂異客又名《你看見死亡的顏色嗎》

更多中文片名:
離魂異客
死人
更多外文片名:
DeadMan.....(Germany)
JimJarmusch'sDeadMan.....(USA)
Мертвец.....Russia
Halottember.....Hungary
HomemMorto.....Portugal
Mrtavcovjek.....Croatia
Mrtvec.....Slovenia
Onekros.....Greece
Truposz.....Poland
導演:
吉姆·賈木許JimJarmusch
影片類型:
奇幻/劇情/西部
片長:
121min|Australia:115min|Argentina:120min
國家/地區:
美國/德國/日本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黑白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混音:
Dolby
MPAA評級:
RatedRformomentsofstrongviolence,agraphicsexsceneandsomelanguage.
級別:
HongKong:III/Singapore:PG/Portugal:M/12/Argentina:13/Finland:K-16/Germany:16/Iceland:16/Norway:15/Sweden:15/Spain:13/USA:R/Canada:R/Australia:MA/UK:18/Australia:R/NewZealand:R18/Iceland:14/Australia:RefusedClassification
製作成本:
$9,000,000(estimated)
著作權所有:
?199512-GaugeProductions,Inc.
攝影機:
MoviecamandArriflexCameras
攝製格式:
35mm
洗印格式:
35mm
膠片長度:
3296m(Sweden)
3416m

演職員表

導演|編劇|演員|製作人|原創音樂|攝影|剪輯|選角導演|藝術指導|美術設計|布景師|服裝設計|視覺特效|副導演/助理導演

導演Director:

吉姆·賈木許JimJarmusch

編劇Writer:
吉姆·賈木許JimJarmusch....writtenby

演員Actor:
約翰尼·德普JohnnyDepp....WilliamBlake

克利斯丁·格拉夫CrispinGlover....TrainFireman

約翰·赫特JohnHurt....JohnScholfield

羅伯特·米徹姆RobertMitchum....JohnDickinson

加布里埃爾·伯恩GabrielByrne....CharlieDickinson

加利·法梅爾GaryFarmer....Nobody

蘭斯·亨利克森LanceHenriksen....ColeWilson

伊基·波普IggyPop....Salvatore'Sally'Jenko

比利·鮑伯·松頓BillyBobThornton....BigGeorgeDrakoulious

傑瑞德·哈里斯JaredHarris....BenmontTench

阿爾弗雷德·莫里納AlfredMolina....TradingPostMissionaryGibbyHaynes....ManwithGuninAlley(asGibbyHaines)RichardBoes....ManwithWrenchGeorgeDuckworth....ManatEndofStreetJohnNorth....Mr.Olafsen

米莉·阿威塔爾MiLiAvital....ThelRussellPeterSchrum....Drunk

麥可·溫科特MichaelWincott....ConwayTwill

尤金尼·伯德EugeneByrd....Johnny'TheKid'PickettThomasBettles....YoungNobody#1DanielCHASStacy....YoungNobody#2MikeDawson....OldManwith'Wanted'PostersMarkBringleson....Lee,YoungerMarshal(asMarkBringelson)JimmieRayWeeks....Marvin,OlderMarshal

米雪兒·絲拉什MichelleThrush....Nobody'sGirlfriendJohnPattison....Man#1atTradingPostToddPfeiffer....Man#2atTradingPostLeonardBowechop....MakahVillager#1CecilCheeka....MakahVillager#2MichaelMcCarty....MakahVillager#3MickeyMcGee....Bartender(uncredited)

製作人Producedby:
KarenKoch....co-producerDemetraJ.MacBride....producer

原創音樂OriginalMusic:
尼爾·楊NeilYoung

攝影Cinematography:
羅比·穆勒RobbyMüller

剪輯FilmEditing:
JayRabinowitz

選角導演Casting:
艾倫·劉易斯EllenLewisLauraRosenthal

藝術指導ProductionDesigner:
BobZiembicki....(asRobertZiembicki)

美術設計ArtDirectionby:
TedBerner

布景師SetDecorationby:
DaynaLee

服裝設計CostumeDesignby:
馬利特·艾倫MaritAllen

視覺特效VisualEffectsSupervisor:
蘭道爾·巴爾斯梅爾RandallBalsmeyerJonFarhat

副導演/助理導演AssistantDirector:

JudeGorjanc....secondassistantdirectorConstanceL.Hoy....secondsecondassistantdirector(asConnieMaverick)ToddPfeiffer....firstassistantdirector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細節)法國
France1995年5月26日......(CannesFilmFestival)(premiere)日本
Japan1995年12月23日法國
France1996年1月3日德國
Germany1996年1月4日比利時
Belgium1996年1月24日葡萄牙
Portugal1996年3月1日奧地利
Austria1996年3月8日挪威
Norway1996年3月29日匈牙利
Hungary1996年4月18日希臘
Greece1996年4月19日澳大利亞
Australia1996年4月25日波蘭
Poland1996年4月30日荷蘭
Netherlands1996年5月9日美國
USA1996年5月10日英國
UK1996年7月5日芬蘭
Finland1996年8月16日西班牙
Spain1996年10月......(SitgesFilmFestival)西班牙
Spain1996年10月15日愛沙尼亞
Estonia1997年1月10日丹麥
Denmark1997年2月21日瑞典
Sweden1997年6月27日法國
France1997年8月......(FestivaldeCinemadeDouarnenez)墨西哥
Mexico1997年10月31日韓國
SouthKorea1998年5月23日阿根廷
Argentina1999年5月26日......(videopremiere)墨西哥
Mexico2002年6月30日......(CinetecaNacional)美國
USA2005年1月29日......(InternationalBuddhistFilmFestival)希臘
Greece2007年7月26日......(re-release)法國
France2007年9月......(DeauvilleFilmFestival)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JVCEntertainmentNetworksInc.[日本]
NewmarketCapitalGroupL.P.[美國]
12GaugeProductions[美國]
PandoraFilmproduktionGmbH[德國]
JVCEntertainment
NewmarketCapitalGroupLLC[美國]
發行公司:
LaurenfilmS.A.[西班牙](1996)(Spain)(theatrical)
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美國](1996)(USA)(theatrical)
MiramaxHomeEntertainment[美國](2000)(USA)(DVD)/(????)(USA)(video)(laserdisc)/(2000)(USA)(VHS)
KinoweltHomeEntertainment[德國](1997)(Germany)(VHS)/(2002)(Germany)(DVD)
CiBySales(1995)(worldwide)(allmedia)(sales)
RKV[阿根廷](1999)(Argentina)(VHS)
PandoraFilm[德國](1996)(Germany)(theatrical)
TopTape[巴西](Brazil)(VHS)
ObshchestvennoyeRossijskoyeTelevideniye(ORT)Video[俄羅斯](Russia)(VHS)
PandoraFilmproduktionGmbH[德國](1995)(Germany)(theatrical)/(1996)(Germany)(theatrical)
BuenaVistaHomeVideo(1998)(USA)(VHS)
MadmanEntertainmentPty.Ltd.[澳大利亞](2005)(Australia)(DVD)/(2005)(NewZealand)(DVD)
Prooptiki[希臘](1996)(Greece)(theatrical)
特技製作公司:
BalsmeyerandEverettInc.[美國]
PacificTitles&Optical[美國]
R/GreenbergAssociates(West)Inc.[美國]
其他公司:
Leonard/ChapmanStudioServicesInc.[美國]dolliesprovidedby
J.L.FisherInc.[美國]dollyrentals
BalsmeyerandEverettInc.[美國]titles
BuenaVistaHomeEntertainmentpackaging
ChapmanandLeonardStudioEquipmentdolliesprovidedby/dollies
PhoenixFilmOfficespecialthanks

劇情簡介

《你看見死亡的顏色嗎》《你看見死亡的顏色嗎》

十九世紀末,克利夫蘭來的小伙子威廉·布雷克,到西部的一家工廠聘做會計,熟料班沒有上成,還稀里糊塗地殺了當地頭號人物迪金生先生的兒子,於是身負重傷的他成為了懸賞追拿的逃犯。在逃亡的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個小時候背掠到英國的印第安人nobody。nobody認為這個被通緝的逃犯是他心目中的偶像――詩人威廉·布雷克,於是兩個人開始了一段逃亡的旅程……導演吉姆賈馬奇使用了西部片慣用的場景與氣氛,不過全片的黑白攝影與neilyoung的音樂使影片更見蒼涼。

蒼白而不安的WilliamBlake抱著手提行李坐在開往西部的火車,一名臉色黝黑眼神可怖的乘客嘲笑著他手中那紙工作證明車上的人們拿起了槍開始射擊著車外的野獸就在狂笑聲、槍聲之中,WilliamBlake捂住了耳朵隨之而來的是混濁但悽厲的電吉它加上急速的空心吉它刷弦我們來到了西部

WilliamBlake丟了工作,意外殺了一個人,換得胸口上的槍傷及懸賞海報,他開始逃亡。遇到了一名喚作"Nobody"的印地安人,Nobody說著一些迷離難懂的話,教他學會西部的規則,教他如何用他的槍說話。他殺人,他試著生存,但血一直的流,漫長旅程的除了死亡似乎沒有終點...........

影片賞析

在開頭中,那個滿臉菸灰的trainfireman(居然有燒木頭的火車!)跟威廉•布萊克說:“當你在火車上,看著窗外是否會讓你想起在船上的感覺?那晚上夜深人靜,你躺在床上看著天空,水就在你身旁流過,和那些風景一樣,你就會想:為何這些景物在移動,而船卻是靜止的?”這分明就是在暗示結尾命若懸絲的布萊克被放進獨木舟隨波逐流。

賈木許的片子只看過兩部,同樣用了很多前後照應的部分。在《神秘列車》裡面,同樣的場景出現在三段故事中:城郊圍牆邊、旅店、旅館窗外的高架列車、旅店年輕黑人服務生戴墨鏡、槍聲、火柴(match)以及貓王,這些場景把《神秘列車》的三個故事在時間和情節上貫穿起來。而在《離魂異客》中,這種手法的套用似乎只是出於隱喻的目的。

例如剛才提到的火車和船的類比,威廉•布萊克活著乘火車來,死時隨獨木舟去,在開頭已有暗示;威廉•布萊克和中彈身亡的鹿躺在一起,擺出相同的姿勢,似乎也暗示主角在劫難逃。片中還有零零碎碎的這樣的照應,甚至可以說,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就是由這種照應構成的隱喻來完成的。

可以有各種方式來解讀隱喻的細節。

譬如在我的理解中:MiliAvital所扮演的女配角蒂爾被酒吧的醉漢推倒在門外的爛泥地里,似乎有美好之物在這座骯髒的小鎮遭到踐踏的暗示。有影評曰:威廉•布萊克殺死的一對雙胞胎警察,屍體是一模一樣的側臉姿勢,一個頭下樹枝形成光芒的形象,一個則沒有,正好印證了威廉•布萊克的詩句:SomeareBorntosweetdelight,SomeareBorntoEndlessNight。此人真是目光如炬!同樣,對於Nobody反覆問的那句“你有菸草嗎?”,也是眾說紛紜,有的說菸草的隱喻是生命力,有的說是使人面於空虛的精神之物,大同小異。有的影評註意到Nobody拿走威廉•布萊克的眼鏡,並說“沒有它你看得更清楚”,除去眼鏡塗上印第安臉紋的布萊克精神抖擻,一改之前怯懦的表現,接連射殺兩個笨警。

在構成全片的線索方面,也有類似的隱喻。例如:本片自始至終充滿著對白人入侵印第安人領地的描述,既有燒毀的印第安村莊,也有白人神父對Nobody的歧視,還有Nobody對自己苦難身世的描述——自幼被販賣到歐洲,逃回部落又因西方的教育被族人排斥。(Nobody對身世的描述和對自己名字的由來,讓我想起了薩義德的回憶錄《格格不入》。)

這條線索還貫穿著對白人的嘲諷:白人“愚蠢”、自私、混亂、血腥、破壞,連他們的牧師都如此道貌岸然;印第安人反倒熱愛文學藝術、浪漫、生活安詳。這條線索本身就可以作為被解讀的一種隱喻。甚至剛才說過的蒂爾被酒吧的醉漢推倒在門外的爛泥地里的細節也可以被想像成這個大的隱喻的一部分。

隱喻本身因該怎么解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發現隱喻,而隱喻的內涵未必是闡釋本身能表達清楚的。蘇珊•桑塔格在《反對闡釋》一文中表達過類的意思我想說的是:對於一個好的寓言文本,隱喻本身既可以被創作者生產出來,也可以被閱讀者創造出來。《聖經》就是這樣一種文本。卡夫卡開創的那種文學傳統,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從創作伊始就是為了給閱讀者提供作為想像而不是理解對象的文本。他們提供的不是已完成的作品,而是七巧板;不是一個世界,而是進入一個世界的入口。《離魂異客》應當也是這個傳統之後的產物。賈木許自己評論這部電影時說:“片子似乎在探討一種幻覺,一種游離在邊緣的幻覺。……人世是一個充滿想像和幻象的世界,我的作品也如這世界一樣充滿想像與幻象。”對它的影評,絕大部分正是對於各種隱喻的發現和揣度。

我自己模仿過卡夫卡和加繆的寓言寫作,那種感覺就是:創作者失去了對文本的控制;作者和讀者之間在玩捉迷藏的遊戲——既不想讓尋找的人發現,又不想他離自己太遠。既要靠慮隱喻的內容和可供想像的空間,又要關心作者對故事的控制。

在隱喻式的作品中,最忌諱的就是作者自己把內容一語道破,或者反覆強調一個本已得到足夠表達的意思。想想後生們在《伊索寓言》每片的末尾加上的解說有多不倫不類就知道了;《我們》內涵比奧威爾的《一九八四》深刻得多,但是在名氣上總是屈尊其後,我私下比較覺得,原因在於扎米亞金在書中寫了過多自作聰明的解釋。

《離魂異客》中也有類似的敗筆,例如:威廉•布萊克殺死的一對雙胞胎警察中有一個頭倒在木柴炭火中,看起來像神像的樣子,這個鏡頭停留了夠長,我覺得已經足夠讓人聯想到這方面了;如果賈木許如果擔心觀眾沒意識到這個象徵,大不了在兩個殺手路過時再重複一下,完全沒必要借殺手之口道出。這樣的問題在《神秘列車》里也有出現——同一個槍聲在兩個場景中出現,然而兩個場景中的人物都問:“槍聲?”,至少有一句是多餘的。觀眾已經看出,電影卻要再強調一遍,這種感覺就像胃裡的東西翻上來再吞回去。

網上有影評說賈木許離大師還有距離,我的感覺是,如果賈木許如果一再出現這種低估觀眾智商的問題,那他就真的差那么一點了,至少是在心態上不夠自信。

幕後花絮

本片是被獨立電影愛好者尊為“美國獨立電影宗師”的導演吉姆·賈木許代表作品。賈木許使用了西部片慣用的場景與氣氛,全片的黑白攝影與尼爾·揚的音樂使影片更見蒼涼。影片的開頭引用法國超現實主義詩人兼畫家亨利米素的一句話:最好別和死人一起旅行。對白中也經常會出現一些印第安諺語或先知預言以及詩句等等。影片可謂是一個存在主義的寓言,以簡潔而赤裸的手法,反映了人性的絕望。

獲獎記錄

1996獲獎五洲獎

吉姆賈姆什(JimJarmusch)

1995提名金棕櫚吉姆賈姆什(JimJarmusch)

1996獲獎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攝影(BestCinematography)羅比慕勒(RobbyMüller)

1997提名獨立精神獎

最佳男配角(BestSupportingMale)GaryFarmer

最佳編劇(BestScreenplay)吉姆賈姆什(JimJarmusch)

最佳攝影(BestCinematography)羅比慕勒(RobbyMüller)

最佳長片(BestFeature)DemetraJ.MacBride

觀後感言

影片的開頭引用法國超現實主義詩人兼畫家亨利米素的一句話:最好別和死人一起旅行。原英文字幕中並無此句,而我覺得這句話是全文的基調,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去理解這本電影,所以在中文字幕中加了上去。

黑白片,對白很玄,經常會出現一些印第安諺語或先知預言以及詩句等等。主題也很玄,總是遮遮掩掩。在個人看來,片子似乎在探討一種幻覺,一種游離在邊緣的幻覺。主人公willianblake徘徊在生死之間,而另一個nobody則是游弋於印第安人與白人之間,正是兩無著落處。而只有如此,只有從生死二者中脫身,才能更好地看清。nobody亦如是。於是片子就落到了對生命的探討,命題太大,恕不展開

得出上述結論的原因是片子中nobody所提到並服用的peyote,這種植物能令人產生幻覺,印第安人藉以達到一種近神的效果。另外就是主人公的名字就是借用英國詩人willianblake的,在此引用幾句willianblake的話讓大家更好地理解此片

Iknowthatthisworldisaworldofimaginationandvision,thenatureofmyworkisvisionaryorimaginative.

人世是一個充滿想像和幻象的世界,我的作品也如這世界一樣充滿想像與幻象

另外他還一段著名的詩句:

ToseeaWorldinaGrainofSand,

AndaHeaveninaWildFlower,

HoldInfiniteinthepalmofyourhand

AndEternityinanhour

一粒沙里看出世界

一朵野花里見到天國,

將無窮放於你的手掌,

永恆在剎那間收藏。

總覺得片頭那個燒炭工人所說的話富有深意:像"Whyisitthatthelandscapeismoving,buttheboatisstill.還有That'stheendoftheline.以及鎮子的名字叫做machine,應該是一種隱喻。片子裡還有一些對武器與詩句、白人與印第安人的看法,在此不多討論。

最後要說的是,片子的原聲非常棒,NeilYoung的作品,值得收藏。還有就是IggyPop在裡面演了一個娘娘腔,惡搞。

相關影評

《離魂異客》擁有一個非典型賈木許式作品的開頭,你再也聽不到城市裡嘈雜的仿佛從調頻未諧調的收音機里傳來的爵士樂,尼爾.楊的音樂與疾馳的蒸汽機車成了故事的第一個演員。汽笛,吉他,車輪與鐵軌撞擊的聲音,反覆交換著角色。長達五分鐘的沉默里,一張張面如死灰的臉孔,不自然的笑容,男人肩膀上的長槍,在逼仄的車廂里包圍著一個文弱書生,故事就這么開始了。比爾.布雷克,一個戴著眼鏡的小職員,千里迢迢的從遙遠的克利夫蘭來到莫辛鎮應聘鋼鐵廠的會計,和許多與他命運相仿的主人公一樣,他也不可避免的遭遇到了一連串不幸的遭遇--到了鋼鐵廠才發現已經過了應聘期限兩個月,工作沒找到,又被狠狠的嘲笑一番,花光了父母遺產的比爾,只好跑到小鎮的酒吧買醉,邂逅了一位賣花姑娘,一夜風流之後在第二天早上又發現這位叫做希爾的女子原來是廠長公子查理的情婦,查理本想殺了二人以解心頭之恨,不料卻成了比爾槍口下的犧牲品,就這樣,一個原本沉默寡言,與世無爭的人就這樣莫名其妙的成了殺人犯。勃然大怒的廠長找來三大殺手,誓要追殺比爾,而此時的比爾卻早已騎上廠長的花斑馬逃之夭夭了...
你會笑我是一個天生不會說謊的愚蠢騙子,因為講述到到這裡,任何人都會發現這是一個太賈木許化的故事。很重要的一點證據是,它有太多讓你哄堂大笑的理由。但是,對傳統的賈木許的致敬到此為止,因為,從比爾騎上馬背離開小鎮,夜空中流星划過的那一刻起,其實比爾就已經“死了”,或者說他原本的靈魂就已經消失了,他的軀體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叫做威廉.布雷克的死人。一段和死人的旅行從此正式開始,雖然,這旅途並不讓人感到快慰,但你必須承認,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了那個叫做比爾.布雷克的小職員,膽小鬼,取而代之的是的威廉.布雷克,一個讓人頂禮膜拜的詩人,畫家,以及殺手,死人。
許多人都說賈木許理解起來吃力得很,《離魂異客》更是深刻的讓人頭疼,他們搬出有關存在主義厚厚的論著告訴我這就是《離魂異客》的全部。而我倒更願意認為憑藉一部美國通史和一本威廉.布雷克的詩集就足以參透賈木許的影像世界。

顯然,賈木許不會無聊到僅僅自己對威廉.布雷克幾句詩的一時興起就讓自己故事的主角改名換姓。事實是,賈木許把自己的思考放在了電影中威廉.布雷克的身體裡,在影片裡,與比爾同行的NOBODY試圖做的是幫助威廉.布雷克找回自己曾經的記憶,而在影片外,與觀眾同行的賈木許也是在幫助人們尋找記憶,但是卻是有關失落的歷史的記憶。

從表面上來看,在比爾“死後”,這個故事就演變成了三個殺手與威廉.布雷克和NOBODY組成的同盟之間的對抗,兩支人馬行走在西部山丘叢林間,展開追逐與殺戮,追殺者們在不斷的內訌中勢力一點點被削弱,而威廉.布雷克則一步步的NOBODY的指引下找回了自己曾經的詩人,畫家的記憶,同時也變成了一個熟練的殺手。鏡頭不斷在兩群人馬間穿梭,情節隨著人們的行走而推進著,看上去頗有些公路電影的味道。不過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表象,從來就不那么單純的賈木許用隱喻的方式將更多的意義注入到兩伙殺手中。兩伙殺手的對抗,更像是兩種無形勢力的對抗--新的力量與舊的力量,這固然是一場永恆存在於時間河流中的爭鬥,但是賈木許並沒有把爭鬥想大多人想像中的那樣提升到哲學的高度,他把鬥爭定格在了美國這個特定的範圍里。伴隨著這種對抗,賈木許開始抽象的用倒置或是逆行的方式來講述歷史。這段殺戮之旅,倒不如說是對美國歷史的怪異回溯。

追殺威廉.布萊克的殺手們和那些被威廉.布萊克殺死的人們,幾乎無一例外的從一切戲劇性遭遇的起點--莫辛鎮而來。TOWNOFMACHINE,一個似乎並不那么單純的名字,把膠片退回到比爾初到小鎮的時刻,隱喻的意義不言自明。那是怎樣的一座小鎮啊--各式動物的白骨懸掛在街道兩旁的房屋上,居民們用充滿敵意的眼神,冰冷的表情和似乎隨時要殺人的槍枝打量著陌生的來客,男人和女人像動物一樣在街道的角落裡肆無忌憚的濫交。而這遠遠不是災難的終點,殺手們,這些美國人的象徵,不斷在旅途中展示著自己的醜陋。機械所代表的“進步”體現在殺手們身上,卻變成了對信仰的褻瀆,對宗教的嘲諷,對同類的殘殺。“文明”帶來的除了小鎮終日的陰雲密布外,便只有殺戮,猜忌這些令人不快的元素。“為什麼隨時要拿槍?”“因為這是美國。”希爾的一句戲言戳所有假象。我太想向那個想到如此譯名的譯者致敬。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離魂異客》可以算是《天堂陌影》的精神續篇,仍然是賈木許,這個伊朗後裔,留學法國的美國異鄉人對於現實美國生存困境的批判,只不過這次更加晦澀而已,但是那永恆的疏離,荒涼,絕望感覺卻依然完好的被保留了

然而,這種獨特的情感體驗並不應該就是這部電影的全部,因為賈木許的道理還沒有和你講完。和故事開頭地獄般的莫辛鎮相比,電影最後威廉.布雷克所來到的印第安部落的確可以算得上是天堂了,至少在這裡,瀕死的他終於可以在自己出竅的靈魂回歸之前的最後時刻看到他一直期盼的天真,笑容,安靜...不過,難道這就是賈木許心中的天國么?這不過是又一次的輪迴,又一個圍城的迷局罷了。而作為深陷這個圍城中心的主人公,再也沒有誰比威廉.布雷克更適合了。當然,是那個歷史上真實的詩人威廉.布雷克。今天的威廉.布雷克留給人們的印象,更多的是文學史上寥寥的那么幾句,譬如英國第一位浪漫主義詩人,是那首漂亮的《天真的預兆》,是徐志摩筆下經典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但似乎我們都忘了他也曾是一名戰士,寫過《法國革命》與《亞美利加》這樣激進的詩篇。作為英國人的威廉.布雷克並沒有支持自己的祖國,而是對自己心目中的正義舉起了贊成的手臂。他不愧是NOBODY口中的“白人剋星”。雖然不會像電影裡那樣舉著手槍殺人,但他手中的鵝毛筆同樣讓人感到希望的存在。但歷史是最喜歡開玩笑的,威廉.布雷克不幸的又成為了一場新的鬧劇的見證者。離魂的他“有幸”看到了自己當年用熱情寫就詩篇里歌頌的主人公變成了自己曾經無情殺戮的惡魔。輪迴,歷史就是永遠的輪迴。昨天的新,轉眼就變成了今天的舊,昨天的英雄,今天展示出的就是魔鬼的面孔。美好的幻想更適合浪漫的詩人用來自娛自樂,但事實卻是曾經用來反抗的槍變成了征服的工具,印第安人的臉上再次塗滿了鮮血,不過國籍從英國變成了美國,你一定不會忘記西進運動過後留下的累累白骨。

NOBODY說“白人永遠可惡。”賈木許的潛台詞是“美國永遠令人無奈。”其實到頭來還是上帝的一句“歷史永遠寧靜。”這個舞台上的劇目從來就沒變過,只是演員像走馬燈似的不斷變換而已。時代的發展沒有帶來什麼,我們還是熱衷於以暴制暴,喜歡蔑視神靈,無聊時津津有味的嚼著別人的手骨。所謂的新與舊,落後與發達只是我們腦中幻想出的意象,事實卻是我們一直都被關在上帝手中的圓球里掙扎卻渾然不覺。或許賈木許真的具有出離凡人的哲人特質吧。就像他在電影裡對於槍的詮釋,這種象徵著工業文明的兵器在電影裡卻突然變得異常笨拙。殺手們的對決更像是中世紀手持長矛,彬彬有禮的騎士莊重的決鬥。無論手中的兵器有多么發達,但爭鬥的本質永遠不會改變,我們依然嗜血。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會改變,所謂的改變也不過是又一次的輪迴。新戰勝了舊,再蛻變成舊,等待著被更新的新來擊敗,無所謂正義與邪惡,歷史就這樣無奈的輪迴著。面對這樣一個令人困窘的世界,賈木許告訴你,做一個思想者最好的方法就是躺在一條船上,看著頭上的天空,心隨景動,漂向大海的遠方,回歸生命的原初。面對無奈,逃避與倒退不是一個很糟糕的選擇。何況,在賈木許的字典里,根本就沒有先與後的區別。

“有人生來快樂,有人生於無盡的黑暗。”威廉.布萊克的詩道盡了人生的無奈。我們早已習慣了在黎明與黑夜間行走,過一種只存在於兩極的生活,可我們卻還尚未有所察覺。一曲《離魂異客》,更像是賈木許這個孤獨的思想者的獨吟。

推薦一批好看的西部片

本任務推薦一批經典西部片。

盤點獨立電影

“獨立電影”的概念來源於上個世紀中期的Hollywood。電影人自籌資金,甚至自己編寫劇本,自己擔任導演,拍出的與商業電影截然不同的思想性強的電影,被人們稱為“獨立電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