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的十字路口》

《米勒的十字路口》

《米勒的十字路口》是導演約爾·科恩,伊桑·科恩合作的經典之作。

基本信息

片名:
  • 米勒的十字路口
  • 黑幫龍虎鬥
  • 風雲再起時
  • 米勒倒戈
  • Miller's Crossing
  • 主演:
  • 加布里埃爾·拜恩 Gabriel Byrne
  • 瑪茜亞·蓋·哈登 Marcia Gay Harden
  • 約翰·圖圖羅 John Turturro
  • 喬·鮑里拓 Jon Polito
  • 亞伯特·芬尼 Albert Finney
  • 邁克.斯塔爾 Mike Starr
  • 片長: 115 分鐘
    類型: 犯罪 劇情 驚悚
    地區: 美國
    導演: 1.約爾·科恩 Joel Coen
    2.伊桑·科恩 Ethan Coen
    年份: 1990年9月22日
    語言: 英語 義大利語 蓋爾語
    級別: Argentina:16 Australia:M Finland:K-16 Germany:18 Netherlands:16 Sweden:15 UK:15 UK:18 USA:R
    《米勒的十字路口》
    電影海報

    劇情簡介
    美國經濟大崩潰開始的1929年,在美國一個不知名的城市,黑幫老大李奧和他的助手湯姆同時愛上了伯尼的妹妹維娜,這兩個情同手足的夥伴處於了對立之中。另一個幫派的老大卡斯珀想要除掉伯尼,他主動向湯姆提出代他償還賭債,條件是把要湯姆殺死伯尼,以證明他效忠於新主人。湯姆瞞著卡斯珀放過了伯尼,並幫他躲藏起來。不料伯尼卻要挾湯姆要他幹掉卡斯珀,否則他就要重新公開露面。經過一系列複雜的事件演變,卡斯珀死在了伯尼手中,而伯尼也被憤怒的湯姆殺掉。在伯尼的葬禮上,維娜拒絕了湯姆的求愛。但李奧相信了湯姆的忠心,並主動原諒了他的過失,兩人重歸於好。

    影片背景

    《米勒的十字路口》(Miller'sCrossing)正是發生在美國“禁酒令”時期一個被黑幫控制的未名城市裡的故事。
    1917年,美國為了保證一戰時糧食的供應提出了暫時禁酒令,以此節約穀物。
    1920年“禁酒令”生效。支持禁酒的人們認為喝酒本身不但是一種浪費,酒精還催生了諸如家庭暴力、犯罪和墮落等社會問題。
    “禁酒令”使一夥人嶄露頭角,他們就是:私酒販子。當時的外來移民飽受欺壓,每個人都想儘快脫離貧民窟;豐厚的暴利使黑幫也加入其中。於是,越來越多的人乾起了制酒販酒的行當。禁酒的後期趕上經濟大蕭條,“有災荒的地方一定有麻煩……為了生活,很多人都願意冒這個險”,許多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販酒本是“違法行為”自然得不到法律的保護,所以酒販們只有訴諸於暴力和幫派。隨著黑幫勢力的壯大,警察也日益腐敗。更諷刺的是,表面上支持禁酒的美國總統哈定,私下裡卻在夜總會裡抽菸喝酒,他的內閣成員則在收著私酒販子的賄賂。
    於是“禁酒令”給黑色小說和電影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背景和素材,《美國往事》、《鐵面無私》甚至《燃情歲月》都是涉及這個“黑色電影的專屬領地”之下故事。
    《米勒的十字路口》就是牢牢紮根於這個時代中的,片中有兩個空間,一個是李奧與卡斯帕爭鬥的未名城市,一個就是米勒的十字路口。
    這個“十字路口”共出現過三次,其中兩次都發生了意外;兩次意外對敘事都有決定性的影響。還有一次是在湯姆的夢裡,帽子被風吹走……這也是“意外”。

    影片製作

    這是一部由科恩兄弟編導的,描寫一個骯髒小鎮的複雜鬥爭的匪幫片。科恩兄弟於1984年以希區柯克式的懸念恐怖加黑色喜劇片《簡單的血案》步入影壇,並獲得巨大成功。而他們煞費苦心拍攝的《米勒的十字路口》卻沒有得到同樣的好評。影片線索眾多,導演試圖通過剪輯使節奏加快。科恩兄弟的獨特風格在這部電影裡仍然得到鮮明體現,他們拍攝的暴力電影在風格上總是與眾不同。影片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表演出色,將科恩式的機智融進了傳統的黑幫類型。

    角色介紹

    《米勒的十字路口》主人公——湯姆
    主人公湯姆是影片中鶴立雞群的人,好像《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比其餘所有人都要高明。他雖是主角,在整部影片中卻最難摸透,科恩兄弟故意在觀眾與人物間設定了諸多干擾,觀眾就好像影片中那些想要“親近”湯姆的人:老大李奧、情人弗娜、對手卡斯帕、“猶太人”伯尼等一樣,被他那不陰不陽的笑容拒絕了。“這些干擾”阻礙了影片成為一部驚心動魄的好萊塢黑幫史詩動作片。我們看著湯姆就在想:他在想什麼?他打算如何處理這個事件?而這些也正是湯姆思考的。影片裡他有一句口頭禪:讓我考慮考慮。
    對比同為“黑幫老二”的湯姆和艾迪•丹(卡斯帕的得力助手),不難發現他們之間差異的鴻溝竟是此消彼長的。首先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的難處在於:擁有做老大的實力,或是背信棄義自己做了老大;或是鋒芒太露被老大做掉。
    丹尚武,是行動派。基本不說話(每句話都像導火索,仿佛隨時拔槍就射),而且編導故意不讓觀眾看到他說話,比如就常設計卡斯帕轉述他的話給湯姆聽。而湯姆太“文”了;他動腦筋,最擅長的是動嘴皮子。一句話睿智、幽默還可以把人噎得半死。
    丹拿著《骯髒的哈里》中伊斯特伍德的那把“史上最具威力的”大口徑點44左輪手槍,且槍法了得;而湯姆卻顯然對槍/殺人十分牴觸,從丹試探他,讓他殺“猶太人”伯尼時湯姆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來。還有最後弗娜試圖殺他未果後,湯姆說出了整部影片中最美的台詞:“這不怎么容易,是吧?弗娜”。還有一個有趣的情節,就是影片後段湯姆不堪伯尼的威脅(伯尼要湯姆去殺卡斯帕),準備殺掉伯尼,他拿起手槍,戴上帽子,一路衝出去,卻被伯尼一腳絆到。這種事決不會發生在丹身上。即使在此,湯姆無奈之下想使自己變成丹,“拿起手槍,戴上帽子”。但從側面更為明確了兩人的不同。

    丹一直戴著帽子,湯姆和丹在同一場景的時候從不帶帽子。丹唯一沒戴帽子的時候就是他死的時候。有趣的是湯姆在丹死後一直是戴著帽子的。還有一點,湯姆最後是用卡斯帕的手槍擊斃了伯尼,其實這是完成了卡斯帕的一個心愿。因為他是站在公理的一方,而且這個人非常的講道義。湯姆對他這點是有認同的。無奈湯姆自己必須處於一個“無理境地”。
    湯姆和老大的情人有染,丹是個同性戀。湯姆在與卡斯帕夜談時,十分明確想要間離卡斯帕和丹,只有通過攻擊丹的“軟肋”——性取向。他說:當一個人陷入愛情時他就會變……科恩兄弟在此調侃了“同志”們,誇張地說:《米勒的十字路口》中同性戀們都被暴頭而死。

    丹對老大忠心耿耿,他到死也不知道原因。影片中有幾處暗示了卡斯帕殺人的原因——卡斯帕的性格——他痛恨被人指使和愚弄;他的狂暴表現在影片中的三處:開場和李奧的爭執、打自己兒子的耳光、痛罵市長不給表弟安排工作。“伴君如伴虎”這句話適用於丹還有湯姆(看看李奧“終結者”般打機關槍的樣子),所以影片結尾,一切歸於平靜,湯姆卻拒絕了李奧“再合作”的邀請。那么湯姆為什麼要在被李奧趕走之後幫助李奧剷除卡斯帕呢?

    李奧和卡斯帕之間矛盾衝突的焦點是“猶太人”伯尼,李奧垂青伯尼的姐姐弗娜到了癲狂的地步,作為這個城市的主宰者,首先他的錯誤決定引發了禍端。事件發生後,湯姆的內在衝突就明確了,即他是違背公理維護老大的威信?還是拋棄義氣傾向更合理的事實?這也是一個關於個人道德觀、關於專業與否的問題。科恩兄弟並沒有讓我們看到人物的一個“草率”的決定,而直到影片的中段,我們看到湯姆打電話恐嚇明克時,才知道他是在幫助李奧;但是編導們立即又把矛盾“激化”了出來,湯姆掛上電話,鏇即被李奧的手下暴打了一拳,於是我們剛剛放下的心又提了起來:老天!他還不知道湯姆在幫自己,他可千萬別對湯姆不利啊……
    在《米勒十字路口》中雖然湯姆是睿智的,可他依然處於被動,他無法控制整個事件向越來越糟發展,首先他沒有說動弗娜放棄自己的弟弟;而後他告訴李奧自己和弗娜有一腿而被趕出門;然後他放走的伯尼又回來威脅他;最後丹逼著他去找伯尼的屍體……這個事件完畢後,主動權才慢慢到了湯姆的手裡。

    相關評論

    科恩兄弟的多數影片都採用一種“滾雪球”式的敘事方式,就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小錯誤,由於不斷地陰差陽錯的失控,錯上加錯,最後造成難以挽回的敗局。因此也深化出了兩種構思:一個是綁架;一個就是婚外情/情殺。這兩種構思都是非常具有戲劇性,其衝擊力同時可使多組關係、多個人物介入其中,發生變化;而且它夠通俗,夠噱頭;觀眾樂意看下去。

    更多:http://www.douban.com/review/1230346/

    精彩劇照

    《米勒的十字路口》《米勒的十字路口》
    《米勒的十字路口》《米勒的十字路口》
    《米勒的十字路口》《米勒的十字路口》
    《米勒的十字路口》《米勒的十字路口》

    盤點獨立電影

    “獨立電影”的概念來源於上個世紀中期的Hollywood。電影人自籌資金,甚至自己編寫劇本,自己擔任導演,拍出的與商業電影截然不同的思想性強的電影,被人們稱為“獨立電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