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寺[四川省榮縣寺廟]

天堂寺[四川省榮縣寺廟]

天堂寺位於四川省榮縣同心鄉鐵礦村,與順河威遠交界處的一座山峰上,坐落在群山之間;天堂寺建於唐朝是和洋人合資修建,在歷史長河中幾乎被破壞殆盡,現僅存遺蹟,於1993年10月經縣府批准為榮縣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天堂寺天堂寺
天堂寺所處的位置山高林密,人煙稀少,是榮縣的高寒地區,後龍山東北半坡有明代天堂寺遭址,其西南一群巨石包上造像千完,內容有佛、菩薩、金剛、鬼王、玉皇、力士和猞俐塔等。佛像遣在較高的巨石包上,周圍是樹林,鮮為人知,當地人稱之為大佛。1991年9月順河鄉大埡口村回鄉高中生羅鳳鳴來此採藥,遂將此處造像報告縣文物管理所,10月我受文管所之託,前往調查,情況如下:
佛像近乎園雕,半身,造在大石包上。為周圍的樹林所掩蓋。佛龕敞口敞頂、佛像坐北面南、半身高4.2米。肩寬2.6米。佛像保存基本完好,只是右臉上有邊長20厘米左右的不等邊四邊形傷痕、鼻右下端殘,佛頭長1.88米,臉寬1.05米,頭上螺發13層,其中第一層有33個,每個直徑7厘米;雙耳略方,長0.7米,下墜方形耳環。轉角處為弧形,環長0.3米,寬0.18米。大佛身著U形佛衣,內著僧抵祗支,外罩披肩;袖口在肘腕之間,雙手腕處佩錫。合於胸前結披甲護身印(佛教密宗造像的一種手印)。從造型上看,和仁壽縣平角寨半身大佛相似,應為彌勒佛。

保存現狀

天堂寺天堂寺
佛像原有廟宇保護,當地人稱為大佛寺。大佛右邊樹叢中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的“修廟碑記”。碑高1.45米,寬約1米,厚0.10米。碑上長青苔,碑文依稀可辨、略雲:"上棟下宇以避風雨,似為人非為鬼也。然有棟宇以避風雨.....有大佛一尊,不知創自何年。日出則受其暄,雨降則被其潤,予等口口神廟而培修佛像,庶無雨蝕風銷,神得人以安、人得神而佑也”。據當地父老子孫相傳,大佛寺規模很大幾,後被大火焚毀。該組有一位九十多歲的張姓老大太,幾年前去世,據她說曾目睹大佛寺被燒,其時有半個月之久。大佛寺。清代和民國編纂的《榮縣誌》無載。和大佛寺一山之隔的天堂寺也曾被大火焚燒。據民國《榮縣誌·社祀》“天堂寺”條下載:“天堂寺,縣北五十里,明建、萬山環合,為全境第一大剎....(清)鹹豐間復振,僧寮二百三十四間,規模新都寶光寺為之。然其地僻,往往叢賊寺僧弗能禁,或與之締交,久則相習。光緒中官
以寺產為公管而限僧數焉。二十八年(1902)毀於火,遺礫滿山”。而大佛西有山頭,上建寨,當地人說早曾是強賊棲居之地。大佛寺是否系同一原因焚於這一年,待考。
大佛南50米的巨石包上有地藏龕,完處璧上刻“地藏”二字。此龕為重口,外高2.3米,寬2米,內高2.1米,寬1.3米,探1.5米。地藏身高1.2米,肩寬0.6米,頭戴披風,身著交領襲裝坐在蓮座上,雙手放在腹前膝上,左手持缽。右手似持物,惜已毀;右腿盤曲,交於左腿之上;左腳下垂,踩在座前開放的一朵蓮花之上。蓮桌高0.5米,座前浮雕蓮花二朵,其中一朵含苞欲放,蓮尖直抵右腿;另一朵已為左腳所踏。地藏頭從頸部處斷裂,且從中又分為兩半(可枯合修復)。
大佛東南100米的巨石包上雕刻猞俐塔3座,均為四角攢類頂,有塔剎從右至左分別高1.9米,1.7和1.9米,右邊有一塊摩崖碑,宇跡風化,疑為造像記。左邊有“天佑二年”的題記,字徑0.2米。“天佑”是唐哀帝李X的年號,天佑二年即公元905年。
大佛西南150米的巨石包上造像一盒。此完高1.5米,寬2.1米,深0.65米。龕頂壁上刻有“玉皇、鬼王、金剛”等字樣。完內從左至右分別為金剛,鬼王,玉皇,力士。金剛身高11米,身寬0.5瓶頭戴盔,身穿始甲、外罩戰袍,端坐,雙手、下垂放在腿上,座前刻一獸,似獅。鬼王頭戴軟腳磅頭,身高0.95米,肩寬0.3米,鼻孔朝上,雙眼仰視。右手腕掛巾狀物,疑為生死薄,站立。玉皇頭戴沖天筷頭,身高1.3米身寬O.5米,穿園領長袍,腰間系帶,玉皇臉面嚴肅、雙眼平視,右手撫膝,左手摸鬍鬚。力士在玉皇之左,身高1.1米,身寬0.5米,上身赤裸,頭生雙角,右手持器械,左手握劍柄,劍朝下,小腿裸,腿肌凸起.赤腳。
據當地村民說。此完造像原有名為"虎王廟”的小廟覆蓋。1958年冬毀,今瓦礫猶存。
後龍山摩崖造像無文字記載,也未發現造像記,僅在猞俐塔群之左有“天花二年”的題記。大佛的造型和仁壽縣牛角寨中唐時期的彌勒半身佛以其臉形、手印極為相似(參見《中國美術全集,四川石窟》。地藏龕是唐末五代常見的帷屋形龕,故此推惻造像年代上限中唐,下至晚唐五代。大佛雙耳墜環,外罩披肩,雙手佩鐲於胸前結印,這在榮縣眾多石刻造像中是絕無僅有的,有一定的地域特色、這可能與仁壽的摩崖造像有一定的聯繫。
流經同心鄉政府往地蘭橋壩的小溪,其源頭在鐵礦村,宋代的志書上稱之為“落陽水”。此溪流8里後在桑梓園注入東川河。北宋地理學家樂史纂編的《太平寰宇記》卷八十五榮州條下說:“落陽水從陵州始建縣界南流入”,可知同心鄉鐵礦村一帶在唐宋時期屬陵州始建縣。陵州,又名隆州,後改仙井監。(宋史,地理志五)說:“陵州,仙井監,同下州,鹹豐四年廢始建縣,宣和五年,改為仙井監,縣二:仁壽,井研”。陵州州治和後來的仙井監署,其治地均為今仁壽縣縣治。始建縣、隋大業三年置,北宋四年撤銷後,其地併入仁壽縣和井研縣,和鐵礦村接壤的威遠越溪區,轄八個鄉231.7平方公里,據(威遠縣地名錄)記載,該區在1955年前屬仁壽縣管轄,因此,從地理位置上也為該處造像造於唐末五代提供了旁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