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藤峽瑤民起義

大藤峽瑤民起義

為反抗封建壓迫,明洪武四年(1371年)廣西大藤峽(包括今金秀、象州、蒙山、荔浦、桂平等地)的瑤族民眾,以侯大苟為首揭竿起義。起義持續250多年,鬥爭烽火燃遍各地。明王朝為了挽救其在嶺南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糾集了數十萬官兵,先後三次血洗大藤峽,對瑤族人民進行血腥鎮壓。大藤峽瑤民起義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也是瑤族古代史上最為著名的一次起義。

基本情況

發生時間:明朝洪武年間開始至明朝天啟年間,歷時250多年。

大藤峽瑤民起義廣西大藤峽

所屬朝代:明朝

發生地點:廣西大藤峽地區。

起義性質:廣西大藤峽地區瑤族僮族人民反對明朝殘暴統治的起義。

發生地點

大藤峽又名斷藤峽、永通峽。位於黔江中下游的武宣桂平間,約長百餘里,兩岸崇山峻岭,江水迅疾。在桂平市碧灘與弩灘間,有藤粗如斗,連線兩岸,居人賴以渡江,故稱此峽江為大藤峽。以其為中心,包括廣西東南部的潯州府梧州府平樂府西部及柳州府南部的方圓約六百餘里地方,稱為大藤峽地區,這裡聚居著瑤、僮等少數民族和部分漢人,尤以瑤族為多。

發生原因

明朝政府較早地在這一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政策,用武裝奪取瑤、僮族居民土地,又利用食鹽壟斷和專賣,對當地居民進行苛重剝削。甚至以封鎖食鹽進入廣西,作為迫使瑤、僮族人民就範的手段,因此激起大藤峽地區各族人民的激烈反抗。

發生過程

大藤峽地區的各族人民起義自洪武時起不斷發生。較重要的起義有:

洪武十九年(1386)至二十八年爆發的潯州大亨、老鼠、羅祿山瑤民起義。

永樂三年(1405)潯、桂、柳三府瑤民起義和十三年胡通四、韋保遵領導的僮民起義。

宣德四年(1429)至七年(1432年)覃公領導的起義。

正統七年(1442年)大藤峽瑤民因田州士兵在此屯種,進行占田,阻其出入,故在蘭受貳率領下開始鬥爭。但被千戶滿智等誘殺。

景泰年間(1450—1456)瑤民侯大苟高舉義旗,隊伍很快擴大到1萬多人,影響波及兩廣的高、廉、雷、肇、韶、梧六府地區。侯大苟起義規模甚大,勢力擴展到廣東等省。

成化元年(1465年),右僉都御史韓雍、都督同知趙輔等率軍十六萬前往鎮壓,分五路轉攻大藤峽,起義軍近七千人被殺。年底時起義軍退守九層樓山巔,鏖戰數百回合,終於全軍覆沒犧牲,侯大苟被俘犧牲。侯大苟起義軍失敗的次年,侯鄭昂等集合起義軍遺部700多人,在深夜攻入潯州府(今廣西省桂平縣),“焚軍營城樓,奪百戶所印三顆”,顯示了瑤族人民不屈不撓的鬥爭。這3顆百戶所銅印,已於1972年在桂平縣蒙圩鄉銅鑼塘屯頭渡壩口的山坡上出土,顆重0.88公斤,7公分見方,文曰“潯州衛中千戶所百戶印”,為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四月所造。這一文物的出土是大藤峽瑤民起義取得勝利的見證。在此情況下,明朝決定在大藤峽附近設立武靖土州,以上隆州岑鐸管事,在峽內及鄰近要隘設立巡檢司千戶所多處以加強統治。此後,大藤峽地區各族人民的反抗鬥爭轉入低潮。

正德年間,大藤峽地區又爆發起義。正德十一年(1516)總督陳金率軍鎮壓起義後,又行安撫之策,命漢人與當地少數民族互市、允許少數民族武裝對過峽商船收稅,使商舶稍通。陳金又請敕命,改斷藤峽為永通峽。

嘉靖時,由於官府壓迫轉劇,大藤峽人民反抗鬥爭再度掀起高潮。東連柳州,北連慶遠(今廣西宜山)、忻城,西連東蘭,南接上林的廣大地區皆爆發起義與大藤峽地區的起義民眾互相配合,嚴重地威脅著明政府在廣西的統治。嘉靖六年(1527)明廷命王守仁兵部尚書總制兩廣、江西、湖廣軍務。七年王守仁督師鎮壓胡緣二、黃公豹起義,被殺的民眾達一萬五千餘人,王守仁還在此地建講堂、興學校,教習“聖賢之學”,以使人民服從地主階級統治,但他並沒有達到目的,十五年,侯勝海侯公丁兄弟又相繼率瑤民起義,直到十八年被鎮壓。

天啟六年(1626),胡扶紀再次率眾反抗,但亦於次年遭鎮壓。至此,前仆後繼、歷時二百五十餘年的大藤峽地區各族人民起義才告失敗。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