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嘎仙洞石室

大興安嶺嘎仙洞石室,是古代鮮卑族的發源地,“嘎仙洞”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里、嫩江支流甘河的北岸。是古代鮮卑族人的發源地嘎仙是鄂倫春語“獵民之仙的意思。鮮卑族是中國古代東北的少數民族之一,現今鄂倫春自治旗的嗄仙洞即為著名的“鮮卑石室”,即拓跋鮮卑的祖廟所在之地。

大興安嶺嘎仙洞石室,是古代鮮卑族的發源地
“嘎仙洞”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里、嫩江支流甘河的北岸。是古代鮮卑族人的發源地嘎仙是鄂倫春語“獵民之仙 的意思。鮮卑族是中國古代東北的少數民族之一,現今鄂倫春自治旗的嗄仙洞即為著名的“鮮卑石室”,即拓跋鮮卑的祖廟所在之地!
嘎仙洞為一天然山洞,洞口在高出平地約25米的峭壁上。方向南偏西30°。主洞長92米,寬28米,面積約2000平方米,最高處達20多米。西北有一向上的斜洞,坡度約20°,斜洞長22米,寬9米高7米。主洞中部放置一塊約3米見方的天然石板,下用大石塊支撐洞壁平整,地下堆積較厚的青苔。洞內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燾派遣中書侍郎李敞來祭祖時刻的銘文在地表以下1.3米的黃色粘沙土層中,出土有打制的石器,表明這裡可能存在著更早的文化遺存。鮮卑族世居中國北方,並創建了北魏王朝,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
當考古工作者在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里處的嘎仙洞石壁拂去1500多年歷史和塵埃後,201字隸書《祝文》難以置信的出現了,這一發現正好和《魏書》相印證,《魏書》說:鑿石為祖宗之廟。不過人們任為,此話之意是在天然洞底後15米處鑿的3個小洞,因3小洞的排列,高度,大小有明顯的設計痕跡,而大洞洞口醜陋,無碎石現象。且工程極大,非人工所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