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棗甘草湯

大棗甘草湯

大棗甘草湯:中藥方劑。

配方

大棗30克,甘草10克。

大棗甘草湯大棗甘草湯

製法

大棗甘草洗淨,加適量水煎煮,去渣取汁。

功效

益氣調中,扶助正氣。

用法

每日1劑,分2次飲用。

大棗

【別名】乾棗美棗良棗(《別錄》),紅棗(《醫學入門》)。
【來源】為鼠李科植物棗的成熟果實
【植物形態】棗(《詩經》),又名:刺棗

大棗甘草湯大棗甘草湯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0米。枝平滑無毛,具成對的針刺,直伸或鉤曲,幼枝纖弱而簇生,頗似羽狀複葉。成"之"字形曲折。單葉互生;卵圓形至卵狀披針形,少有卵形,長2~6厘米,先端短尖而鈍,基部歪斜,邊緣具細鋸齒,3主脈自基部發出,側脈明顯。花小形,成短聚傘花序,叢生於葉腋,黃綠色;萼5裂,上部呈花瓣狀,下部連成筒狀,綠色;花瓣5;雄蕊5,與花瓣對生;子房2室,花柱突出於花盤中央,先端2裂,核果卵形至長圓形,長1.5~5厘米,熟時深紅色,果肉味甜,核兩端銳尖。花期4~5月。果期7~9月。
一般多為栽培。分布全國各地。
本植物的根(棗樹根),樹皮(棗樹皮)、葉(棗樹葉)、果核(棗核)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揀淨雜質,曬乾。或烘至皮軟,再行曬乾。或先用水煮一滾,使果肉柔軟而皮未皺縮時即撈起,曬乾。
【藥材】果實略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約2~3.5厘米,直徑約1.5~2.5厘米。表面暗紅色,帶光澤,有不規則皺紋,果實一端有深凹窩,中具一短麗細的果柄,另一端有一小突點。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質鬆軟,如海綿狀,黃棕色。果核紡錘形,堅硬,兩端尖銳,表面暗紅色。氣微弱,味香甜。以色紅、肉厚、飽滿、核小、味甜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主產於河北河南山東四川貴州等地。
大棗因加工的不同,而有紅棗、黑棗之分。入藥一般以紅棗為主。
【化學成分】 含大棗皂甙Ⅰ、Ⅱ、Ⅲ(ziziphussaponin Ⅰ,Ⅱ,Ⅲ)、酸棗仁皂甙B(jujuboside B)、光千金藤鹼(stepharine)、葡萄糖、果糖蔗糖環磷腺苷(cAMP)、環磷烏苷(cGMP)等。
【性味】甘,溫。
《本經》:"味甘,平。'
大棗甘草湯大棗甘草湯
《千金·食治》:"味甘辛,熱,無毒。"
孟詵:"溫。"
【歸經】入脾、胃經。
《綱目》:"脾經血分。"
《本草經疏》:"入足太陰,陽明經。"
【功用主治】補脾和胃,益氣生津,調營衛,解藥毒。治胃虛食少,脾弱便溏,氣血津液不足,營衛不和,心悸怔忡。婦人贓躁。
《本經》:"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
《本草經集注》:"煞烏頭毒。"
《別錄》:"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療心下懸,腸僻澼。"
《藥對》:"殺附子、天雄毒。"
孟詵:"主補津液,洗心腹邪氣,和百藥毒,通九竅,補不足氣,煮食補腸胃,肥中益氣第一,小兒患秋痢,與蟲棗食,良。"
《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止嗽。補五臟,治虛勞損,除腸胃癬氣。"
《珍珠囊》:"溫胃。"
⑧李杲:"溫以補脾經不足,甘以緩陰血,和陰陽,調營衛,生津液。"
《藥品化義》:"養血補肝。"
《本草再新》:"補中益氣,滋腎暖胃,治陰虛。"
⑾《中國藥植圖鑑》:"治過敏性紫斑病、貧血及高血壓。"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6錢;或搗爛作丸。外用:煎水洗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宜忌】凡有濕痰、積滯,齒病、蟲病者,均不相宜。
《醫學入門》:"心下痞,中滿嘔吐者忌之。多食動風,脾反受病。"
《本草經巰》:"小兒疳病不宜食,患痰熱者不宜食。"
《本草匯言》:"胃痛氣閉者,蛔結腹痛及一切諸蟲為病者,鹹忌之。"
《髓息居飲食譜》:"多食患脹泄熱渴,最不益人。凡小兒、產後及溫熱、暑濕諸病前後,黃疸、腫脹並忌之。"
【選方】①治脾胃濕寒,飲食減少,長作泄瀉,完谷不化:白朮四兩,乾薑二兩。雞內金二兩,熟棗肉半斤。上藥四味,白朮、雞內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軋細、焙熟,再將乾薑軋細,共和棗肉,同搗如泥,作小餅,木炭火上炙乾,空心時,當點心,細嚼咽之。(《醫學衷中參西錄》益脾餅)
②治反胃吐食:大棗一枚(去核),班蝥一枚(去頭翅)入內餵熱,去蝥,空心食之,白湯下。(《綱目》)
③補氣:大南棗十枚,蒸軟去核,配人參一錢,布包,藏飯鍋內蒸爛,搗勻為丸,如彈子大,收貯用之。(《醒園錄》棗參丸)
④治中風驚恐虛悸,四肢沉重:大棗七枚(去核),青粱粟米二合。上二味以水三升半,先煮棗取一升半,去滓,投米煮粥食之。(《聖濟總錄》補益大棗粥)
⑤治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數欠伸:大棗十枚,甘草三兩,小麥一升。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
⑥治咳:杏仁一百二十枚(去皮尖,熬),豉一百枚(熬令乾),乾棗四十枚(去核)。上三味台搗如泥,丸如杏核,含咽令盡。日七、八度,盡,更作。(盂詵《必效方》)
⑦治懸飲: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渣,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匕,平日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利之後,糜粥自養。(《金匱要略》十棗湯)
⑧治虛勞煩悶不得眠:大棗二十枚,蔥白七莖。上二味,以水三升,煮一升,去滓頓服。(《千金方》)
⑨治肺疽吐血並妄行:紅棗(和核燒存性)、百藥煎(煅)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三因方》二灰散)
⑩治卒急心痛:烏梅一個,棗二個,杏仁七個。一處搗,男用酒、女用醋送下。(《海上方》)
⑾治非血小板減少性紫瘢:紅棗,每天吃三次,每次10隻,至紫瘢全部消退為止。一般每人約需紅棗一至二斤。(《上海中醫藥》(4):22,1962)
大棗甘草湯大棗甘草湯

⑿治走馬牙疳:棗(去核、包信石,燒)、黃柏。同為末,布患處。(《海上方》)
⒀治諸瘡久不瘥:棗膏三升,水三斗,煮取一斗半,數洗取愈。(《千金方》
⒁治風沿爛眼:大黑棗二十個(去核),明礬末五分,和棗肉搗成膏,濕紙包,火內煨二刻,取出,去紙,水二碗,將棗膏煎湯,去渣,將湯洗眼。(《本草匯言》眼科方)
【臨床套用】①預防輸血反應
輸血前15~30分鐘服紅棗湯(紅棗20枚,地膚子、炒荊芥各3錢)。據46人次觀察,無反應者占2/3左右,且很少出現Ⅲ°反應。但對激素未能防止反應的病例,紅棗湯似亦無效。
②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水平 對於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轉氨酶活力較高的病人,每晚睡前服紅棗花生湯(紅棗、花生、冰糖各1兩,先煎花生,後加紅棗冰糖)1劑,30天為一療程,觀察12例均有效。但對合併膽道感染、風濕活動合併心肌炎的病人,應再配合清熱利膽或祛風濕的藥物。

甘草

【異名】美草蜜甘(《本經》),蜜草蕗草(《別錄》),國老(陶弘景),靈通(《記事珠》),粉草(《群芳譜》),甜草(《中國藥植志》),甜根子(《中藥志》),棒草(《黑龍江中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狀莖。
【植物形態】甘草

大棗甘草湯大棗甘草湯

多年生草本,高約30~70厘米,罕達1米,根莖圓柱狀;主根甚長,粗大,外皮紅褐色至暗褐色。莖直立,稍帶木質,被白色短毛及腺鱗或腺狀毛。單數羽狀複葉,托葉披針形,早落;小葉4~8對,小葉柄甚短,長1毫米許;小葉片卵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偶近於圓形,長2~5.5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急尖或近鈍狀,基部通常圓形,兩面被腺鱗及短毛。總狀花序腋生,花密集,長5~12厘米;花萼鐘形,長約為花冠的1/2而稍長,萼齒5,披針形,較萼筒略長,外被短毛及腺鱗;花冠淡紫堇色,長約14~盟毫米,旗瓣大,長方橢圓形,先端圓或微缺,下部有短爪,龍骨瓣直,較翼瓣短,均有長爪;雄蕊10,2體,花絲長短不一,花葯大小不等;雌蕊1,子房無柄。莢果線狀長圓形,鐮刀狀或彎曲呈環狀,通常寬6~8毫米,密被褐色的刺狀腺毛。種子2~8,扁圓形或腎形,黑色光滑。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於向陽乾燥的鈣質草原、河岸砂質土等地。分布東北西北華北等地。
本植物根莖上端的蘆頭部分(甘草頭)、根的末梢部分或細小根(甘草梢)、根或根莖內充填有棕黑色樹脂狀物質的部分(甘草節)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除上述主要品種外,尚有以下向屬植物亦入藥用。
光果甘草,又名:歐甘草。其特徵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葉長橢圓形或狹長卵形。莢果長圓形,扁而直或略彎曲。分布新疆。
黃甘草,其特徵莖上部被微毛或近無毛.莢果略作鐮狀彎曲,膨脹,具腺毛。分布甘肅
③脹果甘草,其特徵小葉3~5片,稀達7片,下面中脈無毛。莢果長圓形而直,膨脹。分布新疆、甘肅等地.
【採集】秋季採挖,除去莖基、枝叉、鬚根等,截成適當長短的段,曬至半乾,打成小捆,再曬至全乾。也有將外面栓皮削去者,稱為"粉草"。置乾燥通風處,防霉蛀
【藥材】乾燥根呈長圓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長30~120厘米的段,直徑0.6~3.3厘米。帶皮的甘草,外皮鬆緊不等,顯紅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顯著的皺紋、溝紋及稀疏的細根痕,皮孔橫生,微突起,呈暗黃色。兩端切面平齊,切面中央稍陷下。質堅實而重。斷面纖維性,黃白色,粉性,有一明顯的環紋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異的香氣,味甜而特殊。根狀莖形狀與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橫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黃色,纖維性,有縱裂紋。帶皮甘草以外皮細緊、有皺溝、紅棕色、質堅實、粉性足、斷面黃白色者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質松、粉性小、斷面深黃色者為次;外皮棕黑色、質堅硬、斷面棕黃色、味苦者不可入藥。粉草較帶皮甘草為佳。
主產內蒙古、甘肅;其次為陝西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內蒙古伊克昭盟杭錦旗所產品質最優。
【化學成分】甘草根及根莖含甘草甜素,為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的鉀、鈣鹽。尚含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異甘草甙(isoliquiritin)、異甘草元(isoliquritigen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新異甘草甙(neoiso-liquiritin)等。
【抗腫瘤作用】甘草次酸對大白鼠移植的OberlingGuerin骨髓瘤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單銨鹽、甘草次酸鈉及甘草次酸衍化物之混合物,對小白鼠艾氏腹水癌及肉瘤均有抑制作用,即使口服亦有效。甘草甜素、甘草甙對大鼠腹水肝癌及小鼠艾氏腹水癌細胞能產生形態學上的變化,甘草甜素尚能抑制皮下移植的吉田肉瘤。
【炮製】甘草:揀去雜質,洗淨,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時,撈出,潤透切片,晾乾。蜜炙甘草:取甘草片,加煉熟的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變為深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甘草片100斤,用煉熟蜂蜜25~30斤)
《雷公炮炙淪》:"凡使甘草,須去頭尾尖處,用酒浸蒸,從巳至午出,暴乾,細銼使。一斤用酥七兩,塗上炙,酥盡為度。又先炮令內外赤黃用良。"
《綱目》:"方書炙甘草皆用長流水蘸濕炙之,至熟颳去赤皮。或用漿水炙熱。"
《得配本草》:"粳米拌炒,或蜜炙用。"
【性味】甘,平。
《本經》:"味甘,平。"
《別錄》:"無毒。"
《本草衍義》:"微涼。"
《珍珠囊》:"生甘,平;炙甘,溫。"
【歸經】入脾、胃、肺經。
大棗甘草湯大棗甘草湯

《湯液本草》:"入足厥陰、太陰、少陰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脾二經。"
《本草通玄》:"入脾、胃。"
《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
【功用主治】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藥。炙用,治脾胃虛弱,食少,腹痛便溏,勞倦發熱,肺痿咳嗽,心悸,驚癇;生用,治咽喉腫痛,消化性潰瘍,癰疽瘡瘍,解藥毒及食物中毒。
《本經》:"主五臟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腫,解毒。"
《別錄》:"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髒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
《藥性論》:"主腹中冷痛,治驚癇,除腹脹滿;補益五臟;制諸藥毒;養腎氣內傷,令人陰(不)痿;主婦人血瀝腰痛;虛而多熱;加而用之。"
《日華子本草》:"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解冷熱。"
《珍珠囊》:"補血,養胃。"
⑥《湯液本草》:"治肺痿之膿血,而作吐劑;消五發之瘡疽,與黃耆同功。"
《綱目》:"解小兒胎毒、驚痼,降火止痛。"
⑧《中國藥植圖鑑》:"治消化性潰瘍和黃疸。"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摻或煎水洗。
【宜忌】實證中滿腹脹忌服。
《本草經集注):"術,乾漆、苦參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②《醫學入門》:"痢疾初作,不可用。"
【選方】①治榮衛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噦吐逆:人參(去蘆)、茯苓(去皮)、甘草(炙)、白朮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局方》四君子湯)
②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炮)。上藥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金匱要略》甘草乾薑湯)
③治熱嗽:甘草二兩,豬膽汁浸五宿,漉出炙香,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食後薄荷湯下十五丸。(《聖濟總錄》涼膈丸)
④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甘草(炙)四兩,生薑(切)三兩,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去皮)三兩,阿膠二兩,麥門冬(去心)半斤,麻仁半升,大棗(擘)三十枚。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炙甘草湯,一名復脈湯)
⑤治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與甘草湯不差者:桔梗一兩。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溫分再服。(《傷寒論》桔梗湯)
⑥治失眠、煩熱、心悸:甘草一錢,石菖蒲五分至一錢。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內服。(江西贛州《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彙編》)
⑦治瘧疾:甘草二份,甘遂一份。共研細末,於發作前二小時取用一分放肚臍上,以膠布或小膏藥貼之。(徐州市《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⑧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㈠瓦楞子五兩(煅研細末),甘草一兩(研細末)。混勻,每服2錢,每日3次。(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甘楞散)㈡甘草粉1.0克,雞蛋殼粉1.5克,曼陀羅葉粉0.05克。混勻,飯前或痛時服,每服3克,日服三次。(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甘殼散)
⑨治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數欠伸: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
⑩治痘瘡煩渴:粉甘草(炙)、栝樓根等分。水煎服之。(《仁齋直指方》)
⑾治嬰兒目澀,月內目閉不開,或腫,羞明,甚至出血者,名慢肝風:甘草一截,以豬膽汁炙,為末,每用米泔調和少許灌之。(《幼幼新書》)
⑿治湯火灼瘡:甘草煎蜜塗。(《怪證奇方》)
⒀治陰下濕癢:甘草一尺,並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漬洗之,日三、五度。(《養生必用方》)
⒁治農藥(1059、1605、4049等有機磷製劑)中毒:甘草四兩,滑石粉五錢。用時將甘草煎湯,冷後沖滑石粉頓服。一日連服三次。(徐州市《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⒂治飲饌中毒,中砒毒:甘草伴黑豆煮汁,恣飲無虞。(《本草蒙筌》)
⒃治鉛中毒:生甘草三錢,杏仁(去皮、尖)四錢。二味煎服,一日兩次,可連服三至五天。(《健康報》1956年10月)
⒄傷寒咽痛(少陰症)。用甘草二兩,蜜水灸過,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兩次。此方名"甘草湯"。
⒅肺熱喉痛(有灸熱)。用炒甘草二兩、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兩,加入阿膠半斤。每服五錢,水煎服。
⒆肺痿(頭昏眩,吐涎沫,小便頻數,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兩、炮乾薑二兩,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幾次服。此方名"甘草乾薑湯"。
⒇肺痿久嗽(惡寒發燒,骨節不適,嗽唾不止)。用灸甘草三兩,研細。每日取一錢,童便三合調下。
(21)小兒熱嗽。用甘草二兩,在豬膽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後研細,和蜜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飯後服,薄荷湯送下。此方名"涼隔丸"。
(22)嬰兒初生便閉。用甘草、枳殼各一錢,水半碗煎服。
(23)小兒撮口風。用甘草二錢半,煎服,令吐痰涎。再以乳汁點兒口中。
(24)嬰兒慢肝風(目澀、畏光、腫閉,甚至流血),用甘草一指長,豬膽汁灸過,研細。以米汁調少許灌下。
(25)兒童遺尿。用大甘草頭煎湯,每夜臨睡前服之。
(26)小兒尿中帶血。用甘草一兩二錢,加水六合,煎成二合。一歲兒一天服盡。
(27)小兒乾瘦。用甘草三兩,灸焦,研細,和蜜成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溫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28)赤白痢。甘草一尺長,灸後劈破,以淡漿水一升半,煎至八合服下。
(29)舌腫塞口(不治有生命危險)。用甘草煎成濃湯,熱嗽,隨時吐出涎汁。
(30)口瘡。用甘草二寸、白礬一塊(如粟米大),同放口中細嚼,汁咽下。
(31)背疽。用甘草三兩,搗碎,加大麥粉九兩,共研細。滴入好醋少許和開水少許,做成餅子,熱敷疽上。冷了再換。未成膿者可內消,已成膿者早熟破。體虛的人可加服黃芪粥。又方:甘草一兩,微灸,搗碎,浸入一升水中,經過一夜,攪水使起泡,把泡撇掉,只飲甘草水。
(32)各種癰疽。用甘草三兩,微灸,切細,浸入一半酒中;另取黑鉛一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覆九次。令病人飲此酒至醉,癰疽自漸愈。又方: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濃汁,慢火熬成膏,收存罐中。每服一、二匙。此方名"國老膏"。消腫去毒,功效顯著。
(33)初起乳癰。用灸甘草二錢,新汲水煎服。外咂乳頭,免致阻塞。
(34)痘瘡。用灸甘草栝樓根等分,煎水服。
(35)陰部垂癰(生於肛門前後,初發如松子大,漸如蓮子,漸紅腫如桃子。成膿破口,便難治好)。用甘草一兩、溪水一碗,以小火慢慢蘸水灸之。自早至午,至水盡為度。劈開檢視,甘草中心已有水潤即可。取出細銼,再放入兩碗酒中煎成一碗。溫服。兩劑之後,病熱好轉,但須經二十天,腫痛才會消盡。
(36)陰部溫癢。用甘草煎湯,一天洗三、五次。
(37)凍瘡發裂。先用甘草湯洗過,然後用黃連、黃芩共研為末,加水銀粉、麻油調敷。
(38)湯火傷。用甘草煎蜜塗搽。
【臨床套用】①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
有較好的近期療效。據50例以上至200餘例的觀察,有效率在90%上下,尤以對活動期有疼痛症狀者療效更佳。一般在服藥1~3周內疼痛消失或顯著減輕,大便潛血轉陰;半數以上X線顯示壁龕消失。甘草胃潰瘍的療效優於十二指腸潰瘍,對新鮮潰瘍較陳舊者為好,治療後症狀的好轉比X線改變早;但對有併發症的潰瘍病,則往往無效;遠期療效尚欠滿意,半數病例出現復發現象。用法:㈠甘草流浸膏:一般每次10毫升,日服3次,4~6周為一療程;也有每日量僅給15毫升的。但有人認為,每次用1毫升,每日4次,是一個比較合適的劑量。㈡33%甘草浸膏溶液:每日15~30毫升,3次分服,4周為一療程。㈢甘草粉:每次2.5~5.0克,每月3次,連用3~4周。㈣甘草丸:每日12~15克,3次分服,連用6周。經驗證明,甘草粉的療效優於甘草流浸膏,因甘草粉包含全部甘草有效成分;而甘草流浸膏含有酒精及氯仿,對潰瘍病不盡相宜,改用甘草浸膏溶液則無此弊。副作用:甘草製劑能發生去氧皮質酮樣作用,影響電解質平衡,使血鈉瀦留,血鉀降低,引起血壓增高及水腫,部分病例呈低血鉀心電圖改變,個別病例出現糖尿。對高血壓及水腫,一般限制食鹽攝入殘停藥後即可消失,不影響治療。療程以4~6周為限,超過此限,則心臟受累機會即增多。為了防止出現水腫、血壓升高等副作用,有人曾合併使用雙氫克尿塞。臨床上還觀察到,如以小劑量甘草浸膏配合吸著劑和收斂劑、或用脫甙甘草浸膏治療,則副作用大大減少或完全避免,但療效亦隨之降低。鑒於甘草有瀦鈉排鉀的副作用,故應禁用於腎臟病、高血壓病患者。長期套用所致的心肌損害亦應予重視。此外,臨床上曾以甘草為主配合其它藥物,如烏賊骨、瓦楞子、陳皮、蜂蜜等治療潰瘍病,效果亦佳。
②治療阿狄森氏病
據少數病例觀察,對輕度或初期患者療效較為顯著,可使患者體重增加,體力增強,食慾增進,血壓增高,皮膚色素沉著減退,血清電解質濃度有所改善,血清中鈉、的濃度升高和鉀的下降可至正常範圍,尿中17-酮類甾醇排泄量增加;有些病例X線顯示心臟明顯增大,可達正常範圍。對於重症或晚期患者,單獨套用的效果不甚理想,甚至不能預防危象的發生,而必須加用皮質酮才能奏效;兩者並用時,可減少後者的需要量,認為是一種互補作用。甘草治療本病的理論根據,一般認為是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次酸的作用與去氧皮質酮有類似之處,能使鈉、氯化物及水滯留體內而血鉀離子濃度降低,從而收到治療效果。也有認為甘草治療本病的作用,在性質上與醛固酮最為近似。副作用:過量時可發生浮腫、氣喘、頭痛,伴以高血壓,肺水腫,對老年患者可引發心臟性氣喘等。用法:採用甘草流浸膏,但劑量大小須視各別情況而定。各地報告頗不一致,每日量有用15毫升的,有用20~30毫升的,尚有漸增至30~60毫升的。也有用甘草浸膏每日20~45克,或甘草酸6克,或甘草次酸3~5克的。維持劑量亦因人而異,持續套用數周后,患者可對甘草之敏感度增加,劑量應逐漸減少,有的病例維持量僅需開始量的1/1O。還有人用甘草粉,每日15~30克,認為其療效優於甘草流浸膏。
③治療席漢氏綜合徵
甘草粉10克,日服3次,同時配合甲基睪丸素甲狀腺素葡萄糖維生素等。試治1例性腺機能減退型的席漢氏綜合徵,用藥1周后體溫升至正常,精神好轉;2周后體重增加,飲食如常;1月後握力由10磅增至18磅,能自理生活,血壓升至正常範圍,心尖區雜音消失,空腹血糖由88毫克%增至110毫克%,有性慾表現;3月後月經來潮。翌年生-女孩,母女均健康。
④治療尿崩症
以甘草粉5克,日服4次,試治兩例病吏已4~9年的尿崩症,收到一定效果。患者入院時水的出入量維持在8000毫升左右,服藥後尿量顯著減少,維持在3000~4000毫升,1例最少尿量曾低於2000毫升
⑤治療肺結核
在套用抗癆藥的同時,並用甘草製劑,對長期經抗癆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病情惡化的患者,能收到較好療效。不僅對浸潤性病灶及胸膜炎能使炎症及滲液吸收、中毒症狀短期消失,而且對球形病灶、膿胸等亦有較好效果,可以縮短治療時間。據10餘例至數十例的觀察結果,用藥後大部分病例症狀顯著改善或消失,血沉下降,痰菌轉陰;X線顯示進步,肺部浸潤病灶吸收或消失,胸腔內積液逐漸減少乃至消失,纖維空洞型的空洞縮小。認為甘草有類似去氧皮質酮的作用,是其發生療效的原因所在;副作用亦與去氧皮質酮相似,如血壓增高、浮腫,個別出現心動緩慢或心動過速、期外收縮。故高血壓及心臟器質性病變或心功能不全者應慎用。用法:㈠煎劑:一般每日用生藥50克,煎汁分3次服;但亦有每日量低至18.6克的。㈡流浸膏:每日5~10毫升,或10~15毫升,加水至60毫升。分3次服。
⑥治療支氣管哮喘
用甘草粉5克或甘草流浸膏10毫升,每日3次。試治3例慢性頑固性支氣管哮喘,取得顯著效果。哮喘症狀均在1~3天消失或改善,支氣管笛音亦於11天完全消失,肺活量顯著增加。其中1例復發,再用甘草治療時仍然有效,另有用甘草流浸膏治療4例,亦獲效果。
⑦治療傳染性肝炎
100%甘草煎液15~20毫升,小兒減半,日服3次。治療13例,平均黃疸指數在12.9天恢復正常,尿三膽試驗在9.9天轉為陰性,肝腫大在9.2天顯著縮小,肝痛在7.8天消失

⑧治療急性血吸蟲病

大棗甘草湯大棗甘草湯

根據甘草有類似去氧皮質酮的藥理作用,用其代替考的松和促腎上腺皮質素治療急性血吸蟲病獲得較好效果。一般用藥後1~2天即開始退熱,5~10天內大部分退至正常,同時全身情況亦顯著好轉或恢復。用法:甘草粉每日30克,分3次服,熱退後減為半量再服1周左右停藥。總療程約15~20天。治療過程中可酌情配合其它輔助藥物及支持療法。
⑨治療瘧疾
甘草甘遂等量研粉棍合,於瘧疾發作前30分鐘取藥粉少許撒於肚臍眼,外貼黑膏藥。經治109例。除2例因用藥不及時無效外,均獲效果。
⑩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生甘草1兩,水煎2次,上、下午分服。經治3例,均有效果。
⑾治療腓腸肌痙攣
甘草流浸膏成人10~15毫升,日服2次。經治254例,有顯著療效的241例,占94.8%。療程最短3天,最長6天。
⑿治療先天性肌強直
甘草粉3克,日服3次,進低鹽飲食,療程15天。試治1例病史近兩年的患者,用藥4天后症狀即有好轉,療程結束時症狀基本消失。
⒀治療血栓性靜脈炎
甘草流浸膏每日12~20毫升,或甘草50克水煎,均分3次飯前服。經治8例,除2例顯著好轉後因故出院外,其餘均痊癒,局部疼痛、浮腫及索條狀物均消失。認為甘草治療本病有消炎、止痛,增加機體抵抗力及制止肉芽組織增生之作用。個別病例治療過程中出現輕微浮腫及血壓升高,減量後即消失。此外,曾以甘草流浸膏日服15毫升(分3次),治癒1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用藥3周后自覺症狀消失,皮膚轉紅,皮膚溫度、足趾關節運動皆恢復正常。
⒁治療子宮頸糜爛
先用1:4000過錳酸鉀液沖洗陰道,以乾棉簽擦乾後將甘草流浸膏塗於子宮頸上。本法對中度子宮頸糜爛療效較好,一般治療2~3療程(每療程5次)便能痊癒。如患有滴蟲者須先治滴蟲,再治宮頸糜爛。
⒂治療皮膚炎症
以2%甘草水局部濕敷,2小時1次,每次15~20分鐘;治療接觸性皮炎12例,一般1~4天即見紅腫消退,滲液停止,糜爛面癒合,繼以氧化鋅糊劑或爐甘石洗劑外敷數日即愈。用甘草1兩,煎水洗患處,每日1次,對過敏性皮炎亦有效果。甘草次酸對濕疹、牛皮癬也有治療作用。
⒃治療手足皸裂
取甘草1兩切片,浸於75%酒精100毫升內,24小時濾出浸液,加入等量的甘油和水混合後塗搽患處。隨訪17例重症患者,效果均滿意。
⒄治療眼科炎症
以5%或8~12%甘草酸鈉鹽溶液,或甘草次酸混懸液(每毫升含10毫克),或10~30%甘草浸膏液滴眼,根據病情需要,每1~2小時滴眼1次或每日滴3~4次,對下列眼病有效:㈠泡疹性眼炎:60例泡疹性角膜炎、角膜結膜炎及束狀角膜炎患者,經治2~7天左右,56例獲得痊癒(有2例因停藥過早而復發);另文報告對泡疹性結膜炎用藥2~14天,疼痛、充血及泡疹即漸減輕而消失。㈡上鞏膜炎、鞏膜炎:分別觀察4例和5例,用藥後在3~17日內結節消失,6~34日炎症消退。㈢春季卡他性結膜炎:治療6例,用藥2~3日癢感與結膜充血顯著減輕,但停藥後立即復發,再用藥又能控制。此外,對結核過敏性角膜炎及鞏膜炎,亦有明顯療效;對深層角膜炎角膜實質炎角膜間質炎,能減輕充血及疼痛症狀,但角膜浸潤改變不明顯;對急性虹膜睫狀體炎亦可使充血及疼痛刺激症狀減輕,但對前房內滲出物是否有控制作用,觀察結果並不一致。另曾以甘草酸鈉鹽與少量考的松並用,同時服異煙胼,治療1例結核性虹膜睫狀體炎收到良好效果。
⒅治療凍傷
取甘草、芫花各3錢,加水2000毫升煎後浴洗凍傷部位,每日3次(每劑可洗3~5次),有破潰及壞死之創面洗後用黃連紗條換藥。治療手、足凍傷共76例,經用藥1~8劑後,58例痊癒,其餘結果不明。實踐證明,對單純紅腫者效果最佳,半數以上用藥1劑浴洗3~5次即愈;對紅腫加皮膚壞死的創面,洗後腫痛消失,繼之壞死組織脫落,創面呈現新鮮肉芽組織,用黃連換藥後創面即迅速癒合;對凍裂創療效稍遜,但經幾次浴洗後可使患部由乾燥發硬變為滑潤柔軟而漸痊癒;對三度凍傷膠體壞死者,洗後可使疼痛迅速消失,壞死組織分離,有利於早期外科治療。
此外,曾以甘草製劑為主,配合其它藥物或療法治療重症肺炎、扁桃體炎並發蕁麻疹、風涅性關節炎、低血壓、小舞蹈症、臂叢炎、顏面神經癱瘓及毒蕈中毒、木薯中毒等,雖然病例較少,但均取得較好效果。
【附】《藥品化義》:"甘草,生用涼而瀉火,主散表邪,消癰腫,利咽痛,解百藥毒,除胃積熱,去尿管痛,此甘涼除熱之力也。炙用溫而補中,主脾虛滑瀉,胃虛口渴,寒熱咳嗽,氣短睏倦,勞役虛損,此甘溫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補藥中不宜多用,恐戀膈不思食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