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石油學院

大慶石油學院

大慶石油學院是伴隨大慶油田的發現而誕生的一所以工學為主,工、理、管、文、經、法、教育學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院校。學校以本科教育為主,研究生教育已具規模。學校有43種本科專業,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3個博士學位點,57個碩士學位點,有國家級重點學科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基本信息

學院簡介

大慶石油學院大慶石油學院

大慶石油學院位於黑龍江省大慶市,學校現有13個教學院(部),占地面積150.3萬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面積34.2萬平方米。室內外體育場所面積15.7萬平方米。

學校的學科專業結構以工學為主,涵蓋理學、工學、管理學、文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七大學科門類。學校從1961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81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現有43種本科專業,14個省級重點專業;1個國家級一級重點學科,3個國家級二級重點學科,14個省級重點學科;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3個博士學位點,57個碩士學位點,11個工程領域招收工程碩士。

萬兆級校園網與教學區、辦公區及師生生活區的所有主要建築物相連。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超過2億元。有單體建築面積為4.5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圖書館,館藏圖書204.2萬冊,有數據資源18種。有提高油氣採收率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油氣藏形成機理與資源評價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9個,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5個,省級研究所1個,省部級研究室2個。有本科教學實驗中心(室)41個;有省級“雙基”條件合格實驗室6個;有大學物理實驗中心、化學實驗中心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有校內外實習基地121個。

學校面向28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0118人,其中本科生18222人、專科生419人、留學生9人、碩士研究生1273人、博士研究生195人。47年來,學校培養各類人才近10萬名。

學校出版有《大慶石油學院學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高等教育研究》和《大慶石油學院報》等報刊雜誌,並與全國三百多所高校進行交流。

大慶精神辦學育人和全方位多層次開展產學研合作的優良傳統,不斷激勵石油學院人艱苦創業、嚴謹治學、投身基層、建功立業,形成了“堅持用大慶精神辦學育人,培養嚴謹務實、投身基層、無私奉獻、報效祖國的優秀人才”和“植根大慶,發揮優勢,全方位多層次產學研合作提升辦學水平”鮮明的辦學特色。

學校辦學過程中受到黨和國家領導、省部領導、企事業單位領導的重視和媒體的廣泛關注。李鵬同志題詞“用大慶精神育人,培養跨世紀人才”; 2005年,教育部部長周濟視察學校時,也對學校47年的辦學成就給予了充分肯定。1991年到2006年間,中組部、中宣部、國家教委出版的《加強高等學校黨的建設》書刊、《中國高等教育》雜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社每日電訊》、《中國教育報》、《黑龍江日報》中央電視台等數十家媒體先後報導了學校《用大慶精神哺育獻身石油事業的一代新人》、《發揚大慶精神,辦一流石油高校》、《我為祖國獻石油—記大慶石油學院畢業生在鐵人精神感召下投身基層的故事 》等教育教學改革、建設和發展所取得的成績。學校辦學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大慶石油學院正按照“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質量立校、特色創優”的辦學理念,抓住機遇,銳意改革,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為創造更加輝煌的明天而努力奮鬥。

歷史沿革

大慶石油學院大慶石油學院

大慶油田的發現,點亮了中國石油工業的希望之火。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在油田建一所培養高級石油技術人才的高等院校。學校從1960 年5月開始籌建,校址選在當時的松遼會戰指揮部所在地安達市,學校於1961 年9月正式開學,定名東北石油學院。1975年,東北石油學院更名為大慶石油學院。1978年10月,大慶石油學院被國務院確定為88所全國重點院校之一。

改革開放後,學校漸漸地步入了持續、穩定、長足發展的軌道,呈現出生機勃勃的良好態勢。在長期的發展建設中,學校形成了 “一體兩翼” 的教學思想和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特色,形成了“嚴謹、樸實、勤奮、創新”的優良校風和“艱苦創業、嚴謹治學”的校訓。

2000年2月,大慶石油學院劃轉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黑龍江省管理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同年6月,黑龍江省政府批准學校由安達市遷往大慶市。2002年10月,學校一次性完成搬遷。2005 年7月大慶市人民政府和大慶石油學院正式簽定協定,大慶藝術學校併入大慶石油學院,9月大慶石油學院藝術學院正式揭牌。

搬遷後的大慶石油學院,在實踐中形成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質量立校,特色創優”的辦學理念。學校繼續堅持用大慶精神辦學育人,培養“嚴謹務實、報效祖國”的優秀人才;發揮優勢,全方位多層次開展產學研合作,為東北石油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和中國石油工業提供強大的“原動力”。

師資力量

大慶石油學院圖書館大慶石油學院圖書館

大慶石油學院現有提高油氣採收率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油氣藏形成機理與資源評價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9個,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 5個,省級研究所1個,省部級研究室2個。

學校擁有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2221人,教師總數1221人,其中,教授232人,副教授511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73人,具有碩士學位教師653人,博士生導師49人;特聘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1 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5人; “ 龍江學者特聘教授 ”5人,省級優秀專家 2人,黑龍江省學科帶頭人、後備帶頭人20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黑龍江省教學名師4人,黑龍江省模範教師 2 人,黑龍江省優秀教師8人。學校還聘請了一批石油石化企事業單位的技術骨幹和學者擔任兼職教授、導師。

學校還擁有一支素質較好、學術水平較高的跨世紀中青年骨幹教師,大大改善了教師隊伍學歷和年齡結構。這些思想活躍、精力旺盛的中青年教師在老教師的關心、支持和幫助下,在教學和科研崗位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學校的中堅力量和學術梯隊的接班人。學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礎上,針對研究成果,實施了“ 人才工程 ”,先後出台了《大慶石油學院關於穩定和吸引高層次人才的補充規定》、《大慶石油學院關於支持創辦新專業及學科建設等有關規定》、《大慶石油學院關於學院教工攻讀博士、碩士研究生的暫行規定》、《大慶石油學院關於設定學科專業建設關鍵崗位及實行院內獎勵津貼制度的辦法》等有關政策,為教師的成長和脫穎而出創造了條件和環境,穩定了教師隊伍,提高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高了學校的整體辦學實力。

院系專業

大慶石油學院機關樓大慶石油學院機關樓

地球科學學院:前身是石油勘探系(始建於1961年,是大慶石油學院創建時的四個系之一),地球科學學院學科專業發展日趨完善,學生培養層次不斷提高。從剛剛建校時的一個本科專業發展為現在的五個本科主業,8個碩士學位點,兩個博士學位點。專業有石油天然氣地質勘查專業、套用地球物理專業、檢測技術與儀器儀表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地球物理學專業、地球化學專業。

化學化工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的前身是石油煉製系、石油化工系,成立於1960年,是學校最早成立的四大主幹系之一,也是學校石油、石化兩大特色學科之一。2001年更名為化學化工學院。學院下設化工、化學、化學實驗中心3個教學系(中心);石油化工、新能源化學與環境科學、油氣田套用化學、環境工程、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等5個研究所;化學實驗中心、化學工程實驗中心、分析測試中心等3個教學科研實驗中心。學院於1981年就已獲得化學工藝碩士學位授予權,擁有1個石油化工博士後工作站、2個博士學位點(化學工藝和油氣田化學工程)、1個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授予點、8個碩士學位點(分屬於3個一級學科)、5個本科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套用化學、環境工程、化學、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1個化學工藝省重點學科、1個化學工程與工藝省重點本科專業、1個石油與天然氣化工省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校企共建實驗室。

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大慶石油學院辦學歷史上成立最早、綜合實力最強的學院之一。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下設機電工程系、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工業設計系、工程力學系、工程訓練中心;開辦5個本科專業,即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黑龍江省重點建設專業)、金屬材料工程、工業設計、工程力學;設有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即化工過程機械、油氣田地面工程;有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含8個碩士點,還設有安全技術及工程、工程力學、固體力學和材料學碩士點;設有2個工程碩士培養領域,即機械工程領域、礦業工程領域。

電氣信息工程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是大慶石油學院的新興主幹學科,本科專業於1979年招生,碩士點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獲批,博士生於本世紀初開始培養。電氣信息工程學院下設4個系:自動化系、信息工程系、電氣工程系、測控技術與儀器系;配置1個研究所:工業自動化;設立1個實驗中心:控制與信息工程。目前開辦五個本科專業:自動化,通信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生物醫學工程。

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有建築系、土木工程系、建築環境工程系三個系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是從70年代末的計算機教研室發展而來的,1984年與自動化、管理專業一起成立了計算機與控制工程系,1987年起招收計算機軟體專業本科生,1991年本學科掛靠工業自動化碩士點,於1996年獲得了第一個碩士點——計算機套用技術碩士學位的授予權。1994年單獨成立了計算機科學系,2001年組建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2004年更名為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教育技術學等4個本科專業;石油工程計算技術博士點,計算機套用技術、計算機軟體與理論、教育技術學、石油工程計算技術等4個碩士點,1個計算機技術工程碩士招生領域。

經濟管理學院:管理學科始於1980的管理工程專業,1980年成立管理教研室;1993年成立經濟管理系;2001年成立經濟管理學院。學院設有管理、會計和經貿3個系,有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行銷和國際經濟與貿易6個教研室以及1個現代實驗中心、1個石油經濟研究所和1個資料室。學院現有自主設定博士點1個(石油工程管理),碩士點4個(技術經濟及管理、企業管理、會計學、石油工程管理),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個(項目管理),本科專業6個(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行銷和國際經濟與貿易)。

電子科學學院:電子科學學院 ( 原電子工程系 ) 創建於 1994 年 10 月。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和建設 , 辦學規模不斷擴大 , 辦學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 目前,擁有“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精密儀器與機械”兩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點;擁有“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和“套用物理學”三個本科專業;同時承擔著全校本科生的“大學物理”和“大學物理實驗”兩門基礎課的教學工作。

數學科學與技術學院數學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前身是大慶石油學院基礎課處數學教研室。1994年建立數學系,2005年成立數學科學與技術學院,現有2個系(信息與計算科學系,套用數學系),下設3個教研室(高等數學,套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1個套用數學研究室,1個數學實驗室。

外國語學院:外國語學院成立於2006年,其前身是1994年組建的外語系,涵蓋英、俄、日三個語種。下設英語系和大學外語教學部。承擔全校研究生、本科生、函授生及英語專業的外語教學任務。辦學設備齊全,擁有功能齊全的多媒體語言實驗室三個,藏有上千種外文圖書和音像資料。

此外還有人文科學學院、石油工程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體育部、秦皇島套用技術學院、華瑞學院等部門。

教育理念

大慶石油學院藝術學院大慶石油學院藝術學院

大慶精神作為學校建設和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和不竭動力,大慶精神辦學育人和全方位多層次開展產學研合作的優良傳統,不斷激勵石油學院人艱苦創業、嚴謹治學、投身基層、建功立業,形成了“堅持用大慶精神辦學育人,培養嚴謹務實、投身基層、無私奉獻、報效祖國的優秀人才”和“植根大慶,發揮優勢,全方位多層次產學研合作提升辦學水平”鮮明的辦學特色。

學校黨委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部門多次受到上級黨組織的表彰,學校有多人在全國石油系統和全省教育系統思想政治工作評比中獲獎,校黨委書記孫彥彬教授獲得“《半月談》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獎”和“全國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在育人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主導性教育、針對性教育、層次性教育、指導性教育有機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形成了以“兩課”教育為主渠道,以“兩個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育人為特色,以校園文化、心理諮詢、貧困生資助為重點,教育、管理、服務有機滲透的教育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效果,使廣大學生牢固樹立了“學石油、愛石油,獻身祖國石油事業”和“投身基層、建功立業”的信念與決心。

2006年,大慶石油學院加入了新成立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育人研究會,有13名教師成為會員,有6名教師參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進教材的編寫工作。2006年6月,新華社內參發表了題為“大慶石油學院八成畢業生在基層建功立業”的訊息,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陳至立批示:“看了此件令人鼓舞,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給予報導,更好引導大學生去基層建功立業。”隨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各大媒體爭相報導了學校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引導畢業生下基層就業的作法。

多年來,大慶石油學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新的歷史時期,面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大慶石油學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將繼續堅持傳統,保持優勢,堅持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育人,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為祖國的石油工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 孫彥彬 黨委書記 孫彥彬
校長  劉揚 校長 劉揚
黨委副書記 徐延卿 黨委副書記 徐延卿
副校長 呂延防 副校長 呂延防
副校長 劉永健 副校長 劉永健
副校長 楊曉龍 副校長 楊曉龍
紀委書記 徐平 紀委書記 徐平
工會主席 張斌 工會主席 張斌

歷任領導

年度 黨委書記 院長 黨委副書記 副院長
1962—1962 楊繼清 焦力人(兼) 黎嵐 李鎮靖、唐海、陳國潤、陳驥
1963 楊繼清 焦力人(兼) 黎嵐、李鎮靖 李鎮靖、唐海、陳國潤、陳驥
1965 趙復成 李鎮靖

李鎮靖、唐海、陳國潤、陶景明

潘秉智
1970—1971 李寶柱 革委會主任李寶柱 陳國潤、童貴鎖 革委會副主任:齊征、陳國潤
1972 李荊和(兼) 李荊和(兼) 李寶柱 李寶柱、李雲、陶景明、潘秉智
1973—1975 李荊和(兼) 李荊和(兼)

梁一民、齊征

申志民

梁一民、齊征、葉德榮、魏可用

陶景明、潘秉智、朱國
1976 馮兆麟 齊征、申志民、黃貞榜
楊洪文

陶景明、潘秉智、梁一民、朱國興

唐海、魏可用
1977 劉繼文 代獻永 代獻永、陶景明、潘秉智、朱國興
1979 劉繼文 陶景明(兼) 陶景明、代獻永、潘秉智、朱國興
1980 劉繼文 陶景明 陶景明(兼) 潘秉智、王明德、代獻永
1984 劉繼文 陶景明 金國梁 韓德旺、李雲鵬、潘秉智、黃匡道
姜淑卿
1986.11 龍乃昌 陶景明 金國梁 韓德旺、李雲鵬、潘秉智、黃匡道
姜淑卿
89.10—92.11 金國梁 李雲鵬 李雲鵬、姜淑卿
孫彥彬
韓德旺、劉業厚鄭廣漢、張少南
李世安
92.11-94.11 李雲鵬 李雲鵬 姜淑卿、孫彥彬 劉業厚、鄭廣漢 、張少南、李世安
94.11-98.7 姜淑卿 鄭廣漢 孫彥彬 張少南、李世安、徐延卿、魏兆勝
1999—2002 孫彥彬 鄭廣漢 徐延卿 魏兆勝、劉揚、呂延防、劉永建
楊曉龍、宋志臣

知名校友

大慶石油學院大慶石油學院

大慶石油學院校以大慶精神育人受到社會各界廣泛的讚譽,畢業生以基礎紮實、作風樸實、工作踏實等特點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多數已經成為石油科技和石油教育戰線的骨幹、專家,有些已經走上各級重要領導崗位。傑出代表有:

鑽井工程專業96屆畢業生、全國勞動模範周飛;石油系統新時期五大標兵、勇攀高峰的鑽井專家張書瑞;石油石化行業科技專家大慶煉化公司副總工程師、何梁何利獎獲得者周雲霞;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究員、黑龍江省特聘講座教授吳玉樹;2005CCTV經濟年度人物、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傅成玉;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史興全;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兼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蘇樹林;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胡文瑞、沈殿成;中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玉普;中油遼河油田公司總經理謝文彥;中油大港油田分公司總經理何樹山;中油吐哈油田公司總經理楊盛傑。

教學成果

大慶石油學院

大慶石油學院

2005年以來,學校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1923項。其中,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863”計畫等國家級項目68項,年均科研經費超過 1.9 億元,2008年科研經費達2.43億元;78 項科研成果獲得各級科技獎勵,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省部級獎35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590篇,被SCI、EI、ISTP三大檢索系統收錄論文631篇。

學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1部、全國多媒體教育軟體大獎賽一等獎2項,“十五”以來獲省級教學成果獎22項,建成省級精品課程11門。學生全國外語四級統考和黑龍江省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等級考試成績始終名列省內高校前列,教育部組織的“全國大學英語教學研討會”和“全國大學俄語教學研討會”曾先後在該校召開。

“十一五”期間,學校教育科研立項115項,其中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立項4項、省高等教育學會立項63項、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立項48項,參與教育科研的教師一千多人,占學校教職工總人數的一半以上。教育科研獲獎127項,其中省級一等獎6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7項。2008年1月大慶石油學院高教所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評為全國優秀高等教育研究機構、1998年被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評為1992-1998年度先進集體、2004年被評為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系統先進集體、2006年被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評為黑龍江省“十五”期間教育科研先進集體。

學院標識

秦皇島校區圖書館秦皇島校區圖書館

大學精神: 德識並重,求是創新

辦學理念: 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慎思篤行,和諧進步

校歌:《大慶石油學院之歌》,由孫彥彬作詞,王寶軍作曲。

校訓:艱苦創業,嚴謹治學

校風:嚴謹,樸實,勤奮,創新

大慶石油學院的校訓、校風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石油教育事業中的集中體現。正是這種優良的校訓、校風,形成了石油學院深厚的文化底蘊,塑造了石油學院人艱苦奮鬥、勇挑重擔的品格。

黑龍江大學一覽表

黑龍江省高校一覽

哈爾濱工業大學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東北林業大學 | 東北農業大學 | 哈爾濱醫科大學 |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 黑龍江工程學院 | 黑龍江科技大學 | 哈爾濱學院 | 哈爾濱體育學院 | 東方學院 | 黑龍江大學 | 哈爾濱商業大學 | 哈爾濱師範大學 | 哈爾濱理工大學 | 佳木斯大學 | 齊齊哈爾大學 | 齊齊哈爾醫學院 |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 大慶石油學院 | 大慶師範學院 | 牡丹江醫學院 | 牡丹江師範綏化學院 | 黑河學院 | 大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大慶職業學院 | 大興安嶺職業學院 | 哈爾濱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 哈爾濱華夏計算機職業技術學院 | 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 | 哈爾濱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 哈爾濱現代公共關係職業學院 |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 | 鶴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 黑龍江北開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公安警官職業學院 | 黑龍江建築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旅遊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煤炭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 | 黑龍江農墾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農墾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 | 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 | 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 | 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三江美術職業學院 | 黑龍江商業職業學院 | 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 | 黑龍江生物科技職業學院 | 黑龍江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 黑龍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 | 黑龍江畜牧獸醫職業學院 | 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 | 雞西大學 | 牡丹江大學 | 七台河職業學院 | 齊齊哈爾高等師範專科學校 | 齊齊哈爾職業學院 | 伊春職業學院 | 哈爾濱師範大學阿城學院 |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 | 黑龍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 哈爾濱套用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省教育學院 | 哈爾濱理工大學遠東學院 | 哈爾濱師範大學呼蘭學院 | 哈爾濱師範大學恆星學院 | 哈爾濱商業大學德強商務學院 | 大慶石油學院華瑞學院 | 東北農業大學成棟學院 | 黑龍江大學劍橋學院 |哈爾濱商業大學廣廈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德套用技術學院 | 鶴崗礦務局職工大學 | 哈爾濱市職工醫學院 | 佳木斯教育學院 | 黑龍江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 哈爾濱外國語學院 | 哈爾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 黑龍江糧食職業學院 | 佳木斯職業學院 | 黑龍江廣播電視大學 | 哈爾濱廣播電視大學 | 黑龍江大鵬傳媒學院 | 雞西市北方外國語學院 | 牡丹江市精英計算機學院 | 黑龍江省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