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城

大學城

“大學城”作為一種高等教育現象,率先出現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通常指的是大學發展過程中,大學本身的規模越來越大,有的大學聚集在一起,大學周圍或大學校園本身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城鎮,常常被人們稱為"大學城"(University Town)。

基本信息

簡介

大學城(HEMC,highereducationmegacenter,或者CollegeTown/UniversityTown),指一種因為高等教育而形成的居民點城鎮模式。一般來說,大學城形成於歐洲,比如如義大利的博洛尼亞、英國的劍橋和牛津、德國的柏林洪堡地區和海德堡、瑞典的烏普薩拉等等。歐美的大學城一般是獨立的小城,擁有一所或多所較大的學校。也有的大學城指的是一個大城市中的某個片區,集中了很多大學。獨立大學城的人口一般在5萬到10萬,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條件。大學城的功能主要是為高校提供基礎設施和後勤系統社會保障,通過一定機制吸納高校入城辦學。
國外大學城的生成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自然生成,如美國的波士頓,英國的牛津、劍橋等大學城,它們都經過百年以上的歷史自然形成;另一種是主動構建,如美國的夏洛茨威爾、州學院、麥迪遜、日本的筑波大學城等,它們是二戰後隨著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由國家、地方政府、高等院校和企業等多方合作而共同構建的。大學城中一般有至少一所大型的綜合性大學,或者是集中了一些比較小的但是數量較多的小型院校,比如文理學院和社區學院等。大學城的當地居民一般為學校的雇員和教師,而外來的學生人數一般都會超過當地的本地居民人數。歐洲的大學城一般都以擁有古老大學為榮,那些大學城不僅是教育和文化中心,有時也會因為其巨大的社會和文化影響力而成為政治中心。而美國的大學城則是發展最迅速的。美國的一流名校大多數都處在傳統大學城(如安阿伯、蘭辛、州學院、卡城、普林斯頓、帕羅奧托等)或大城市中的大學城區(如波士頓、費城、洛杉磯、匹茲堡、芝加哥的大學城區)。[

概況

大學很久以來就有,大學城在國外出現也已有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而在中國,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院校調整,有關高等院校實行“聚合”的結果是獨立大學規模的擴大、多校區大學的進一步發展、大學及其校園在空間上的進一步集中以及高等院校的城市化、區域化趨勢日益明顯等等。而隨著加速發展的以技術和通信革命為特徵的知識經濟革命、中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口的繼續增長、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實踐等等,有越來越多的人需要接受高等教育。面臨著一個龐大的有著不同背景和不同經歷的學習人口,中國的高等教育逐漸地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和普及化方向發展。與此同時,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持續加快、城市的教育和科研功能空前強化,學習型城市和學習型社會的口號日益響亮,再加上中國政府在高等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轉換、企業與高校的聯姻等社會因素的共同作用,大學城開始在中國蓬勃發展。
規劃建造的大學城必然要有一個發展目標,這一目標必然有其內在的功能要求,而要滿足其內在的功能,就需要有其相應的區位選擇、對入住院校的選擇以及內部的結構安排等等。大學城的功能定位是指在大學城周圍巨觀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區域“空間坐標系”中,綜合確定某個具體大學城的“坐標”和未來發展軌跡的過程。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投入建設的大學城主要有南京仙林大學城、北京昌平區沙河高教園區、北京房山區良鄉高教園區、南京江寧大學城、南京浦口大學城、陝西西安長安大學城、河北廊坊東方大學城、上海松江大學園區、浦東大學集聚點、常州大學城、山東濟南大學科技園、江蘇連雲港高校教育園區、浙江杭州濱江高教園區、下沙高教園區、小和山高教園區、寧波高教園區、溫州茶山高教園區以及廣東的廣州大學城、深圳大學城、珠海大學園區、東莞大學城、貴陽花溪大學城、湖南長沙嶽麓山大學城等等,而天津、上海楊浦、山西、內蒙古包頭、福建廈門、雲南昆明和玉溪等地都在進行大學城的規劃和建設研究過程。就已規劃建設的幾個主要大學城而言,已做出初步的功能定位。據分析,影響大學城功能的因素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現狀基礎;二是潛在優勢;三是巨觀環境的要求。綜合考慮以上三個因素,依據中國大多已經完成、正在建設以及將要建設的大學城所在區域的現狀基礎、巨觀社會環境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分析大學城發展的潛在優勢,大學城功能主要採用兩種定位模式。

模式

教學主導型

該模式立足於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環境和條件,為了滿足社會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所要求的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的需求,其目的和任務主要是通過原有高校的內部挖潛和加大外部投入,擴大高等教育的規模和提高其效率,以推進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以浙江杭州下沙、濱江、小和山、寧波和溫州茶山五大高教園區,上海松江大學園區、浦東大學集聚點,河北廓坊東方大學城、江蘇連雲港市高校教育園區、北京房山區良鄉高教園區、昌平區沙河高教園區、大港生態高教園區等最為典型。
以浙江的三個高教園區、廊坊東方大學城和大港高教園區為例作一詳細分析。據華東師範大學城市和區域發展研究所所作的杭州新一輪總體規劃和高教產業規劃,將杭州下沙大學城原來的“以通過與下沙經濟開發區形成密切的產學研結合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為主要功能”的定位調整為“以理工科院校為主,以構建區域創新系統為目標,理順產、學、研關係,使高教園區與開發區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高校不僅為開發區提供技術上的支持,還要成為企業的人力資源培養和培訓基地,開發區企業則為高校發展提供資金上的支持,並成為高校學生的實習基地。”濱江大學城調整為“以理工科院校和科研院校為主,以少量其它高職院校和中小型科研機構為輔的綜合性高教區塊。”小和山高教園區則定位於“以文科和文理兼容的中小型大學、學院、高職院校為主,與小和山風景區相匹配的、相互協調的、集教育科研、度假和休閒為一體的開放型、園林式的高教園區。”
為貫徹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精神,滿足各高校擴大招生的需求,也為了適應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和教育後勤社會化的需要,使中國高等教育事業向更高層次發展,使高等教育能本著融通、融解、融洽、融合的要義,對各種教育、教學資源進行最佳化配置,將不同門類的學科、不同風格的學校集於一體,探索培養高素質、複合型的高級專門人才的新模式。1999年夏,北京市對外服務公司審時度勢,看到了中國入世後社會對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的急切需求,認識到高教發展在未來中國教育產業興起中的地位,從而抓住解決“高校擴招、校舍不足”的瓶頸問題,順應教育資源重組整合的大趨勢,在京津線中段的河北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興建了東方(華北)大學城。隨著廊坊市人均國民收入和財政收入、城鎮居民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按照“形象建設也是生產力”的理念,在“園林式、生態型、現代化”的城市功能定位的前提下,大學城將成為一個擁有各類綜合教學樓、科研實驗樓、計算機中心、校園網際網路系統、圖書資料信息中心、各種體育運動中心、文化宮、大禮堂、文化廣場以及學生公寓、教師公寓、書店、健身、商業、餐飲、醫院、交通、保全、清潔衛生等各項配套服務設施為一體的大型科技教育園區。
天津市計畫通過對大港新區社會、經濟、環境條件的綜合分析和合理預測,以跨世紀城市規劃和面向21世紀、面向現代化的戰略思想為指導,逐步把大港區建設成為布局合理、設計先進、經濟發達、基礎設施齊全、交通生活便捷、科技文化昌盛、環境優美和富有特色的多功能綜合性的現代化生態型城區,促進綠色旅遊、度假、休療養等,為國內外遊客提供一個廣闊森林情趣的活動場所。在大港市總體規劃所確定的這樣一個城市基礎上,結合大港高教區的發展條件和建設環境,大港生態高教園區的功能主要定位在:①區域性,立足於天津市發展的廣大腹地,是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的教育科研產業基地。②戰略性,高教區建設應成為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的推動力量,在整個大港區乃至天津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過程中具有戰略性的意義。③生態性,高教區的建設既是城市生態系統的完善,更體現出了城市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④景觀標誌性,高教區建設應集中體現大港城區發展的現代化風貌,逐步建設成為具有標誌性的城市生活理念和空間特色。

研究主導型

該模式立足於大學城所在區域現有的高新技術開發條件,考慮區域經濟發展對擴大和持續高新技術研究的需求,將高等教育與高新技術產業和企業相結合,從而促進高等教育的社會功能的發揮。以深圳大學城,廣東珠海、東莞、廣州大學科技城,上海楊浦東方大學城等為代表並作具體分析。
1996年底,由清華出資2000萬,深圳市府出資6000萬,共同組建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拉開了深圳大學城的序幕。為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深圳市提出通過發展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來實現“區域經濟中心城市、高科技城市、園林花園式國際性城市”的目標。2000年初,深圳市成立了深圳大學城規劃建設領導小組,統籌規劃大學城建設,大學城選址西麗塘朗地區,市政府從缺少一流的開發人者和擁有智慧財產權的高科技項目的實際出發,不追求大學生規模,確定該大學城的主要功能是培養高層次科技開發人者;學歷在碩士以上,從事高新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參與深圳重大工程項目,並提供諮詢和評估;並為深圳二次創業儲備人才和項目的後續力量。為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珠海市重新調整高等教育發展思路,“只求所在,不求所有”,創造條件吸引名牌大學到珠海辦學,珠海市將擬辦珠海大學的校園無償提供給中山大學辦珠海校區,在此基礎上再增加面積,還給學校投資1億元,由中山大學永久使用和管理,繼中山大學之後,暨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紛紛進入珠海辦學,清華科技園、哈爾濱工業大學也已落戶珠海。珠海大學園區規劃20平方公里土地,計畫用5-10年建成,初步規劃全日制在校生5.5萬人,以本科教育為主,逐步發展研究生教育和繼續教育,並建立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發展高科技產業,預期使珠海大學園區成為是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功能區。同一時期,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基本實現了農村工業化、城鄉一體化後脫胎成為一座經濟規模較大的新興產業城市的東莞市也提出“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選擇科教與產業相結合作為突破口,建立大學科技城,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規劃中的東莞大學科技城占地50平方公里,有高新技術產業區、研發機構區、科技展覽區、行政辦公文化商貿區、生態保護區五大功能區,已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26所高校進駐科技城,大學科技城初步定位在集高新技術產品研發和製造、成果交易和轉化、技術培訓和服務於一體的科教與產業結合的創新基地。面對周邊城市發展高等教育的強勁勢頭,廣州市在2000年8月提出了創辦大學城的構想,經過隨後的多方論證,確定大學城將建在番禺小谷圍島及其南岸地區,規劃範圍約43.3平方公里,規劃人口為35萬-40萬人(包括村鎮人口),三年內建成,廣州大學城規劃強調大學城既具有作為一個承擔特定功能的新城區“城”的特徵,又有作為一個大學集中地的特徵,因此大學城的發展定位於以高科技製造業為基礎,推動科學技術研究和開發套用,以形成科學研究綜合體為目標,培育創新環境,促進廣州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從而發展成為一座具有高質量生態環境、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高效益的投資管理軟環境、以產、學、研為主、輔以少量高級住宅的多功能現代新型城區,使其成為廣州21世紀新的經濟成長點,並最終發展成為國家一流的大學園區、21世紀華南地區的高級人才培養中心、科學研究和交流中心、知識創新中心、研製開發中心、技術服務中心和成果轉化中心。
由於地域條件限制,上海市大多數高校的校園規模偏小,少數高校占地面積不足百畝,阻礙了上海高等教育的發展。2000年5月,楊浦區經過多方調研,做出依託復旦、同濟等大學規劃建設東方大學城的戰略決策,旨在以實現“科教興區”為目的,依託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通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用地調整、環境整治、機制創新、政策扶持和創業投資等途徑,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科教人才資源庫、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基地和產業基地、創業投資或風險投資基金關注的熱土、創新機制的試驗田,最終把它建設成為一流的大學科教區、新興的高新技術產業區和優美的生活區,即在楊浦形成一個以大學為紐帶,輻射周邊地區,集教育功能、產業功能和生活服務功能為一體,文化氛圍濃厚、科技產業發達、服務體系完善、優秀人才匯聚、生態環境良好的局部最佳化區域,並最終成為一流的大學科教區、新興的高新技術產業區、優美的生活區和商貿區。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國際競爭日趨白熱化。這種競爭的實質,是科學技術水平的競爭。眾所周知,只有使科學技術與經濟有機結合,並最終獲得在市場上的領先能力,才能把科技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實踐證明,科技工業園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正如江澤民主席在1996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講話中所說:“本世紀在科技產業化最重要的創舉是興辦科技工業園區,這種產業發展與科技活動的結合,解決了科技與經濟脫離的難題,使人類的發現能夠暢通地轉移到產業領域,實現其經濟和社會效益”,科技工業園區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及推動社會發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隨著以高新技術開發和研究為主導功能的大學城的建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在高新技術園區所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大學不僅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培養人才的搖籃,而且也是新知識、新技術的誕生地。高新技術園區與高等院校密集的大學城的結合,有利於智力與資金的結合、科研與生產的結合。
長期以來,大學和科研機構的主要任務就是探求知識、取得科研成果、與此同時培養可以進行高強度研究開發活動的人才。由於大學和科研機構的這種工作目標和工作興趣,使其在一定意義“超凡脫俗”,對於政界和經濟界不夠了解並且有輕視的傾向。大學和科研機構按照從學生到教授、從科研成果到著書立說這一模式運行了近20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這種情況略有變化,不但一些人文科學教授從政,一些自然科學家也進入了政府機構,開始了科技界與政界的結合。這種結合使得科技界的地位在“二戰”以後得到了顯著提高,大學和科研機構受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但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學和科研機構卻面臨著兩大問題:一是由於科研規模擴大和教學經費的提高,而政府的支持有限,雖然一再向政府施壓,仍得不到很好解決,造成科技界和政府的矛盾;二是學校培養的學生逐步不適應企業在技術開發和經營管理兩方面能力的要求,因此供大於求,名牌大學學生“畢業即失業”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於是,大學和科技界不得不轉向社會,面向經濟尋求解決問題的出路。大學和科研機構參與高科技園區,可使其擴大對社會開放,密切產學研結合,教學科研從生產實際中獲取大量、及時、準確和全方位的信息,促進教學科研機構有效的發展。同時,還可推動大學的改革,調動廣大教師和科研人員的創新、創業積極性,最佳化學校科研資源的配置;重要的是,還將有利於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消解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衝突。最後,大學高新技術成果需要走出校門、融入社會、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張和產業化。以高新技術開發和研究為主的大學城,充分體現了大學與科技結合的需求,然而這種模式容易忽視中國現階段社會對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忽視本科教育教學,忽視大學學科專業的平衡,而極力傾向高層次人才和理工科人才培養,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不平衡。

建設模式

企業開發模式

企業開發模式。企業出資辦學,實行“校企共建,學校為主,各校合作”的運行機制。大學城建立管委會,由投資方、校方、經營方組成,履行管理、協調、監督、服務的功能。大學城從資金投入、基本建設到經營管理、後勤服務都採用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如廊坊東方大學城、上海松江大學城的建設就屬於此類。這種模式的特點是:
1.產業化運作,由企業投資興建,企業擁有城區設施的產權並對其實施產業化運作和管理,企業提供一切教學和生活設施,做好後勤服務,學校則把消費市場全部交給企業,按市場原則運行。
2.入住大學城的高等院校有償使用城區資源,並在城區管理部門、教育部門的指導和協調下自主辦學。學校是辦學的主體,其教學活動不受企業的影響。
3.城區的城市功能齊全,整個城區按城市社區模式規劃建設,形成以若干所大學為核心的具有特定整體功能和環境特徵的城市社區。城區的建設和管理注重資源的利用率和資源的共享,社會化程度較高。

校區建設模式

許多高等院校、特別是位於大城市的高等院校,其校區位於城市的鬧市區,校區內用地極度緊張,一些大學通過將地處城市中心區域地價較高的舊校區置換,在城市近郊購買價格較低的土地,再通過校內挖潛和銀行貸款等方式自籌資金建設新校區。一所學校建設成功後,其他學校也紛紛效仿,並在其附近征地建設。隨著建設規模的擴大,地方政府也逐步介入其中,出面牽頭成立園區管理委員會,以協調各方面的關係,強化園區的整體功能,促成大學城的形成。例如浙江省5個高教園區(杭州3個,寧波、溫州各1個)的建設就採用了這種方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
1.建設資金以高校自籌為主。高校籌資的主要方式是資產置換,即將原有黃金地段的小規模校園出讓,用所得收入歸還新校區建設的貸款。
2.大學城內一般都聚集了多所高校,使得高等教育的資源可以實現合理配置和共享,並為開展教育教學體制的改革提供了操作空間。
3.大學城的建設與城市功能的重新組合緊密結合,大學城成為推動當地高等教育大眾化、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

異地分校模式

地方政府通過實施或無償劃撥土地,大幅度降低土地費用、減免城市基礎建設配套費等一系列特殊優惠政策,吸引高等學校前來建設新校區,這樣不僅改善了高等院校的辦學條件,而且高校科技產業化和後勤社會化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例如,珠海市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引進了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一批全國著名高校在珠海建立分校的,從而加速了珠海市城市文化科學品味和經濟建設的快速提升。這類大學城建設的特點是:
1.這種模式以政府行為為主。大學城多由政府出面策劃,並由政府促成高等院校進入辦學。由此可見,地方政府投資與優惠政策的引導是大學城形成的關鍵。
2.入駐大學城的高等院校是建設大學校區的主體。學校通過市場運作來籌集建校資金,並通過收取學費來抵償辦學費用。這些大學出於學校的發展、辦學聲譽、經費壓力等原因,也願意集中較多的人力、物力創辦新的分校校區。
3.由於有地方政府的支持,而且入城的學校又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這類大學城建設的社會信任度較高,在市場運作中也容易獲得社會各界的支持。

文化特性

歷史性

從高校文化層面來看,大學城文化具有歷史積澱性,側重於文化濡化,即通過教學、科研、社團活動等途徑傳承現有文化,使年輕人逐步完成社會化過程。高校是文化濡化的重要機構之一,更是學生走向社會的最後一個相對具有系統性和組織性的濡化機構,對青年人的社會化過程起著關鍵作用。而大學城以高校為核心,同時配有社區和商業區等相關設施,相對於以往的傳統大學更具有社會性,其文化的歷史積澱和傳承功能就顯得更為鮮明。

整合性

從各高校之間的文化關係來看,大學城文化具有相對整合性,通過教學資源的共享逐步達到文化的共享與整合。相對於傳統的高校,大學城文化更具開放性的特徵,高校之間雖然相對獨立,但又同屬一個大學城。首先在建築規劃和區域文化等方面就具有相通性;隨著辦學的不斷深入,高校之間無論在教學設備、課程和師資等教學資源方面,還是在非正式的學生社團方面,都會逐步達成共享,最後整合成一種高校各具特色又相對和諧的大學城文化。

創新性

從高校與企業之間的文化轉換來看,大學城文化具有創新性,並能進一步將創造的新文化轉換成其他形式,甚至產生直接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由於文化的創新需要文化的長久積澱,更需要高級人才和硬體配套的支撐,高校歷來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陣地。在大學城的大環境下,由於高校與社會的聯繫更加自然和緊密,文化的轉換渠道更暢通,高校內的文化創新因素可以更便捷、更直接地進行轉換,從而產生社會和經濟效應。

傳播性

從高校文化和社區文化的關係來看,大學城文化具有傳播性。通過和周邊社區的長時間接觸,高校文化向周邊社區傳播,同時吸納社區的文化特色,甚至有可能通過文化涵化形成相互融合的文化整體。 由於種種原因,中國目前的大學城普遍存在文化缺失現象,其文化內涵並未呈現出上述四大特性。下文對中國大學城文化缺失現象的闡述及原因分析,主要以高校文化這一大學城文化的核心組成要素為中心而展開。
高校的文化底蘊——積澱與傳承尚需時日
大學文化是具有個性的,這種個性與一所大學的文化底蘊緊密相關,並主要通過文化濡化等方式,被一代代學生傳承和發揚,最終受到社會的公認而成為其特有的品格與特色。英國牛津、劍橋的博雅之風,德國柏林、海德堡的研究之氣,美國哈佛、耶魯的開放之習,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的高師精神,不但能薰陶本校師生,還能感染整個社區乃至社會。文化底蘊的形成需要歷史的積澱,更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西方諸多大學城(尤其是自然發展型大學城)歷經幾個世紀的發展演化,才逐漸形成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高校文化特色。
而中國目前的大學城基本屬於規劃建設型,不少大學城的高校屬於某一市區大學的分校,從建成至今最多不過十年時間,不說積澱特有的文化底蘊,即便是傳承老校區的文化傳統也非易事。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有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與約翰·霍布金斯大學首任校長吉爾曼:“大學的榮譽應該取決於教師和學者總的品質,而不應取決於人數,更不取決於供他們使用的建築物”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於兩地辦學或郊區辦學引起的種種困難,大學城多數教師都住在遠離校舍的市區,再加上文化的不可複製性,一棟棟“大樓”是建起來了,“大師”及其精神的發揚卻遠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
高校之間——文化共享與整合任重道遠
文化作為一個系統,是由各要素組成的,文化整合即各種文化要素或類型相互適應、協調,最終成為一個有機文化整體的過程。大學城各高校之間通過教學資源的共享,做到優勢互補,並逐漸達到文化的共享與整合,本是大學城文化的應有之義。各所高校由於具有明確的教育目的、相對統一的價值取向和教學組織管理模式,本應具有較強的文化整合性。但事實上相互之間的文化共享與整合度卻不高,再加上教育資源的共享涉及方方面面的配合與協調,在文化整合的過程中還可能產生各種文化衝突。高校之間文化衝突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教育資源的閒置,這種教育資源的閒置既包括活動場所、活動設施等硬體資源的閒置,也包括教師、學生以及校園文化傳統等軟體資源的閒置。高校之間文化共享與整合方面存在的另一問題是:圖書館、機房、食堂等部分硬體資源的共享較易達成,師資、課程等軟體資源的共享相對滯後,與之相關的教育理念、價值規範及風俗習慣等文化的共享和整合則更需時日。當然,大學城高校之間的文化共享和整合永遠建立在各高校的相對獨立性和獨特性之上,不可能也沒必要達到百分之百的整合,而在大學城建設的初期出現教育資源的閒置和文化衝突現象,可能也是中國大學城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高校企業間—文化創新與轉換渠道堵塞
大學城的文化創新與轉換功能集中體現在部分特殊的規劃建設型大學城,即科技園區上。目前,全球約有1000個左右的科技園區分布在世界近50個國家和地區,由於各地政治制度、管理體制、技術創新水平以及文化背景的差異,各科技園區的文化創造與技術轉換模式互不相同,但這些模式各異的成熟科技園區之間又擁有諸多相通之處:一是以智力資源為依託,如矽谷擁有以史丹福大學為代表的一大批大學和專業科研機構,擁有30多萬名高科技人才,筑波地區聚集了48個研究機構、教育院所和115萬多名研究人員;二是大學和研究機構、企業、政府以及中介機構四個文化創新和科技轉換主體高效運作。
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發展,中國目前的科技園區已不下50個,但在文化創新和科技轉換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大學和科研機構作為文化創新主體,由於文化底蘊的匱乏,相互之間少有文化共享,未形成一個整合性較強的文化體系,在科技創新方面尚缺乏後勁;二是企業作為科技轉換的最後一環,由於發展環境不完善、內部運作機制不健全等原因,還不能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三是政府和中介機構作為科技轉換的中間環節,在引導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協同工作方面不是很到位。上述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了各科技園區內文化資源的有效配置,使得文化不能順利實現其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也正是中國大學城文化缺失的重要表現。
高校社區間——文化傳播與涵化舉步維艱
一般而言,文化傳播的結果有以下幾種:一是兩個文化體系相互吸納了對方的部分文化因素,但仍舊保持各自獨立性;二是一方被另一方同化,從而融入對方文化體系之中;三是相互吸納對方部分文化因素,形成一個新的文化體系;四是相互(或一方對另一方)拒斥而保持各自獨立性。西方多數自然發展型的大學城,其高校與社區之間文化傳播的結果,基本上屬於上述第三種,即經過長時期的磨合和適應,高校文化與社區文化相互吸納對方部分文化因素,並最終整合成一個既不同於高校文化、又區別於原先社區文化的大學城文化體系。
另一方面,文化傳播和涵化的範圍、程度與兩種文化體系之間的相似度、接觸時間基本成正比,在長期的磨合過程中,遭遇拒斥甚至文化衝突是自然現象。比如劍橋大學,由於宗教習俗各異,加上年輕的大學生們調皮鬧騰,據說在其剛剛興起的12世紀,就引起了當地居民的不滿,還曾發生多起學生和居民之間的群毆事件。中國目前的大學城大都設在某一城市的邊緣或郊區,高校周邊社區或是原先的鄉鎮,或是新建的生活區和商業區,社區居民與高校師生在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再加上相互接觸時間不長,直接影響了兩者之間文化傳播和涵化的範圍和程度。更有甚者,考慮到大學城周邊社區建設不完善、人員雜亂等情況,部分大學城的高校管理者限制大學生隨意出入教學區或宿舍區,在一定程度上切斷了和社區之間的文化傳播途徑。可見,目前中國大學城高校和社區之間的文化傳播和涵化現狀較為尷尬,基本上還處於只吸納對方的部分文化因素、但仍保持各自獨立性的階段,甚至存在相互拒斥的文化衝突現象,離最終形成高校文化和社區文化相互融合的開放式大學城文化體系,還有一段較遠的距離。

中國大學城

廣東廣州大學城
大學城(HigherEducationMegaCenter,簡稱HEMC),位
於中國廣州市番禺區的小谷圍島,面積17.9平方公里,計畫入駐20萬大學生,規劃城市人口約35萬人。大學城總體規劃建設於2003年1月正式啟動,19個月後一期工程正式完工。2004年9月1日,第一批進駐大學城的10所廣東高校新生陸續進駐大學城。
位於廣州市番禺區新造鎮小谷圍島及其南岸地區,是國家一流的大學園區,華南地區高級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學、研、產一體化發展的城市新區,面向21世紀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廣州國際化區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態化和信息化的大學園區。廣州大學城規劃範圍約43.3平方公里,可容納學生18萬-20萬人,總人口達35萬-40萬人(包括村鎮人口),相當於一個中等規模的城市,估計總投資規模將達到200億-300億元。首期建設的小谷圍島約17.9平方公里,入住的高校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州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星海音樂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藥學院、廣州美術學院等。其中占地面積最大的是廣東工業大學,約2400畝。廣州大學城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領先水平的科學研究基地和廣州的文化勝地,廣州大學城可以極大地推動廣州市經濟、科技和文化大發展。2004年9月第一批約4.5萬名大學生已先行進入大學城,2005年9月後在校學生人數為10萬,2007年大學城全部建成後總規劃人口預計達到35萬人,相當於一座中小城市。

廣州大學城對外交通幹道主要有京港澳高速(原京珠高速公路)、南沙港快速路、廣州捷運4號線、7號線以及3條過江隧道,島內交通以內環、中環、外環3條環路以及12條放射線形成開放式路網。
大學城內有兩個捷運4號線車站:大學城北站(位於綜合商業北區旁)和大學城南站(位於綜合商業南區旁)。
大學城內還有連線市區各地的公共巴士線路(包括常規線路35、86、252、306、310、565、夜48,大學城專線1至6,廣東科學中心專線1)。大學城內亦設有島內線來往主要公共設施與各校區。
此外,大學城內設有一個長途客運站,用於假期接載師生前往臨近省市及市區客運站點。
仙林大學城位於南京市仙林副城西北部,面積80平方公里,自然環境優美,北靠棲霞區和國家級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南依靈山山脈,西至土城頭路,東臨規劃城市二環。仙林副城規劃東起七鄉河,西至繞城公路,南起滬寧高速公路,北至312國道。
仙林大學城現已有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含中北學院)、南京財經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森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應天學院、南京技師學院等高校和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南京國際學校、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仙林中國小、南大中國小等中國小入駐並建成招生。

南京江寧大學城

江寧大學城由省教育廳與江寧區政府合作、江寧科學園負責開發,規劃面積27平方公里,由兩大功能區即大學集中區和資源共享區組成。
目前已有15所高校簽約入駐江寧大學城。其中部屬院校5所: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河海大學、中國藥科大學、金陵協和神學院;省屬院校8所:南京醫科大學、南京工程學院、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南京旅遊職業學院、正德職業技術學院,還有2所重點市屬高校:南京曉莊學院、金陵科技學院。江寧大學城入駐的高校具有以下三個特點:1、各高校的辦學歷史悠久,師資隊伍、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校舍建設、校風學風、人才培育等方面均具有絕對優勢。2、都是本部搬遷,而不是作分校。各所高校均規劃了行政中心、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真正把辦學的重點放到江寧大學城內。3、充分注重學科互補。這些高校的特色分別有工程、醫學、經濟、交通、師範、藥學、航空、水利、宗教、藝術等,學科非常齊全,為今後大學城內實現師資交流、學分互認和教育資源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礎。目前,江寧大學城十五所高校總建築面積超過500萬平方米,匯聚師生近20萬。擁有國家重點學科35個,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5個,省重點學科43個,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8個,水利部重點學科7個,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設崗學科4個,省級優秀學科梯隊4個,省特色、示範專業30個。[1]
江寧大學城配套的資源共享區規劃面積達100萬平方米,位於大學城的核心地帶,包括投資10億元興建的體育中心,其中有26000人的體育館、6000人體育館及15000平方米綜合訓練館,整個工程已於2005年“十運會”前建成並投入使用,承辦了女子足球、摔跤等重要賽事。江寧大學城商貿中心、江寧大學城文鼎廣場、樂活時尚街區等一批商業娛樂網點陸續開街營業,奧特萊斯商場、五星級國際影城、已成為大學城內師生和居民購物、休閒、娛樂的好去處。[1]

北京良鄉大學城

良鄉大學城(FUNHILL智匯城)是北京市重點工程,是促進首都高等教育布局科學調整的科學決策。FUNHILL智匯城位於房山新城良鄉組團東區,京廣鐵路以東,總占地面積6.7平方千米,規劃總面積47.312平方千米、總投資150億元、入駐師生規模達到10——12萬。是良鄉城區向東拓展的核心地帶。
大學城依託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工商大學等高校資源而建立的中國智庫型企業的聚集區、智慧型人才創業基地和全國首個合夥制企業示範區,是中國智庫型企業走出事業單位體制,面向市場企業化經營的試驗基地。
良鄉大學城(FUNHILL智匯城)是聚集國家重點知名院校、策略研究機構、保稅區、研究所研究院、會議會展與國際交流於一體的智慧型產業孵化基地和智庫型創業平台,是智庫型企業聚集的智慧之城,立足於打造中國知本家的創業舞台和中國智庫大本營。FUNHILL智匯城還將為房山CSD建設聚集消費力量,並對園區內規劃、建築、交通、園林、經濟的整體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上海松江大學城

海松江新城區西北角,占地約8000畝。松江大學園區2001年啟動,2005年基本建成,占地約7236畝。至2005年9月,規劃的上海外國語大學、東華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對外貿易學院、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和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等7所高校均已入駐。學生規模為8萬人,現有學生5.2萬餘人,教職員工約0.7萬人。其中占地面積最大的是東華大學,約為1400畝。
松江大學城建設是上海創建新型辦學模式的一次探索和改革,採用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新機制、新模式:區里出土地、銀行貸款搞基建、高校以租賃方式進入園區。大學城“先換機制、再進學校”,幾所大學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共同構建沒有“圍牆”的大學園區,形成規劃整體化、資源共享化、後勤社會化、管理集中化的園區運作模式,以此提高辦學效益,盤活教學資源,促進上海高等教育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滿足市民對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

武漢黃家湖大學城

武漢黃家湖大學城位於白沙洲大橋南端的洪山區青菱鄉黃家湖地區,規劃總面積50平方公里,以黃家湖為核心,東至湯遜湖,西至青菱湖,三湖一體,地理位置獨特,自然生態環境優美,其規模居全國前列,具有不可多得的交通優勢、環境優勢和產學研一體化優勢。武漢長江工商學院(原中南民族大學工商學院)、湖北中醫藥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已經入住黃家湖。另外武漢市已經籌建黃家湖濕地公園。黃家湖水域面積851公頃,湖岸線長2.4萬餘米,黃家湖濕地公園期工程將沿武漢長江工商學院、湖北中醫藥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校區附近1800米湖岸線,建設12公頃濕地公園。黃家湖高新科技園是黃家湖大學城片區的開發區名稱,是武漢市的開發重點,是科教、休閒旅遊的優良選擇。已經建成雙向6車道的白沙洲大道,配備標準的綠化帶和公車道、人行道,到鹹寧的城際快鐵將開工,規劃中的輕軌7號線將於2010年開工,另外預計2014年建成的捷運8號線終點站也會設在黃家湖大學城,周邊大型的高質量生活小區正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使白沙洲大道兩邊呈現出靚麗的都市風景,東邊是大學城,西邊是商鋪和小區。將會有不少企業陸續搬遷或新建在這邊。
另外武漢黃家湖大學城周邊服務場所有:園藝街,大學城學子最鍾愛的飲食娛樂街,匯集各類美食小吃、KTV、溜冰場、賓館等消費場所。唐人街,距武漢武漢工商學院最近的美食城。大學生創業城,靠近武漢長江工商學院的商品市場。

西安長安大學城

長安大學城位於西安市南郊長安區境內,南依秦嶺終南山,西臨長安科技產業園,是陝西省重點建設項目。該大學城總體規劃25.1平方公里,總投資85億元人民幣。
長安大學城分西區、南區、北區,其中西區位於秦嶺北麓的東大街道、灤鎮街道等境內,規劃面積9.1平方公里,包括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四所院校;南區位於神禾塬畔,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包括西安財經學院、陝西學前師範學院、西京大學等九所院校;北區位於韋郭路南側,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包括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安郵電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等五所院校。

蘭州榆中大學城

蘭州榆中大學城位於蘭州市榆中盆地,距蘭州市中心城區46公里,規劃面積32.99平方公里。按照2020年終期規劃,該大學城總確定規劃面積為32.99平方公里,人口控制規模為25萬人,其中大學人口10萬人、居住人口15萬人。容納10萬大學生。
蘭州科教城人口2.4萬人,確定本區終期人口控制規模為25萬人,其中大學人口10萬人、居住人口15萬人;科教城可容納9所普通大學,預計到2010年蘭州市科教城須容納10萬在校學生;在科教城安排3所中學,5所國小,規劃3所500床位的大型綜合醫院。
蘭州大學一位負責人說,學校對擴大辦學規模,將新校區建在科教城很有信心,已入住師生1萬餘人。該校從2006年起,所有本科生全部在榆中校區上課,學校本部機關也將移往榆中校區。一心兩道三帶四片科教城規劃結構為:建造一個公共服務中心作為核心;以一縱一橫兩條主幹道,構成規劃區的兩條發展主軸,橫軸聯繫規劃區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片區與產業片區;重點培養三條自然生態帶;梯度推進大學片區、城市資源共享片區、產業片區、居住片區四大功能片區;設計中還引入了“剛性結構”和“柔性結構”剛柔並濟的理念,突出綠色文化,強化一個生態外環。
另外,科教城區域將發展航空和鐵路客運業,內部道路規劃採用棋盤式方格網路道路格局,構成“三縱三橫一環”的主幹道系統。

長春高新大學城

長春高新大學城位於長春市高新經濟產業開發區,“以文化構建高新區的獨特基因,用文化激發高新區發展的活力”已成為長春高新區新的戰略選擇。在新一輪發展進程中,長春高新區將秉承“盛德拓業,精進圖強”的精神,打造“未來之城”――即通過科技創造未來、文化引領未來、激情點燃未來、夢想成就未來、綠色守護未來。高新大學城所在的高校有:吉林大學、吉林動畫學院、長春理工大學、長春理工大學光電信息學院、吉林經濟管理幹部學院。長春高新區大力發展新興文化產業,規劃建設了東北亞文化創意科技園、吉林動漫遊戲原創產業園等13個特色文化產業園區,培育和發展了一批國內知名文化企業,全區文化企業總數超過200家。

福州閩侯大學城

福州大學城位於福州閩侯上街鎮,烏龍江南岸,西鄰京福高速公路,東鄰316國道,是福建高級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交流的中心,是集教育、文化、生態於一體的多功能園區。
大學城占地十四點五平方公里,區內山丘點綴、河網密布、水系發達,具有良好生態自然景觀。大學生體育場館、旗山湖公園等項目及配套工程建設,計畫建設項目總建築面積約14.5平方公里,開挖湖面520畝,將成為生態學習園區,已入駐的高校有: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工程學院、閩江學院、福建江夏學院、福州教育學院等。

鄭州龍子湖大學城

龍子湖大學城位於國家級新區——河南鄭州鄭東新區,規劃面積約22平方公里,主要由高等院校組成。大學城內規劃有龍子湖,取“望子成龍”之意。湖面伸入各大學校區,湖中有近兩千畝的湖心島,島上規劃有圖書館、體育場等公共設施。龍子湖通過運河與龍湖及其他河渠相連,是鄭東新區生態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龍子湖大學城的莘莘學子們創造了優美獨特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龍子湖大學城是鄭東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賈魯支河以南,東風渠、金水東路以北,京珠高速以西。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大學國際學院、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河南中醫學院、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警察學院、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河南經貿職業學院、河南職業技術學院、河南司法警察職業學院、河南廣播電視大學、鄭州廣播電視大學、河南教育學院。

重慶大學城

重慶大學城於2003年4月4日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設。重慶市大學城位於沙坪壩區西部虎溪鎮和陳家橋鎮,占地20平方公里。背倚縉雲秀峰,遠眺歌樂美景,地勢平坦,林木蔥籠,依山傍水,交通便捷。規劃入駐大學6一10所,教師、學生人數15—20萬人。大學城突出以人為本,強調功能分區、資源共享。主要包括城市資源共享區、大學校園區、學生居住區、教師居住區、集中研發孵化區。

廈門集美大學城

廈門集美大學城至杏濱路,東至天馬山、高速路連線線,北至廈漳泉高速路,南至集美、杏林海堤,西、東分別連線杏林和集美城市組團,規劃總用地面積達31.32平方公里,將布置近10所高校,人口總規模預計將達20餘萬人。已有華僑大學、華僑大學廈門工學院、集美大學、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廈門理工學院、廈門大學醫學院(正在建設中,尚未學生入住)、廈門信息學院、廈門職工技術學院等高校,以及中科院與廈門市政府聯合創辦的城市環境研究所率先進駐。集美大學城傳承了集美學村的文教精神,使集美教育更增加了現代化的高校人文配套。據訊息,廈門職業中心校還有廈門華廈學院也將於2008年下半年搬遷至集美校區,另廈門還有島內廈大文教區、五緣灣文教區、島外翔安大學城等多個高校匯集區。

昆明呈貢大學城

昆明市呈貢大學城在2004開始動工,大學城裡昆明市市區接近20公里,有近十所高校入住大學城。最早入住大學城的是雲南師範大學,雲師大是在2007年開始入住大學城的,在其後的一年裡,有昆明理工大學、雲南民族大學、雲南中醫學院等高校入住。其中雲南師範大學、昆明理工大學、雲南民族大學緊緊相連,頗有大學城的味道。在不久的將來,雲南各主要高校都將入住大學城。

廊坊東方大學城

東方大學城已建成教學樓43棟。分別坐落於教學東區、教學西區、教學北區,我院體育系位於學生公寓共由四個部分組成,東區學生公寓,西區公寓,生活區學生公寓和北寓,共有67棟。我院體育系位於東區,東區學生公寓在東方大學城凱鏇門圖書館及文化宮東側,共有學生公寓4棟,每棟5層,每間可居住學生6人。每人配有一張床,一套學習用桌椅,一個衣櫃,一人書架。
體育中心內設有網球館、游泳館、綜合館和20片室外網球場地。網球館內設有6片國際標準網球場地。游泳館內有深水,淺水兩個池,可供學校一年四季使用。綜合館擁有近2000平方米的木質場地,內設桌球、排球、羽毛球、籃球、檯球等項目。中心體育場位於教學北區,帶有6000人左右的看台,場內擁有標準草皮足球場一塊,標準塑膠跑道。此外,大學城內還有六塊400米跑道的標準體育場。在大學城內有多塊籃球場地,排球場地,羽毛球場地,並配有供學校上體育課和學生課外鍛鍊的體育設施:單槓、雙槓、沙坑、鉛球投擲區。大學生廣場西北側和文化宮內有室內外冰場各一塊,可供學生體育鍛鍊使用。

瀋陽瀋北大學城

在眾多新區中,瀋北大學城,這個依託瀋北新區道義開發區的“北金廊”龍頭板塊,以與市中心"親密接觸"的近距離而脫穎而出,迅速地拉升了區域的城市價值;生態瀋北的規劃傾斜,讓瀋北大學城盡享城市便利的同時,又披上綠色生態花園新城的桂冠,人居價值加速攀升;承接皇姑區的歷史文脈,知名學府雲集大學城,人文底蘊與科技創新,讓區域發展馬力十足;現代服務業的最新規劃,更是從產業創新的角度托起道義大商圈,為區域經濟發展持續注入無限活力。
以市政府為目標點,25分鐘,就可以從道義瀋北大學城開車到達。捷運二號線規劃也已從最北的松山路站向北延長近10公里,直達道義開發區。將來還有可能在其間再增加一個站點,使各站間距離為1.5公里左右。屆時,從瀋北大學城乘坐捷運到達市中心不過10分鐘。在市區內繁華所在,分別有從北站始發的236路公車,從瀋陽站始發的255路公車、從鐵西方向發車的141路公車、從五愛市場方向發車的326、338公車等,均直達道義開發區。

濟南長清大學城

長清大學城規範稱呼為:濟南大學科技園。位於濟南長清區崮雲湖辦事處(原崮山鎮),是濟南最大的大學城,以本科層次學校為主,有10所大學入駐,分別是:山東師範大學、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藝術學院、齊魯工業大學(原山東輕工業學院)、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交通學院、山東女子學院、山東管理學院(原山東省工會管理幹部學院)、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山東聯合大學、濟南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山東章丘大學城

入駐高校:山東財經大學、齊魯師範學院、濟南大學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山東財經大學燕山學院、山東旅遊職業學院、山東傳媒職業學院、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山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山東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山東行政學院)、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山東技師學院、山東杏林科技職業學院、山東凱文科技職業學院、山東海天軟體工程專修學院。

山東青島大學城

入駐高校: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大學、青島理工大學、青島科技大學、青島農業大學。

山東黃島大學城

入駐高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電影學院、青島創意媒體學院、山東科技大學、青島理工大學。
山東日照大學城
入駐高校:山東體育學院、曲阜師範大學、濟寧醫學院、日照海事學院、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日照職業技術學院。

濰坊濱海大學城

入駐高校: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山東菸草濱海學院、濰坊職業學院、濰坊技師學院、華洋航海海運學院、濰坊通達國際海運學校、山東神舟重工工程機械技工學校。

哈爾濱呼蘭大學城

哈爾濱呼蘭大學城位於呼蘭區利民開發區,以學院路為中心兩側分布有:哈爾濱廣廈學院(大學城內第一所入駐高校)、哈爾濱華德學院、黑龍江農墾職業技術學院、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黑龍江建築職業技術學院、黑龍江生物科技職業學院、哈爾濱華夏計算機職業技術學院、黑龍江公安警官職業學院、東北農業大學成棟學院、黑龍江財經學院、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另在大學城周邊分布著:哈爾濱師範大學(江北校區)、黑龍江外國語學院、哈爾濱商業大學(江北校區)、哈爾濱石油學院。

河南新鄉大學城

新鄉大學城位於新鄉市華蘭大道東段、金穗大道東段與新中大道合圍的區域,是河南省一流的大學園區,可容納學生10萬餘人,進駐6所高校,5所本科院校分別是:河南科技學院、新鄉醫學院、新鄉學院(原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平原大學、新鄉市教育學院合併)、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一所專科院校: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這裡是六校娛樂、文化、餐飲、購物中心,是六所高校學生的生活基地。

南昌昌北(下羅)大學城

入駐高校:華東交通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江西農業大學、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江西理工大學(南昌校區)、南昌理工學院、江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江西藝術職業學院、江西青年職業學院等高校。

世界大學城

波茨斯楚姆(南非西北大學波茨斯楚姆分校)
格拉漢姆斯城(英國國教顯聖會學院、羅德大學、斯泰倫博斯大學)
德國
明斯特(明斯特大學)
海德堡(海德堡大學、海德堡猶太大學、席勒國際大學、海德堡套用科學大學)
布萊斯弗賴堡(弗賴堡天主教套用科學大學、弗賴堡新教套用科學大學、弗賴堡音樂學院、國際合作教育大學、弗萊堡大學)
哥根廷(哥根廷大學)
柏林洪堡(洪堡大學)
康斯坦茨(康斯坦茨大學、康斯坦茨套用科學大學)
英國
牛津(牛津大學)
劍橋(劍橋大學、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
加迪夫(加迪夫大學)
達拉謨(達拉謨大學)
米德爾斯堡(提賽德大學)
利茲(利茲大學、利茲藝術學院、利茲音樂學院、北方現代舞蹈學院)
約克(約克大學、約克聖約翰大學、約克法學院)
伍斯特(伍斯特大學、伍斯特工程學院)
愛爾蘭
貝爾菲爾德(都柏林大學學院)
卡斯托特里(李莫里克大學)
瑞士
佛里堡(佛里堡大學、西瑞士套用科學大學、佛里堡藝術學校)
洛桑(瑞士洛桑理工大學、洛桑大學)
義大利
博洛尼亞(博羅尼亞大學)
葡萄牙
艾佛拉(艾佛拉大學)
科因布拉(科因布拉大學)
瑞典
烏普薩拉(烏普薩拉大學)
巴西
聖塔馬利亞(聖塔馬利亞聯邦大學、弗蘭西斯科大學、巴西路德教大學)
聖諾昂德利(聖諾昂德利聯邦大學)
加拿大
金斯頓(聖勞倫斯大學、皇后大學、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
滑鐵盧(滑鐵盧大學、康尼斯托加學院、維爾福德勞里埃大學)
哈利法克斯(達爾豪斯大學、聖瑪麗大學、聖文森特山大學、新斯科舍社區學院、新斯科舍美術設計學院、國王大學學院)
舍布魯克(舍布魯克大學、主教大學、尚普蘭學院、舍布魯克學院)
美國
麥迪遜(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
安阿伯(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東密西根大學)
匹茲堡奧克蘭區(卡內基梅隴大學、卡羅爾大學、匹茲堡大學)
波士頓及附近(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大學、波士頓學院、東北大學、塔夫茨大學、布蘭迪斯大學、維爾斯利學院、麻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福薩科大學、西蒙斯學院、伊曼紐爾學院、羅克斯伯里學院、巴克山社區學院)
賓夕法尼亞州(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帕克分校)
伍斯特(伍斯特理工學院、克拉克大學、伍斯特州立大學、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
西麻薩諸塞區(阿莫斯特學院、麻薩諸塞大學阿莫斯特分校、漢普什爾學院、史密斯學院、曼荷蓮學院)
卡城(德州農工大學)
奧斯丁(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
奧什科什(威斯康星大學奧什科什分校)
戴維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里弗塞得(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加州浸會大學、拉錫耶納大學)
聖伯納蒂諾(加州州立大學聖伯納蒂諾分校、北美體育大學)
紐哈芬(紐哈芬大學、耶魯大學、南康乃狄克州立大學、阿波圖斯瑪格努斯學院、昆尼皮亞克大學)
布魯明頓(印第安那大學布魯明頓分校)
林肯(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
帕羅奧托(史丹福大學)
伯克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聖塔芭芭拉城市學院、菲爾丁研究生大學、威斯特蒙德學院)
聖克魯斯(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
西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拉霍拉(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
伯利恆(利哈依大學、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利哈依河谷分校)
奧本(奧本大學)
厄巴納香檳(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
喬治亞雅典(喬治亞大學)
俄亥俄雅典(俄亥俄大學)
哥倫布(俄亥俄州立大學)
漢諾佛(達特茅斯學院)
南本(聖母大學)
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
伊薩卡(伊薩卡學院、康奈爾大學)
阿美斯(愛荷華州立大學)
西拉法葉(普渡大學)
多佛(德拉瓦州立大學)
科里奇帕克(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
密爾沃基(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
蘭辛(密西根州立大學)
普羅維登斯(羅德島學院、布朗大學、羅格威廉士大學、羅德島設計學院、詹森和威爾斯大學)
密蘇里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哥倫比亞學院、史蒂芬斯學院)
阿爾圖納(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阿爾圖納分校)
伊利(梅西赫斯特學院、甘農大學、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伊利畢蘭德學院分校)
費城大學園區(賓夕法尼亞大學、德雷塞爾大學、天普大學、費城科學大學、斯沃斯莫爾學院)
伊萬斯頓(西北大學)
劉易斯堡(巴克內爾大學)
羅徹斯特(羅徹斯特大學、羅徹斯特理工學院、聖約翰費舍爾學院、羅伯特魏來恩學院、紐約州立大學布魯克波特分校、紐約州立大學帝國之州學院分校)
北卡羅來納大三角區(杜克大學、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羅利分校、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
溫斯頓薩勒姆(維克森林大學)
納什維爾(田納西州立大學、范德比爾特大學、貝爾蒙特大學、利普斯康普大學、菲斯科大學、阿奎納斯學院)
夏洛茨威爾(維吉尼亞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