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縣高陂中學

大埔縣高陂中學

大埔縣高陂中學,坐落在粵東韓江中游東岸,“瓷城”高陂鎮南郊,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的完全中學,埔南的最高學府。高陂中學創辦於1901年,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裡,晚清民國時期是高陂中學的創辦、發展時期;新中國成立後,高陂中學進入了繁榮發展的黃金時代。

基本信息

簡介

大埔縣高陂中學

百年校史

上篇晚清時期
從1901年起至1911年一共10年,是學校的初創時期,經歷了私塾、公立“仰文學堂”和高陂鎮立第一國小三個階段,歷任校長為:黃伍樓、丘銘光、張文華。
1901年,陂寨圩場黃氏祠堂里起辦了私塾(原址,在今科學館坎下),塾師是晚清庠生黃伍樓,黃先生是大埔縣高陂鄉黃塘村人,在邑中為飽學之士,享有很高聲望。
舊時私塾,主課共開設“讀經”、“算學”兩大類課程。讀經課主要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增廣賢文、學經、詩經、此外還練寫毛筆字;算學課學加減乘除低籌數學,學打算盤。副課有唱歌、畫畫、打健身拳:唱歌課教中國民間俗黍的“溜工尺”,畫畫主要畫實物,有時也室外寫生畫村居民舍,山水花鳥;健身拳主要學打本地民間較為流行的雜家拳。
本年正值清政府為穩定政局推行“新政”,教育“改革”兩大措施中,首條便是“廢八股,廢科舉,令各省設立學堂”。黃先生教學之餘,四處尋訪能授新課之師,歷經三載,新課終於開齊,自此求學者逐年增多,為解決校舍問題,啟用了高陂、桃源兩社的文昌祠廟。新開設的主課計有國文數學、歷史、地理、動植物、音樂、美術、體育。附近民眾稱學校教唱“多來米發梭”為“唱洋歌”,稱學生做的課間操為“做洋操”,對新課倍感新奇。
1905年,學校向清政府申請辦成公立學堂,因文昌祠里有堂名為“仰文堂”,便以堂名為校名,稱為高陂區立“仰文學堂”。1906年,清政府派員核查後見條件具備予以批准。黃伍樓為首任校長,共有教員6人。文昌祠里,有一正二堂二橫土木結構的瓦頂平房,上下堂及二橫之間有寬闊院地,占地面積378平方米。學校還根據陂寨嶺的地形特點,構設了兩扇木質大門開啟的校門,半月形的校門坪,十七級的寬石階,與入桃源的大路相接,這種整肅大方的格局一直延用到八十年代初期,才為更有氣勢的四層教學大樓所替代。
第二任校長是晚清庠生、韓山師院畢業的丘銘光。
1908年,張文華接任校長。張文華又名張琨階,是晚清廩生,學識淵博,治學謹嚴。時高陂地區學子紛紛來校求學,每日晨昏,校外樹下、竹林中,隨處可聞琅琅書聲。學生之中,古野鄉趙公武、高陂鄉劉起時,後來均成為國民革命軍將領,在抗日戰爭中為國家為民族作出了貢獻。此外,兩位校友在長時期內還為母校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趙公武還出巨資為張老先生出版了文集《享帚集》。
1910年,學校經歷了辦學以來的首次挫折。當時清政府強令各鄉編訂門牌,部分民眾誤認為此舉便是要抽人頭稅了,而抽到的稅金就是給仰文學堂作辦學經費的,於是以訛傳訛,怨聲四起,激憤之餘,將學校教具、圖書,都扔進火堆中燒光了。學校被迫停課兩個多月。校長張文華,校董羅雲石、劉稷生等,堅韌不拔地做了大量的解釋工作,鄉民醒悟後,賠償了損失,學校迅即復辦,並奉令改名為高陂鎮立第一國小。
中篇民國時期
1914年,丘銘光重任校長。1916年至1922年,張熙載當了6年校長,是晚清民國時期連續任職最長的校長。這段時間,學校規模得到了較大的擴展。1918年,學校改編為大埔縣立第九區第一高等國小。1921年,學生人數激增,原有校舍不能容納,通過募捐,學校購得仰文堂後的民眾用地,加上黃炳文、黃深文昆仲捐贈的魁星閣背左側的土地,建築了兩層新樓房,稱為仰文第二校舍(後稱中院,1989年“改危”時拆除)。校門外拓寬了運動場,是湖寮龍崗人丘秋輪父子及其他熱心教育人士丘壽文、丘文階、丘禮度、丘禮慎捐贈的。此外,還派丘銘光赴上海採購理化儀器、圖書。1918年畢業的學生之中,古野鄉賀遵道,後來成了中共東江特委常委、廣東省委巡視員,為革命事業英勇就義時,年僅31歲。
進入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全國教育會倡行國語,並且公布了漢語注音字母方案,還在上海設立了“國語專校”,教授注音字母。1922年,本校教員劉象爻等人受高陂區教育會派遣,赴上海學習,學成回來後,利用暑假集中全區國小國文教員進行培訓。當年秋季開始,全區國小初年級一律採用新編國語課本,教習注音字母。此後,全區國小畢業生均能講一口標準的、流利的國語。全縣各區於是爭來高陂區聘請國文教員,國語教學在全縣蔚然成風。那時期全縣國語教育迅速普及和發達,同我們學校首開先聲是密不可分的。
當時,教育部頒行新學制,國小學年縮短,中學學年展長。而高陂地方遼闊,學生眾多,非籌辦一所初級中學不足以資造就,以丘啟明、李達瀛、廖欣琴、劉竹岩、黃奮初、郭楨生6人組成的籌辦國中董事會,召集鎮內紳耆開會討論,公決由區內豬屠、菸絲、防務經費各加征一成,作為開辦費。1923年10月22日,縣公署復文照準,校名改稱為高陂初級中學。
第二階段初級中學、簡易師範階段(1924—1944年)
學校增辦國中後,仍附設高等國小,廖國礎為校長。1924年46日,大埔縣公署46號指令刊用“大埔縣第九區立初級中學”校印。鑒於辦學經費緊缺,學校召集區內紳董磋商,議定仿照各處學校徵收戲厘附加捐辦法,凡區內各鄉酬神宴會,每演人戲一天,除正餉並本縣教育局經費外,附加本校報效學費二元,木戲一元,每年約可收百多元。4月29日,縣公署發布了徵收戲厘附加費布告。
此時正值北伐戰爭時期,廣東作為革命策源地,各地師生思想激進,陂中也成了中國共產黨建立大埔縣第一個黨組織的理想溫床。1925年夏,中共廣東區委派本縣大埔角人賴釋然來陂,與學校學生會主席廖仲達、副主席野鶴山人);店員中發展的黨員有:張光韜(古野人)、張斯武(又名里夫,古野培美人),賀或道(古野黨溪人)。不久,中共大埔縣委成立,組建了農軍,為策應“八一”起義軍於1927年9月由閩入粵,建立大埔縣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作了組織準備。這時期的學生之中,古野鄉李明光、羅欣然,後來成為中共閩粵贛省委、東江蘇維埃政府及紅十一軍的重要領導人。他們為革命壯烈犧牲時,均年僅28歲。
1926年,學校改稱為大埔縣立第三初級中學。當年學生已逾200名,學校預算費用不敷二千多元。2月間,校董會議定由豬屠捐、乳豬捐解決。4月3日,縣下令照準。
夏,為解決學生日漸增多、校舍不能容納的問題,廖國礎與校董主任丘啟明不辭艱辛、漂洋過海,前往南洋,募得國幣5000多元。回校後,購得民房一所(後拆建為西院),暫作宿舍。
此外,校董張淑文、劉象爻、廖德生、蔡拱垣、吳公衡及校長廖國礎,根據當年春東江各屬行政會議精神,報縣批准將作為舊曆正月二十一日祀文昌之用的仰文堂3間嘗店租金100元,撥為本區國中經費。8月8日,縣下文照準並發了相關布告。當月,增李愚恍、李晴汀、廖欣琴、郭瘦真4人為校董。校董會及校長廖國礎,報縣請撥校後五顯帝宮及私人埔荒地,作為擴建第四校舍(後稱南院)之用。9月5日,縣下文照準並隨發了布告。征地時,仍有少許鄉民以保守業權為詞與學校發生糾紛,經丘銘光、富嶺鄉黃書堂先生,予以核准給獎以示表揚和鼓勵。
7月,學校呈文省教廳,解釋未能派員參加“署期中學學校教員講習班”的原因,是“今年高陂地方經濟益加不景”所致。8月2日,校長廖國礎、經濟核查委員會主任丘啟明,致函大埔縣汕頭育善公產管理委員會,擬請該會撥助圖書儀器費用。8月7日,該會復函撥助汕幣大洋200元。
8月23日,學校奉縣令,改稱為“大埔縣立鄉村師範學校”。
8月25日,學校舉辦的暑假補習班順利結業,並向縣呈報備案。補習班分為甲、乙兩組:甲組為師範一年級補習生,劉乾周等11名;乙組為附設高小二年級補習生,李淑根等20名。
9月1日,學校根據省教廳訓令,選薦曾在本校修業及在省立國小教員訓練所畢業的李仰戴為短期校長兼教員,獲省照準。
這個時期的學生之中,張鐵城、黃光正等後來均成了解放初期大埔縣黨政主要領導人。
1936年4月4日,高陂附市各校師生雲集本校運動場,隆重慶祝了兒童節。區教育會通告各鄉舉行“兒童清潔比賽”,每校選取一名兒童由區教育會表彰,以資鼓勵。參加比賽的學校達30多個。4月下旬,廖國礎北上,真巧,這次接任校長的又是劉象爻。他是繼丘銘光、張文華、廖國礎之後,第4個曾兩次擔任陂中校長的校長。
“西安事變”後,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按照上級指示,本校第二次建立了中共黨組織。1937年4月,中共簡師支部在文昌祠後的“魁星閣”成立,與會者共7人,書記丘逸,副書記兼組織委員李泮水(李回),支委李漢英任校長。全校有高中三個班,國中7個班,共308人。秋,解放大軍逼近,大部分學生奔赴革命隊伍參加解放戰爭,國民政府作鳥獸散,學校因經濟無著、無人管理而停辦。這是本校在晚清民國時期的第三次重大挫折。[2]林培英、李用兵、李烈尖、肖澤民等,上海的范貴強、廖奮駒等,廣州的張偉活、郭伯舉、劉偉南等,不勝枚舉。
商界巨賈,如廖梅林等。政界除在中央工作的連貫、羅理實、王光正等人外,還有曾擔任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要領導秘書、梅州市副市長、南山區區長的何初本,原梅州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田家才,原大埔縣人民政府縣長林培元等等。

歷任校長

黃五樓1901年黃行1957年9月—1966年10月
丘銘光1907年田樹春1966年9月—1968年10月
張文華1908—1913年(文革工作小組組長)
丘銘光1914—1915年黃紹荃1968年11月—1970年8月
張熙載1916—1922年(工先隊隊長後任革委會主任)
廖國礎1923—1926年楊渭湖1970年9月—1974年8月
劉象爻1927年(革委會主任)
張文華1929—1932年郭益懷1974年9月—1979年8月
廖登初1933年(革委會主任,後任校長兼書記)
廖國礎1934—1935年鄔安林1979年9月—1981年8月
劉象爻1936—1939年(支部書記肖淵)
王道生1940—1941年張楊1981年9月—1984年8月
陳天民1942—1944年(支部書記鄔安林)
陳倫楨1944年9月—1944年12月楊志倫1984年9月—1987年8月
黃漢豪1945年2月—1946年12月(支部書記劉松遴)
蔡任尹1947年2月—1947年8月李國濟1987年9月—1991年12月
張金平1947年9月—1948年12月(支部書記劉松遴1990年退休)
李漢英1949年1月—1949年8月蔡港時1992年1月—1993年8月

辦學理念

近幾年來,學校更加注重規範教學管理,強化效益,向管理要質量,以質量求生存,自強不息,勵精圖治,努力踐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為社會的和諧發展育人”的辦學理念,充分調動和發揮全體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了“人和”之優勢,全方位實施育人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

榮譽

先後多次獲得“大埔縣文明學校”、“大埔縣綠色學校”等榮譽稱號。特別是最近幾年,學校教育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高考、中考連續取得了優異成績,園滿完成了縣教育局下達的高考奮鬥目標,高考入圍率達70%以上,贏得上級的肯定和社會的高度讚譽。[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