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七孔風景區

大七孔風景區

大七孔風景區位於貴州省荔波縣樟江風景名勝區內,分大七孔和小七孔景區,是一處旅遊勝地。猶如東方凱旋門,堪稱天下一絕。

簡介

位於貴州省荔波縣樟江風景名勝區內,分大七孔和小七孔景區。

大七孔景區位於荔波縣南部,距縣城25公里。因王蒙鄉孟塘村附近的打狗河(又名孟塘河)上有一座七個孔大橋而得名。此橋高7米、寬4.5米、長35米,橫跨東西。修建於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7年),落成於三十年(公元1850)年,後因橋被洪水沖毀一孔,交通中斷。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重修復改名雙溪橋。是解放前荔波縣境內第一大石拱橋,現今通向“小七孔”的公路經過橋上,是旅遊區的重要橋樑和景物之一。

景點

大七孔景區有如下景點:

山神峽:打狗河兩岸懸崖峭壁,形成天然峽谷,逆行前行1公里,左岸有座寬、高100多米的峭崖直衝雲宵,堆堆鍾乳奇異,叢叢翠林閃彩,像斑斕的彩畫帖在絕壁之上。它的中央有由下斜著向上排列成“一”字型的3個洞穴,深邃黝黑。其中最大的一個岩洞口,也是最高的一個洞口,這裡危岸層疊,峭壁矗立,視線狹窄,仰望天空一線。人們在這裡如大聲說話,兩岸絕壁上就有沙石桌球落下,飛沙走石。

天生橋:方村河伏流出露不遠,有一橫跨河兩岸的天然巨岩,是喀斯特是貌奇觀之一,谷稱天生橋,又謂仙人橋。高60米,厚10多米,橋孔寬20多米,河水流過橋後,還形成2米多高的大瀑布。仰觀橋孔下,只見巨型鍾乳懸掛,橋腳、橋側的裂隙石縫長出綠石草叢灌木,藤蘿花卉纏裹橋身,真是滿目琳琅、五顏六色的天然大彩橋。橋下瀑前水激浪涌,小船不能靠近,到此必須停船,把船扛在肩上攀登危岩,超過瀑布,又才能逆流行舟在暗河峽谷之中。此景驚險,別具一番樂趣。

地峨峽:是方村河進入暗河道前的一段明流,是一處寬不過50米,高100多米的深幽河谷。兩岸懸崖峭壁上生長各種奇樹異草,漲水期河流洶湧澎湃,枯水時節潺潺細流。人沿峽谷行走,往往有驚無險,因為峭壁上可進入暗河的小徑旁有密密的小樹擋著,行人不用擔心會掉下河去,步入此景情趣無窮。地峨宮:駕歐鄉板潭村乾引(布依語乾即洞)內的地下龍宮和地下大湖。湖中有沙灘,沙灘上有棵大樹直立,如定海神針。湖邊暗河出水處形成20米高的大瀑布。

頂天杉:在峨宮喀斯特地表高山頂上,生長著一棵珍稀的三尖杉大樹,蒼勁古雅,巍然挺立,樹高20米,冠幅20米,胸圍3.5米,胸徑1.2米,樹皮粗厚成鱗,宛如巨虬,枝幹婆娑,如大傘蓋。最奇妙處在於此樹能生長在生存環境極其嚴酷的喀斯特山的頂峰而如此粗壯。

笑天河:是方村河伏流後又出現的一段明流。落差48米,河中銀浪滔滔,濤聲隆隆,震撼山谷,有如笑天,故得此名。水出自王蒙鄉聾頂村高山岩溶地帶的亂石堆中,奔流500多米後再伏流至天生橋露出。這段河床陡、水流急,從高處鳥瞰,極富有原始野趣。

地峨宮大洞口:這是方村河(淇江)流經地峨峽進入地峨宮暗河的落水洞口,外面看去是一個100多米高的大洞口,從洞側小路進入洞內可以看到洞內景物,有水洞、有旱洞,進洞口處如大蘑菇似的堆積物一層疊一層,河水一入穴就有一個落水洞,大部分河水翻騰而去。少部分水流又從洞底進入,形成層層暗河,景物有千姿百態,令人驚嘆不已。

哈蟆塘:哈蟆塘圓徑數10米。塘岸雜草荊棘交錯叢生,塘內沼澤地里棲息著稀有的大樹蛙、虎紋蛙、當地土蛙和石蟾蛙。在這裡隨時可以遇見蛙的天敵——蛇。如眼鏡王蛇、金環蛇、銀環蛇、橫紋斜鱗蛇、三角鐵頭蛇以及多種多樣式奇怪的毒蛇。夏季雨後,群蛙齊奏,長鳴短噪,交織一片,構成一首歡樂的交響曲,蕩漾在這林谷凹地里,哈蟆塘由此而出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