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香牛

夜香牛

夜香牛(學名:Vernonia cinerea (L.) Less.)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根垂直,分枝。莖直立呈鋪散狀。花序多數,排列成傘房狀圓錐花序;花淡紅紫色,花冠管狀;瘦果圓柱形。花期全年。夜香牛全草入藥。夏秋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性苦、微甘,涼。有疏風散熱,涼血解毒,安神之功效。用於感冒發熱,咳嗽,痢疾,黃疸型肝炎,神經衰弱;外用治癰癤腫毒,蛇咬傷。

基本信息

地方名

四季春(南安),紫花蒲公英(安溪),向日紅(泉州),月月紅(莆田),小背草(仙遊)。

形態特徵

夜香牛夜香牛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根垂直,多少木質,分枝,具纖維狀根。莖直立,通常上部分枝,或稀自

基部分枝而呈鋪散狀,具條紋,被灰色貼生短柔毛,具腺。下部和中部葉具柄,菱狀卵形,菱狀長圓形或卵形,長3-6.5厘米,寬1.5-3厘米,頂端尖或稍鈍,基部楔狀狹成具翅的柄,邊緣有具小尖的疏鋸齒,或波狀,側脈3-4對,上面綠色,被疏短毛,下面特別沿脈被灰白色或淡黃色短柔毛,兩面均有腺點;葉柄長10-20毫米;上部葉漸尖,狹長圓狀披針形或線形,具短柄或近無柄;頭狀花序多數,或稀少數,徑6-8毫米,具19-23個花,在莖枝端排列成傘房狀圓錐花序;花序梗細長5-15毫米,具線形小苞片或無苞片,被密短柔毛;總苞鍾狀,長4-5毫米,寬6-8毫米;總苞片4層,綠色或有時變紫色,背面被短柔毛和腺,外層線形,長1.5-2毫米,頂端漸尖,中層線形,內層線狀披針形,頂端刺狀尖,具1條脈或有時上部具多少明顯3脈;花托平,具邊緣具細齒的窩孔;花淡紅紫色,花冠管狀,長5-6毫米被疏短微毛,具腺,上部稍擴大,裂片線狀披針形,頂端外面被短微毛及腺;瘦果圓柱形,長約2毫米,頂端截形,基部縮小,被密短毛和腺點;冠毛白色,2層,外層多數而短,內層近等長,糙毛狀,長4-5毫米。花期全年。

主要變種

小花夜香牛

該變種以植株矮,通常高不超過20厘米;下部葉橢圓狀卵形或寬卵形至近圓形,下面被疏柔毛;頭狀花序小,長4-5毫米;總苞長2.5-3-5毫米,與原變種 var. cinerea 相區別。產於廣東、台灣。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熱帶地區也有。

夜香牛夜香牛

生長環境

為雜草,常見於山坡曠野、荒地、田邊、路旁。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雲南和四川等省區。印度至中南半島、日本、印度尼西亞、非洲也有。

藥用價值

全草入藥,有疏風散熱,拔毒消腫,安神鎮靜,消積化滯之功效,治感冒發熱、神經衰弱、失眠、痢疾、跌打扭傷、蛇傷、乳腺炎、瘡癤腫毒等症。

性味歸經:苦、微甘,涼。

用法用量:乾品0.5~1兩,鮮草1~2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彝藥:哈背普:全草治脾虛,飲食不化《滇藥錄》。夜香牛,哈倍普:全株治感冒發熱,咳嗽,痢疾,黃疸型肝炎,神經衰弱;外用於癰癤腫毒,蛇咬傷《滇省志》。

侗藥:教耿(三江):根治風濕《桂藥編》。

佤藥:全草治感冒發熱,咳嗽,神經衰弱,外用蛇傷,蟲咬,無名腫毒《中佤藥》。

營養成分

採樣:夜香牛維生素測定採用鮮樣,胺基酸含量,營養成分含量和礦質含量測定採用乾樣。樣品烘乾,研細,過40目篩。備用

成分:夜香牛中水分、灰分、粗纖維、粗脂肪、粗蛋白和總糖含量。見下表,夜香牛有較好的營養價值,其中,總糖含量較高。

營養成分
含量(%)
水分 Water 39.22
灰分 Ash 4.89
粗纖維 Crude fiber 7.02
粗脂肪 Crude fat 6.87
粗蛋白 Crude protein 5.82
總糖 Total sugar 36.05

胺基酸組成

夜香牛胺基酸組成(見下表)有表中可以看出,夜香牛至少含有17種胺基酸,其中有7種是人體必須的胺基酸(註明*)。谷氨酸的含量最高。

胺基酸
含量(mg/g)
谷氨酸 Glu 2.15
天冬氨酸 Asp 0.36
絲氨酸 Ser 0.3
組氨酸 Hia 0.28
蘇氨酸 Thr* 0.2
脯氨酸 Pro 0.13
纈氨酸 Val* 0.38
半廣氨酸 Gys 0.18
亮氨酸 Leu* 0.59
賴氨酸 Lys* 0.30
甘氨酸 Gly 0.39
粗氨酸 Arg 0.26
丙氨酸 Ala 0.46
酪氨酸 Tyr 0.27
蛋氨酸 Met* 0.34
異亮氨酸 Ile* 0.30
苯丙氨酸 Phe* 0.41

維生素:夜香牛中含有V、V、V、V和β-胡蘿蔔素。其中V含量較高

維生素 含量(mg/g)
V c 2.19
V pp 0.17
V B1 0.18
V B2 8.03
β-胡蘿蔔素 0.30

礦質元素:夜香牛中含有Na、Mg、Fe、K、Cu、Zn、Co、P和Mn等礦質元素,其中K含量較高

元素 含量(ug/g) 元素 含量(ug/g)
Na 23.88
Ca
52.31
Mg 24.53
Cu
0.49
Fe 1.63
Zn
0.33
K 105.22
Co
0.31
P
22.03
Mn
0.23

物種區別

該種植株高矮,根分枝或不分枝,葉形和毛茸多變異。前人(Handel-Mazzetti 1936)曾將雲南昆明、大理及東北部、四川、會理、江孜等地采的標本鑑定為 V. abbreviata (Wall.) DC.,中國植物志編委檢查了上述地區的標本、除根多少變木質,植株較矮小,常自基部多枝外,與該種其他地區的標本無顯明的區別,故應置於本種比較適宜。

斑鳩菊屬植物

斑鳩菊屬(Vernonia Schreber),菊科、管狀花亞科、斑鳩菊族(Vernonieae Cass.)、斑鳩菊亞族植物,約1000種,主產熱帶地區。我國約30餘種,產西南至東南部和台灣。直立草本、木質藤本或喬木;葉互生,全緣或有齒缺;頭狀花序盤狀,同性,頂生或腋生,成傘房花序式或圓錐花序式排列;總苞約和小花等長或較短,總苞片數列,外面的較短;花全部兩性,花冠管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