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山縣

在五千年前,璧山就已有先民勞動生息。春秋戰國時,縣境為巴國地。周慎覲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滅巴。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江州縣,今縣域為江州縣屬地。據清同治4年《璧山縣誌》載:璧山“禹貢梁州之域,周為巴子國地,秦滅巴置巴郡為巴郡地,漢為巴郡地屬益州,三國屬蜀漢,晉為巴郡地屬梁州,宋齊俱為巴郡地屬益州,隋為巴江津二縣地屬渝州”。兩漢時期,璧山境內經濟發展已呈較高水平,來鳳就設有驛站,成為成都至重慶的交通要道。東漢時期,璧山境內就已流行雕刻精美的畫像石棺作為墓葬方式。

來歷

璧山自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建縣。據唐《元和郡縣圖志》(公元806年)記載:“壁山縣,本江津、萬壽、巴三縣地,……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險峻,東南面稍平,土人號為重壁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縣,因山為名。”唐置縣時,隸屬渝州,其時縣域包括今縣境全部及今永川市、沙坪壩區含谷鎮、北碚區澄江鎮。
唐大曆十一年(776年),分壁山縣西南部分地置永川縣。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渝州改名恭州,壁山縣隸屬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恭州為重慶府,壁山縣屬之。元初,壁山縣屢遭兵災。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以壁山“地廣人稀”併入巴縣。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復置壁山縣,屬重慶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以“戶口尚少,停壁山縣銓,以永並治之”(即由永川縣代管)。清雍正七年(1729年),復置壁山縣,改名“壁山”為“璧山”,隸屬川東道重慶府。
民國3年(1914年),璧山縣屬四川省東川道。民國17年撤銷道,直屬四川省。民國25年(1935年),四川省下設行政督察區,璧山縣屬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現況

1949年12月1日璧山縣解放,屬川東區巴縣行政專員公署管轄。是年12月20日,巴縣行政專員公署改駐璧山,更名璧山行政專員公署。1951年4月,璧山專署遷至江津,改名江津專區,屬之。1960年江津專署遷往永川。1968年,江津專區更名江津地區,璧山縣屬江津地區。1981年,江津地區更名為永川地區,璧山縣屬永川地區。1983年4月1日,永川地區與重慶市合併,璧山縣屬重慶市轄。1997年重慶設立直轄市,璧山縣隸屬重慶市。
唐置璧山縣時,縣署在今璧城街道。清雍正七年復置璧山縣制時,因縣城殘破,衙署無存,短時寄治鳳驛。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縣令奉文在今璧城重建。此後,民國時的縣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一直在今璧城街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