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盧斯禁獵區

塞盧斯禁獵區

塞盧斯禁獵區(Selous Game reserve)位於坦尚尼亞南部的莫羅戈羅區、伊林加區、林迪區,坦尚尼亞最大的魯菲濟河流域,面積50000多平方千米,連線北方米庫米國家公園、烏尊格瓦國家公園,總面積達到60000平方千米,是北方塞倫蓋蒂的4倍。而整個魯菲吉河流域生態區面積25萬平方千米,占坦尚尼亞國土的1/4。

簡介

塞盧斯禁獵區塞盧斯禁獵區

塞盧斯禁獵區(Selous Game reserve)位於坦尚尼亞南部的莫羅戈羅區、伊林加區、林迪區,坦尚尼亞最大的魯菲濟河流域,面積 50000多平方千米,連線北方米庫米國家公園烏尊格瓦國家公園,總面積達到60000平方千米,是北方塞倫蓋蒂的4倍。而整個魯菲吉河流域生態區面積 25萬平方千米,占坦尚尼亞國土的1/4。

塞盧斯禁獵區內主要有兩種植被類型:東部地區(17%)主要是林蔭草地,西部地區(約75%)則是落葉林地,包括短蓋屬、紫檀屬等植物以及被認為其植被類型只能在高溫中得以保持的風車子屬植物。還有一部分地區分布有茂密的灌木叢以及由河床和地下水澆灌的森林。據記載禁獵區內至少有2000多種植物,但是在南部邊遠的森林裡有可能發現更多的植物種類。

塞盧斯有超過80萬的大型哺乳動物。1985年航空監測共發現31735頭非洲象,現在估計大約有50000~60000頭,是號稱非洲象最多的地區,占坦尚尼亞數量的50%,和整個非洲的10%。非洲野犬1300隻,是非洲數量最多的地區。該地區還有獅子3000~4000頭(1994),牛羚16萬、斑馬5000、非洲水牛11萬、黑馬羚2350,黑犀牛150~200。其他有塞盧斯黃狒狒、利氏狷羚、岩羚、德法薩水羚等特化程度比較高的動物。黑斑羚、花豹、斑鬣狗、胡狼、馬賽長頸鹿、河馬等數量眾多。該區還擁有300多種鳥類,魯菲濟河內魚類眾多。

塞盧斯原是一名英國橄欖球學校的校長,1905年以獵人身份來到坦尚尼亞,1914年一戰爆發後,60歲的塞盧斯致力於抵抗德國人入侵坦噶尼克,在作戰中身亡。1922年以他的名字命名該地區。1974年正式成為禁獵區,1982年加入世界自然保護遺產名錄

塞盧斯之所以沒有被建設成國家公園是因為合法狩獵活動在該區依然存在。1985年,塞盧斯野生動物狩獵獲得收入5億先令,其中有2億先令(約合40萬美元)作為專款管理,是維持塞盧斯保護管理的主要經費來源。

區域特點

塞盧斯禁獵區是非洲的第二大禁獵區,占地面積達5萬平方公里,位於坦尚尼亞東南的科亞斯特區莫羅戈羅區林迪區木特瓦拉區魯伍馬區。禁獵區海拔高度從東北100米至西南1200米不等;也是塞盧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塞盧斯生態系統包括米庫米國家公園基隆貝羅河谷狩獵控制區。禁獵區向魯菲吉河及其盧韋古河、基隆貝羅河、大魯阿哈河、盧洪貝羅河和姆巴蘭甘杜(唯一一條永久性河流)等支流排水。

禁獵區內的土地相對貧瘠。年降水量從東部的750毫米到西部的1250毫米不等,降雨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氣溫在13~41℃間變化。

禁獵區的大部分在魯菲吉河流域,這裡水資源豐富。為動植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禁獵區生長著一種叫“米翁博”的樹。這種樹抗燃能力強,在歷經火災之後能頑強地生存下來,是這個地區的主要植被。禁獵區內主要有兩種植被類型:東部地區(17%)主要是林蔭草地,西部地區(約75%)則是落葉林地,包括短蓋屬、紫檀屬等植物以及被認為其植被類型只能在高溫中得以保持的風車子屬植物。還有一部分地區分布有茂密的灌木叢以及由河床和地下水澆灌的森林。據記載禁獵區內至少有2000多種植物,但是在南部邊遠的森林裡有可能發現更多的植物種類。

塞盧斯禁獵區號稱曾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大象10多萬隻(另一資料:非洲象已經由1976年的大約110000頭減少到1981年的100000頭、1986年的55000頭、1989年的42548頭和1994年的31735頭)。

這裡生活的數量龐大的動物種群還有20萬頭野牛、8萬匹斑紋角馬、6.5萬匹斑馬、5.2萬隻駝鹿、1.8萬隻河馬、7000多隻劍式羚羊、貂羚(數量由1976年的5900頭減少到1981年2350頭)和2000多頭黑犀牛(另一資料:黑犀牛1981年3000頭,而到1986年只剩下100頭),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鱷魚群。

魯菲吉河北岸的林蔭草地中生活的長頸鹿。列支敦斯登麋羚和貂羚是林地中的典型動物。草地上的動物種類包括布契爾斑馬、非洲水羚和疣豬。其他動物如獵豹和大量的野狗也可能是非洲大陸上擁有數量最多的。珍稀物種有小岩羚和一種稀有獵豹。這裡還有豐富的鳥類資源,包括圓喙鴨、犀鳥和短尾雕。

肉類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食品。禁獵區建立時期,在禁獵區域內生活的人們被重新安置在鄰近地區。但是由於該地區有大量舌蠅滋擾,妨礙了這裡畜牧業的發展。

交通

由於禁獵區地處邊遠地區,除非搭乘飛機,否則難以到達。現在走坦贊鐵路也是一種選擇。在旅遊區內沿魯菲吉河岸設有4個帳篷營地(其中一個屬豪華型)和一個平房式樣的旅館。除非為宿營提供食品,否則嚴禁在這一旅遊區內捕獵。1997年大約有3500位旅客到這個公園來旅遊。根據坦尚尼亞政府1974年頒發的野生生物保護條例,在坦尚尼亞仍可捕獵,但禁獵仍是順應民心的目標。1992年雖只在禁獵區核心發了49張獵殺單頭大象的許可證,但仍另有19隻公象被捕殺,還有5隻大象遭到偷獵。

保護措施

塞盧斯禁獵區塞盧斯禁獵區

該保護區內擁有從茂密的灌木叢到開闊的草地等一系列相對而言未被破壞的植被區域。那裡的生態環境有利於大象、黑犀牛、獵豹、長頸鹿河馬鱷魚和野狗等種群的生活。

野生生物保護條例確立了禁獵區的合法地位,該條例並在1978年得到重新修訂。禁獵區接受國家資源旅遊部里主管野生生物部門的直接管理。在1980年它和另外5個禁獵區被指定為國家級項目,這樣,作為特殊的保護區域它被賦予了更高的地位。除了由反偷獵部門承擔的任務外,保護區內還組建了日常反偷獵巡邏隊,但是缺少交通工具、宿營設施和通訊電台。1984年制訂了WWF(世界自然基金會)項目TZ0040,該項目計畫在截止到1999年的期間裡,將向保護區提供一系列的設備、培訓和交通設施,監控重要的野生生物種群,建設大象管理規劃,加強打擊偷獵行為的措施(WWF,1996)。作為塞盧斯保護項目一部分的公共野生生物管理規劃已經確立,該項目通過長期分配給村民一定的狩獵額,而得到在村民部分土地上放養野生生物的許可。公共野生生物管理規劃的宗旨是在保護區內降低偷獵發生的比例,並在村莊和保護區之間建立一個過渡區域。作為保護項目的一部分,保護區當局從允許遊客捕獵收取的費用中提取50%用於保護區管理。這樣每年可額外增加400000美元的費用。

自從保護區建立後,遷移了當地的人口,因此塞盧斯地區保持了相對的完整而未受破壞。那裡沒有進行任何的森林開發,而且到目前為止,礦產開發也沒有發現任何有價值的礦藏。業經提議的旨在攔截魯菲吉河洪水的大壩項目對保護區將是一個嚴重的傷害。大壩和水庫將全在保護區範圍內建設,它們占地44000公頃。石油開採的地震通道建設已遍及保護區75%的地區。巨大的破壞在該地區逐步推進,保護區內現存的人口也持續了這一破壞發展進程。由於交通不便,巡邏隊很少能到達塞盧斯內部地區,因此偷獵使一些物種的數量急劇減少。

評價

塞盧斯禁獵區占地五萬平方公里,在這個很少受人類干擾的廣大的避難所里,生活著數量眾多的大象、黑犀牛、印度豹、長頸鹿、河馬以及鱷魚。這個公園的植被種類很多,既有濃密的灌木叢,又有開闊的長有樹木的草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