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分離定律

基因的分離定律,提出者是孟德爾,別稱孟德爾第一定律。

基因的分離定律遺傳學的三大定律之一(另外兩個是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和基因的連鎖交換定律)。它由奧國遺傳學家孟德爾(G.J.Mendel, 1822~1844)經豌豆雜交試驗發現。
其內容為:具有相對性狀的親本P1(含基因對AA)和P2(含基因對aa)產生的子代第一代僅表現P1的性狀;子代第二代既有P1的也有P2的性狀,並且出現P1與P2性狀的比例為3:1。

發現過程

孟德爾用純種的高莖豌豆和矮莖豌豆作為親本(P)進行雜交,結果第一代只得到高莖的豌豆。第二代出現了高矮混合的情況:豌豆子代高莖與矮莖的數目比總是3:1。這代表矮莖的性狀沒有消失,只是隱藏了而沒有顯現

相關概念

一種生物同一種性狀的不同的表現型叫做相對性狀
孟德爾把在雜種子代第一代(即F1)顯現出來的性狀叫做顯性性狀,沒有出現的叫做隱性性狀
雜種子代第二代(即F2)開始出現不同形狀叫做性狀的分離,兩種性狀的數目的比例叫做分離比
孟德爾經總結後得出如下的結論:生物的性狀都是由遺傳因子(後來改稱“基因”,以下都稱作“基因”)控制,顯性基因控制顯性性狀(畫示意圖時通常用大寫字母表示),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通常用小寫字母表示)。在生物的體細胞中含有的控制性狀的基因總是成對的。因此生物體在形成配子再結合時就可以自由組合形成不同的控制性狀的基因對。當一個體細胞中同時含有隱性與顯性基因時,顯性基因對隱性基因的顯性作用,體細胞只表現顯性基因所表達的性狀。

套用

雜交育種醫學上判斷遺傳病的發病機率

適用範圍

適用於對只包含有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現象的分析。

分析方法

通常採用“棋盤法”。例如讓基因型都為Dd的兩顆豌豆植株親本雜交,那么這兩個親本產生的後代出現的基因型的機率分布如下圖所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