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正

培正

培正即廣州市培正中學,創辦於1889年,占地面積近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3281.71平方米。

基本信息

培正歷史

1889年廣州浸信會華人和平信徒和牧師在廣州開辦書塾,並於十一月廿八日通過辦學議案,定名“培正書院”,舉馮景謙為總理。1933年,培正在香港購地,建立香港分校,是香港培正中學的開始。1938年1月,為逃避戰亂,學校由廣州遷澳,是為澳門培正中學之始。。培正歷史上享有“北有南開,南有培正”之讚譽。1907年始建東山新校,20世紀30年代又在香港、澳門建分校,素以英才輩出而馳名中外。培正家族“一門八校”分布粵港澳三地:廣東培正學院廣州培正中學、東山培正國小西關培正國小香港培正中學、培正國小,澳門培正中學台山培正中學。據不完全統計,遍布世界各地的培正校友約7萬多人,世界各地共有76個同學會,為全球的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培正校色,校徽,校訓,校歌

紅與藍,是廣州培正中學的校色,紅藍精神,是培正中學的學校精神。
培正中學的校徽創製於1916年。中間的書本圖案承載著“至善至正”四個字的校訓,作為書本背景的是一個紅色的圓盤,每個方向有七道光芒指向四方,使人感到是熱力四射的太陽在展示其輝煌,是一顆丹心在散發著熱情和活力。圍著光芒的正方形,象徵著做人與做事應秉承的方正原則和認真態度,構正四方形的四條線取喻德、智、體、群四育。四線等長相連,表示四育並重,外面藍色的背景和四顆星代表無限的宇宙,培正人以此激勵自己要有遠大的目光,要像星星那樣自發光耀於長空。
外面紅色的圓圈與裡面的正方形互為表里,外圓內方,這是中國人追求的完美人格。
紅與藍,能引起我們太多美好的聯想。紅,如太陽、如烈火、如善心、如熱血,展示著熱情、活力和蓬勃;藍,如天空、如大海、如寒冰,代表著冷靜、平和與端正。
“至善至正”的校訓是對紅藍精神的概括和升華。培正創辦於1889年,是由浸信會華人和平信徒和牧師結合創辦的。校訓緊密結合著中國傳統思想和基督教義,“至”是“最和終極”,體現了培正人執著與堅韌的理念追求。“善”是做人之基,“正”是立世之本,“正”與“善”既是基督教義的倫理要求,也是中國文化中辦學方向的昭示,古籍《大學》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培正創辦至今已有117年歷史,百年之中,這片土地經歷了滄桑巨變,但培正中學的學校精神卻歷久彌新,這所百年老校,仍然以勃勃的生機馳譽於嶺南教育界。當我們走近培正,進入時空隧道體驗培正人百餘年的理念求索之途時,我們會對培正中學展示出的教育文化內涵和教育哲學有更深刻的領悟。
《校歌》歌詞——
培正培正何光榮,教育生涯慘澹營,
培後進兮其素志,正軌道兮樹風聲,
萬千氣象方蓬勃,鼓鑄群才備請纓,
愛我培正謨謀遠,永為真理之干城,
永為真理之干城。
《校歌》釋意
“培正培正何光榮,教育生涯慘澹營,”是讓後輩不忘前輩創業艱辛。校歌創作於20年代。培正從67個銀元開辦,歷經1905年停辦和1915年陷入經濟困境。經過培正先賢不懈努力,集腋成裘,得以渡過難關。
“培後進兮其素志,正軌道兮樹風聲”,說出培正辦學宗旨和教育目標,“素”指堅定。
“萬千氣象方蓬勃,鼓鑄群才備請纓”,以喻培正教育事業漸入佳境,校譽日隆。“鼓鑄”原指提煉鐵礦需倒入熔爐,加炭鼓風,產生高溫,將礦砂還原成液體,除去雜質,才能鑄成鋼鐵。以喻學子成材。“請纓”的意思是指學子學成後,主動請求任務以報效國家、社會。
“愛我培正謨謀遠,永為真理之干城,永為真理之干城。”激勵培正人愛國愛校,有遠大的計畫和遠大的眼光。培正學子要作真理之盾牌,永遠保衛真理。“干城”為盾牌的別名。
《校旗歌》歌詞
紅藍色旗常高飛起 因培正學校永不死,Ray Ray我培正培正,Ray Ray我培正培正,Ray Ray我培正,Ray Ray Ray!
《校旗歌》在培正同學聚會和外出比賽時作激勵士氣之用,相當於現在的啦啦隊歌。

培正學生文化

“至善至正”是培正的學校文化的靈魂,“愛國愛校”是培正的學生文化的靈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培正兒女總是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抗日戰爭時期,許多培正學子投筆從戎,以身許國,如“九.一八”事變中英勇抗敵的十九路軍副師長林超雲;逢戰必勝,擊落六架日寇飛機的空軍英雄羅英德;屢立戰功的海軍魚雷艇長鄺民光……,培正學子在抗戰前線有11人為國捐軀,抗美援朝時期參軍的培正校友有128人。無論是“兩彈一星”的研製,還是國家其他一些重大項目的科研攻關,都有培正校友的貢獻。在異國他鄉,培正校友也用自己的才華和成就向世人展示著紅藍精神所造就的培正人的風采。翻開培正的同學錄,我們會看到一個個閃光的名字: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廖承志、前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前美國總統里根的顧問黃頌明、加拿大前卑斯省督林思齊、美國前德拉瓦州副州長吳仙標等都是培正的校友。培正校友中的兩院院士就有14人(他們是楊楢、何炳林黃國俊黃翠芬陳灝珠葉正大黃本立馬福邦林尚楊何國鍾冼鼎昌曾德超丘成桐肖蔭堂),是廣東省出院士最多的中學。據不完全統計,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級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等國家級獎的科學家有陳灝珠、鄧紹同、莫培根、董鴻鼎、繆鴻石李宗楠、關洪、李明德等十幾人。更有諾貝爾獎得主崔琦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以及卓以和、何廉泉、沈呂九等一批國外院士。培正的校友中還有著名的音樂家馬思聰、何安東、陳浩林耀基葉惠康,電影表演家吳鉅章,國際知名的攝影家有:何信泉、趙羨藻、王頌威,我國國家隊著名的排球教練趙善超、跳水教練梁伯熙、足球教練蘇永舜羽毛球教練徐權芳、籃球教練姜乃倫、手球教練羅汝鎏等。他們在人生和事業上所創達到的高度,都成為後起的培正學子的楷模,豐富著培正的學生文化內涵。
培正的學生更忘不了回報母校,他們時刻關注著母校的進步,為母校的發展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和努力。報上公布學校要評等級的訊息時,1936年畢業的翔社老校友何信泉馬上寫信給校長,鼓勵培正申報省一級學校。他近80高齡,親自擔任申報備檢領導小組組長,多次帶領組員召開現場會議,解決問題。培正復名後回校訪問、講學的培正校友絡繹不絕,如被稱為數學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得主1964年皓社丘成桐博士介紹學習數學方法;1955年忠社何廉泉(英國溫室作物研究所博士)講述國外科技動態;1940年毓社馬朝明(美國空氣動力學專家)講述美國航天、航空、動力方面的情況;1953年誠社何國偉美國密執根大學副教授、體育博士)講述美國學校體育教學動態;毓社郭全本(香港1985年十大傑出長者之一,優秀教育工作者)講述“培正與我”及香港中學語文教學問題;毓社歐東(美國美利安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講述美國教學動態;何健宗博士介紹環保教育經驗,等等。眾多校友回校講學,他們傳遞了科學的新信息,鼓舞師生努力學習,跟上先進的世界科學潮流。誠社朱文富校友及其夫人從美國送回一個由五連冠的中國女排全體人員簽名的排球,“希望母校師生以中國女排為榜樣,發揚拼搏精神。”校友趙錦津把珍藏了58年的一幅冼星海於1928年在培正中學擔任銀樂隊指揮時與隊員合影的照片送回母校。澳大利亞公路專家馮玉基不辭勞苦,從澳大利亞背回一大袋礦石標本供母校地理教學之用。

培正母校簡介

廣州培正中學坐落在廣州市越秀區培正路,占地6萬平方米,校舍古樸典雅,環境幽靜優美,是廣州市花園式單位。1994年培正中學首批被省教育廳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
培正中學是廣州百年名校之一,創辦於1889年。1907年始建東山新校,三十年代又在香港、澳門建分校,近年來,穗、港、澳培正三校加強了聯繫和交流,有效地促進了教學的發展。培正建校以來,培養出大批傑出人才,培正校友遍布海內外,世界各地共有76個同學會。學校、校董會、同學會廣泛團結聯繫校友,發動海內外校友、社會賢達捐資辦學。興建了培正百周年紀念堂、胡忠堂科學實驗大樓、林炳炎基金教學大樓;配置了省、市一流的教學設備和電腦網路,為學校創設了優良的育人環境和學習條件。
1984年學校復名以來,全校師生以“至善至正”為校訓,弘揚培正“愛國愛校”的優良傳統,以嚴治校,教書育,校風正,學風好,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聯考成績突出,連年獲得高、國中畢業班工作一、二等獎,參加省、市畢業會考及學科競賽成績顯著,成為社會公認的“加工能力強”的學校。培正中學有一支以特級、高級教師為骨幹的師德素養好、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的教師隊伍。近年來,由於社會聲譽提高,越來越多優秀生報考培正。
從1984年起培正創辦英語試驗班,多次獲全國單列城市英語競賽一等獎,在聯考、國中會考中均取得優異成績。十幾年不間斷聘請外籍教師,探索英語教學改革新路。1994年開始,老校友胡應洲先生每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聘請四位外籍教師來校擔任口語課教學工作,進一步強化英語教學氣氛,很愛師生歡迎。培正體育達標先進單位,又是足球傳統項目重點學校,多次榮獲“市長杯”、“可口可樂”杯冠、亞軍,新組建的女子壘球隊獲市“東鳳”杯賽冠軍。培正管樂隊、紅藍攝影社、電腦俱樂部、學生電視台等也碩果纍纍,令人矚目。由於培正中學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取得顯著的成績,學校連續幾年被評為廣州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1994年被評為廣州市先進單位和廣東省先進單位。

紅藍精神 遍布世界

「英俊青年資造就,飛鵬展翅任翱翔」。一百多年來,培正學校在穗、港、澳三地,培育了無數的人材。他們遍布世界各地,牢記母校的校訓,發揚了「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基督精神,在社會各個領域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大洲的培正同學會有數十個之多,每年同學日舉行之級社畢業離校銀禧、金禧或鑽禧紀念活動,以及定期出版《培正校刊》、《培正同學通訊》等一系列工作,聯繫了各地的紅藍兒女,凝聚了紅藍兒女的心,他們關心母校,支持母校,為推動母校的發展不遺餘力。
培正公司
培正公司(peizheng)成立於2004年11月,是一家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高新技術企業,是國內新興的垂直專業網站開發商,由省港培正校友聯合組建(創始人:劉森才 廣東培正學院2004年畢業生),短短几年已迅速成長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網際網路企業之一。倍受媒體關注,民營經濟報、大學生網、花都電視台、今日花都等曾採訪報導。公司主要從事網路平台的經營及培正品牌電腦的銷售,下設網路服務中心、客戶服務中心、培正品牌電腦銷售部等三大實體,此外,公司還在廣東培正軟體學院及其它技術實體與合作夥伴單位設立技術合作點,作為各實體和研發中心的技術支撐
培正公司是一個充滿朝氣和凝聚力的團隊,領先的經營理念、靈活的經營機制、強大的資金支持和優質的客戶服務預示著公司的光明前景。公司秉承“共創,共榮,共享”的企業文化,企業里的每個人都在“德,能,勤,績,廉”五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每天進步1%,在團隊中提倡“用改善代替抱怨,用建議代替批評,用寬恕代替責備,用教育代替壓力”,共創和諧寬鬆的工作環境,共同推動企業向國際一流的網際網路企業發展。企業中的每個人都時時刻刻保持一切從零開始的“空杯”心態,終身孜孜不倦地學習和追求最好地實現客戶的夢想,在與企業共同迅速成長的過程中,從零開始,全方位挑戰自己極限,攜手攀登人生最高峰,打造一流團隊。
自培正公司誕生以來,我們始終以帶領國內中小企業走向信息現代化為己任,堅持以網際網路為發展方向的基本方針,致力打造適合國人使用的網際網路平台及產品,短短兩年已快速成長為廣州地區極具影響力的網際網路企業之一,業務範圍覆蓋全國,遠至台灣、香港和歐洲

廣東培正學院

廣東培正學院(原培正商學院)創辦於1993年,1996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98年3月教育部正式備案;2005年3月,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升格為本科院校。是一所經國家教育部批准設立,招收國家任務生的非營利性的全日制民辦普通高等學校。1999年被全國民辦教育委員會評為“全國民辦高校先進單位”。2005年被廣東省教育廳評為“廣東省先進民辦學校”。
史帶樓,善衡圖書館,婉蘭體育館
學院堅持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社會發展需要為準則,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以素質教育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走“質量立校、專家治校、科研興校”的道路;堅持因材施教和個性發展的教育原則;實行學分制,突出英語教學,強化計算機技能訓練,加強對外合作與交流,逐步實現與國際高等教育接軌;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複合型、套用型、外向型的專門人才。
學院坐落在廣州市花都區赤坭集益水庫旁,校園用地1000多畝,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經過18年的建設,全院總資產超過8億元,擁有設備先進的各類專業實驗室,現有紙質圖書134萬冊,電子圖書8711GB。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已建立了一支專職和兼職相結合、職稱與學術水平較高、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現有教師615人,其中高級職稱98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有10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有382人;聘有外籍教師83名,英語外籍教師人數居全省高校之首。學院設有經濟學、市場學、管理學、會計學、法學、外語、計算機科學與工程、藝術設計、人文學科與基礎教學部、英語教育中心、體育教學部、雙語教學管理中心共十二個教學單位;現有本科專業34個,專科專業17個。2010年秋季,在校生達13614人。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畢業生深受社會歡迎,2006年就業率達96.48%,2007年達97.54%,2008年達97.91%,2009年達98.05%,2010年達98.90%,在全省同類高校中名列前茅。2009年,我院順利通過本科學士學位評估,獲得了學士學位授權,經廣東省教育廳批准,我院從2011年開始招收本科插班生。
培正辦學性質及規劃1.學院的名稱為“廣東培正學院”(以下稱學院),廣東培正學院是舉辦者自願舉辦、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報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非營利性民辦普通高等學院。
夜色迷人
2.學院辦學的宗旨:遵守國家的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高等教育規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培養適應新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3.學院的根本任務是通過開展有計畫的教育教學活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進步,為經濟建設和科技進步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貢獻。
4.學院業務主管單位為:廣東省教育廳,登記管理機關為:廣東省民政廳,學院接受上述單位及機關的指導和管理。
5.學院本部地址設在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赤坭培正大道中1號。
6. 學院的目標規模為:在校生18,000人。
7.學院以學歷教育為主,同時開展非學歷教育;以全日制教育為主,同時開展非全日制教育。學院根據社會需要開展多層次、多種形式的成人教育、繼續教育、遠程教育和職業培訓,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8. 學院的基本定位是:
在服務面向上,立足本省,面向全國,放眼世界,主動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求;
在辦學層次上,以本、專科教育為主,創造條件逐步開展研究生教育,以及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格局;
培正集益湖
在學科建設上,以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等學科及外語為依託,積極發展文學學科,逐步向理學、工學學科滲透,從而逐步辦成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
在辦學水平上,經過三十年左右的發展和建設,使學院成為在省內有重要作用,在國內有較高知名度,在國際有一定影響的民辦高等學院,走在我國民辦高等學校的前列。
在培養目標上,培養具有較強外語和計算機套用能力、與國際教育接軌、寬口徑、複合型、套用性高級人才。
9. 學院實行開放式辦學,積極開展國內和國際教育合作,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教育模式,使學院的教育與國際高等教育接軌。
10. 學院開設管理學、文學、法學、經濟學、藝術、理工等學科,可根據全國、特別是廣東省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設定專業。
11. 學院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以教育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因材施教和個性發展的教育原則。
12.學院樹立科學的人才觀、質量觀、發展觀。學院樹立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的辦學理念。
行政樓
13. 學院是由舉辦者通過向培正校友、熱心教育的社會力量、個人和法人等以捐資、投(融)資、合作等方式籌集資金興辦的民辦高等學院。截止2010年5月,本院資產總額達9億元人民幣,其中校友及熱心教育的社會力量捐贈金額為:81,695,728元人民幣,其餘資產為辦學積累、金融機構(銀行等)信貸、個人和法人等投(融)資和合作、以及土地增值等方式形成的資產,上述資產未包括無形資產。

廣東培正學院歷程篇章

紅藍旗下 我們都是培正人
旅居世界各地的培正校友,以滿腔熱情關注著培正事業的發展,他(她)們把實現先賢願望的心志化為實際的行動,不僅在輿論上,禮義上給予呼籲關照,時時來人來函問候,而且在資金上給予無私的支持。同樣為培正校友的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鄒家華為學校題寫校名:“廣東培正學院”。可以這樣說,沒有他(她)們的無私的奉獻,就沒有培正的今天。他(她)們的功德,將彪柄培正的史冊。培正的學子們不會忘記他(她)們,培正大家庭的每一位成員不會忘記他(她)們,祖國不會忘記他(她)們,人民不會忘記他(她)們。
學生活動中心
1993年初,在內地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形勢下,高等教育體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國家提出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辦學方針,為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學院本著邊籌建,邊辦學的方針,在借用培正中學校舍辦學的同時,於花都新址開始了大規模的基本建設工作。海內外廣大學友和社會知名人士,不僅熱情關注培正的發展,而且在資金上給予大力的幫助,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共同為實現培正先賢的夙願而努力。

展望篇

廣東培正學院自1993年成立至今,已經過去17載,這17年也是輝煌的17年,完成了白手起家到初具規模的轉變。實現了規模化發展,跳躍式發展,達到了又好又快的發展效果。作為一所私立大學,廣東培正學院勇於嘗試新型教育模式,積極與國外大學合作,實現了巨大的教育突破,引進西方大學的先進教育模式,達到培養具有較強外語和計算機套用能力、與國際教育接軌、寬口徑、複合型、套用性高級人才的目的。用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來形容廣東培正學院毫不誇張。學校精品課程不斷增多,專業設定更加科學,更加豐富。立足社會需求,不斷實行新型教育。在全球培正校友的幫助和關懷以及廣東培正學院全體師生的自身努力下,力爭用三十年左右的發展和建設,使學院成為在省內有重要作用,在國內有較高知名度,在國際有一定影響的民辦高等學院,走在我國民辦高等學校的前列。2008年,廣東培正學院的辦學模式,被《廣東教育現代化藍皮書》命名為“培正模式”,是藍皮書中教育“重要模式”的兩種模式之一。我校合法辦學,規範辦學,與國際接軌,紮實工作,向著一流私立大學目標不斷邁進。現在,我們師資力量強大,環境優美;我們力爭上遊,做得更好;我們不斷壯大發展未來。廣東培正學院,未來企業家的搖籃,我們期待您的加入。
畢業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