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道作戰

坑道作戰,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依託坑道工事,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韓(韓國)軍進行的堅守防禦及反擊作戰。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依託坑道工事,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朝鮮(韓國)軍進行的堅守防禦及反擊作戰。

骨幹防禦體系

以坑道為骨幹防禦體系的形成。抗美援朝戰爭從1951年6月進入第二階段後,志願軍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實行“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防禦作戰逐步由運動性質轉為堅守性質。為增強防禦陣地的穩定性,各部隊重視工事的構築。在1951年夏季防禦作戰中,有的部隊創造性地將2個加深的防炮洞連在一起,成為馬蹄形的小坑道,即坑道工事的雛形。志願軍領導人充分肯定這一創造,並立即向全軍推廣。1951年秋季防禦作戰後,志願軍在全線大規模地構築坑道工事。當時正值冬季,土石堅硬,作業工具、器材不足,“聯合國軍”以重炮和重磅炸彈進行破壞,志願軍部隊克服這些困難,堅持施工。1952年4月,志願軍司令部發出指示,提出坑道工事必須達到“七防”的要求,即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接著,在第一線兵團領導幹部及軍參謀長會上,又進一步強調,坑道工事必須與野戰工事相結合,成為能打(消滅敵人)、能防(保存自己)、能機動、能生活的完整體系,並統一了施工標準,規定坑道頂部的厚度一般在30米以上,坑道口的防護厚度10~15米,坑道幅寬1.2米,每條坑道至少有2個以上出口。各部隊按上述要求施工,進一步提高工程質量,坑道的長度也逐漸增加,並構築了火力點、觀察孔、住室、糧彈庫、儲水池,設定了防毒門。5月底,第1防禦地帶的坑道工事,以及相應的塹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各種火器掩體等野戰工事基本建成。8月底,第2防禦地帶的坑道工事也基本完成。僅第一梯隊7個軍的6個軍共構築坑道190多公里,塹壕、交通壕650公里,各種火器掩體1.2萬多個。至此,在橫貫朝鮮半島250公里長的正面戰線,形成具有20~30公里縱深,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

作用

利用坑道工事實施堅守防禦。隨著坑道工事的基本完成,志願軍的陣地日益鞏固,為實施堅守防禦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1952年4月間,“聯合國軍”以小部隊向志願軍陣地攻擊60餘次,志願軍利用坑道進行防禦,陣地無一丟失。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部隊堅守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依託該兩陣地上48條長10米以上坑道,打退“聯合國軍”營以上兵力進攻25次,營以下兵力進攻650餘次,殲敵2.5萬餘人,最終守住了陣地。有了坑道工事,志願軍在作戰中傷亡明顯減少。1951年夏秋防禦作戰時,“聯合國軍”平均發射40~60發炮彈殺傷志願軍一人;1952年1~8月,“聯合國軍”平均發射660發炮彈,才能殺傷志願軍一人。
志願軍在依託坑道進行堅守防禦作戰的實踐中,逐步積累經驗,形成了坑道作戰的一套戰法。其內容主要是:(1)利用坑道隱蔽人員,囤集物資,防敵火力襲擊。表面陣地上少布兵,坑道內多屯兵。當敵進行火力襲擊時,只留少數人員觀察戰場情況,其餘人員進入坑道隱蔽,避免陣地上人員密集而造成不必要的傷亡。(2)以坑道為依託,利用表面陣地野戰工事阻擊和殺傷敵人。當敵發起衝擊時,志願軍防守分隊抓住敵炮火延伸的瞬間,躍出坑道,占領野戰工事,進行阻擊或主動出擊,將衝擊之敵大量消滅於陣前。當敵突入陣地時,乘其立足未穩,以相鄰陣地的兵力或隱蔽在坑道內的預備隊進行反衝擊予以擊退。志願軍第23軍第67師在205高地防禦戰鬥中,以1個連的兵力,利用坑道和野戰工事,抗擊美軍1個加強營在30餘輛坦克、100餘門火炮和40架次飛機支援下的進攻,激戰3小時,打退美軍6次衝擊,斃傷敵150餘人,牢固地守住了陣地,防守分隊僅傷亡11人。(3)表面陣地被敵占領後,為保存有生力量和準備配合二線部隊實施反擊,退守坑道堅持戰鬥。退守坑道的部隊,以火力控制或小分隊出擊的戰法,集中力量保護坑道口,堅決阻敵進入坑道。當堅守時間較長,坑道內出現斷糧、斷水、空氣污濁、彈藥不足等困難情況,或敵採取熏燒、爆破、封鎖、施毒、襲擊等手段對坑道進行圍攻時,退守坑道的部隊抓緊調整和健全組織,開展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並抓住有利時機,從坑道出擊襲擾敵人,取回彈藥、食品和飲水,以利堅持坑道鬥爭。在官垈里西無名高地防禦戰鬥中,志願軍第12軍第91團2個班退守坑道後,堅決守住坑道口,在斷糧、斷水等困難情況下堅持鬥爭十晝夜,主動出擊23次,最後,配合反擊分隊奪回了表面陣地。(4)坑道內部隊與縱深部隊相配合實施反擊,恢復表面陣地。反擊前,上級指揮員將反擊開始時間、指揮關係、協同動作及有關信號規定,通知坑道內部隊。條件允許時,從縱深部隊派出小分隊潛入坑道,加強防守兵力。反擊時,坑道內部隊從側後配合縱深反擊部隊實施多路攻擊,圍殲敵人,恢復表面陣地。(5)步兵、炮兵密切協同,堅守陣地。當敵進攻時,防守部隊的炮兵組成多道火網,集中襲擊集結、衝擊、增援之敵,並壓制其縱深炮兵;當步兵退守坑道作戰時,炮兵以火力襲擊占領表面陣地之敵,保護坑道口,阻敵對坑道的破壞,支援步兵守住坑道;當步兵進行反擊時,炮兵以火力壓制占領表面陣地之敵,支援步兵奪回表面陣地。

反擊作戰

依託坑道工事進行反擊作戰。志願軍在利用坑道工事進行堅守防禦作戰取得勝利的基礎上,從1952年秋開始,轉為依託坑道工事主動向“聯合國軍”進攻。9~10月,志願軍進行全線性的戰術反擊作戰,先後對“聯合國軍”連、排防禦陣地及個別營的防禦陣地共60個目標進攻77次,經反覆爭奪,鞏固占領17處陣地。1953年5~7月,志願軍發動了夏季反擊戰役,進攻目標發展到“聯合國軍”的營、團陣地和師防禦地域。志願軍依託坑道工事實施進攻作戰,主要方法是:(1)在前沿坑道內屯集兵力,囤積作戰物資,進行戰鬥準備。(2)採取挖坑道的辦法,在進攻出發地域構築屯兵洞,攻擊部隊提前隱蔽進入;戰鬥開始時,從屯兵洞突然發起衝擊,以減少部隊的傷亡。在座首洞南山戰鬥中,第67軍第200師在戰前於敵陣地前500~900米處構築了屯兵洞及單人掩體580餘個,炮兵和坦克發射陣地110餘個,並在進攻前一天夜間,將攻擊部隊7個連隱蔽於屯兵洞和潛伏區內。戰鬥發起後,攻擊部隊突然衝擊,經3小時激戰即攻占該山主峰。(3)在作戰雙方陣地對峙的情況下,隱蔽構筑前進坑道,以縮短衝擊距離。在方形山戰鬥中,第60軍第180師在戰前於敵陣地前80米處挖掘了一條長130米的坑道,戰鬥發起後,攻擊分隊從坑道出擊,僅13分鐘即全部占領敵表面陣地,全殲守軍。
志願軍大規模構築坑道工事及所進行的坑道作戰,使防禦的穩定性大為增強。坑道工事有利於保存有生力量,有利於在一點或數點上與敵反覆爭奪,從而大量消耗敵人有生力量;不僅解決了防禦作戰中守住陣地的問題,而且有利於實施陣地進攻作戰,對取得戰爭的勝利具有重要意義。志願軍的坑道作戰,把陣地戰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豐富了軍事學術的內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