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耳

地耳

地耳為藍藻門念珠藻科植物葛仙米(Nostoscommunevauch)的藻體,又名地木耳、地見皮、地踏菜。生長範圍很,適應性很強。色味形俱佳,口感甚佳。似木耳之脆,但比木耳更嫩;如粉皮之軟,但比粉皮為脆,潤而不滯,滑而不膩,有一種特有的爽適感。食用方法很多,可炒食、涼拌、餾、燴、作羹等。地耳,學名叫“普通念珠藻”,別名很多,有的地區稱作地軟、地木耳、地皮菜、野木耳、地見皮、地錢、岩衣,也有人稱作天仙菜、綠菜等;《本草綱目》上叫“地踏菰”,《養小錄》中稱“地踏菜”,《野菜博錄》謂“鼻涕肉”;還有個富於詩意的名字,叫“葛仙米”。據《本草綱目拾遺》解釋:“晉葛洪隱居乏糧,采以為食,故名葛仙米”。但一般人都把葛仙米混同為地耳,實際上真正的葛仙米卻與地耳同類而不同種。葛仙米生活在水田中,十分稀有珍貴,其價值千倍於地耳。每公斤國際市場售價1200~1500元人民幣。除非洲有產而外,國內湖北鶴峯縣有出產。

基本信息

地耳地耳

基本資料

中文名:地耳

英文名:Nostoccommune

別名:葛仙米、地踏菇、念珠藻、地木耳地衣地皮菜

科屬:為藍藻門念珠藻科植物葛仙米的藻體。

簡介

地耳地耳

地耳是念珠藻屬的1種,俗名:地木耳、地皮菜、地踏、雷公尿。藻體自由生長,最初為球形,其後擴展成片狀,大可達10厘米,狀如膠質皮膜,周邊部分較牢固,褶疊或波狀,顏色為暗橄欖色、茶褐色、極少為鮮藍綠色,乾後呈黑褐色或黑色。藻絲捲曲,僅在群體周緣的藻絲有明顯的膠鞘,黃褐色,厚而有層理,並在橫隔處收縊。細胞為短腰鼓形或近球形,4.5~6微米寬,長略大於寬,橄欖綠色。異形胞球形,7微米寬。孢子少見,比營養細胞大,卵球形,6.5微米寬,7~9微米長,胞壁平滑無色。
食用藻類。

【別名】
天仙菜、地木耳、葛仙米、地踏菇、念珠藻、地衣。
【註解】
地耳為石耳屬,是念珠藻科植物葛仙米的藻體。

分布範圍

陸生。廣分布於世界各地。生長在山丘和平原的岩石、砂石砂土、草地、田埂以及近水堤岸上,甚至石縫中。在向陽而稍潮濕處生長較旺盛;耐乾旱,乾至手搓即碎時,得水亦能生長。故雨後藻體吸水膨脹,呈橄欖綠色或茶色,為柔軟凍膠片狀,活躍增殖並固氮。耐寒冷,在南極-30℃以上時,仍能生存。在中國廣泛分布。為中國傳統副食品。

生物習性

地耳是真菌與藻類結合的一種共生植物。其結構非常簡單,分不出根、莖、葉,也無花無果,和海帶、紫菜一樣,同是一種藍藻類植物。地耳屬藍藻門、念珠藻目、念珠藻科(Nostocaceae)、念珠藻屬。它是依靠細胞分裂來繁殖的。身體由許多細胞連成的念珠狀群體,纏繞在一個公共膠質鞘中,不規則的集合成肉眼可見的珠狀(如葛仙米)、片狀(如地耳)、髮狀(如發萊)植物體。地耳幼年植物呈球狀,為實心,長成後擴展成為皺褶片狀,為空心,有時邊緣不規則開裂,寬者可達數厘米,呈綠藍、橄欖綠、褐綠、黃綠等色。濕潤時很薄、膠質。在乾旱地方,它會皺縮休眠(能休眠70—80年之久)。地耳多生長在潮濕土壤上,夏秋季常見。

營養價值

泡發的地耳地耳是一種營養價值很豐富的野生美味。它含蛋白質、糖類、礦物質、維生素、藍藻素及鈣、磷、鐵等各種營養成分。尤其含鈣特多,每500克含鈣2000多毫克,在蔬萊中極為少見;含蛋白質高於黃豆卜碳水化合物高於許多蔬菜,提供的熱量也相當可觀,1個成年人1天需熱量3000多卡,吃1公斤鮮地耳即可滿足需要。此外,還含有肝糖等成分。在營養價值方面,它同木耳、髮菜不相上下,比木耳甚至更強一些。地耳的利用前景廣闊,現代科學工作者,還在探索其在宇航食品中的價值。

性味歸經

性涼,味甘;入肝經。

功效主治

清熱明目,收斂益氣。主治目赤紅腫,夜盲,燙火傷,久痢,脫肛等病症。

營養成分

地耳地耳
每11克含水分96.4克,蛋白質l.5克,粗纖維1.8克,灰分1克,胡蘿蔔素220微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黃素0.28毫克,尼克酸0.5毫克,維生素E2.24毫克,鉀102毫克,鈉10.7毫克,鈣14毫克,鎂275毫克,鐵21.1毫克,錳7.74毫克,鋅5.0毫克,銅1.13毫克,磷53毫克,硒9.54微克。

此外,還含有肌紅蛋白,B胡蘿蔔素(B-caroteme),海膽烯酮(echineno),雞油菌黃質,磷質,淄醇以及葡萄糖甙,香樹脂醇類,維生素C等。

主要作用

1.降脂明目地耳是一種很好的低脂肪營養保健菜,能降脂減肥,同時,對目赤、夜盲、脫肛等病症也有一定療效。

2.清熱降火地耳性寒而滑,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內服外用,可輔助治療燒傷、燙傷及瘡瘍腫毒。

3.補充營養地耳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磷、鐵等,可為人體提供多種營養成分,具有補虛益氣,滋養肝腎的作用。

食療方法

祖國醫學認為,地耳性味寒淡,具有清熱明目、收斂、益氣、利腸道等功效。主治夜盲、脫肛。外用燒傷燙傷等病症。

地耳地耳

方法如下:

1.肝熱目赤、雙目腫痛:乾地耳、野菊花各15克,蒲公英30克,加清水適量,煮湯飲服,每天2次,連飲數日。

2.夜盲症:地耳適量,清水洗淨,隨意作菜常吃。

3.久痢脫肛:鮮地耳60克清水洗淨,用白糖適量浸泡,取汁內服。

4.肝血虛少、目昏眼花、夜盲等症:每次用鮮地耳60-120克(乾品10-30克),瘦豬肉200克,切成小塊,加適量食油、醬油、食鹽等調味品,煮成菜食,時時服食。

5.燒、燙傷:地耳焙乾研末,菜油調搽患處。

6.子宮脫垂、陽痿遺精、白帶:鮮地耳100克,韭菜250克,共炒,調味,食用。

7.身體虛弱:鮮地耳100克,熟豬肉丁、油炸花生米各50克,將地耳洗淨,入沸水鍋焯透,撈出瀝乾水,放入盤內,加入熟豬肉丁、花生米,再放入醬油、味素、精鹽、調味,最後淋上麻油,作為涼拌菜食用。

8.便秘、陽虛乾咳:鮮地耳200克,豬肉15克,加入適量清水,文火煮熟,食之。

9.皮疹、丹毒:鮮地耳搗汁頻塗患處,保持濕潤。潰爛瘡口勿用。

保健食譜

1.涼拌地耳

新鮮地耳250克,蔥花適量。將地耳洗淨,去雜,入沸水鍋內焯一下,撈出瀝水,裝盤,加入精鹽、醬油、蔥花等,再淋上麻油拌勻即可。此餚具有清熱明目的功效,適用於目赤紅腫,夜盲,久痢等病症。

2.地耳豆腐

地耳地耳土豆排骨湯

地耳10克,豆腐2O0克,香蔥適量。先將地耳洗淨;豆腐切小塊入鍋煮片刻撈出;鍋中燒油,煸香蔥花,入豆腐、精鹽和適量水煮沸,最後加地耳燉至入味出鍋。此餚具有清熱益氣,和中的功效,可輔助治療脫肛病症。

3.地耳炒韭菜

地耳100克。韭菜25克。地耳、韭菜各洗淨,瀝乾水:鍋燒熱放油。至油熱投入地耳煸炒,將適量精鹽,人味出鍋待用:韭菜(切段),入鍋煸炒,加鹽人味,再倒人地耳燜炒數分鐘即可裝盤。此餚具有益氣補腎的功效,可輔助治療脫肛.陽萎遺精,子宮脫垂等病症。

4.地耳燒肉

鮮地耳2O0克,豬肉15o克,姜、蔥各適量。將地耳去雜洗淨,豬肉洗淨切片;鍋燒熱,投人豬肉片煸炒至水乾,加人姜、蔥、料酒、醬油煸炒,至肉熟透,再人精鹽、白糖燒片刻,放人地耳和適量水,燒至人味,投少許味素即成。此菜具有補中益氣的功效,適用於體倦乏力,脫肛,陰虛乾咳,便秘等病症。

注意事項

一般人都可食用

尤其適宜目赤紅腫、夜盲、外用燒傷、燙傷、燙火傷、久痢、脫肛等病症。適宜丹毒,流火,或皮膚紅斑赤熱之人食用;適宜高血壓病人頭痛頭昏者食用

雖然地耳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都很高,但因地耳性寒,平素脾胃虛寒,腹瀉便溏之人忌食;婦人產後、寒性痛經以及女子月經來潮期間忌食。

文獻選錄

《名醫別錄》:“主明目,益氣,令人有子。”

地耳地耳

《奧西偶記》:“解熱清隔,利腸胃。”

《食物考》:“清神解熱,痰火能療”;“久服延年,蓋亦能清髒熱者。”

《綱目拾遺》:“清隔,解熱,利腸胃。”

《陝西中草藥》:“清熱收斂,益氣明目。治燙火傷,夜盲症。”

《全國中草藥彙編:“主治脫肛。”

《藥性考》:“清神解熱,痰火能療。”

《江西草藥手冊》:“治目赤紅腫。”

《中國藥典》記載:野生地耳對補充維生素、蛋白質、清熱解毒、涼血明目、夜盲、皮疹赤熱等有明顯滋補食療效果

《日華子本草》雲,地耳“久食益氣,至老不改”;

《太平聖惠方》也云:地耳“養血、止血、養胃、清心”;

《粵志》也有地耳“潤肌童顏”的記述。

《秦巴山區天然藥物志》《四川中草藥志》等也有類似記載。

文化欣賞

歷史傳說:據《梧州府志》載,“葛仙米……此原非谷屬,而名為米,傳云:晉葛洪隱此,乏糧,采以為食,故名。”

相關連線

http://baike.baidu.com/view/116937.htm

http://www.ha.xinhuanet.com/fuwu/yinshi/2006-07/24/content_7215348.htm

http://www.foodmate.net/4Images/5/2/66556.html

野菜治百病

野菜,採集天地間靈氣,吸取日月精華,是大自然的精髓之一。每一次品嘗,都是和自然的親密接觸。野菜那些純淨、本真的鮮香,是自然的禮物,是我們綠色生活的氣息,亦是人與自然相互關愛的見證。野菜不僅能夠豐富餐桌,也是防病治病的良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