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耳草

地耳草

地耳草為藤黃科植物地耳草HypericumjaponicumThunb.的全草。夏秋季採收。曬乾。生用。別名:田基黃、香草、雀舌草、劉寄奴,藥性類別:暫未分類;性味與歸經:味苦、平。歸肝、膽經。功能與主治: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用於黃疸熱淋,惡瘡,腫毒,毒蛇咬傷。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加倍),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洗。外用適量。置乾燥處。

基本信息

簡介

藤黃科植物地耳草的乾燥全草。主產於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湖南等地。夏、秋二季採收,曬乾。生或鮮用。

異名

地耳草地耳草

田基黃(《生草藥性備要》),水榴子香草(《質問本草》),斑鳩窩雀舌草(《植物名實圖考》),蛇喳口(《草木便方》),合掌草、跌水草(《分類草藥性》),七寸金、一條香(《福建民間草藥》),金鎖匙、紅孩兒、寸金草、田邊菊(《江西民間草藥》),劉寄奴(《四川中藥志》),痧子草、光明草,田基莧,蕎殼草、小王不留行、細葉黃、觀音蓮(《湖南藥物志》),雷公箭(《貴州植藥調查》),降龍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七層塔、土防風、楓草兒、小元寶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黃花仔、禾霞氣(《廣東中草藥》),耳挖草、小田基黃(《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來源

源於 《植物名實圖考》
《質問本草》:“塗火毒,消陽毒結疽。”

藥用地耳草藥用地耳草

《分類草藥性》:“解一切蛇蟲毒,清火,止泄瀉,刀傷用良。”
金絲桃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地耳草Hyptericum japonicum Thunb.的全草。主產於廣西、四川、廣東、湖南等地。夏秋季採收。曬乾。生用或鮮用。

植物形態

地耳草
一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無毛。根多須狀。莖直立,或傾斜,細瘦,有4棱,節明顯,基部近節處生細根。單葉,短小,對生,多少抱莖,葉片卵形,長4~15毫米,全緣;先端鈍,葉面有微細的透明點。聚傘花序頂生,成叉狀而疏,花小,黃色;萼片5,披針形;花瓣5,長橢圓形,內曲,幾與萼片等長;雄蕊10個以上,基部連合成3束;子房1室,花柱3枚。蒴果長圓形,長約4毫米,外面包圍有等長的宿萼。花期5~6月。
生於山野及較潮濕的地方。

藥材

地耳草地耳草
乾燥全草,莖略呈四稜柱狀,光滑,粗約1.5毫米,外表淡黃棕色或暗紅棕色,節間長約1~2厘米,易折斷。
葉片黃褐色或灰青色,皺縮,紙質,易碎,以放大鏡觀之,有細小透明油點。
花序多折斷而不完整,花萼花瓣乾縮,黃棕色,或脫落,雄蕊僅存花絲,子房甚小,易脫落。
蒴果紅棕色,長卵形,多裂成3瓣,頂端喙尖;種子細小,多數;不成熟的果實,尚殘存破碎的花萼、花瓣及少數花蕊。

氣微,味淡。
產廣東、廣西、四川、湖南、福建、江西等地。

【化學成分】

含黃酮類、內酯(香豆精)、鞣質、蒽醌胺基酸類。

【性味】

苦甘,涼。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苦甜,性平。
②《四川中藥志》:味苦,性寒,無毒。
 

【功用主治-地耳草的功效】

清熱利濕,消腫解毒。
治傳染性肝炎,瀉痢,小兒驚風,疳積,喉蛾,腸癰,癤腫,蛇咬傷。
①《生草藥性備要》:治酒病,消腫脹,敷大惡瘡,理疳瘡腫。
②《質問本草》:塗火毒,消陽癥結疽。
③《分類草藥性》:解一切蛇蟲毒,清火,止泄瀉,刀傷用良。
④《嶺南採藥錄》:去硝黃火毒,敷蝦箝瘡,理跌打、蛇傷。
⑤《福建民間草藥》:活血,破瘀,消腫,解毒。
⑥《南寧市藥物志》:清內熱,治眼疾
⑦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滲濕利水,消腫止痛。
治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區疼痛,闌尾炎,疔腫癰疽,毒蛇咬傷,跌打扭傷。

【套用】

用於濕熱黃疸。本品能清熱解毒利濕而退黃疸。單用大劑量煎湯服。或與金錢草、茵陳蒿、鬱金等同用。

癰腫。用於肺癰,腸癰,濕疹等。本品能清熱解毒消癰腫。
用於跌打損傷。本品能活血消腫。單用或配用,水煎服。可同時用鮮品搗爛外敷。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鮮品1~2兩,大劑可3~4兩);或搗汁。
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選方

地耳草地耳草
治傳染性肝炎(有黃疸和無黃疸型均可):地耳草二至三兩,水煎服,每天一劑。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②治痧症吐瀉:地耳草一錢,水煎服。
(《湖南藥物志》)③治痢疾:地耳草五錢,水煎,紅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一兩調服。
(《江西民間草藥》)④治小兒驚風,疳積瀉:地耳草一兩,水煎服。
疳積瀉加雞肝煎服。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⑤治喉蛾:鮮地耳草七錢至一兩,搗爛,同涼開水擂出汁服。
或乾草五錢,水煎服。
(《江西民間草藥》)⑥治疹後牙疳:地耳草五至六錢,搗取汁,和人乳搽患處。
(《湖南藥物志》)⑦治濕疹:地耳草適量,煎水洗。
(《江西民間草藥》)⑧治皰癤腫毒:地耳草煎水洗。
(《湖南藥物志》)⑨治跌打損傷:地耳草五至八錢,酌加黃酒或酒、水各半,燉一小時,溫服,日二次。
(《福建民間草藥》)⑩治毒蛇咬傷:地耳草五錢,天胡荽一兩,青木香五錢。
水、酒煎服。
(《江西民間草藥》)

功用主治

地耳草地耳草
清熱利濕,消腫解毒。治傳染性肝炎,瀉痢,小兒驚風,疳積,喉蛾,腸癰,癤腫,蛇咬傷。

①《生草藥性備要》:"治酒病,消腫脹,敷大惡瘡,理疳瘡腫。"

②《質問本草》:"塗火毒,消陽癥結疽。"

③《分類草藥性》:"解一切蛇蟲毒,清火,止泄瀉,刀傷用良。"

④《嶺南採藥錄》:"去硝黃火毒,敷蝦箝瘡,理跌打、蛇傷。"

⑤《福建民間草藥》:"活血,破瘀,消腫,解毒。"

⑥《南寧市藥物志》:"清內熱,治眼疾。"

⑦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滲濕利水,消腫止痛。治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區疼痛,闌尾炎,疔腫癰疽,毒蛇咬傷,跌打扭傷。"

臨床套用

地耳草地耳草
①治療急、慢性傳染性肝炎用乾草製成濃煎劑,成人每日用生藥1.5兩,小兒1歲以下3錢,1~3歲5錢,3~7歲8錢,7~10歲1兩,10~13歲1兩2錢。煎液加糖分2次口服,連用20天。

治療成人急性傳染性肝炎91例,達到治癒標準者61例;治療小兒黃痘型傳染性肝炎21例,服藥後均有不同程度的多尿現象,凡有發熱的病例均在1周內退熱,嘔吐、厭食等症狀的消退較滿意,約一半病例在10天內黃疸消退,但肝功能檢查的改變不大,肝腫回縮亦不夠理想。治療中未發現副作用。

曾用全草製成注射液(每毫升相當於生藥2克),治療兒童急性傳染性肝炎100例,每日1次肌肉注射2毫升,14天為一療程,必要時用2個療程。結果顯效95例,好轉2例,無效3例;對81例遷延性肝炎及15例慢性肝炎,每次肌注2毫升,每日2次,輔以維生素乙、丙,有效率約70%。田基黃注射液對肝炎的各種症狀及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注射處有局部疼痛,無其他明顯副作用。

②治療傷寒及副傷寒取乾草1~5兩切碎,水煎2次,兩次煎液合併,分3次口服,10天為一療程。治療44例,除3例無效外,其餘均有效。體溫於1~14天降至正常,平均退熱天數為7.2天。雖然效果較氯(合)黴素對照組稍遜一籌,但藥用量安全度較大,未見不良反應。

③防治感冒預防用乾草5錢,水煎2次,混勻,2次分服,連服6天。共觀察150人,結果發病12例,發病率占8%;而對照組250人中發病者有60人,發病率達24%。且地耳草組從服藥第2天后發病率就逐天下降,無副作用。另外治療10例現症感冒病人,也有一定效果。

④治療癰、癤及其他皮下化膿性感染取新鮮全草3斤洗淨,加水10升,煮沸濃縮至3升,過濾,加防腐劑,高壓蒸氣消毒備用。用於清潔感染創口,浸紗布條填塞引流或濕敷,有一定效果。

茵陳蒿、金錢草、虎杖、地耳草、垂盆草鑑別

皆性寒涼,均能清熱除濕退黃,都可用治濕熱黃疸,同為常用的利濕退黃藥。不同之處在於:

藥物

鑑別要點

茵陳蒿苦泄下降,清利濕熱、退黃疸的力量強,為治黃疸之要藥。同時,取其清利濕熱之功,也可用治濕疹,濕瘡瘙癢等症。
金錢草善於利水通淋,排石,為治結石病之要藥,並能解毒消腫,又常用於熱淋,石淋,砂淋,肝膽結石,以及惡瘡腫毒,毒蛇咬傷等證。
虎杖善於利水通淋,排石,為治結石病之要藥,並能解毒消腫,又常用於熱淋,石淋,砂淋,肝膽結石,以及惡瘡腫毒,毒蛇咬傷等證。
地耳草又能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也可用治肺癰,腸癰,濕疹,以及跌打損傷等證。
垂盆草則又能清熱解毒,還可用治瘡癰腫毒,毒蛇咬傷,水火燙傷等證。


藤黃科·金絲桃屬

金絲桃屬(Hypericum)是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五椏果亞綱、山茶目、金絲桃科的一屬。 種屬分布:約400種,分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有50種,廣布於全國,主產地為西南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