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由烏

地由烏

緬甸西北部的曼西鎮南進村約莫20公里的地方有一條河,在那裡有個叫地由烏的地方。地由烏,翻譯成漢語,是中國人哭的意思,那是二戰結束後,緬甸人專門因為中國人起的一個地名。但是,多數人並不知道地由烏地名的來歷極其背後悲壯的歷史。

地名起源

地由烏,位於緬甸西北部的曼西鎮南進村約莫20公里的地方,翻譯過來是“中國人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遠征軍在此乘坐竹筏順流而下時,因河流中的巨大的礁石擋住了去路而無法前進,很多人因此痛哭。後來這個地方在戰爭結束後被緬甸人起名為地由烏。根據緬甸人的說法,地由烏翻譯成漢語是中國人哭的意思。如今的地由烏,那個擋住中國軍人逃命的礁石已不復存在,河床被淘金者挖得七零八落,四處都是淘金設備的轟響聲。淘金者中,有一位老闆是華僑,他的父親是中國遠征軍,但他對地由烏地名的來歷,以及這段悲壯的歷史,一無所知。

還原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其間,中國遠征軍在緬甸作戰失利後,大部分中國軍隊以及英軍退往印度。因為雨季河水暴漲,道路艱難,沿路產生了大量傷亡,原中國遠征軍第五軍軍部作戰參謀鄒德安生前接受《採訪時,也談到他所見到的“白骨街道”,“到新平洋(緬甸邊境)時,看到許多死去的難民和士兵,路邊的茅屋裡堆滿了屍體,一輛輛印度人的破牛車東倒西歪地遺棄在路上,牛的骨架仍然忠實地堅守在拉車的崗位上。”“撤退途中,英國人丟棄了大量物資,其中有很多現鈔,當兵的拿了很多,但後來這些鈔票除了捲紙煙、擦屁股外,什麼用都沒有了。”鄒德安回憶,“我清楚記得6月3日(1942年),那天是林則徐‘禁菸日’,第22師開路的士兵扎的竹筏剛放到河裡,就支離破碎了,竹筏上的人全部死掉了。”鄒德安說還,部隊到了最後,已經整個崩潰了,“隊伍里出現自殺的人,把槍口對準下巴,用大腳趾頭扣動步槍的扳機。後來自殺的人,因為把槍都扔了,就上吊,屍體在樹上,掛得到處都是。”

時任中國遠征軍第五軍軍長的杜聿明在後來的回憶文章中提到第一次作戰失利後的逃難:一個發高熱的人一經昏迷不醒,加上螞蝗吸血,螞蟻侵蝕,大雨沖洗,數小時內就變為白骨。官兵死亡累累,前後相繼,沿途屍骨遍野,慘絕人寰,“至八月初,各部先後集結於印度和滇西。據當時初步統計,由於指揮錯亂,致各部隊被敵殺傷、落伍、染病死亡的,比在戰場上與敵戰鬥而死傷的還多數倍。計中國遠征軍動員總數約十萬人,至此僅餘四萬人左右。” 而在其正式的出版文章中,給出的第五軍的統計人數為:動員人數42000人,戰鬥死傷7300人,撤退中死傷14700人。而日本防衛廳研究所戰史室著《緬甸作戰》記載,日軍在緬甸投入兵力308501人,戰死185149人,回國118352人。 對比之下,令人唏噓。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死亡數字,或許永遠成謎。

紀念

2007年12月5日起,當地華僑蔣家潤請了30位高僧,在康地舉行了一個七晝夜的超度水陸法會,並放河燈2500盞於欽敦江上;2010年2月,已經到緬甸曼德勒生活的蔣家潤重返那家山區,在康地建立了中國遠征軍紀念碑,“每每想起那些死難在野人山的中國孤魂野鬼,我常常夜不能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