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分析

土壤分析,對土壤的組成分和(或)物理、化學性質進行的定性、定量測定。是進行土壤生成發育、肥力演變、土壤資源評價、土壤改良和合理施肥研究的基礎工作,也是環境科學中進行環境質量評價的重要手段。

土壤分析

土壤分析對土壤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早在19世紀中葉,德國化學家J.von李比希將經典的化學方法套用於土壤和植物分析,根據測得的結果,提出了植物礦質營養學說和歸還學說,大大推進了土壤學的發展。在其後的100多年間,土壤分析的方法日益增多。至20世紀50年代末,許多自動化、半自動化分析儀器陸續套用於土壤分析。目前,各種化學的和物理的感測器以及電子計算機和遙測裝置也已逐步套用,土壤分析正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土壤化學分析 主要是測定土壤的各種化學成分的含量和某些性質。常見的測定項目有:土壤礦質全量測定(即測定矽、鋁、鐵、錳、鈦、磷、鉀、鈉、鈣、鎂的含量),土壤活性矽、鋁、鐵、錳含量測定,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鉀含量的測定,土壤有效養分(銨態氮、硝態氮、有效磷和鉀)含量測定,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和有效性微量元素(鐵、硼、錳、銅、鋅和鉬)含量測定,土壤有機質含量測定,以及土壤酸鹼度、土壤陽離子交換量、土壤交換性鹽基的組成的測定等。其中土壤礦質全量、有機質含量、全氮量、有效養分含量、土壤酸鹼度、陽離子交換量和交換性鹽基組成等是必須進行測定的項目,故稱土壤常規分析。其他測定項目則可根據分析目的取捨。20世紀30~40年代興起的土壤測試,也可列入土壤化學分析範疇。
土壤化學分析方法很多,經典的方法有重量法、容量法和比色法。現代實驗室多採用自動化、半自動化儀器進行土壤常規分析。這種實驗室通常由4個系統組成:①樣品半自動粉碎系統;②樣品半自動提取系統;③由自動分析儀或流動注射分析儀、原子吸收/火焰發射光譜儀、pH自動分析儀和碳氮自動分析儀等組成的自動分析系統;④中央數據處理系統。土壤礦質全量分析常用能量色散 X射線能譜法或帶電粒子活化分析儀或中子活化分析儀進行。採用此法,土壤樣品無需經任何處理即可直接測定,從而避免了因化學處理而造成土壤樣品中成分的損失或雜質的摻入及對土壤樣品的稀釋作用等缺陷。
土壤物理分析 主要測定土壤中物質存在狀態、運動形式以及能量的轉移等。常見的測定項目有:土壤含水量、土水勢、飽和和非飽和導水度、水分常數、土壤滲漏速度、土壤機械組成、土壤比重和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結構和微團聚體、土壤結持度、土壤膨脹與收縮、土壤空氣組成和呼吸強度、土壤溫度和導熱率、土壤機械強度、土壤承載量和應力分布以及土壤電磁性等。
土壤物理分析除經典方法外,多藉助現代化儀器進行,如套用水銀注入測孔儀測定土壤結構(孔徑可小至5納米);套用磨片、光學技術及掃描電鏡測定土壤結構的微域變化;套用帶有電子計算機的中子-γ射線聯用儀在田間直接測定土壤水分和土壤比重;套用氣相色譜儀和三軸剪力儀分別測定土壤空氣組成和土壤力學性質等。此外,各種型號的測溫、測磁儀和土壤顆粒自動分析記錄儀也為土壤物理分析提供了簡捷而又精確的測試手段。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