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學

國際政治學

國際政治學是以國際社會各個行為主體之間的政治關係及其運行機制和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

簡介

政治學的一個分支,揭示國際社會中各種國際政治行為主體之間的政治關係及其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的一門學科,其內容分四個層次:國際社會行為主體、政治關係,一般規律。它是國際社會和國際交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一戰後才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在社會科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它也是一門交叉學科,包括國際關係理論國際關係史、當代國際政治問題三個基本成分,對國際政治有重要指導作用。其主要流派有理想主義學派、現實主義學派、新現實主義學派等。

研究內容

主要是研究和認識國際社會中國家與國家集團的行為表現、結構體系、基本特點、政治思潮,並探討國際政治關係發展變化的規律。當代國際政治已發展為一種多層次、多方位的結構體系,國際政治參與者日益增多,各種矛盾與競爭日益深化,新科技革命影響不斷擴大,因而,國際政治學的研究領域越來越廣泛。它主要包括:

第一,國際關係理論。中國的國際關係理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國際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其他各種關係的整體上,探索國際關係運行和演變的規律。特別在當代,應對國際多元政治中的國際關係及其種種表現,在理論上進行科學的探討和認識,對國家的對外政策決策和外交實踐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國際關係史學科。它主要是研究國與國(包括國際組織)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關係,而著重的是研究國際政治關係的歷史發展進程及其規律。

第三,國際關係現狀研究。它主要是探討和分析當前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戰略格局、重大國際問題的形成與癥結、國際形勢發展的態勢與特點、各國外交戰略和政策的調整變化,並預測國際關係發展的新動向、新趨勢。

研究對象

由於對國際政治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對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範圍和方法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的學者認為,國際政治學是政治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應以政治學的一般概念、方法和原理為基礎,以國家之間的政治交往為主要研究對象;另一些學者強調國際政治學的跨學科性質,認為它與國際關係史、國際法世界經濟等學科密不可分;也有人說,國際關係學已經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覆蓋了國際政治學的內容;還有的學者認為,國際政治學研究的是跨國關係,而世界政治學側重研究各國國內政治發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世界性政治變化。在實際運用中,國際政治、國際關係、世界政治、國際問題等概念往往混用,很難嚴格區分。

研究領域

國際政治學一般包括這樣一些研究領域:

① 國際體系。當代國際體系由170多個主權國家組成。與國內社會不同的是,國際社會中不存在一個凌駕其上的政府,也缺乏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法律,對國際體系的研究,集中於國際政治的結構,即各種國際政治力量的對比及分化組合、集團政治、政治均勢與格局、權力中心或“極”的形成與演變。

② 戰爭與和平。防止國際戰爭,維護世界和平,一直是國際政治學的中心課題。這方面的研究包括尋找國際衝突的根源、爆發戰爭的具體原因、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的途徑、國際危機處理、軍備控制與裁軍、集體安全、核武器的作用、核戰略的演變等。有的學者還著重研究各國的對外政治戰略和軍事戰略。

③ 國家對外政策。國際政治的主要行為體是國家。如國家對外政策的國內根源、外交決策過程、國家領導人的個人素質對外交政策的影響、國家力量的綜合分析、國力對外交的制約、意識形態和宗教在外交中的作用、民族心理和傳統文化所形成的不同外交風格等諸多方面,都可以納入國家對外政策這一研究領域。

④ 世界經濟與國際政治的相互作用。隨著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程度加深,地區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強,以及科技革命的巨大衝擊,國際政治越來越受到世界經濟的影響,各國對外政策也越來越受到本國經濟實力和對外經濟需求的制約。諸如能源、人口、環境、糧食、禁毒等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問題,單靠個別國家的努力無法解決。在國際合作趨勢加強的同時,南北矛盾加強,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經濟摩擦的範圍擴大,孕育著新的國際矛盾和衝突,許多學者致力於這方面的專題研究,其中特別重要的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問題。

⑤ 國際關係中的準則和法規。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聯合國憲章》原則等都是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而它們的具體實施,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等則是國際政治學者面臨的重大研究課題。

⑥ 國際組織。世界性組織和地區性組織在當代國際政治生活中發揮著日益顯著的作用,同主權國家一起構成國際政治的行為體。20世紀80年代後,政府間和非政府間國際組織,乃至有政治影響的跨國公司急劇增加,其功能、結構、決策過程、運行機制、政治作用、發展方向等,都成為專門的研究課題。

按照研究層次,國際政治學可分為全球性研究、地區性研究和國別研究;還可分為國際政治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等。

發展概況

隨著國際政治的發展,許多國家的政治家和學者對國際政治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中國從古代到近代都有許多關於對外關係的歷史記載和文稿、文集等。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中國學者寫出了一批有價值的著作,如國際關係史、歐洲外交史、中國對外關係史世界大戰全史,以及國際法方面的著作。在革命戰爭年代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十分重視對國際形勢的觀察和分析,他們創造性地運用В.И.列寧關於帝國主義和殖民地的理論,寫出了一批有關國際政治的理論著作,並把它運用到制定中國革命戰略上來。其中毛澤東、周恩來的著述在國際上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許多外事幹部和新聞工作者進入國際問題研究領域。50年代初,有幾所大學已開始了國際關係史、外交史的研究和教學,有一些較優秀的中外關係史著作問世。60年代初,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召開了加強外國問題研究的座談會,指導成立了一批國際問題研究機構,又在幾所大學裡設立了國際政治系,並創辦了幾種外國問題研究刊物。當時由於資料等種種條件的限制,國際問題的研究和教學多側重於國際動態以及對中國的對外政策進行解釋和宣傳方面。在“文化大革命”中,國際政治學同其他社會科學一樣,遭受了嚴重干擾和破壞。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國際政治學的研究與教學才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有關研究單位、學會、研究會、大專院校的專業系科紛紛成立,國際政治理論與實際問題的研究成果,從數量到質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範圍也擴大到國際政治的許多重要領域。同時,注意了解和借鑑國外的成果和研究方法,加強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提出了建立中國的國際關係理論體系的構想。

中國的國際政治學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為理論指導,提倡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為中國的對外政策和國際鬥爭服務,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學科特點。如有關世界基本矛盾、時代特徵、國際統一戰線、三個世界的劃分、反對霸權主義、國際戰略格局、“東西南北”關係、在國際關係中求同存異、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等概念,都具有中國的特色。然而這一學科在中國起步較晚,學科基礎還不夠雄厚,許多分支領域的專門性研究尚待建立,對於國外有關該學科的發展及主要流派、觀點,還需進一步加深了解,作出更高水平的評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