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分工

國際分工

國際分工指世界上各國(地區)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國際貿易和各國(地區)經濟聯繫的基礎。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分工超越國界的結果,是生產社會化向國際化發展的趨勢。

基本信息

定義

國際分工(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指世界上各國(地區)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各國生產者通過世界市場形成的勞動聯繫,是國際貿易和各國(地區)經濟聯繫的基礎,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生產社會化向國際化發展的趨勢。

歷史發展

國際分工國際分工
(1)18世紀開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其在生產上的套用,生產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這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英、法等國進行,它們發展為工業國,而其他廣大國家則處於農業國、原料國的地位,這是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形成階段。
(2)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開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特別是發電機、電動機、內燃機的發明及其廣泛套用,生產力更加提高,分工更加精細。這次科技革命是在英、美、德等國進行的,其他國家在引進技術與機器設備的推動下,某些基礎設施與某些輕工業和採礦業有一定發展,但仍不同程度處於初級產品供應國的地位。這是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發展階段。
(3)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開始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它導致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誕生,如高分子合成工業、原子能工業、電子工業、宇航工業等。對國際加工的型號深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使國際加工的形式和趨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國際加工的形式從過去的部門間專業分工向部門內專業化分工方向迅速發展。主要表現在:不同型號規格的產品專業化;零配件和部件的專業化;工藝過程的專業化。任何一個專業發達技術進步的國家也不可能生產出自己所需的全部工業產品。當今世界,少數經濟已開發國家成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國,廣大開發中國家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國,它們各自內部以及相互之間又形成更細緻的分工。這是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發展階段。今後,隨著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進展,國際分工更要向前發展。

產生條件

國際分工的發生和發展主要取決於兩個條件:

社會經濟條件

包括各國的科技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國內市場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會經濟結構;
生產力水平
它是國際分工形成與發展的決定因素。只有在機器大工業發展起來,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提高的情況下,才會產生進行國際分工的要求。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必然會對國際分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生產關係
參與國際分工國家的社會生產關係決定著國際分工的性質和特點。例如在舊殖民主義時期,國際分工明顯帶有宗主國掠奪、統治殖民地和附屬國的性質和特點。

自然條件

包括資源、氣候、土壤、國土面積的大小等等。這裡,生產力的發展是促使國際分工發生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技的進步是國際分工得以發生和發展的直接原因。
不同國家的地理、氣候、資源、國土等條件不同,為國際分工提供了自然基礎。但現實中究竟如何進行國際分工歸根結底是由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經濟關係決定的。

類型

按生產技術分工

按參加國際分工的國家的自然資源和原材料供應、生產技術水平和工業發展情況的差異來分類,可劃分為三種不同類型的國際分工形式。

1、垂直型國際分工
國際分工國際分工
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相差懸殊的國家(如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國際分工。垂直分工是水平分工的對稱。它分為兩種。一種是指部分國家供給初級原料,而另一部分國家供給製成品的分工型態,如開發中國家生產初級產品,已開發國家生產工業製成品,這是不同國家在不同產業間的垂直分工。原一種產品從原料到製成品,須經多次加工。經濟越發達,分工越細密,產品越複雜,工業化程度越高,產品加工的次序就越多。加工又分為初步加工(粗加工)和深加工(精加工)。只經過初加工的為初級產品,經過多次加工最後成為製成品。初級產品與製成品這兩類產業的生產過程構成垂直聯繫,彼此互為市場。另一種是指同一產業內技術密集程度較高的產品與技術密集程度較低的產品之間的國際分工,或同一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技術密集程度較高的工序與技術密集程度較低的工序之間的國際分工,這是相同產業內部因技術差距所引致的國際分工。從歷史上看,19世紀形成的國際分工是一種垂直型的國際分工。當時英國等少數國家是工業國,絕大多數不發達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為農業國,工業先進國家按自己的需要強迫落後的農業國進行分工,形成工業國支配農業國,農業國依附工業國的國際分工格局。迄今為止,工業已開發國家從開發中國家進口原料而向其出口工業製成品的情況依然存在,垂直型的國際分工仍然是工業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的一種重要的分工形式。

2、水平型國際分工

經濟發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國家(如已開發國家以及一部分新興工業化國家)之間在工業製成品生產上的國際分工。當代已開發國家的相互貿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型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的。水平分工可分為產業內與產業間水平分工。前者又稱為“差異產品分工”,是指同一產業內不同廠商生產的產品雖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程度,但其外觀設計、內在質量、規格、品種、商標、牌號或價格有所差異,從而產生的國際分工和相互交換,它反映了寡占企業的競爭和消費者偏好的多樣化。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工業部門內部專業化生產程度越來越高。部門內部的分工、產品零部件的分工、各種加工工藝間的分工越來越細。這種部門內水平分工不僅存在於國內,而且廣泛地存在於國與國之間。後者則是指不同產業所生產的製成品之間的國際分工和貿易。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發展有先有後,側重的工業部門有所不同,各國技術水平和發展狀況存在差別,因此,各類工業部門生產方面的國際分工日趨重要。各國以其重點工業部門的產品去換取非重點工業部門的產品。工業製成生產之間的分工不斷向縱深發展,由此形成水平型國際分工。

3、混合型國際分工

混合型國際分工是把“垂直型”和“水平型”結合起來的國際分工方式。德國是“混合型”的典型代表。它對第三世界是“垂直型”的,向開發中國家進口原料,出口工業品,而對已開發國家則是“水平型”的。在進口中,主要是機器設備和零配件。其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西歐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按產業差異分工

按照分工是否在產業之間或產業內部,則分工包括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
1、產業間國際分工
不同產業部門之間生產的國際專業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國際分工基本上是產業間國際分工,表現在亞、非、拉國家專門生產礦物原料、農業原料及某些食品,歐美國家專門進行工業製成品的生產。
2、產業內部國際分工
相同生產部門內部各分部門之間的生產專業化。二次大戰發生的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對當代國際分工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國際分工的形式和趨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突出地表現在使國際分工的形式從過去的部門間專業化向部門內專業化方向迅速發展起來。這主要是由於科技進步使各產業部門之間的級差化不斷加強,不僅產品品種規格更加多樣化,而且產品的生產過程也進一步複雜化。這就需要採用各種專門的設備和工藝,以達到商品的特定技術要求和質量要求,而一般來說所需要專用設備的數量不多,但要求精度較高。同時,為了達到產品的技術和質量要求還必須進行大規模的科學實驗和研究,這就需要大量的科研費用。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進行大量生產在經濟上才能有利。但這些往往又與同一國的有限市場和資金設備以及技術力量發生了矛盾,這就促進各國在部門內部生產專業化迅速得到發展。
產業內部國際分工主要有3種形式:
第一,同類產品不同型號規格專業化分工。在某些部門內某種規格產品的國際生產專業化,是部門內國際分工的一種表現形式。
第二、零部件專業化分工。許多國家為其他國家生產最終產品而生產的配件、部件或零件的專業化。這種國際生產專業化在許多種產品的生產中廣泛發展。
第三、工藝過程專業化分工。這種專業化過程不是生產成品而是專門完成某種產品的工藝,即在完成某些工序方面的專業化分工。以化學產品為例,某些工廠專門生產半製成品,然後將其運輸到一些國家的化學工廠去製造各種化學製成品。

影響

國際分工國際分工
首先,國際分工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基礎。生產的國際專業化分工不僅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世界範圍內的商品數量,而且增加了國際交換的必要性,從而促進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
其次,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國際分工的深度和廣度不僅決定國際貿易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而且還決定國際貿易的結構和內容。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後,形成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在這個時期,由於大機器工業的發展,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中出現了許多新產品,如紡織品、船舶、鋼鐵和棉紗等。
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後,形成了國際分工的世界體系,使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使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首先是糧食貿易大量增加。其次,農業原料和礦業材料,如棉花、橡膠、鐵礦、煤炭等產品的貿易不斷擴大。此外,機器、電力設備機車及其他工業品的貿易也有所增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國際分工進一步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也隨之出現新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工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新產品大量湧現,技術貿易得到了迅速發展。
再次,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地理分布也產生重要影響。世界各國的對外貿易地理分布是與它們的經濟發展及其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地位分不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後,以英國為核心的國際分工,使英國在世界貿易中居於壟斷地位。此後,法國、德國、美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也顯著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已開發國家工業部門內部分工成為國際分工的主導形式,因而西方工業已開發國家相互間的貿易得到了迅速發展,而它們同開發中國家問的貿易則是下降趨勢。
最後,國際分工還對國際貿易政策產生重要影響。國際分工狀況如何,是各個國家制定對外貿易政策的依據。第一次科技革命後,英國工業力量雄厚,其產品競爭能力強,同時它又需要以工業製品的出口換取原料和糧食的進口,所以,當時英國實行了自由貿易政策。而美國和西歐的一些國家工業發展水平落後於英國,它們為了保護本國的幼稚工業,便採取了保護貿易的政策。第二次科技革命,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國際市場競爭更加劇烈,在對外貿易政策上,便採取了資本主義超保護貿易政策。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以貿易自由化政策為主導傾向;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貿易保護主義又重新抬頭。西方國家貿易政策的這種演變,是和世界國際分工深入發展分不開的,也是與各國在國際分工中所處地位的變化密切相關。

新特點

1、二戰後國際分工的發展出現了新的特點:世界城市與世界農村的分工日益為世界工業分工為主導形式的國際分工所取代;
2、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分工逐步發展為以現代技術、工藝為基礎的分工;
3、各產業部門間的分工發展為產業部門內的分工;
4、由國內市場調節的各部門、各企業間的分工過渡到由跨國公司協調的企業內部的分工;
5、水平型國際分工已開始逐漸多於垂直型國際分工

影響因素

(一)自然條件是國際分工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二)社會生產力是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1、生產力的發展決定國際分工的廣度、深度和形式。
2、各國生產力水平決定其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3、科學技術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三)人口、生產和市場規模影響國際分工的規模
(四)跨國公司是當代國際分工深入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量
(五)經濟貿易政策是推進或延緩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影響性因素。

國際貿易知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