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竹縣土特產

被稱為"中國草"的苧麻,是大竹縣支柱產業之一。 在抓苧麻生產的同時,大竹縣充分運用苧麻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了苧麻紡織工業,苧麻加工企業迅速崛起,成為四川省苧麻紡織基地。 隨著社會需求量的不斷擴大,1982年,大竹縣城關區糧站糧油加工廠建起了"觀音閣"牌豆腐乾機械化專業生產線,年產量60萬袋。

主要農副產品有水稻、玉米、小麥、紅苕、胡豆、豌豆、洋芋、高粱、黃豆、油菜、花生、芝麻、菸葉、甘蔗、茶葉、蘑菇、生豬、牛、羊、雞、鴨、鵝、魚等;主要土特產有二郎竹蓆、東柳醪糟、“仁”字豆腐乾、草串豆腐乾、“奔月牌”分割肉和“保健快餐藥粥”系列產品。
被稱為"中國草"的苧麻,是大竹縣支柱產業之一。大竹自商周時種麻,迄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道光《大竹縣誌》記載"麻稻為首"和唐朝詩人杜甫《夔州十絕句》"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反映大竹的苧麻生產、流通盛況。 建國以來,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大竹縣把苧麻生產作為地方支柱產業來抓,使苧麻生產得到迅猛發展,苧麻產量、面積躍居全國產麻縣之首,常年苧麻產量占全省40%左右,全國10%左右,成為全國苧麻生產基地縣。八十年代中後期,苧麻生產進入鼎盛時期,苧麻種植最高年份(1987年)面積達22萬畝,產量2萬噸,產值2.05億元,全縣人均收入236元,主產麻區人平收入上千元;麻農總收入最高年份(1986年)達到1.3億元,真正成為大竹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搖錢樹"。進入九十年代後,全國苧麻市場疲軟,縣委、縣政府引導麻農重推苧麻品改,淘劣擴優,苧麻單纖維支數達到1800-2300支,苧麻面積保持在15萬畝左右,面積、產量仍位列全國之冠。 在抓苧麻生產的同時,大竹縣充分運用苧麻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了苧麻紡織工業,苧麻加工企業迅速崛起,成為四川省苧麻紡織基地。全縣苧麻加工企業現有23家,固定資產3億多元,就業職工上萬人,擁有長紡2.3萬錠、短紡1.2萬錠、織布機700台,年耗原麻可達2萬噸。主要麻紡產品有精幹麻、麻條、落麻、麻紗和麻棉混紡布等,先後有38個產品獲部、省優質產品,其產品因系純天然織物,具有檔次高、挺括、透氣性能好等特點而倍受外商歡迎,遠銷日本、韓國及歐美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全縣基本形成原麻種植生產、購銷販運,麻產品加工、銷售一體化格局,已初具苧麻產業化經營形式。 目前,大竹縣正抓住中國加入WTO進程加快,紡織行業復甦的機遇,一手抓優質苧麻基地建設,一手抓麻紡產品深度開發,把大竹建設成為全國優質苧麻商品基地縣和苧麻紡織品集散中心。
醪糟,又名甜酒。是用優質糯米蒸熟降溫後,加曲藥混勻發酵而成。風味獨特,醇香清甜,有補氣活血,滋陰補腎,生津止渴的功效和食用簡便的特點。其中,距大竹縣城3公里的東柳醪糟以其味道鮮美,造藝精良成為醪糟之佳品,特中之優釀。早在清代光緒年間,就名揚遐邇,享譽川內外。凡路經大竹者,無不親臨品嘗,以祭口齒,清潤胃腸。 五十年代中期,東柳幾家私營醪糟店聯合組成東柳醪糟合作小組,擴大生產銷售,仍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1979年,東柳供銷合作社興辦醪糟廠,以後又與糧食部門聯合經營,不斷提高生產工藝,年產15萬市斤糯米醪糟供應市場。1983年該產品獲四川省供銷合作社系統優質產品殊榮。1984年經達縣地區標準計量管理局、地區供銷合作社批准制定發布了"東柳醪糟企業標準"。同時,載入《中國土特名產辭典》揚名國內外。 隨著東柳醪糟知名度的提高,市場份額的擴大,全縣先後建起了大竹食品罐頭廠、四川東柳醪糟有限責任公司,繼承和改進傳統配方,採取現代化生產工藝,生產易拉罐、玻瓶裝醪糟罐頭,年生產能力達6000噸,以包裝精美、攜帶方便,倍受消費者青睞。尤其是四川東柳醪糟有限責任公司在原有"東漢牌"原汁型醪糟產品的基礎上,開發了保健型醪糟、飲料型醪糟、"東漢牌"娘娘釀、女兒春和"東漢牌"元宵粉,形成了4個品種20多種規格的系列產品4400多噸的生產能力,產品遠銷北京、上海、西寧、山西、南京、天津、廣州、內蒙、烏魯木齊等國內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產品先後榮獲農業部優質產品稱號、科技進步一等獎、四川省巴蜀食品節金獎、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特準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第26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標誌產品。1995年送展首都人民大會堂舉辦的華夏文化促進會成立五周年暨文化養生委員會成立大會,被大會指定為專用食品,參會代表食用後,紛紛讚譽,胥光義、魏傳統、楊成武、程思遠、馬文瑞、陳錫聯、王照華、張岫、李沛瑤、廖漢生、鐵木爾、達瓦買提、邵華、趙子岳等原國家領導人、老一輩革命家、社會知名人士簽名留念。魏傳統揮毫題詞:"東漢醪糟譽貫古今",原全國政協秘書長到公司視察題詞"醪糟極品,食品精華"。1998年被四川省技術監督局評為民眾喜愛商品,被四川省旅遊局評為四川省旅遊商品定點生產企業,1999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名牌產品。
觀音豆腐乾,又名"仁"字豆腐乾。主產大竹觀音鄉,有百多年歷史。因裝壓豆腐箱版上刻有36個"仁"字,製成的每大張(一市尺見方、重二兩五錢)豆腐乾上的36個小塊中均顯一個"仁"字,故稱"仁"字豆腐乾。視之,皮面光潔潤滑細膩,呈金黃色;聞之,甘香味濃,芳香四溢,引人食慾;食之,甘甜可口,越嚼越香,回味悠長。同時,具有綿實特點,每張折成三折,可承受約25公斤重的拉力。由於質量長久不衰,聲名遠播,產品除暢銷鄰近各縣外,還遠銷重慶、成都、廣州等地。隨著社會需求量的不斷擴大,1982年,大竹縣城關區糧站糧油加工廠建起了"觀音閣"牌豆腐乾機械化專業生產線,年產量60萬袋。由於採取真空包裝,延長了貯藏時間,且便於攜帶,成為饋贈親友之佳品,受到省內外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