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

杜甫草堂位於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青華路西段,是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現在是有關杜甫平生資料與創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基本信息

介 紹

杜甫草堂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現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杜甫草堂位於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青華路西段,是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現在是有關杜甫平生資料與創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其實杜甫當年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復存在,現在看到的,實際上是後人為紀念杜甫所建建築。
從正門開始,依次是大廟、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其中大廟、柴門是杜詩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築,詩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

修建歷史

草堂景色草堂景色

成都杜甫草堂現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便傾毀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至宋代又重建,並繪杜甫像於壁間,始成祠宇。此後草堂屢興屢廢,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布局。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入蜀,建設茅屋而居,稱“成都草堂”。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流傳至今的有240餘首,約占他全部詩篇的1/6,其中包括膾炙人口的《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草堂故居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
1952年,杜甫草堂又經全面整修後,正式對外開放。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成為現存杜甫行蹤遺蹟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處所。

草堂建築從正門始,依次遞進是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其中大廨、柴門是杜詩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築,詩史堂、工部祠則是後世為紀念杜甫而建。詩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杜甫是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其詩作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故有“詩史”之譽。1985年5月在慶祝杜甫草堂建館30周年之際,杜甫草堂博物館正式成立。博物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餘冊,文物2000餘件。文物中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現代的各種鉛印本。其中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草堂內園林十分幽靜,溪水蜿蜒,橋亭相間,花徑柴門,曲徑通幽;並有春梅、夏荷、秋菊和四時幽蘭相伴。
草堂總面積有240多畝,其建築為清代風格,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迴廊與其它附屬建築,其間有流水縈迴,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這座草堂象徵著杜甫的茅屋,令人遐想,已成為成都市的著名景觀。1997年2月,政府又拔出專款,借鑑川西民居的特點,重建了杜甫的茅屋。茅屋故居位於碑亭北面,占地一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40平方米。主體建築5開間,4座配房,竹條夾牆,裹以黃泥,屋頂系茅草遮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