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氏貓

喬氏貓

喬氏貓(學名:Leopardus geoffroyi),又名美洲雲豹或美洲漁豹,可能是南美洲最普遍的野生貓科。喬氏貓和家貓體型相當,身長大約45-75 cm,高31厘米,重2-4公斤,個別可以重達8公斤。尾巴不算太長,大概是身長的一半左右。隨著分布地區的不同,喬氏貓的體型和毛髮都有所變化。喬氏貓是孤獨、隱秘的夜行者,也是典型的樹棲動物。喬氏貓一般吃齧齒動物、小鳥、蜥蜴、昆蟲甚至蛋等。

基本信息

簡介

喬氏貓的名字來源於19世紀初到南美旅行的法國人喬弗里·西萊爾(GeoffreySt.Hilaire),是他首先發現了這種貓。喬氏貓體形和家貓差不多大。體色為金黃色,全身布滿黑色斑點。它們耳朵的位置較其他貓比起來更靠後,所以它們可能更具有進攻性。它們眼睛的比例較大,並且處在臉部較低的位置,所以眼鼻基本呈“V”字形排列,而不是其他大多數貓類的“U”字形,這使它們的頭部看起來更寬。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哺乳動物綱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貓科Felidae

屬: 虎貓屬 Leopardus

種:喬氏貓L.geoffroyi

外貌特徵

喬氏貓喬氏貓
喬氏貓和家貓體型相當,身長大約45-75cm,高31厘米,重2-4公斤,個別可以重達8公斤。尾巴不算太長,大概是身長的一半左右。隨著分布地區的不同,喬氏貓的體型和毛髮都有所變化。它們有黑色的斑點,毛色則會按地區而有所分別:在北部,一般都是呈黃褐色;在南部,一般都是呈灰色。無論是在野外或飼養底下,它們都很易患上黑變病。生活在北部地區的喬氏貓身材較小,毛髮的底色為土黃或者黃褐色。由於靠近赤道,它們的毛也比南部的短。而它們在南美南部的親戚毛色則成了銀灰色,由於氣候比較寒冷,它們的毛髮較長,並有更好的防水性,另外,它們的絨毛也更密。不過不論是南部還是北部的喬氏貓都有著漂亮的花紋。它們全身布滿黑色斑點紋,而脖子、胸口和臉部的斑紋則融合成了橫紋,而到了腹部毛色則變淺。它們的尾巴上也有黑色的環紋環繞,而尾尖則是白色的~~另外,它們的耳朵偏圓,位置相對靠後。耳背呈黑色,中間也和漁貓似的有個白色的大斑點。而在北方,黑色的喬氏貓也比較常見。另外,喬氏貓的子也不能完全收回爪鞘。

生活習性

喬氏貓喬氏貓

喬氏貓是孤獨、隱秘的夜行者,也是典型的樹棲動物。喬氏貓一般吃齧齒動物、小鳥、蜥蜴昆蟲甚至蛋等。
喬氏貓屬於夜行動物,當然晨昏時分也會出來。它們雖然經常在地面尋找食物,不過它們也很喜歡在樹上待著。
喬氏貓應該主要是以嚙齒類動物、鳥類、兩棲類動物等為食。而它們本身也是游泳健將(聽說它們能游過湍急的河流),所以捕捉魚類也不在話下。

生活環境

它們在低矮灌叢、河邊密林以及多石荒原安家。喬氏貓居住的地區環境惡劣,氣候多樣:從海拔3000米的多風、貧瘠的玻利維亞鹽鹼高原,到阿根廷西北部安第斯山脈東麓炎熱的中部低地,再到阿根廷南部終年沙塵暴不斷的巴塔哥尼亞高原,都能見到它們弱小又孤獨的身影。

繁殖

喬氏貓喬氏貓

喬氏貓一年四季均可繁殖,經常在樹上交配妊娠期72~78天,每產2~3隻小貓,它們可以將窩搭在灌木叢、樹洞或者岩石洞裡。雌性可在一年內產兩窩小貓。雄性從不經父親的職責,不幫助養育幼崽。幼崽出生的時候身上布滿帶著斑點的絨毛,只有65克左右,大概要過10天左右它們才會睜開眼睛,大概6周大就可以很熟練的爬樹。當然,照顧孩子的任務仍然是由母親獨自承擔。女娃們大約在18個月左右性成熟,而公貓卻需要大約2年。

分布

喬氏貓分布在南美洲玻利維亞阿根廷巴拉圭巴西等國家。

喬氏貓的皮毛交易近來非常猖獗,它們已屬瀕危物種。

亞種分化

O. g. geoffroyi - 指名亞種 阿根廷中部
O. g. euxantha - 阿根廷北部、玻利維亞
O. g. leucobapta - 巴塔哥尼亞亞種(有爭議)
O. g. paraguae - 巴拉圭亞種,巴拉圭巴西東南部、阿根廷北部、烏拉圭
O. g. salinarum - 阿根廷西北到中部

保護

在20世紀,每年大約有15萬隻喬氏貓因此慘遭屠殺,而為了製成一件大衣,最少要犧牲掉25隻成年喬氏貓,毛皮貿易的猖獗已經影響到了喬氏貓的生存,在1992年,人們把對喬氏貓毛皮貿易的限制從CITES附錄II升級為附錄I。

食肉目百科(三)

食肉目(Carnivora)在動物分類學上是哺乳綱中的一個目。食肉目包括260多種胎生的動物。除主要吃竹葉的大熊貓,絕大部分都吃肉。貓科只吃肉,而熊科是雜食。

貓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