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水下長城

喜峰口水下長城

喜峰口若懸河水下長城位於寬城滿族自治縣西部羅台、塌山、獨石溝三鄉所轄地域的結合部。在遷西縣北40公里,整個景區水域縱深60公里,潘家口、喜峰口等長城關口沒於水下,恰似鑲嵌在燕山深處的一顆璀璨明珠。水底長城所在的喜峰口一帶是古長城雄關要塞,由於部分長城已沒入水中,形成長城奇觀-水下長城。

喜峰口水下長城喜峰口水下長城
喜峰口若懸河水下長城位於寬城滿族自治縣西部 羅台、塌山、獨石溝三鄉所轄地域的結合部。在遷西縣北40公里,整個景區水域縱深60公里,潘家口喜峰口等長城關口沒於水下,恰似鑲嵌在燕山深處的一顆璀璨明珠。水底長城所在的喜峰口一帶是古長城雄關要塞,由於部分長城已沒入水中,形成長城奇觀-水下長城。

簡介

喜峰口水下長城部分古長城
萬里長城蜿蜒起伏的唐山境內,東起遷安徐流口村,西經遷西至遵化市東陵鄉西北楦子口,總長221.9公里,有名關險隘29處。它巔連起伏,氣勢恢弘,城堡、峰火台據險而布,關寨、水口因地而設,歷經數百年仍完好地保持了原貌,全景式展現了明長城精華。其中“潘家口”、“喜峰口水下長城,由於其兼具北方雄奇和南方秀麗之美,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完整融合之奇,尤為世人矚目,成為長城景觀中一枝獨秀的旅遊熱點。

1975年至1981年,利用這裡的山形地勢,在灤河上游寬城、遷西、興隆三縣交界處,修建了潘家口水庫,喜峰口長城位於潘家口庫區內,其主體已淹沒於水下。歷時十年的引灤河水入津工程橫切長城,喜峰口、潘家口兩座雄關鑲入一潭碧波,從而形成萬里長城一處絕景-水下長城。建於500多年前的喜峰口、潘家口城堡是明代長城的兩個重要關隘,是當時中原通往北疆和東北邊陲的咽喉要道,這一帶的長城共有墩台21座,敵樓160座,長約50公里。1975年國家在這裡修建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潘家口水庫蓄水後,水位超過了長城高度,喜峰口、潘家口城堡淹沒於水中,從此這段歷經五百年滄桑的長城便隱身水下。因連年乾旱,潘家口水庫水位急劇下降,在20世紀末,隱身水下20多年的長城露出水面。2003年水庫來水量為3.4億立方米,但是因為天津和河北部分地區旱情嚴重,水庫不得不動用死庫容為下游供水,出水量為3.9億立方米,使庫區水位下降到181.28米,庫容量19.5億立方米的水庫實際蓄水量僅剩3億多立方米,“水下長城”部分已經成為懸城。

在這裡,您既能領略北方群山的粗獷,又能品味江南水鄉的俊秀。反映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萬里長城與展示現代文明成果的引灤工程,將歷史與現實有機地融為一體。

自然地理

土壤質地疏鬆酸鹼度適中,PH值在6.5-7.5範圍內,主要以棕壤和褐土為主。喜峰口水下長城暖溫帶半乾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型燕山山地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夏季炎熱多雨,春季寒暖適中,秋季天高氪,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8.6℃,無霜期150-175天,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於多種作物生長。水資源豐富,平均多年經流量為3.07億M3。地下水質好,可以滿足工農業及生活用水的標準和需求。

歷史

喜峰口水下長城長城連著水地部分
喜峰口在、遼時稱松亭關。明永樂年間重建關門並改稱喜峰口。城關樓高4丈,樓門兩邊構築城牆並與萬里長城相連。喜峰口自古就是交通要衝,為兵家必爭之地。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有“三更撫枕急大叫,夢中奪得松亭關”的詩句,可見其軍事地位之重要。1933年侵華日軍妄圖從喜峰口入關,抗日將領宋哲元率部迎敵,愛國士兵用大刀殺敵千餘人,由此產生了著名的《大刀進行曲》。當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大軍挺進華北解放平津,也由此進關。潘家口,古稱盧龍寨。東漢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北征烏桓曾從此出寨。潘家口新關建於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派有重兵駐守。灤河從此流進口內,兩岸危岩聳立,地勢非常險要。

美景

喜峰口水下長城長城
潘家口水庫庫容29.3億立方米,水面67平方公里,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泛舟水上,山影倒映,雲水相交,水下長城牆體隱約可見。船行青山峰頂,魚戲白雲深處。放眼望去,兩岸青山峰巒疊翠,長城由水中向山上延伸,沿山脊蜿蜒而上。城牆形態多變,十餘座長城敵樓逶迤相望,傲視蒼穹。棄舟而上,可至敵樓高處,歷史滄桑,眼前美景,令人浮想聯翩。放舟西行,溯流而上,可直達承德。萬頃碧波倒映長城,兩岸奇景比比皆是。遊人穿行於“百里畫廊”,可體驗長江三峽之奇,南國灕江之美,雄偉的長城和水上風光使遊人流連忘返。

湖區內碧波萬頃,波光粼粼。兩岸峰巒疊嶂,蒼翠欲滴。人在白雲生處走,船向青山頂上行,堪稱北國三峽,塞上灕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