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民歌

商洛民歌

商洛民歌是商洛人民千百年繁衍,生存過程中的親密伴侶。她品種齊全:民歌,小調(一般小調,經弦小調、漁鼓小調花鼓小調)、勞作歌曲,風俗歌曲和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革令時期的新民歌等一應俱全。內容廣泛:涉及到各階級和各階層的各個生活層面:愛情的、勞作的、祭祀的、訴苦的、勸善的、喜慶的等。特別是乾隆三十七八年後,湖南、湖北、河南、四川及兩廣移民相繼流入商洛,並將他們的民間歌曲與商洛本土的民歌融合。因此,商洛民歌音樂風格千姿百態且量大面廣。 作為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從全國的研究表明,中國民間歌曲的產生和傳唱從何年代開始,均無定論。商洛民歌也很難考查出其準確的產生年代。但據一九七七年文物部門在商縣(現商洛市商州區)紫荊出土的“泥質紅陶哨”(仰韶文化遺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時期,商洛的勞動人民就創造了能發單音的簡單樂器。史學家結論:人聲抒發情感應早於樂器製造。

基本內容

商洛民歌商洛民歌

民歌是生活的反映,是社會歷史的紀錄,是由千千萬萬勞動人民集體創造的一部反映自己生活的史詩。人民創造了民歌,民歌又伴隨著歷史,成為勞動人民振奮精神,鼓舞勞動,抒發情感,啟迪才智的工具。
商洛民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反映勞動人民在封建社會中受壓迫的生活狀況的。流行在柞水縣的《賣佃工》和《窮人記》,深刻表現了勞動人民無休止的勞動換來的卻是維持不了生計的窮困生活。
情歌在商洛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她反映了勞動人民渴望愛情,追求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如流行在商南縣的《這山望見那山高》,鎮安縣的《郎在對面喊山歌》、《犀牛望月姐望郎》等,高尚真摯,純潔樸素。
民歌伴隨著勞動,勞動伴隨著民歌。流行在商州的《三起頭》、《老號子》(均為打夯號子)和商洛各地的“陽鑼鼓”都是伴隨著田間勞動而唱出的鼓動歌曲。
商洛民歌不僅傾訴了勞動人民的苦難和不幸,同時也記載了勞動——收穫的喜悅。《閃扁擔》、《打櫻桃》、《倒插楊柳也生根》等均從不同側面表現了他們對勞動的熱愛和歡慶。
1930年起,中國共產黨人李先念徐海東程子華等率紅二十五軍在商洛建立革命政權,發動人民向國民黨反動統治進行鬥爭。這一時期在人民中自發創作、傳唱了《李先念來商洛》、《徐海東》、《腦腦就是程子華》等數十首新民歌。

基本特徵

一、曲目數量大: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音樂家協會和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八五藝術科學國家重點項目”啟動後,商洛的新音樂工作者奮起向應,積極參與。他們頂風冒雪,不分寒暑,帶著“磚頭塊”收錄機,工作在山頂村頭和村民家中,對商洛民歌進行積極挖掘和錄音。止一九八一年,商洛市共採錄本土民歌九百餘首。數十年來,另有愛好者自費收錄商洛民歌“遺露”。他後的勞動也成果纍纍,初步計算為三百餘首。兩者相加,商洛民歌已知名者多達一千二百餘首。
二、風格多樣:商洛民歌的音樂風格,既有陝南秀麗、清純、雋永、委婉動聽的一面,也有寬廣、平直、粗曠、豪放的一方;既有足能體現本土風格的歌種,也有集川、鄂、粵、陝為一爐的音調。千姿百態,多彩絢麗。一九九四年八月,經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由國家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中國音樂家協會主辦,中國ISBN中心出版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陝西省卷》共收入各種類商洛民間歌曲六十一首——《三起頭》、《老號子》、《採花號子》、《這山望見那山高》、《麼姑回娘家》、《郎在高山唱》、《蘭草花》、《打仙桃》、《鑼鼓草》、《望郎來》、《烏龜結案》、《女想娘》(2首)、《小懷胎》、《十二辰》(3首)、《五更月》、《黑五更》、《燒香》、《下罷場來把腳挪》、《姐兒今年一十三》、《哥接妹》(2首)、《小小船兒撐下河》、《安五方》、《還陽》(孝歌)等,首首精彩,曲曲好聽。她既是一部包羅商洛萬象的民族民間交響曲,更是一副風情萬種的東秦嶺民俗畫。壯闊波瀾,蘊藏深厚。
三、品種齊全:商洛民歌中,既有山野歌曲,也有房中小調;既有風格多樣的風俗小調,也有勞作的號子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人李先念、徐海東、程子華率紅二十五軍轉占商洛領導人民建立革命政權期間,商洛人民民眾自發編創、流傳的《李先念來商洛》、《徐海東》、《腦腦就是程子華》、《婦女放哨歌》等,更反映了人民對革命,對新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四、音樂特徵:商洛民歌曲調中,既有能代表中華民族音樂特徵的宮、商、角、征、羽五聲調式,也有汲取了西域音樂文化的七聲調式,更有特殊的陝西變體調式。音樂結構既有“分節歌”、“四句頭”,也有多段體和散體樂段。豐富多樣,很富研究價值。

相關器具及製品

一、商洛民歌中的“山歌”、“一般小調”和“號子”基本不用樂器伴奏。
二、“花鼓小調”中部分曲目在“草台”演唱中所用樂器為:板鼓、鐃 、大鑼、小鑼等。很少使用弦索。
三、“漁鼓小調”的伴奏樂器:漁鼓筒子、簡板、單片釵等。
四、“風俗小調”中的孝歌所用樂器:暴鼓或改良鼓、蒙皮鼓、大鑼、小鑼、鐃 等。現代孝歌演唱加入了部分民族樂器。
五、商洛民歌流行為口傳身授。一九七九年國家文化部《藝術科學國家重點研究項目文藝集成志書》工作全面展開之後,各種油印、複寫本相繼產生。這些曲簿雖離國家文化部、中國音樂家協會的編輯規範距離較遠,但為商洛民歌的進一步流傳和新音樂工作者的研究創作和借鑑起到了積極作用。

歷史淵源

商洛民歌是商洛人民千百年繁衍,生存過程中的親密伴侶。她品種齊全:民歌,小調(一般小調,經弦小調、漁鼓小調 花鼓小調)、勞作歌曲,風俗歌曲和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革令時期的新民歌等一應俱全。內容廣泛:涉及到各階級和各階層的各個生活層面:愛情的、勞作的、祭祀的、訴苦的、勸善的、喜慶的等。特別是乾隆三十七八年後,湖南、湖北、河南、四川及兩廣移民相繼流入商洛,並將他們的民間歌曲與商洛本土的民歌融合。因此,商洛民歌音樂風格千姿百態且量大面廣。
作為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從全國的研究表明,中國民間歌曲的產生和傳唱從何年代開始,均無定論。商洛民歌也很難考查出其準確的產生年代。但據一九七七年文物部門在商縣(現商洛市商州區)紫荊出土的“泥質紅陶哨”(仰韶文化遺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時期,商洛的勞動人民就創造了能發單音的簡單樂器。史學家結論:人聲抒發情感應早於樂器製造。

區域及其地理環境

商洛是秦楚大道,又是革命老區,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有秦之雄,有楚之秀。青山綠水,奇花異草,名勝名跡,土特名產,其秀其韻引人入勝。 商州,位於陝西省東南部的秦嶺東段南麓,地跨黃河、長江流域。境內群山起伏,溝壑縱橫,氣候適宜,資源豐厚,山川秀麗,風景醉人,是陝南的一方“風水地”。
商洛曾是戰國時期商鞅的封地,李自成屯兵養馬、休養生息之處。三秦要塞武關,天下聞名。武周大雲寺全國獨一無二。洛南猿人遺址、商州東龍山夏代遺址,為全國考古新發現。明代修建的東龍山雙塔與“龍山曉日”交相輝映。聞名省內外的清代“船幫會館”建築雕刻精美絕倫,其人物造型、楹聯,至今無人破譯。李自成屯兵養馬的“闖王寨”依稀可見當年盛況。丹鳳境內的“商鞅封邑”遺址尚存。“四皓”古陵曾是文官下轎、武將下馬肅然恭拜之地。
商洛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氣候帶,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獨特的山、洞、水自然風光。鮮明的喀斯特地貌特徵,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形成了發育完美以柞水為主的洛南、山陽溶洞群。這裡鍾乳林立、千姿百態,被譽為“北國奇觀、西北一絕”;牛背梁國家級羚牛自然保護區是休閒度假的理想去處;新近開發的山陽月亮洞迂迴百折,恍如地下迷宮。建設中的山陽天竺山森林公園,地處秦嶺深處,奇峰幽谷,飛瀑清潭;商州市仙娥湖,水天一色,碧波萬頃;靜泉山八景美不勝收;丹江漂流驚險刺激,為西北首漂。商洛山靈水秀、民風淳樸,旅遊正掀開其神秘的面紗。
全市人口以漢族為主,尚有回、壯等少數民族散居全市各地。以境內的商山洛水而得名。位於陝西省東南部,與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轄1區6縣,240萬人。歷史傳承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民眾文化活動頻繁。流傳最廣泛、影響最深遠的是商洛民歌。

傳承譜系

商洛民歌源於東秦嶺的商洛市全境並與四川湖南湖北和兩广部分民歌互相滲透,傳承關係十分複雜,未形成系統的傳承脈胳。多以相互影響為主,少有一脈相承。我們僅將本市在當地比較有名氣的歌手羅列如下 :
1、李黑娃,男,(1920-1993),商南縣白玉鄉人。以傳唱“姐兒歌”而聞名商南和其周邊地區。其代表曲目《這山望見那山高》在省內外流行。並編入中國ISBN中心1994年出版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陝西省卷》。
2、孟盛余,男,(1921-1985),能熟練傳唱商洛民歌數十首,以《王婆罵雞》最為流傳。
3-4、儲茂珍,女(1926- ),鎮安縣雲鎮人,其與王桂香(1925- )以傳唱小調最多而出名,在當地影響很大。她們傳唱的《嘆四季》、《撒花調》、《賣櫻桃》已編入中國ISBN中心1994年出版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陝西省卷》。一九八五年商洛地區文化局舉辦的“商洛民間音樂”調演,她們雙雙獲獎。
5、馬聚生,男,(1930- ),回族,鎮安縣西口人。商洛的“絲弦小調”僅此一人傳唱。馬聚生經常背著他的三弦在當地和自家門口為民眾演唱絲弦,被當地民眾譽為“山裡的劇團”。
6、席雷地,男,(1929- ),山陽縣中村人。以傳唱《蘭草調》系列“調子”民歌而聞名。其傳唱的《老蘭草》、《蘭草調》已編入國家文化部“藝術科學國家重點研究項目”《中國民間歌集成陝西省卷》。
7、鄧岐山,男,(1930- ),柞水縣城關人,當地頗具名氣的民歌傳唱人。其傳唱的民歌多為一人男女串唱,如《回娘家》、《賣扁食》、《十月懷胎》等。
8、劉文軍,男,(1937- ),其傳唱的商洛民歌多為“苦訴”民歌。如《拉壯丁》、《出壯丁》、《當兵苦》等。
9-11、蘭玉樓蘭有樓蘭天樓壯族柞水縣蘭家灣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由廣西移居柞水。其傳唱的《大四季》、《單身漢子》等風格已本地化。
12-14、賴步堂賴步正賴秀髮,男,商州北寬坪人,賴氏三人搭檔在當地為民眾“白事”演唱“孝歌”和“孝歌號子”。
15、陳振義,男,(1940- ),洛南縣人,是當地傳唱民歌數量最大,類別最全的民歌歌手,山歌小調一應俱全。如《到底誰望誰》、《十愛姐》、《清早把門開》等。
16、雷智財,男,(1935- ),洛南縣麻坪人,其傳唱的商洛民歌《採花號子》已編入國家文化部“藝術科學國家重點研究項目”《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陝西省卷》。
17-19、劉全興畢古成李元哲,男,丹鳳縣人,三人均為花鼓小調傳承人。解放後政府把其安排到商洛地區劇團工作。他們提供表演的花鼓草台小戲《夫妻觀燈》、《兩樓會》、《回河南》等均被搬上舞台。

主要價值

商洛民歌,構詞風趣幽默,鏇律婉轉優美,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對於豐富民族音樂寶庫,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商洛民歌世代相承,源遠流長。是歷史的活化石。有的民歌,其源可以追溯到《詩經》。秦始皇時,四位博士官隱居商山,史稱“商山四皓”,他們的《采芝歌》“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燁燁紫芝,可以療飢”已經傳唱了了兩千多年。北宋文學家王禹偁貶官商州,作山歌《畲田詞》,有5首選入《宋詩全集》,“畲田”習俗今天仍有流行,其名改作“做神福”,實為民歌賽台。清代鄉土詩人王時敘,著有《商州山歌》專集,全面記述了商洛的山水風光和民俗風情。明末清初,廣東移民遷商洛,稱為“客家人”,他們傳唱的《繡汗巾》,字裡行間記載著客家人北遷時的景況。
2、商洛民歌形式靈活,傳唱廣泛,具有較強的文化空間。每年春節期間,各縣城鄉都組織花燈、社火、旱船、舞獅“鬧元宵”,演唱民歌助興,時間長達十天半月。家喻戶曉的孝歌,不僅成為風俗歌曲,也是宗教和儀式歌曲。除洛南縣外,其他6縣區的廣大農村,但凡老人去世,都要舉行唱孝歌,少則一夜,多達三五夜,聚集親友,“以歌唱哀亡者”。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民歌已成為各旅遊景點不可或缺的文化項目。商南縣金絲峽,將民歌與流行歌曲同時向遊客演唱,遊客多欣賞當地民歌。
3、商洛民歌內涵豐富,生活氣息濃郁,為文學藝術創作提供了源泉。以賈平凹為骨幹的“商洛作家群”,其很多作品,都以民歌民俗中汲取營養。已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商洛花鼓戲,更是吸收商洛民歌中的小調、孝歌而成長壯大的。其最初在中南海懷仁堂向國家領袖匯報演出的《夫妻觀燈》,則是由民歌劇改編的。商南縣劇團編演的民歌劇《桃花運》、《爺孫趕驢》先後在省地會演中獲獎。業餘作者吳全喜,根據賈平凹小說《雞窩窪人家》改編的山歌劇,在全國首屆農村戲劇調演中獲獎。

瀕危狀況

商洛民歌面臨著後繼乏人、自生自滅、不斷萎縮的狀況,甚至存在“自然消亡”的危險,其主要原因是:
1、生產方式的變化,傳承空間縮小。民歌是長期農耕時代的產物,民歌中的山歌、號子有領唱、對唱和合唱,要在群體勞動中,經多人合作方有意義。而今土地承包到戶,群體勞動機會很少,多數青年外出經商打工,分散各地,他們告別小農生產方式,也告別了山歌號子。各地會唱山歌的人日益減少,多聲部合唱的《塘匠號子》基本無人會唱。
2、現代文明的衝擊,改變審美方式。隨著廣播、電視等現代科技信息手段的普及,文化娛樂活動進入多元化,流行歌曲不絕於耳,逐漸取代了山歌小調。加之商品經濟的競爭和生活節奏的加快,農村的空餘時間相對減少,很多人不願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組織和欣賞傳統文藝活動,而是圖方便、圖省力,在家欣賞現成的文化娛樂節目。
3、傳統精神的式微,失去應有地位。長期以來,人們對民歌的作用認識不夠,重視不夠,沒有專題研究,沒有正面弘揚,導致許多人認為民歌土氣,是“四舊”。在“文革”動亂時間,曾禁止各地唱孝歌,導致喪葬無人守靈的尷尬。受此影響,現在年青人中缺少“歌師”,孝歌沒人捧場,只好改作放哀樂和打麻將,失去傳統韻味。

保護計畫

1、市上每年撥專項經費6萬元,縣(區)配套1萬元,用於民歌收集整理、改造利用以及老藝人保護工作。
2、近兩年來,市委、市政府每年投入10萬元舉辦全市商洛民歌大賽,以提高商洛民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3、近年來,商洛市各縣區累計投入30餘萬元,蒐集整理出版了一批商洛民歌書籍和專輯。
一、主要保護內容
商洛原生態民歌的收集整理,商洛民歌的理論研究,傳承人的培養保護,商洛民歌的普及推介。
二、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建立組織機構。建立了商洛民歌及民間藝術保護聯席會議制度,由市文化局分管副局長任召集人,市群藝館負責人任組長,縣(區)文化局長任副組長,縣(區)文化館長任縣(區)民間藝術保護工作辦公室主任。
2、市委、市政府於2005年、2006年連續兩年舉辦了商洛市民歌大賽,以加強對原生態民歌的傳承和加工改造、利用。
3、分別於2001年、2003年、2006年舉辦了商洛民歌研討會。
4、市文化部門組織編印《商洛歌謠集成》、《商洛民間歌曲選編》;各縣(區)先後印製出版了《山陽情歌》、《孝歌》、《柞水民歌》、《商南民歌》、《鎮安花鼓歌》、《柞水漁鼓》民歌專集和電視專題片集。《商洛民歌精選》一書目前正在加緊編輯,年底將正式出版。
5、市文化局正在策劃與商洛電視台聯合錄製商洛民歌專題電視片。
三、十年保護目標
全面收集整理商洛民歌史料,加強對商洛民歌的全面系統研究,建立起商洛民歌的有效保護機制,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形成較為完善的利用和保護體系,讓商洛民歌走向全國,甚至世界。
四、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6年 全面系統記錄有特點老藝人的歷史資料;建立完整有序的文字、圖片音像、曲譜資料。
2007年 舉辦商洛民歌研討會及商洛民歌傳承人培訓班,有效提高研究水平和演唱技藝。
2008年 舉辦商洛民歌大賽,編輯出版相關研究專集,選送年輕藝人學習進修,全面加強商洛民歌的理論研究和普及推廣工作,培養後繼人才。
2009年 舉辦各類培訓活動,建立傳承人保護機制,力爭將商洛民歌納入到中、國小校的音樂課堂、業餘文藝演出團隊;進一步提升商洛民歌的推廣普及水平和社會影響力。
2010年 建立商洛市文化藝術大廈,加強縣(區)、鄉鎮民歌演唱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商洛民歌的發掘、保護和利用創造較好社會環境。
五、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建立具有完整歷史史料和老藝人傳承人的錄像、曲譜記錄;全面加強商洛民歌的收集整理、理論研究和普及推廣工作;建立起對商洛民歌傳承人的有效保護機制;培養一大批理論研究、創作和演唱專業人員;利用春節、端午節,組織社火、花燈、劃龍船等節俗文化活動;大力發展民眾文藝團體,努力將民歌民舞普及到社區,集鎮和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民間歌手、歌師造冊登記,為他們傳歌授徒提供方便;市、縣政府或文化部門,每年舉行一次民歌演唱大賽,獎勵先進,鼓勵創新;加強商洛民歌保護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商洛市文化藝術中心,為商洛民歌的發掘利用提供設施保障。
六、建立機制
制定《商洛民歌傳承保護措施綱要》,成立相關組織機構,並由市、縣(區)政府牽頭、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及市、縣(區)文化館(群藝館)組織實施。
七、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洛民歌資料普查收集、整理30萬元;商洛民歌專集、影像專輯及理論研究專著等系列專著、專輯出版40萬元;傳承人培訓、培養、補貼費40萬元;每年組織開展各類商洛民歌演唱活動20萬元,以5年計100萬元;開展商洛民歌專題研究活動5年需30萬元;在擬建的市文化藝術中心建立商洛民歌研究、演出、培訓基地,並配備相關設備90萬元。總計350萬元。

視頻欣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