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華

程子華

程子華(1905-1991),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我軍卓越的指揮員和政治工作者、我國經濟戰線傑出的領導者。程子華同志1950年7月至1954年7月任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幹部學校(現北京工商大學最早前身之一)校長。

基本信息

生平

(圖)程子華程子華
無產階級革命家、原全國政協副主席程子華(1905年—1991年),程子華同志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我軍卓越的指揮員和政治工作者、我國經濟戰線傑出的領導者;他1925年參加革命,在將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歷盡千難萬險,始終以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站在鬥爭的最前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程子華同志1905年出生於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的一個貧民家庭。他青少年時代即立志報國。1922年考入太原國民師範,他多次參加了反對軍閥統治的愛國學潮;在鬥爭中,他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於192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當時國內的革命形勢風起雲湧,他決心投筆從戎。
參加革命
(圖)《程子華回憶錄》《程子華回憶錄》

1926年12月他受黨組織派遣,考取了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從此走上了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鬥爭的戎馬生涯。
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以後,程子華同志積極參加了討伐叛軍夏斗寅的戰鬥。此後,他幾經周折來到廣州,於1927年12月參加了廣州起義。起義軍退出廣州以後,他參加了保衛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的鬥爭。1929年後,他到國民黨軍隊岳維峻部做兵運工作,成功地發動了大冶兵暴,壯大了鄂東南革命根據地的力量。1931年4月,他到中央蘇區工作,歷任紅35軍307團團長、獨立三師師長、紅五軍四十師師長、四十一師師長兼政委、十四師師長、二十二師師長、粵贛軍區代參謀長等職,參加了第二到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在反圍剿鬥爭中,他運用毛澤東同志的戰略戰術,深入發動民眾,誘敵深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1934年1月在第二次中華蘇維埃代表大會上,被授予二等紅星獎章。
1934年6月,中央決定派程子華同志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工作。行前周恩來同志親自談話,分析了形勢,部署了任務。到達鄂豫皖以後,他任紅25軍軍長,於1934年11月和中共鄂豫皖省委及紅25軍的其他領導同志一起率領紅25軍實行戰略轉移,開始了長征。在和中央失去聯繫的情況下,戰勝了敵軍的圍追堵截,1935年初到達陝南,開闢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後擔任鄂豫陝省委代理書記、紅25軍政委。1935年7月,紅25軍西出甘肅,鉗制敵軍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北上。1935年9月,紅25軍到達陝北,與劉志丹同志領導的陝北紅軍會合,合編為紅十五軍團,程子華任軍團政委。他參與指揮了勞山戰役、榆林橋戰鬥,鞏固、擴大了陝北革命根據地。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陝北後,紅十五軍團在中央的領導下,配合紅一軍團南北夾擊敵人,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偉大勝利。瓦窯堡會議以後,為了打通抗日路線,鞏固、擴大蘇區和紅軍,根據中央的部署,1936年2月,紅軍開始東征。他和徐海東同志一起率領紅十五軍團參加了東征戰役。為了迎接二、四方面軍,實現三大紅軍主力會合,中央決定西征甘肅、寧夏。1936年5月,紅十五軍團與紅一軍團分兩路西進。進軍途中,重創了馬鴻逵的反動武裝,同時注意民族政策,發動回民民眾組織了抗日的武裝。紅軍3大主力會師後,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山城堡戰役的勝利。
抗日前線
西安事變以後,黨中央為了建立和擴大抗日統一戰線,派程子華同志到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工作,任黨團書記兼人民武裝部長、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員。他積極發動民眾,擴大抗日武裝,同閻錫山的反共政策進行了有理有利的鬥爭。1939年1月,他深入敵後到冀中軍區工作,任冀中軍區政委,後兼冀中區黨委書記。在極艱苦的情況下,他和呂正操同志領導了軍隊的整頓工作;發動民眾,組織
民眾,武裝民眾,堅持了平原游擊戰爭,領導冀中軍民粉碎了日寇的“五一”大掃蕩,鞏固了冀
(圖)程子華程子華
中抗日根據地。他總結了在平原地區建設根據地和進行游擊戰爭的經驗,編寫了《冀中平原上的民兵鬥爭》,倡導了地道戰。1943年8月,他任晉察冀中央分局副書記兼軍區副政委,後代理分局書記、代理軍區司令員和政委,領導粉碎了日寇對晉察冀的3個月大掃蕩,堅持和擴大了敵後武裝鬥爭,衝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促進了邊區經濟的發展,鞏固、擴大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發動內戰。1945年10月,程子華同志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冀察熱遼中央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他根據黨中央解放全國的戰略部署,領導創建了冀察熱遼根據地,在1947—1948年的秋、冬、夏季攻勢中,消滅了華北敵軍大量的有生力量,指揮了隆化戰役,解放了熱河全省,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配合楊、羅、耿兵團,切斷了華北與東北的敵軍聯繫。1948年9月,參加了遼瀋戰役,組織指揮了著名的塔山阻擊戰,成功地阻擊了敵人從葫蘆島和錦西增援錦州的部隊,對我軍取得錦州戰役的勝利,確保對東北敵軍形成關門打狗之勢,起了重要作用。1948年10月,他任東北軍區第二兵團司令員。11月初,奉命先遣入關,協同兄弟部隊,重創了敵軍的主力,對北平形成了包圍態勢。北平解放後,任北平警備司令員兼政委。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出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程子華同志任第四野戰軍十三兵團司令員,率部南下,先後解放了安陽、新鄉、襄樊、沙市、宜昌等地。勝利渡江後,參加了衡寶戰役,配合兄弟部隊解放了湖南全境。
建國以後
1949年末,中央任命程子華同志為山西省委書記、省政府主席、省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他從此結束了長達22年的戎馬生涯,投身到新中國的建設事業。
在山西工作期間,程子華同志重點抓了人民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工作,並把軍隊的協同作戰和思想政治工作經驗運用到各部門的工作中去。1950年10月以後,他調任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副主任、主任、黨組書記,領導了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的創建,提出並經中央批准在全國推廣了對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3種形式和對農村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3種形式,完成了對手工業和農村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任國務院財貿辦公室副主任。1958年任商業部長、黨組書記,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幹部學校(北京工商大學最早前身之一)校長(1950.7-1954.7)。1960年任國家建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61年任國家計委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在國家計委工作期間,正值國民經濟困難時期,他認真貫徹中央關於“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有效地縮短了基本建設戰線,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1964年後任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兼西南三線建委常務副主任。他根據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建設要快,但不要潦草”的指示,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統一規劃,綜合平衡,突出重點,精心組織,發動各部門通力合作,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艱苦創業,建設了一批以攀枝花鋼鐵基地為重點的廠礦和軍工企業。

的

文化大革命期間,程子華同志因受林彪、“四人幫”的迫害,被錯誤地長期關押,身心受到了嚴重損害。在關押期間,他立場堅定,毫不動搖,與林彪、“四人幫”一夥進行了頑強地鬥爭。在獄中,他以堅強的毅力,認真學習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在雙手嚴重殘疾、生活難以自理、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寫出了長達萬言的《關於西南三線建設的情況總結》。這是一份珍貴史料,周恩來同志曾給予高度評價。1975年以後,他到中央黨校讀書班學習,結合我國經濟建設的實際,寫出了《我對〈資本論〉第二卷關於再生產理論的認識》
晚年雄心
1978年3月,程子華同志任民政部部長、黨組書記。他不顧年老體殘,夜以繼日地工作,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組建了民政部,使全國的民政工作走上了正軌,出現了新的局面。他非常重視、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堅決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制定的路線、
是
方針和政策,帶領廣大民政幹部撥亂反正,肅清林彪、“四人幫”的流毒,對民政系統和民政工作進行了全面整頓。他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平反了大量的冤假錯案。他非常重視民主政治建設,主持了《選舉法》的修改工作,親自帶隊深入基層進行選舉試點,並組織領導了文化大革命以後的第一次全國縣、鄉選舉。為了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後面貌,他率先推動了扶貧工作。他關心人民民眾的疾苦,關心殘疾人事業,經常深入災區和貧困地區察看災情、訪貧問苦,親自批閱和接待了大量的人民民眾來信來訪。
程子華同志在全國政協和中央顧問委員會工作期間,繼續完成了中央交辦的大量重要工作。他籌建了黃埔同學會,參與了三峽建設調研工作,關心體育事業。
他堅決擁護黨的十三大所確立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堅決擁護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政治上始終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在他生命彌留之際,還十分關心國家制定的十年規劃、“八五”計畫,關心祖國統一大業。
程子華同志是中共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八屆和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在黨的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常委。
1991年3月30日22時11分,程子華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北京逝世,終年86歲。

紀念館
198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聯合下發了(廳字【1985】139號)《關於修建遼瀋戰役紀念館的批覆》,同意在錦州修建遼瀋戰役紀念館(新館)。

是

1986年4月8日,中共中央組織部、解放軍總政治部發出《關於遼瀋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組任字【1986】36號)。任命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程子華為遼瀋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委員。程子華同志先後參加了遼瀋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召開的第二次和第四次會議,研究討論了建館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審議通過了遼瀋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的各項議程和決定,和中顧委常委、遼瀋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主任伍修權,及建館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一起解決了遼瀋戰役紀念館新館建設過程中陸續出現的諸多難題。為遼瀋戰役紀念館新館的順利建成做出了重要貢獻。
的

1988年10月31日,上午9時28分,遼瀋戰役紀念館新館落成典禮隆重舉行。程子華同志出席了典禮儀式,並做了重要講話。程子華同志還參加了1992年10月出版的《遼瀋決戰》(續)的編審工作

個人履歷

1905年6月生,山西運城人。曾用名程世傑
192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參加革命工作,中等師範學校肄業。
1922年在山西太原省立國民師範學校求學,參加革命活動。

-

1926年12月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後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團戰士。大革命失敗後,
1927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1929年後到國民黨軍岳維峻部做黨的秘密工作。
1929年底領導湖北大冶兵暴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五縱隊二支隊隊長。
1931年4月起任紅三十五軍二○七團團長,紅軍獨立三師七團團長、獨立三師師長,四十師師長,四十一師師長、政治委員,十四師師長,二十二師師長。曾入紅軍大學高幹隊學習,後任粵贛軍區代參謀長。
1934年起任紅二十五軍軍長。參加了長征。
1935年9月起任中共鄂豫陝省委代書記、紅二十五軍政治委員。
1935年9月至1937年8月任紅十五軍團政治委員。
1935年11月至1936年12月任中華蘇維埃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9月起任山西第二戰區戰地總動員委員會黨團書記兼人民武裝部部長、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員、北方分局委員、北方分局宣傳部部長。
1939年1月起任冀中軍區政治委員,後兼任冀中區黨委書記。
1943年8月起任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副書記、晉察冀軍區副政治委員。
1943年起任晉察冀分局代書記,晉察冀軍區代司令員、代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10月起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中共冀熱遼中央分局書記,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
1947年起任冀察熱遼前線指揮所司令員,曾兼任前線指揮所政治委員。
1948年6月至1949年3月任中共中央軍委東北分會委員。
是

1948年10月至1949年3月任東北野戰軍第二兵團司令員、兵團黨委書記。北平解放後,任北平警備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9年3月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十三兵團司令員、兵團黨委書記,5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
1949年8月至1950年9月任中共山西省委書記,其間:曾兼任山西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
1949年8月至1951年2月任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席。
1950年11月至1952年10月任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幹部學校(現北京工商大學最早前身之一)校長(1950.7-1954.7)。
1952年10月至1956年10月任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代主任、黨組書記兼總社幹部學校校長(至1957年4月)。
1954年9月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預算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56年至1961年12月任國務院財貿辦公室副主任。1958年9月至1960年2月任商業部部長、黨組書記(1958年11月起)。1960年2月至1961年1月任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第一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60年8月起)。
1961年1月至1965年2月任國家計畫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61年2月起)、國家計委領導小組成員(1963年2月起)。
1965年2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
1965年3月至1966年11月任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1966年至1972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關押。
1972年至1975年解除關押後又受迫害。
1975年至1977年在中央讀書班學習。
1978年3月至1982年3月任民政部部長、黨組書記(1978年5月起)。
1980年1月後曾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委員。
1980年4月起任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名譽主席。
是

1980年9月增選為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982年9月至1992年10月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1983年6月當選為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共十二大、十三大相繼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常委。
1991年3月30日在北京逝世。

貢獻

在山西工作期間,程子華同志重點抓了人民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工作,並把軍隊的協同作戰和思想政治工作經驗運用到各部門的工作中去。

程子華在中央擔任的第一個職務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主任,當時手工業正面臨如何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程子華與一些錯誤主張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上任之初,他就從理論上著手解決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程子華組織全國合作總社局以上幹部學習了《資本論》的有關章節和列寧的《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學習中,大家明白了工業發展的一般過程,即從農業當中分離出來以後是作坊,然後是行會,再就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工場手工業,繼而發展成為機械化、半機械化的大工業。聯繫中國的實際,程子華等人認為,作坊這個階段,就是我們的生產小組;行會這個階段,類似我們的供銷合作社;資本主義性質的工場手工業,“我們就把它作為手工業生產合作社”。這樣,一步步由低級到高級逐步過渡。

在合作社組織蓬勃發展之際,程子華和合作總社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基層社的組織形式問題。1949年1月的華北供銷合作會議和1950年7月的全國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屆代表會議,根據劉少奇“供銷社要大”的指示,提出了農村以集鎮為中心建社的原則,但是認識很不一致。高崗和東北的一些幹部極力堅持以村為單位建社。帶著這個問題,1951年3月,程子華下到華東、華中作調查。經過調查,程子華心中有了底。4月中旬,他和薄一波聯名給劉少奇並中央寫了《關於農村和城市基層合作社改變組織形式問題的報告》,肯定了農村基層社應以集鎮或較大村莊為中心建社的原則,明確了城市消費社應以居民區建社為主的3種形式。報告得到劉少奇和中央的肯定,5月初,中央將報告批轉給各級黨委作為城鄉建社整社的依據。由於中央領導的重視,加上程子華等合作社領導的努力工作,合作社的各項工作開展得非常順利。

程子華到國家計委工作的時間是1961年。當時,國家計委主任、黨組書記是李富春,他任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60年代初,正值國民經濟困難時期,程子華是受命於危難之際。程子華參加領導縮短國家基本建設戰線的任務。工農業生產,包括消費商品生產和基本建設的計畫,要根據物質的多少,量力安排。物質的多少是由勞動力決定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人民幣是造幣廠印出來的,要多少有多少。如果按人民幣多少作計畫,超過物質供給可能,就會造成工農業生產的高指標,拉長基本建設戰線。他在實際工作中得出的經驗之談,具有深遠的理論價值。

程子華直接參與了解決香港人民吃水困難的問題。1962年夏,他親自到兩湖、兩廣,就這個問題進行廣泛調研。到廣州後,正逢周恩來出國訪問回國後在廣州作短暫休息。周恩來了解到香港人民吃水困難,便找到陶鑄和程子華研究解決。他們三個人不謀而合,都主張把東江水經過幾級提級開發,越過高山,送水到香港。回到北京後,程子華向李富春作了匯報,將此事列入了國家計畫,從而解決了香港人民吃水困難的問題。

為西南三線的建設,程子華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名字生根於西南地區人民心中就是始於此時。中央成立了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中共西南局第一書記李井泉兼主任,程子華任常務副主任。西南三線建設的重點是攀枝花鋼鐵廠的建設,從廠址的選定到工廠的投產,程子華親歷親為。僅過了1年,攀枝花工程就完成了準備工作。1966年開工,1970年煉出了鐵,1972年軋出了鋼坯,1974年就出了鋼材。

1966年,程子華剛過花甲之年,老當益壯的他仍在繼續為黨的事業忘我工作。然而在“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受到迫害的程子華被迫離開了領導崗位。程子華由專政機關關了4年多,在軍隊農場勞動改造近一年。在逆境中,他仍很樂觀,他知道烏雲總會有散去的一天,被關押期間,程子華閱讀了大量書籍,包括《資本論》 、列寧的《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等。通過讀書,充實自己,打發無聊的時光。在閱讀之餘,程子華憑著記憶,寫出《關於西南三線建設報告》。這個報告融入了大量的經濟理論觀點,並與建設的實踐完美結合了起來。從專政機關出來後,他將報告呈送毛澤東和周恩來各一份,周恩來看後認為寫得不錯。 

回憶紅軍東征

(圖)程子華程子華

紅軍在1936年的東征戰役,是中共中央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陝北後,決定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和民族抗戰的出發點放在西北後的一次重大軍事行動,也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後期的一次重要戰役。東征的特點之一,在於它是首次勝利地執行黨的新的政治路線的軍事行動。通過東征,擴大了黨和紅軍在全國的政治影響,壯大了紅軍隊伍,鞏固擴大了陝北蘇區。東征為在全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開創抗日戰爭的新局面準備了條件。從當時和現在來看,東征在中國革命史和紅軍武裝鬥爭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下面僅就我個人記憶以及接觸到的一些文獻資料,談一點東征戰役中有關統戰方面的情況。1935年12月,當瓦窯堡會議通過了《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和《關於軍事戰略的決議》之後(即東征戰役的準備階段),黨中央就通過各種渠道,開展了爭取張(學良)、楊(虎城)的民族統一戰線的工作。先後同東北軍、西北軍達成了“各守原防,互不侵犯,互派代表,建立密切聯繫”的原則協定,解除了紅軍渡河東征的後顧之憂。紅軍渡河之後,黨中央又先後派李克農同志、周恩來同志同張學良進行洛川會談和延安會談,並根據張學良將軍的提議,把“反蔣抗日”的方針改為“逼蔣抗日”。這一重大策略的轉變,不僅贏得了以張、楊為首的東北軍、西北軍廣大官兵的擁護,對促使張、楊走上聯共抗日的道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同時也得到了各界愛國人士和地方實力派的廣泛支持。……
作為抗日戰爭的前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序幕,紅軍東征將以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和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載人中華民族的革命史冊。本文來源:《紅軍東征》;本文作者: 程子華

紀念書籍

(圖)程子華程子華

紀念程子華》一書是為了紀念我黨偉大的軍事革命家程子華所出的悼文集,裡面匯集了一大批革命老前輩以及程老的親友們為他所寫的悼文,由這含著淚水的字字句句,我們也了解了程老輝煌的一生。讓我們永遠地記取這個名字吧!讓我們永遠地記取他的精神吧! 程子華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輝的一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一生。12年前,在很多老同志的倡導和熱情關懷下,於程子華同志逝世兩周年之際,編輯出版了《紀念程子華》一書。以此來懷念他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做出的卓越貢獻,以及他高尚的品質和優良的作風。

紀念活動

(圖)紀念程子華誕辰100周年紀念程子華誕辰100周年

2005年6月22日,山西省委舉行紀念程子華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田成平作重要講話。省委副書記、省長張寶順主持。省委副書記薛延忠,省委常委、秘書長申聯彬,省委常委、省軍區司令員鄭傳福出席。省政協副主席薛榮哲、原省委書記李立功作了發言。程子華同志夫人張惠及子女、親屬出席座談會,並作了發言。

人物評價

程子華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輝的一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一生。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不論遇到任何艱難曲折,他始終堅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信共產主義,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他堅決服從黨的分配,黨叫他做什麼工作,他就做什麼工作,做一件愛一件,件件都能做出優異成績;

是
他功高不居,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心中只有黨和人民;他光明磊落,顧全大局,公道正派,敢講真話;他勤於學習,勇於探索,實事求是,作風嚴謹,注重調查研究、總結經驗,注意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他艱苦樸素,清正廉潔,嚴格要求和教育子女;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團結同志,愛護下級,平易近人,聯繫民眾,表現了一個共產黨人的高尚品質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道德風範,身體力行地實現了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的誓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