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馬魯丁·阿富哈尼

哲馬魯丁·阿富哈尼是19世紀中葉興起的泛伊斯蘭主義運動的主要倡導者。1866年阿富汗總督穆罕默德·阿爾贊木任命27歲的哲馬魯丁為首相。他鼓勵穆斯林學習西方國家的技術與文化,以改變伊斯蘭國家的落後狀態。

哲馬魯丁·阿富哈尼

正文

19世紀中葉興起的泛伊斯蘭主義運動的主要倡導者。生於阿富汗喀布爾以東科納爾附近的艾薩達巴德(另說生於波斯)。通曉伊斯蘭教歷史、神學、蘇非主義以及哲學、物理學、天文學、醫學等。18歲在印度學習與遊歷阿拉伯各國期間,曾目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暴行。1857年到麥加,利用朝覲的機會,在各國朝覲者中間宣傳“伊斯蘭教世界大同盟”的思想,並以來自各國的伊斯蘭教徒為會員,成立“溫母·古拉協會”(溫母·古拉為麥加古稱),創辦《溫母·古拉》雜誌。當時很多穆斯林認為,宗教必須改革。哲馬魯丁則認為宗教改革必須與社會改革相結合。
1866年阿富汗總督穆罕默德·阿爾贊木任命27歲的哲馬魯丁為首相。他開始公開號召阿富汗人民反對英國殖民者和專橫的上層分子,宣傳愛國自由的思想。不久,隨著阿爾贊木被親英分子希爾·阿里所推翻,他只得於1869年離開阿富汗,取道印度再度前往麥加朝覲。在印度期間,他仍然進行宗教、政治、學術和社會改革的宣傳。此後,相繼在埃及、土耳其、印度、美國、英國、法國、俄國、波斯繼續宣傳他的伊斯蘭教改革和社會改革思想,並先後在土耳其、波斯擔任過重要公職,但屢遭挫折。終生獨身。最後歿於伊斯坦堡。
哲馬魯丁的泛伊斯蘭主義學說主要內容有:①政治方面。主張全世界穆斯林團結起來,在奧斯曼帝國哈里發的領導下,建立一個統一的伊斯蘭教帝國,首先以埃及為主建立起伊斯蘭教國家,進而克服蘇丹和波斯,最後統一奧斯曼帝國的全部領土,使穆斯林擺脫西方殖民統治。②宗教方面。認為伊斯蘭教的信仰應成為國民教育的第一課題。他在《反駁自然主義者》一書中,主張伊斯蘭教國家應有兩個特殊的階級,即以教育別人為任務的教師階級和“命人為善、止人作惡”的宗教法官階級。他認為伊斯蘭教是“精神的同盟”。但自中世紀以來出現了不少“異端”,因此人們的思想必須進行清洗。在探討穆斯林為什麼處於貧困落後的狀態時,他唯一的答覆是《古蘭經》中的一句話:“確實安拉不改變任何民眾的情況,直到他們改變自己的情況。”③學術方面。堅持調和宗教與科學的矛盾,使伊斯蘭教通過改革而達到現代文明,從而在新的經濟文化條件下維護伊斯蘭教的尊嚴。在人與動物的區別上,他不承認人是“天之驕子”,也不同意自然主義者認為“人和動物一樣”的觀點,而說“人為萬物之靈,是世界的統治動物”。在“前定”與“自由”的爭論上,反對悲觀論者認為“現社會是最末的時光”的觀點,主張宣揚“現社會的幸福的生活”。他還鼓勵穆斯林學習西方國家的技術與文化,以改變伊斯蘭國家的落後狀態。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