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碩睿親王

和碩睿親王

和碩睿親王,清朝世襲親王。崇德元年(1636年),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被清太宗皇太極封為睿親王。多爾袞死後,被順治帝剝奪封號。乾隆時多爾袞的後人得到世襲罔替親王的許可,是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一共傳了八代十三位睿親王。此外,有五位被追封為睿親王。努爾哈赤時期,被稱為“四小貝勒”。

基本信息

世系列表

和碩睿親王和碩睿親王

睿忠親王多爾袞

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崇德元年(1636)因功晉封睿親王。謚忠,為睿忠親王,1650年去世後,先追尊為成宗義皇帝,後被順治帝追論謀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追封:睿親王多爾博

多爾博(1642~1672),多爾袞的嗣子,多爾袞同母十五弟豫通親王多鐸之第五子。順治七年(1650)襲封睿親王;八年(1651),革爵、歸宗。順治十四年(1657)封貝勒。康熙十一年(1672)卒。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追賜復封睿親王。

追封:睿親王蘇爾發

蘇爾發(1664~1701),多爾博次子,生母為庶福晉劉氏,劉伯魯之女。康熙三年五月十九日生。康熙十二年(1673)襲貝子;三十七年三月授鑲黃旗滿洲都統;三十九年(1700)革退,降鎮國公。康熙四十年四月初五日卒,年三十八。乾隆二十七年(1762)追封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追封睿親王。

追封:睿親王塞勒

塞勒(1680~1729),蘇爾髮長子。康熙十九年生。康熙三十八年八月封三等鎮國將軍;四十年七月襲輔國公;五十六年授鑲白旗滿洲都統;六十一年十月解都統任。雍正七年五月十四日卒,年五十。後人稱其為醉公。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四十三年追封睿親王。

追封:睿恪勤親王功宜布

功宜布(1714~1746),塞勒第五子。襲輔國公。乾隆十一年二月十九日卒,享年三十三歲。謚恪勤。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為信恪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追封睿親王,為睿恪勤親王。

追封:睿恪親王如松

如松(1737~1770),功宜布第三子。乾隆二年二月十六日生。乾隆十一年六月襲輔國公;二十年賞散秩大臣職銜、乾清門行走;二十二年正月署理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宗人府右宗人,二月授兵部侍郎;二十四年九月署理兵部尚書,十二月授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二十五年十月授綏遠城將軍;二十六年調補西安將軍。乾隆二十七年(1762),信愨郡王德昭卒,清高宗讓如松襲信郡王,並追封其諸先祖為信郡王。而後授予宗人府右宗正、管理宗人府銀庫和粘桿處事務。乾隆三十五年十一月初十日薨,年三十四。謚恪。乾隆四十三年(1778),追封睿親王;並追封其諸先祖為睿親王。

睿恭親王淳穎

淳穎,如松第三子。乾隆二十六年九月二十一日生。初襲輔國公。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襲睿親王。而後擔任過宗人府宗令、左總政、右總政、玉牒館副總裁、正黃旗漢軍都統、鑲紅旗滿洲都統、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總理正紅旗覺羅學、理藩院事務,授御前大臣等職。淳穎的嫡福晉富察氏為大學士、一等忠勇公傅恆之女,是孝賢純皇后的侄女;側福晉有三位。子九人。嘉慶五年(1800)十一月初七日卒,年四十。謚恭。

睿慎親王寶恩

寶恩(1777~1802),淳穎長子。嘉慶六年(1801)襲睿親王。嘉慶七年,襲爵一年半後就去世了。謚慎。

睿勤親王端恩

端恩(1777~1826),淳穎第四子。嘉慶七年(1802)襲睿親王。道光六年卒。謚勤。

睿僖親王仁壽

仁壽,是端恩的長子(一說,第六子)。嘉慶十五年三月初六日生。道光三年賞戴花翎;六年八月(1826)襲睿親王;七年擔任正白旗總族長;後擔任鑲白旗漢軍都統、正紅旗蒙古都統等職,管理過左右兩翼宗學,做過玉牒館總裁、鑲黃旗領侍衛內大臣。同治三年十月初十日卒,年五十五。謚僖。

睿愨親王德長

德長(1838~1876),仁壽第三子。同治四年(1865)襲睿親王。光緒二年卒。謚愨。

睿親王魁斌

魁斌(1864~1915),德長第四子。光緒二年(1876)襲睿親王。

睿親王中銓

中銓,魁斌子。民國四年(1915)襲睿親王。

始祖簡介

多爾袞多爾袞

睿忠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明萬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生,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大妃烏拉納喇氏出,與皇十二子阿濟格、皇十五子多鐸為同母生。天命五年,由台吉晉和碩額真。

十一年,封貝勒。天聰二年,晉固山貝勒。崇德元年四月,封和碩睿親王。三年,降郡王。六年,以功復親王。順治元年,授皇叔父攝政王。五年十一月,尊為皇父攝政王。

七年十二月初九病死於喀喇城,年三十九歲。詔追尊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明年正月,尊妃為義皇后。祔太廟。

八年二月,發多爾袞生前謀篡大位之罪,詔削爵,撤廟享,並罷孝烈武皇后諡號廟享,黜宗室,籍財產入官。乾隆四十三年復宗籍,還爵。

睿親王舊府

和碩睿親王和碩睿親王

睿親王府位於南池子東側南宮舊址。南宮在明代時為皇城東苑,占地10000平方米,是太子居住的地方。明英宗受太監王振的蠱惑,御駕親征,不想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俘虜,幸好於謙挺身而出,擁戴代宗景泰帝為皇帝,不理睬蒙古瓦剌部的要挾,蒙古瓦剌沒有辦法,只好把明英宗又放回來了。可是這裡已經有了一個皇帝,于謙就將英宗朱祁鎮以太上皇的名義囚禁在小南城重華宮裡。過了幾年,景泰帝病了,一些居心叵測的大臣趁此機會擁戴英宗復辟,反而把景泰帝送到了重華宮。沒過幾天,景泰帝就病死了。

到了清代,南宮又成為睿親王多爾袞的攝政王府。多爾袞利用了重華宮舊址,將攝政王府建造得宏偉壯麗,甚至超過了皇宮。王府的地基高於地面幾丈有餘,加之殿宇宏偉,四周繞以36根檐柱,檐椽為三層。多爾袞掌權期間,攝政王府前每日都是車水馬龍,大小官員往來穿梭,這裡實際上已成為當時全國的政治中心。多爾袞每天召集百官來府議事,然後再將已決之議拿到朝廷去走個過場。後來他嫌跑來跑去太麻煩,乾脆將皇帝發布諭旨的玉璽搬回府中。清初詩人吳偉業曾有詩句“七載金歸掌握,百僚車馬會南城”,描述的就是當時多爾袞的王府外王公貴族進進出出的繁盛情景。“金縢”,指皇家的檔案櫃,“南城”,即是小南城的攝政王府(睿親王府)。多爾袞死後削奪王爵的罪名之一就是他在府中議政。

多爾袞死後被削爵,攝政王府府邸遂廢。直到乾隆年間,多爾袞恢復名號之後,才將久已廢棄的多爾袞王府改建成瑪哈噶喇廟,隸屬於管理民族事務的理藩院。瑪哈噶喇是藏傳佛教中的大護法神,最初為元裔察哈爾林丹汗所供奉。林丹汗敗亡後,喇嘛將其送至瀋陽,清太宗建實勝寺祀之。之後,乾隆帝又下令將瑪哈噶喇廟翻修擴建,改名為“普渡寺”,昔日攝政王府大殿被改建為“慈濟殿”,並為大殿題額“覺海慈航”。大殿還有清魏顯達(字傑南,又字筠谷)寫的楹聯“普濟眾生蒙佛蔭,渡連聖城沐神恩”。寺院大殿外有甬道,直通山門。道兩旁古松林立,清靜幽美。寺內原有黑護法佛殿,內藏睿親王多爾袞生前使用過的甲冑弓矢,鎧甲長七尺多,黃緞面上繡龍圖案,胄直徑九寸多,護項亦為黃色,刀劍弓矢比尋常人的長出三分之一。從多爾袞的甲冑和兵刃判斷,他的身高應在190-200厘米之間,的確是個彪形大漢。

甲冑弓矢的兩側,有兩尊護衛像,所佩帶的兵器皆為真品。轉輪藏殿內陳設珍寶極多:有造型奇特的佛像,手執戈戟,下乘獅子,似印度、尼泊爾等國的舶來品;有一丈多長的雕鏤精緻的沉香杖;這些文物現在早已渺無蹤影了。普渡寺正殿供奉歡喜佛,供品用人骷髏一具,廟內舊傳有多爾袞死後以魚皮所造肖像,也已無存。此處大殿建築宏偉,面闊九間,前出廈五間。基座高大,為須彌座式。大殿基礎高出周圍地面一丈多。檐出飛椽共三層,為建築制式中少見,被稱為“金鑾寶殿”的太和殿,檐椽也僅為兩層。睿親王府改建為瑪哈噶喇廟以來,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一直有喇嘛居住。

"文革”時,普渡寺連年遭到破壞,文物丟失,建築被毀,大殿被改作倉庫。之後,南池子地區自然形成一個高密度居民區,普渡寺更是日復一日地遭受著嚴重的破壞,四周的配殿完全被拆毀。居民們搭建的各種違章建築更是把普渡寺大殿圍了個水泄不通。山門被改建為糧店,大殿則成為了南池子國小的教室和倉庫。外面的操場也蓋上了三排教室。學校圍牆外,大殿周邊的人口越來越稠密,違章建築越來越多,環境日漸惡劣,普渡寺就掩藏在北京紫禁城東南側的南池子這一大片雜亂無章的青磚灰瓦之中。如今,飽經數百年滄桑的普渡寺僅僅存留下了曾改建成糧店的山門和改建成教室的大殿,古建築盡毀,無可挽回。

修繕改造

2001年8月,南池子地區開始了大規模的修繕改造,普渡寺的修繕引起了許多部門和人士的關注,被列入北京市3年“3.3億元文物搶險修繕工程”項目,東城區投入四千多萬元巨資,對普渡寺高台上的居民以及大殿里的南池子國小進行搬遷撤併。

2001年9月,普渡寺高台上的一百多戶居民全部搬遷,撤併了占用普渡寺大殿的南池子國小,基本恢復了原有的範圍和規模。主持該項工程的東城區文委專門聘請古建專家,對普渡寺原來的面貌進行推測。普渡寺建築非常獨特:建在高台之上,而且窗欞低矮。像普渡寺這樣典型的滿族風格文物建築在北京僅此一處,也是北京少見的清初風格的古建築。

普渡寺的修繕完全按照古建築傳統工藝及文物整舊如舊的原則進行。殿內的彩畫穹頂看起來半新半舊,這是因為在維修時要首先使用舊建築構件,只有當舊件缺損、數量不夠時才用仿製的新件代替。據專家考證,建築外部的彩畫基本都是清朝中期繪製的,而內部部分彩畫為清初遺存。修繕將儘量保留舊彩畫,對破損的地方儘可能用原工藝、原材料進行修補。整個建築共需補配彩畫二百多處,約八十平方米。大殿檐柱上樑頭都是木雕龍頭,這在北京也很少見。普渡寺高大的大殿南側,有一個相對低矮一些的抱廈,面闊五間。它的建築年代是普渡寺的一個 謎團,有專家根據它與大殿彩繪的一致而認為,它與王府應是同一時期修建的;但也有專家根據瓦件等級判斷它的出現應是在康熙年間。在進行修繕之前,文物單位首先對普渡寺進行了考古清理,在高台上出土了許多明代的石刻件,也在普渡寺大殿抱廈的東南角發現了圓形建築物。這個建築低於大殿的地面約兩米,直徑約四五米,在其頂部有12塊異常精美的漢白玉石雕。在它的北面,還有一個台階可以通到其底部。普渡寺整座院落都建在三米多高的城磚台座上,依稀顯示著昔日王府不凡的氣度。

在施工過程中,承包商是完全按照文物專家的意見去進行的。經過半年的復建,施工方按文物專家頭腦中的推測修竣。歷經風雨侵蝕的普渡寺拂去了歷史的塵埃,英姿重現。現在的普渡寺整修得很好,大殿整修得更好,大殿名為濟慈殿,面闊七間,黑色琉璃瓦綠剪邊歇山頂殿頂,前出抱廈三間。最上面的彩畫基本未動,保持原樣,下面重新翻新了。檐下的枋頭飾物龍頭和故宮內的不一樣,是另一種樣式的龍,保持了關外滿族的風格。殿前抱廈覆以黃琉璃瓦,顯示以不同的等級。

現在,普渡寺周邊的前巷、東巷、西巷等胡同的銘牌都寫作“普渡寺”。然而在《宸垣識略》等多部記述北京歷史地理的資料中,“渡”字都沒有三點水旁,均寫作“普度寺”。

睿親王新府

睿親王府共有兩處:一在東華門大街迤南普渡寺一帶,一在外交部街。前者是睿親王進北京後的攝政王府,後者則是乾隆年間恢復睿親王世爵後的新府。

因為多爾袞沒有後代,生前曾將豫親王之子多爾博過繼為嗣。乾隆皇帝便將多爾博五世孫淳穎復爵睿親王,因原睿親王府已經改建為普渡寺,位於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的淳穎宅邸被作為睿親王新府。睿親王新府規模十分宏大,曾有房五百多間。中路建築如同縮小的紫禁城三大殿,有東西翼樓、銀安殿、二道門、神庫、安福堂等殿堂。西路為王府花園,東路為宗祠,大廚房、磁器庫燈籠庫和戲台等,府門外還有馬圈和車房。睿親王爵位共傳了12世,清朝即將滅亡的時候,王府已敗落。到末代睿親王中銓,已是民國年間,王爺爵位形同虛設,既沒有祿銀,又沒有祿米。但末代睿親王中銓依然揮金如土,修房子、修花園,每間房子都安上了電話,並且學洋人吃西餐,買汽車添馬車,開銷巨大,漸漸地就花光了祖上留下來的財產,到了民國時期,便窮困潦倒,為了維持生計,末代睿親王將這座王府賣給了一群北大的學者,這些學者在1923年6月於睿親王府原址建立了北平著名中學之一——京師私立大同中學。該校首任校長是北大教授譚熙鴻先生。之後,府中建築屢經拆改,漸失原貌。1939年,最後一代睿親王在貧病交加中死去。

現睿親王新府舊址為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學。原王府門前的一對石獅子現也已埋入地下。2006年,二十四中正在施工建設新校舍,清代王府的舊貌早已蕩然無存。

睿親王墳

1931年3月10日《世界日報》第七版,以“前清睿親王墓被盜”為題,報導了一樁轟動一時的“盜墓案”。爾後在3月11日和14日的報導中述及“睿親王十一世孫被捕”和“多爾袞墓中之珍寶”。其實,1931年2月?日上午8時至下午2時白天挖掘王爺墳的首領,並不是“睿親王十一世孫”,而是第十二輩睿親王中銓。被捕的十一人中,有七人是看墳戶。而中銓讓這些人挖掘的正是他祖爺、睿愨親王德長的地宮。這在當時稱之為“起靈”,在窮途末路的王公子孫中屢見不鮮。上邊提及的多爾袞墓也不在朝外定福莊附近的梆子井村。那么,梆子井村的睿親王墳葬有何許人呢?梆子井村睿親王墳是該王府第六處墳地,也是最後一處墳地,占地一百餘畝。依次葬有第八輩睿親王瑞恩、第十輩睿親王德長、第十一輩睿親王魁斌、第十二輩睿親王中銓。

第七輩睿親王淳穎在嘉慶五年十一月薨逝之後,埋葬於西山五里坨。其長子寶恩襲睿親王,但在嘉慶七年五月初九日溘逝,享年25歲,謚曰慎。葬於朝陽門外某村花園的小口墳地。寶恩四弟瑞恩再襲睿親王,道光六年五月十四日薨,享年39歲,謚曰勤。葬於定福莊附近的梆子井村。睿勤親王墓坐南朝北,建有碑樓、宮門、享殿、寶頂,紅牆。他的寶頂外觀呈白色。

睿勤親王瑞恩長子睿親王仁壽,作為慈禧皇太后第一次垂簾聽政時的歷史人物,亦埋葬於西山五里坨。仁壽第三子德長,道光十八年八月十三日生,同治四年正月承襲睿親王,光緒二年四月十九日薨,享年39歲,謚曰愨。睿愨親王墓建在八輩睿王墳西側,隔著大道,村里稱為“上坡”。也是倒座墳,建有碑樓、宮門、享殿等。因其寶頂高達三四米,村里老年人稱為大寶頂。

在睿愨親王墳東邊偏南,為第十一輩睿親王魁斌的墓地。魁斌生於同治三年九月十二日,卒於民國四年二月,享年52歲,謚曰敬。建有宮門一座,裡邊月台之上為紅寶頂一座。

第十二輩睿親王中銓為魁斌長子,生於光緒十八年四月十七日,嫡妻蒙古親王那彥圖之女。在1931年受挫之後,於1939年秋病故於北京西城北溝沿。其妻比其早逝一年。中銓之弟中銘和妻子李佳氏,先於1922年和1930年去世。他們老四位都埋葬在八輩睿親王墳地之北。

梆子井睿親王府墳地的樹木和磚瓦石片是1929年賣掉的。1931年“起靈”被定成盜墓案後,村裡的郭永祿等人都受到牽連。1938年,睿敬親王魁斌的紅寶頂被盜。1955年後,寶頂被陸續平毀。1983年4月,筆者到梆子井村調查,見到郭寶林等老年人,他們尚能指出白寶頂、大寶頂、紅寶頂的大概位置。老人告訴我,中銓墓已被圈進工藝品公司三間房倉庫梆子井加工點院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