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圖壁縣第三中學

呼圖壁縣第三中學,占地面積140餘畝,目前學校共有學生1900名,中學806名,(少數民族學生373名),學校有47個教學班,國小28個。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學校占地面積140餘畝。學校建有教學樓兩幢,宿舍樓一幢,餐廳樓一幢,平房7幢,形體室一間,建築面積總計21964平方米。

辦學規模

目前學校共有學生1900名,中學806名,(少數民族學生373名),國小1094名(少數民族學生674名)學校少數民族學生約占在校生的55、1%。教職工203名,其中專任教師196名,中學高級教師57人;小高講師11名。少數民族教職工87名。
呼圖壁縣第三中學

學校有47個教學班,國小28個,其中民語直授班級4個;中學19個,民語直授班級3個。
400米跑道運動場一個,生理化實驗室各兩套,計算機室兩間,多功能廳一個,圖書室、閱覽室各一個,學校藏書85000餘冊。生均30冊以上。

辦學特色

1、全校師生廣泛學習《弟子規》,紮實推進德行教育。
(1)教職工方面,全體教職員工要全員普及《弟子規》原本的閱讀,利用專門時間觀看宣傳講解《弟子規》光碟、資料(也可自己在網上瀏覽相關視頻),從思想深處領會《弟子規》精髓,不斷淨化教育者的思想。
(2)學生方面,以《弟子規》為主要學習內容,立足於“禮儀教育、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的德育理念,弘揚民族精神,開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學校統一布置教室、食堂、辦公室,營造和諧文明的文化氛圍,創建和諧校園。通過主題活動、升旗等活動,大力加強文明禮儀教育,從師生互相敬禮、鞠躬開始,形成良好的道德禮儀習慣。運用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抓好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3)家長方面,親職教育是學生教育平台上一個廣大的空間,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必要補充,我們要進一步充實家長學校教育內容,將弟子規的學習作為家長學校的培訓內容,通過家校配合提升我校的德育實效性。
2、學校推行“三五五”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1)轉變教師觀念,樹立新型的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教師應具備的學生觀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有個體差異性、完整性、發展性;教師應具備的教師觀是: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主導者,是輔助學生成長的重要他人;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觀是:教學就是施教者(教師)“教”與受教者(學生)“學”共同構成的一種雙邊互動活動,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而非教師;現代教學觀更關注學生心智與身體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知識與經驗的傳授。
(2)落實學生主體地位。落實學生主體性地位是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是推行素質教育的靈魂。要實現學生主體性的落實,要求課堂要實現“低耗時,高效率,輕負擔,高質量”的目標,實現“三個轉變”,即教師教學方式向啟發誘導式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向主動參與式轉變,教學目標向知識、能力、品德並重轉變,落實“五個要讓”,即要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思考,自己表述,自己動手,自己得出結論。
(3)著力改變學習狀態。既要使學生學會,也要使學生會學。關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教學中既要有機地結合課程教材內容的性質和特點,又要把握課堂教學活動的情境和氛圍,做到“潤物無聲”。
3、學校開展拓展性課程,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1)拓展性課程類別。
科技活動、信息技術、藝體教育、傳統文化教育。
●藝體休閒健身領域:美術小組、合唱團、舞蹈隊、田徑隊、足球隊、籃球隊、排球隊等。
●科技創新領域:車模、航模和船模小組、攝影小組、小發明小製作小組、科幻繪畫小組、網頁製作小組、機器人小組等。
●傳統文化領域:民樂隊、烹飪、書法、太極拳、經典誦讀等。
●學科知識和競賽領域:文學社、劇社、學科輔導組、青少年法庭、作物栽培等。
(2)拓展性課程的開展。
學校每周至少開展一次拓展性課程,課程由學校統一提供,學生根據興趣自由選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