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江浙地區的借代詞]

吳越國(907~978) 中國五代十國之一。錢鏐所建。自西紀895年立國至978年歸宋,共立國84年,三世五王。都杭州(今屬浙江)。盛時疆域13州,約為今浙江全省、江蘇西南部、福建東北部。錢鏐是軍閥董昌部將。

國家概述

吳越國吳越國

唐光啟三年(887),董昌移鎮浙東;唐以錢鏐為杭州刺史,從此錢鏐獨據一方。乾寧三年(896),錢鏐滅董昌,得越州。唐以錢鏐為鎮海、鎮東(越州軍號)兩軍節度使,仍治杭州。錢鏐遂據有浙江東、西二道。天復二年(902),唐封他為越王。開平元年(907)後梁又封他為吳越王。吳越比相鄰的吳(後為南唐取代)弱小,故錢鏐及其子孫皆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藉以牽制吳或南唐。但有時也自立。 後唐長興三年(932)錢鏐卒,子錢元瓘(887~941)繼位。後晉天福五年(940),元瓘遣大軍入閩,遭到巨大損失。六年,元瓘卒,子錢弘佐(一作錢佐,928~947)立。開運三年(946),吳越再次遣兵入閩,得福州。次年,弘佐卒,弟錢弘倧立,同年十二月三十日(948年2月12日)將校廢弘倧,立其弟錢弘俶(即錢俶,929~988)。開寶八年(975),南唐,吳越面臨危機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錢俶入朝。三年,再次入朝,盡獻所據土地,全家遷汴京。吳越亡。 吳越自錢鏐晚年與吳通和以後,除兩度遣兵入閩外,並無重大戰爭。在十國中,是比較安定的地區。錢鏐修築錢塘江石塘,又置都水營使,主管水利事業,專管治河築堤,發展了太湖一帶的圩田。通過這些措施,使境內農業生產獲得發展。吳越境內的手工業絲織、造紙,特別是陶瓷,都在唐代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其秘色青瓷製作精美,聞名於世。當時,由於陸道交通為戰火阻塞,吳越常由海道與中原以及契丹貿易,與大食、日本也有貿易往來。杭州成為兩浙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明州,是吳越重要的貿易港口。但是錢鏐、錢元瓘父子都十分奢侈,建設宮殿,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賦稅繁苛身丁稅重。當時封建經濟雖有發展,但人民生活仍十分困苦。

內一軍十三州的州縣名

吳越國吳越國

一軍:安國衣錦軍。即今臨安,是錢鏐的誕生地,故特升為衣錦軍。
十三州:
杭州(首府):轄錢塘、錢江、鹽官、餘杭、富春、桐廬、於潛、新登、橫山、武康十縣。
越州(東府):轄會稽、山陰、諸暨、餘姚、蕭山、上虞、新昌、瞻八縣。
湖州:轄烏程、德清、安吉、長興四縣。
溫州:轄永嘉、瑞安、平陽、樂清四縣
台州:轄臨海、黃岩、台興、永安、寧海五縣。
明州:轄鄞、奉化、慈谿、象山、望海、翁山六縣。
處州:轄麗水、龍泉、遂昌、縉雲、青田、白龍六縣。
衢州:轄西安、江山、龍游、常山四縣。
婺州:轄金華、東陽、義烏、蘭溪、永康、武義、浦江七縣。
睦州:轄建德、壽昌、遂安、分水、青溪等五縣。
秀州:轄嘉興、海鹽、華亭、崇德四縣。
蘇州:轄吳、晉洲、崑山、常熟、吳江等五縣。
福州:下轄閩、侯官、長樂、連江、長溪、福清、古田、永泰、閩清、永貞、寧德等11縣。

城市建設

唐末五代,杭州成為吳越國的首府,城市建設有了較大的發展

1、城區的擴大

錢鏐擔任杭州刺史後,於大順元年(890年)九月第一次擴大杭城。史書記載:“築新夾城,環包家山,泊秦望山而回,凡50里,皆穿林架險而版築。”第二次擴大杭州城是景福二年(893年),周圍70里。據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卷一《帝王都會》記載,羅城的城門有十:朝天門,在吳山下,今鎮海樓(即鼓樓);龍山門,在六和塔西;竹車門,在望仙橋東南;新門,在炭橋東;南土門,在薦橋門外;北土門,在菜市橋門外;鹽橋門,在鹽橋西;西關門,在雷峰塔下;北關門,在夾城巷;寶德門,在艮山門外無星橋

2、鳳凰山麓王宮建設

鳳凰山麓,為隋唐兩朝的州治所在,吳越國時擴建王宮,南邊有通越門,北邊為雙門,範圍數里。相當於南宋皇城九里的範圍。內有八會堂、功臣堂、天寵堂、天冊堂、閱武堂、握髮殿、思政堂、仙居堂、麗春院等十多處殿堂建築,規制恢宏。

3、建造捍海石塘

消除了錢塘江潮對杭州的危害。捍海塘南起六和塔,北至艮山門外。

4、保護西湖環境

從錢鏐起,設立撩湖軍兵千人,專事清理西湖葑草之事。

五位國王

吳越國吳越國

錢鏐(公元852年-932年),吳越國開創者,字具美,小名婆留,杭州臨安人。錢鏐出身微賤,但卻是一位傳奇人物,江南民間有許多關於他的傳說:說他自小與群兒遊戲,喜歡到石鏡鎮看鎮兵跑馬射箭,他也把大家編起隊來操練,相士驚為“真貴人也”。長大後,不務正業,販鹽為盜,奔走兩浙之地,深知習武才是同路,十七歲開始苦練硬弓、使長矛,讀《孫子兵法》,二十歲到石鏡鎮投軍當“義兵”,改名為錢鏐。黃巢起義時,錢鏐成為當地軍閥董昌的部將,屢立戰功。唐光啟三年(887),董昌為越州觀察使(今浙江紹興),自杭州移鎮浙東;唐以錢鏐為杭州刺史,從此就獨據一方。景福二年(893),錢鏐升任鎮海軍節度使,駐杭州。乾寧三年(896)錢鏐滅董昌,得越州。唐以錢鏐為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治杭州。天復二年(902),唐封他為越王。後梁又封他為吳越王。923年後梁國主又冊封錢鏐為吳越國國王。

錢鏐在政治上貫徹“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的國策。禮賢下士,廣羅人才;獎勵墾荒,發展農桑;平息藩鎮戰亂,維護兩浙安寧,有利於人民生活和經濟繁榮。他開拓杭州城郭,大興土木,建設宮殿,修築海塘,疏浚湖浦,灌溉農桑,開拓海運,發展貿易,促進經濟發展,使兩浙安定繁榮。特別是他在統治區內興修水利,修建錢塘江海堤和沿江的水閘,防止海水回灌,方便船隻往來。世人奉之為“海龍王”。又加之戰爭較少,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所以,吳越對江浙地區的開發是有一定貢獻的。錢鏐於後唐長興三年(932)卒。終年八十一歲,謚武肅,葬臨安錢王陵。

錢元瓘(公元887-941年),錢鏐第七子。

開平元年(907年),升為衙內都指揮史。天成三年(928年)升為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長興三年(932年)嗣王位,在位十年。後晉天福六年(941年)卒,享年55歲,諡文穆。他承繼了父王朝奉中原、保境安民的國策,又發展了與日本、朝鮮半島古國的友好交流。舊時西湖邊的涌金池上石刻“涌金門”三字為他親書,今已廢。元瓘愛好文學,喜賦詩,有詩數百首,編集為《錦樓集》。

錢弘佐(公元928-947年),字玄祐,錢元瓘第六子。

母許氏。少兒時便封官至鎮海、鎮東兩軍節度副使、檢校太尉。天福六年(941年),年僅14歲便嗣王位,由丞相曹弘達攝政事。大赦境內,免租稅一年。弘佐在位七年,於開運四年(947年)卒,謚忠獻。

錢弘倧(公元929-971年),字隆道,錢元瓘第七子。

魯國夫人鄜氏所生。官曆內使衙指揮使、檢校太尉、東府(越州)安撫使,尋拜丞相。天福十二年(947年)六月嗣王位。十二月被內衙統軍使胡進思發動政變所廢,在位僅半年。廢后貶遷會稽臥龍山麓,生活起居仍與王同級,至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卒,謚忠遜。

錢弘俶(公元929-988年),字文德,錢元瓘第九子。

恭懿夫人吳漢月氏所生。吳越國的末代國王。初為內衙指揮使、檢校司空等。開運四年(946年)三月,為台州剌史,次年正月回杭州嗣王位。他丞繼先王的國策,尊奉中原。吳越國開國國君錢鏐割據兩浙時,於境內保國安民,對外奉中原為正朔所在,殷勤有加,一時間,吳越國國泰民安,經濟繁榮。公元947年,錢俶繼承吳越國王位,繼承了祖先留下來的繁榮,也繼承了祖先留下的遺訓,對中原諸王朝貢奉之勤,海內罕有其匹。趙匡胤建立北宋後,在宋朝統一全國的政治攻勢下,為保一方平安,錢俶更是傾國所有以事貢獻。

974年,趙匡胤討伐南唐,矛頭直逼江南。錢俶拒絕了南唐後主李煜的求援建議,975年,出兵助宋滅南唐。南唐亡國後,吳越國唇亡齒寒。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一月,錢俶祭別錢鏐陵廟,失聲痛哭:“孫兒不孝,不能守祭祀,又不能死社稷。”悲傷得幾乎不能站立。稍後,錢俶即啟程赴開封納土獻地,端拱元年(988年)卒,謚忠懿,死後葬於洛陽北邙山。錢俶畢生崇信佛教,為吳越國王時,在境內廣種福田,建造佛塔無數,最為著名的為雷峰塔、梵天寺塔和靈隱寺經幢。還有六和塔和保俶塔。

中國朝代

朝代歌: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更多歷史知識詳見歷史百科
朝代年份
夏朝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 (正式國號為夏後氏,后羿篡位後,國號為有窮氏,寒浞殺后羿依然以有窮氏為國號)
商朝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始為戰國)
戰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漢朝公元前206年220年12月10日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
西漢公元前202年二月-公元9年1月10日
新朝公元9年 1月10日公元23年
東漢25年220年12月10日
三國220年12月10日280年5月1日
曹魏220年266年2月4日
蜀漢221年263年十一月
孫吳222年280年5月1日
晉朝266年2月4日420年
西晉266年2月4日316年
東晉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國304年439年
公元前趙304年329年
成漢304年347年
公元前涼314年376年
後趙319年351年
前燕337年370年
前秦351年394年
後秦384年417年
後燕384年407年
西秦385年431年
後涼386年403年
南涼397年414年
南燕398年410年
西涼400年421年
407年431年
北燕407年436年
北涼397年439年
南北朝420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
南朝宋420年479年
南朝齊479年502年
南朝梁502年557年
南朝陳557年589年
北朝439年581年
北魏386年534年
東魏534年550年
北齊550年577年
西魏535年556年
北周557年581年
隋朝581年618年
唐朝618年907年
唐朝武周前)618年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唐朝武周後)705年907年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五代907年960年
後梁907年923年
後唐923年936年
後晉936年946年
後漢947年950年
後周951年960年
十國902年979年
吳越907年978年(893年開始割據)
閩國909年945年(893年開始割據,當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南平924年963年(907年開始割據,即荊南國
馬楚907年951年(896年開始割據)
南吳902年937年(892年開始割據)
南唐937年975年
南漢917年971年(905年開始割據)
北漢951年979年
前蜀907年925年(891年開始割據)
後蜀934年965年(925年開始割據)
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
遼朝947年1125年
西夏1038年1227年
金朝1115年1234年
元朝1271年1368年
明朝1368年1644年4月25日
南明1644年1662年
清朝1636年1912年2月12日1616年國號為,史稱後金1636年改國號大清

五代十國

唐朝滅亡之後,在中國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五個朝代和十個割據政權的合稱。唐末撲滅黃巢起義後,新舊潘鎮林立,戰爭不休,國家分裂的傾向日益明顯。907年,黃巢起義軍的叛徒朱溫滅唐稱帝,建立後梁,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

(五個前後更迭的短暫王朝)

後梁(907~923,朱溫建立,初都洛陽、後移開封

後唐(923~937,沙陀族李存勗建立,初都開封,統一華北地區後遷洛陽,是五代領土最大的政權)

後晉(936~947,沙陀族人石敬瑭建立,都開封)

後漢(947~951,沙陀族人劉知遠建立,都開封,是五代中最短命的政權)

後周(951~961,郭威建立,都開封)

十國

(唐末以後先後割據部分地區的政權)

前蜀(891~925,王建建立,都成都,為後唐所滅)

後蜀(926~965,孟知祥建立,都成都,為北宋所滅)

(892~965,楊行密建立,都廣陵(今江蘇揚州),為南唐所滅)

南唐(937~976,李昇建立,都金陵洪州(南唐南都,今屬江西),為北宋所滅)

吳越(893~976,錢鏐建立,都杭州,為北宋所滅)

(892~965,王潮王審知建立,都福州,為南唐所滅)

(896~951,馬殷建立,都長沙,為南唐所滅)

南漢(905~971,劉隱、劉岩建立,都番禺,為北宋所滅)

南平(951~979,高季興建立,都江陵,為北宋所滅)

北漢(951~979,劉崇建立,都太原,為北宋所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