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城市]

吳忠[城市]

吳忠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地級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黃河東岸,1998年改為地級市。與甘肅、陝西、內蒙古相鄰。“天下黃河富寧夏”,吳忠市位於寧夏中部,引黃灌區的精華地段,全市總面積2.02萬平方公里,轄一市二縣一區(青銅峽市、鹽池縣、同心縣、紅寺堡開發區),總人口123萬,其中回族58萬人,占總人口的47.2%,素有“塞上江南”、“塞上明珠”之美稱。吳忠濱臨黃河,黃河穿城而過,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河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北方遊牧民族與漢族文化的交匯點。吳忠被譽為東方的千塔之城,是馳名中外的“中國回族之鄉”。著名景點有中華黃河壇、黃河樓、一百零八塔等。

基本信息

簡介

吳忠濱河公園
“天下黃河富寧夏”,吳忠市位於寧夏中部,引黃灌區的精華地段,全市總面積2.02萬平方公里,轄利通區、青銅峽市、鹽池縣同心縣,以及紅寺堡、太陽山2個開發區,總人口123萬,其中回族58萬人,占總人口的47.2%,是中國回族主要聚居區之一。素有“塞上江南”、“塞上明珠”等豐富多彩之美稱。

主要發展優勢:一是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煤炭礦石天然氣等3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石油儲量3700萬噸,天然氣儲量8000億立方米,是陝甘寧油田的核心部分。煤炭儲量64.7億噸,石灰岩儲量49億噸,冶鎂白雲岩儲量23.69億噸。水電、火電資源豐富,目前總裝機容量占全寧夏的54%,是寧夏重要的能源基地。二是工業發展後勁足。初步形成了以能源、電力、新材料、造紙、乳製品、葡萄酒、皮毛絨、建材等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成為寧夏重要的工業基地。吳忠市(自治區級)青銅峽新材料工業區、太陽山工業區的規劃建設,為吳忠工業的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平台。三是農業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初步實現“園區+企業+基地+農戶+市場”的產業格局,以牛奶、大米、葡萄釀酒、馬鈴薯等為主支柱產業的農業產業形成規模化經營,也形成了以夏進、御馬、天啟等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農字號龍頭企業。清真牛羊肉、夏進奶、珍珠貢米、雄鷹裘皮、灘羊皮等農副產品深加工產品品質優良,遠銷國內外。四是交通通訊便捷。吳忠距首府銀川市60公里,距國家級航空港口河東機場40公里,距古城西安400公里。包蘭、大古和正在建沒的中太鐵路穿境而過。境內石中、古王、中太高速公路、109、211等國道形成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路。電信通訊發展迅速,全市各地均開通程控電話、行動電話和無線尋呼,長途電話直撥國際、國內,覆蓋面達100%。五是旅遊資源獨特。境內秦、漢、明古長城遺址、青銅峽108塔、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青銅峽鳥島、黃河十里長堤牛首山寺廟群、金沙灣、同心清真大寺、董府、羅山等景點融歷史底韻、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為一體形成了吳忠黃河大漠、回鄉風情、西夏遺韻交相輝映的獨特的西部旅遊景觀。六是商貿人氣旺盛。吳忠商貿物流業發達,人氣旺盛。自古有“旱碼頭”之美稱。全市共有各類專業市場105個,年交易額達30多億元。僅市府所在地利通區一年三產總產值達20多億元。

歷史沿革

吳忠吳忠
早在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吳忠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羌、戎和匈奴等古代遊牧民族曾在這裡逐水草、牧牛羊。

西漢惠帝四年(前191年)在河之洲,設立靈洲縣,故址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古城,是寧夏歷史上最早有確切的設定年代記載的古代城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命蒙恬北逐匈奴,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沿河築三十四縣,其中有富平縣城,是寧夏平原最古老的城市,故址在今寧夏吳忠市西南。

東漢改為靈州縣。北魏為薄骨律鎮,後置靈州。隋唐亦為靈州,也稱靈武郡,簡稱靈武。

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親臨靈州(今吳忠)接受異族歸附;“安史之亂”,唐玄宗出逃四川,太子李享在靈武(靈武郡即靈州)登基,靈武成了全國政治軍事中心,當時靈武郡即靈州今吳忠。

西夏時,党項族首領、西夏國皇帝李元昊統治的腹地在吳忠一帶。

成吉思汗滅西夏,設寧夏路;1929年成立寧夏省。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1月4日,設定縣級吳忠市。

1954年4月在吳忠成立河東回族自治區,同年7月,寧夏撤省歸甘肅省管轄。1955年改為吳忠回族自治州,轄吳忠、金積、靈武、鹽池、同心5縣。

1958年撤州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1972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南地區;1998年撤銀南地區為地級吳忠市(同時縣級吳忠市改為利通區)。

2002年將吳忠下轄的縣級市靈武歸銀川市管轄。2004年將中衛縣和中寧縣規劃新成立的中衛市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吳忠市轄利通區、青銅峽市、鹽池縣、同心縣、紅寺堡開發區5個縣(市、區),共有42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56個社區居委會和532個行政村。

區劃名稱 面積
(平方公里)
下轄區域
利通區 1414.54

古城鎮、上橋鎮、勝利鎮、金星鎮、金積鎮、金銀灘鎮、高閘鎮、扁擔溝

鎮、東塔寺鄉、板橋鄉、馬蓮渠鄉、郭家橋鄉

紅寺堡區 3522.99 紅寺堡鎮、太陽山鎮、南川鄉、大河鄉、沙泉鄉、買河鄉
鹽池縣 8377.06

花馬池鎮、大水坑鎮、惠安堡鎮、高沙窩鎮、王樂井鄉、馮記溝鄉、青山

鄉、麻黃山鄉

同心縣 5666.70

豫海鎮河西鎮、丁塘鎮、韋州鎮、下馬關鎮、預旺鎮、王團鎮、田老莊鄉、

馬高莊鄉、張家塬鄉、興隆鄉、石獅開發區管委會、窯山管委會

青銅峽市 2438.26

小壩鎮、大壩鎮、青銅峽鎮、葉盛鎮、瞿靖鎮、峽口鎮、邵剛鎮、陳袁灘

鎮;樹新林場、良繁場;裕民街道辦事處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吳忠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北連銀川市,西接中衛市,南接固原市,東部與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毗鄰,東北、西北分別與內蒙古自治區的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和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相連,東南與甘肅省慶陽市環縣接壤。總面積2.02萬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吳忠市東西長而南北窄,地勢南高北低,北為銀川平原,南為青銅峽平原和丘陵山地。川區平均海拔1100米,山區海拔在1300—1900米。全市地貌大多為黃土高原,鄂爾多斯台地、黃河沖積平原和l山地。

氣候條件

吳忠地處西部內陸,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 年降水量在260.7毫米,年蒸發量在2018毫米,平均氣溫9.4攝氏度,這裡四季分明,日照充足,蒸發強烈,雨雪稀少,晝夜溫差大,全年日照2955小時,無霜期163天,是全國太陽輻射最充足的地區之一,特別適宜農作物及瓜果生長。每年5—10月間,吳忠山川氣候宜人,風景如畫,果鮮瓜甜,稻香魚肥,是旅遊觀光的黃金季節。

自然資源

吳忠境內的羅山是寧夏三大天然林區之一。

礦產資源主要有石油、煤炭、礦石、天然氣等3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石油儲量3700萬噸,天然氣儲量8000億立方米,是陝甘寧油田的核心部分。煤炭儲量64.7億噸,石灰岩儲量49億噸,冶鎂白雲岩儲量23.69億噸。水電、火電資源豐富,總裝機容量占全寧夏的54%,是寧夏重要的能源基地。

煤炭資源:寧夏探明煤炭儲量313.6億噸,保有量308億噸,位居全國第6名。吳忠太陽山開發區煤礦探明儲量約65億噸,占全寧夏煤炭儲量的20%。煤種有焦煤、貧煤、肥煤、瘦煤等六種,煤種全,煤質優。水、電、路通,易於開採。歡迎您投資開採煤炭。

冶鎂白雲岩: 寧夏金屬鎂年產量4.2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2%,產銷量全國第三,已被國家確定為金屬鎂合金材料產業化基地。寧夏吳忠太陽山開發區冶鎂白雲岩品位高,含量達23%,是全國少有的高品位白雲岩礦,極易開採,寧夏冶鍊金屬鎂原料的90%來自吳忠太陽山開發區。歡迎您投資金屬鎂冶煉項目。

電解鋁: 吳忠加寧集團是全國500強企業,全國三大電解鋁企業之一,亞洲產銷量第三,目前正在進行擴建,擴建完成後年產量將達到70萬噸,雄居亞洲第一。其產品“QTX”牌P1020鋁錠在倫敦交易所註冊。鋁錠是您大規模發展鋁製品的巨大資源。

電石: 電石是重要的化工原材料。吳忠有三個生產電石的高載能工業園區。目前,吳忠市及其附近縣區電石年產量65萬噸。歡迎您投資發展石灰氮、雙氰胺、鹵乙烯、醋酸、PVC、氯丁橡膠等電石下游系列產品。

交通

鐵路:大古、包蘭、太中銀鐵路和十二五規劃的銀西快速鐵路穿境而過。

公路:公路四通八達,通車裡程3985.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1.9公里,公路密度為25.7公里/百萬平方公里。京藏高速公路、青銀高速公路經過。109國道、211國道、銀平、銀榆、石營等公路在吳忠交匯。

人口民族

人口

吳忠吳忠回鄉民俗展示館
人口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吳忠常住人口為1273792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11887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54915人,增長13.85%。年平均增長率為1.31%。

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吳忠出生人口20353人,出生率為16.13‰;死亡人口5745人,死亡率為4.55‰,自然增加14608人,自然增長率為11.58‰。吳忠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337048戶,家庭戶人口為1235460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67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05人減少0.38人。

吳忠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650999人,占51.11%;女性人口為622793人,占48.89%。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5.19下降為104.53。

吳忠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308979人,占24.26%;15-64歲人口為891810人,占70.01%;65歲及以上人口為73003人,占5.73%。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5.62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4.1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52個百分點。

民族

吳忠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611173人,占47.98%;回族人口為659316人,占51.76%;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3303人,占0.2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30427人,增長5.24%;回族人口增加124820人,增長23.35%;其他少數民族人口減少332人,下降9.1%。

經濟

綜述

2012年,吳忠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2.0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3.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7.33億元,增長5.9%;第二產業增加值171.27億元,增長18.6%;第三產業增加值93.45億元,年增長8.8%。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吳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2%,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4.9%,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9.9%。

第一產業

2012年,吳忠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2.4億元,比上年增長6.5%。其中,農業產值46.68億元,增長2.1%;林業產值2.78億元,增長5.4%;牧業產值38.12億元,增長11.8%;漁業產值1.42億元,增長19.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3.4億元,增長9%。吳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7.3億元,比上年增長5.9%。

2012年糧食播種面積312.2萬畝,比上年下降7.7%,糧食綜合單產288.4公斤/畝,比上年增長8.0%。

2012年糧食總產量90萬噸。其中:夏糧產量16.5萬噸,秋糧產量73.5萬噸。

第二產業

吳忠形成了以能源電力、新材料、造紙、乳製品、葡萄酒、皮毛絨、建材等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成為寧夏重要的工業基地。

2012年,吳忠市工業增加值111.8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占吳忠地區生產總值的35.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1.3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增加值68.5億元,增長14.2%;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增加值45.8億元,增長21.2%。

2012年從吳忠重點監測的11種產品看,有7種產品同比增長,增長面為63.6%。其中捲菸、乳製品、電解鋁、水泥、電石、原煤、原油加工量分別增長12.0%、62.1%、18.6%、11.6%、4.5%、17.5倍、12.0%;機製紙及紙板、羊絨、鐵合金、發電量4種產品同比分別下降52.3%、33.3%、40.1%、1.5%。

2012年,吳忠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總額為11.8億元,比上年下降22.6%。產品銷售率98.4%,比上年增加4.4個百分點。

2012年,吳忠市建築業總產值為67.9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吳忠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73個,上繳稅金22.2億元,比上年增長10.5%。

第三產業

2012年,吳忠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42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分城鄉看,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9.5億元,增長14.9%;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9億元,增長13%。分行業看,批發業商品零售額19.25億元,增長18.9%;零企業商品零售額32.42億元,增長9.9%;住宿業商品零售額0.71億元,增長10.9%;餐飲業商品零售額16.04億元,增長20.3%。分經濟類型看,國有經濟商品零售額0.96億元,增長14.5%;集體經濟實現商品零售額2.43億元,增長14.7%;私營經濟實現商品零售額11.24億元,增長7.6%;個體經濟實現商品零售額36.7億元,增長12.8%;股份制經濟實現商品零售額17.11億元,增長24.4%。

2012年,吳忠市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中,石油及製品類增長7%,金銀珠寶類增長29.6%,文化辦公類148.1%,家具類增長57.1%,服裝鞋帽類增長12.5%,糧油食品類增長16.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7.8%。

2012年年末,吳忠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72.6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其中,單位存款142.5億元,增長15.7%;儲蓄存款215.9億元,增長20.5%。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314.5億元,比上年增長12.4%。

經濟成長

2009全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85.8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9.9億元,增長6.4%;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99.54億元,增長15.9%;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56.45億元,增長11.1%。一、二、三產業比例關係為16.08:53.55:30.37。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0.8%,其中食品價格上漲4.5%。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10.3%,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11.28%,生活資料價格下降1.6%。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下降12.46%。房屋銷售價格上漲6%,其中新建住宅價格上漲6.8%,二手住宅價格上漲4.3%;房屋租賃價格上漲1.2%。

社會

文化藝術

吳忠吳忠
近年來,全市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各界和廣大文藝工作者始終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弘揚先進文化,極大地豐富了廣大群城鄉文化體育網路基本形成。(除紅寺堡開發區外),該市基本形成了從市(縣、區)、鄉(鎮)、村、戶的城鄉文化體育網路,初步構築了提高人民民眾科學文化素質、活躍人民民眾文體生活的基本陣地。眾的文化生活,較好地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全市上下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為西部地區文化事業發展帶來的良好機遇,充分利用全社會重視和支持文化體育事業的積極性,把抓好新時期文化建設切實作為認真實踐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及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吳忠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任務,以推動“三個文明”建設為出發點、以增強全面素質為落腳點,有力推動了全市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通過組織參加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群星獎”、“文華獎”的評選以及全區文化系統崗位技能大賽等活動,挖掘整理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在此基礎上努力推出藝術精品。先後挖掘整理出《錢鞭》、《羊響板》等一批民眾喜愛的傳統社火、舞蹈節目。創作出一批具有時代特色、反映吳忠特點、弘揚主旋律的文藝精品,青銅峽市創作編排的《大棚情緣》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和“文華獎”。《魚塘會》、《請幫工》分別獲第七屆全國“群星杯”金獎、銀獎。《古爾邦之情》等作品受到中宣部、文化部的表彰,利通區創作的歌曲《我愛這金色的土地》入圍全國“城市之歌”大獎賽,回族武術舞蹈《塞上穆民扇》獲第六屆、第七屆少數民族運動會表演金獎、銀獎。另外還有200件作品受到自治區章傳部、文化廳的表彰和獎勵。目前全市:

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積極爭取項目,多方籌措資金,加快文體設施建設,一批集休閒娛、文化體育活動為一體的縣級文化廣場和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體育場相繼建成或正在建設,新建、改建、翻建了部分鄉鎮文化館(站),占全市鄉鎮總數的36.4%。市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積極爭取國債資金,改善市級文體設施,啟動建設了綜合體育館,完成了市宣傳文化中心項目建設。廣場休閒娛樂民眾性文化體育活動豐富多彩。該市堅持以廣場文化體育活動為龍頭,以重大節假日為載體,廣泛開展民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系列文化體育活動,並逐步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體育活動品牌,以城市文化廠鄉、鄉村文化進城,城鄉文化互動為特點的民眾文體活動蓬勃發展,推出了精品力作,活躍了精神生活,培養了文體骨幹,金市每年平均舉辦廣場文藝演出150場,觀眾達150萬人次。

文物保護工作不斷加強。近年來,該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保護方針,積極開展《文物保護法》宣傳教育,狠抓文物組織、文物檔案、文物標本和保護範圍等“四有”建設,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在依託文物資源發展旅遊業等相關產業方面取得了良好的開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斷顯現。

2008年6月30日,北京奧運聖火在吳忠市傳遞。

教育事業

吳忠市現有各級各類學校837所,其中國小676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6所,初級中學55所,完全中學11所,高級中學4所,幼稚園33所,職業中學(職教中,心)3所,職業技術學院1所,聾啞學校2所。各級各類在校學生244582人,其中小學生146505人,國中生45711人,高中生21021人,職業中學學生2709人,幼稚園在園幼兒6873人,學前班兒童19539人,職業學院學生2164人。全市共有教職工14354人,其中專任教師13020人。

近年來,在利通區、青銅峽市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並順利通過自治區人民政府“兩基”復驗的基礎上,鹽池縣“兩基”攻堅已近尾聲,今年下半年將接受自治區人民政府的“兩基”驗收;同心縣也先後完成了掃除青壯年文盲和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歷史使命。同心縣和紅寺堡開發區已大面積·開始“兩基”攻堅,也將分別在2007年和2005年完成“普九”任務。“兩基”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地位得到進一步落實,“兩基”成果得到鞏固和提高。利通區、青銅峽市積極創造條件,採取有力措施,普及程度、經費投入、師資水平和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辦學條件大為改善,為廣大人民民眾子女享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進入良好的育人環境學習創造了條件。

擴大高中教育成效顯著。隨著初、高中的分離和農村中學高中部的恢復,我市高中招生人數逐年提高;僅吳忠城區今年吳忠高級中學建成投入使用後,秋季就擴招6個班,吳忠中學國中擴招4個班,既緩解了國中班額過大的突出矛盾,又增加了高中招生人數。去年開始籌建的吳忠高級中學是自治區統一規劃的全區5所示範性高級中學之一,也是自治區、吳忠市2003年重點建設項目,工程概算投資9576萬元,設計規模3600名在校學生,建築總面積為60000m2,截止去年年底10棟大樓主體全部完工,今年8月底即可交付使用,秋季開始招生,屆時,高中招生人數將有一個大幅度的提高。

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穩步發展,各級政府加大統籌力度,廣泛調動全社會興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教育行政部門加強巨觀調控,狠抓學校內部管理,在招生、專業設定與調整等方面給予積極指導,以農村中學實行“3+1”、“3+2”等辦學模式為主的初等職業教育逐步擴大。成人教育也有較大發展,參加電大、自考、函授學習的人數穩中有升。

民族教育健康發展。全市中國小學生中,回族學生占近三分之一,升入高等院校的回族學生比例達到或超過了回族人口比例。在民族教育投入上,一些重點回民中國小的辦學經費基本上得到了保證,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吳忠回民中學、利通區金積鎮秦渠中學、同心縣回民中學、同,心縣一小等學校已列入自治區“百所回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工程”項目學校,硬體設施建設已全面展開,一大批回民中國小辦學效益、辦學質量在不斷提高。在中專招生工作中,繼續實行了優惠政策,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了機會。

高等教育春光正好,吳忠職業技術學院的成立,填補了吳忠市沒有高校的空白,2001年2月9日,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將吳忠師範、職教中心、職工中專、電大分校合併,組建吳忠職業技術學院。目前,學院開設三年制高職,五年制高職,三.年制中職成人業餘函授等學制專業,共有學生4987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學生達2100餘人,吳忠人不出遠門能上吳忠人自己的大學,將會對吳忠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醫療衛生

吳忠市現有鄉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94家(包括廠、礦、場職工醫院),各類衛生技術人員3094人,專業技術人員占總數84.3%,床位總數2234張,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9人,每千人擁有床位2.03張,在衛生技術人員中,高級職稱109人,中級職稱406人,初級職稱2579人,高、中、初級職稱比例為1:4:23。縣級綜合醫院4家,中醫院4家,婦幼保健所4家;防疫站5家;專科防治機構2家,廠礦等其它部門醫院8家,中心衛生院12家。全市60個鄉(鎮)衛生院實現了“一無三配套”,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得到鞏固。2003年新建、翻建、擴建了20餘個鄉(鎮)衛生院,為鄉(鎮)衛生院配備了必要的醫療設備。有28.7%的鄉(鎮)衛生院開展了臨床生化檢驗業務,39.6%的鄉(鎮)衛生院配置了B超,60.8%的鄉(鎮)衛生院配置了心電圖。550個行政村中有88.8%的村設立了村醫療站(其中甲級醫療站占41.2%)。全市基本實現“鄉鄉有一名專職防疫專乾和婦幼專乾,村村有一名防保員”的目標,負責鄉村預防保健工作,配備了計免冷藏和產包,基本上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手術治療不出縣”。

各類傳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脊髓灰質炎(即小兒麻痹症)連續多年零報告。2001年順利通過了自治區人民政府督導組對消滅脊灰的評估驗收。鹽池在2001年發現21株鼠間鼠疫毒株,由於採取了“疫情監測、保護性滅鼠和健康教育”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鼠疫疫情控制穩定。“非典”因防治有力,至今無病例報告。其它傳染病報告發病率為407.16/10萬,死亡率為0.167/10萬。兒童計畫免疫“四苗”覆蓋率達到了95%以上,計畫免疫實現了三個85%目標。

食品衛生監督監測得到了加強。全市食品衛生監督覆蓋率達95%以上,食品監測覆蓋率達90%以上,食品衛生合格率達80%以上,餐具消毒合格率達85%以上,食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發放率達98%以上,從業人員《健康證》辦證率達95%以上。2003年率先進行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試點,促進食品衛生監督規範化管理。對217家進行分級認定,其中A級3家、B級38家、C級105家、D級77家,有效地促進食品經營單位自律和誠信水平,這項工作得到了衛生部的肯定,並與2003年8月份成功舉辦了全國食品量化分級管理現場會議,進一步營造了一個良好食品安全環境。

民眾性愛國衛生活動深入開展。全市完成降氟改水工程3240餘處,川區安全衛生飲用水普及率達90%,衛生廁所普及率達40%以上,民眾性除“四害”活動形成制度,鼠害得到了控制,蚊、蠅密度逐年下降。2003年大力開展“講衛生、抗非典、改陋習、樹新風”活動,爭做文明市民、革除陋習、營造清潔、文明的衛生環境,並通過了自治區衛生城市驗收。

新技術、新設備在臨床上得到廣泛套用。全市有6家醫院購置了CT和彩超,4家醫院購置了高壓氧艙。

衛生工作規範化、標準化建設取得新的成效。利通區、鹽池縣、青銅峽市評為“全國初級衛生保健達標縣”;利通區評為“全國食品衛生示範縣”;利通區評為“全國防盲先進縣”;吳忠市醫院、青銅峽市醫院被衛生部評定為“二級甲等醫院”;原利通區、青銅峽衛生防疫站被衛生部評定為“縣級一等衛生防疫站”;利通區保健所被衛生部授予“全國衛生文明先進集體”。

建立了無償獻血制度。2001年市中心血站的成立,標誌著我市血液管理工作納入了法制化、規範化軌道。2003年,全市參加無償獻血的公民5500多人次,獻血量1587升,無償獻血率達到95.2%以上。

糾正醫藥購銷不正之風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03年檢查藥店115家,醫療機構730家,銷毀假劣藥品31個品種,價值35.79萬元,銷毀假劣一次性輸液器103318支,價值13.5萬元,淨化了醫藥市場、規範了醫療行為。二級醫院藥品集中招標採購已在2001年全面推進。全市縣級綜合醫院和中醫院按照招標藥品品種採購藥品,藥價明顯下降。2003年組織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參加了全區的藥品集中招標採購,此次招標11大類,1492個品種規格,招標藥品占醫院藥品購入量的80%,幾乎含蓋所有醫保品種,讓利患者60%。藥品“收支兩條線”管理正在實施之中。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新的進展。醫療機構實行營利性、非營利性分類管理,全市營利性醫療機構78家和非營利性醫療機構34家已確認並公告,建立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醫療機構新的運作模式。實行“病人選擇醫生”試點基礎上,縣級醫療機構均已全面開展了此項活動,推動了醫療機構內部人事制度和分配製度的改革。嚴格執業準入,使廣大的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嚴格按照《執業醫師法》及相關的法規,規範行醫,對全市2800名醫師進行了執業資格註冊。

社會保障

2012年,吳忠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8.2萬人,比上年增長4%;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2.3萬人,比上年增長0.2%;參加工傷保險人數6.01萬人,比上年減少1.3%;參加生育保險人數7.73萬人,比上年增長0.8%。2012年4萬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7.7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文物古蹟

古長城古長城
吳忠市古蹟較多,有2000多年歷史的秦渠、漢渠;另有關馬湖漢墓群、西夏金積堡殘牆斷垣、南部牛首山及黃河一帶的唐、明代邊鎮的烽火台遺址。被列為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董府”建築群,是晚清將領董福祥仿"宮保府"風格建立的一座宮殿式建築。

旅遊景點

金沙灣

吳忠景區吳忠景區
青銅峽金沙灣銀青高速路青銅峽出口金沙灣位於黃河青銅峽峽日上方西岸,因山色如金故名。毗鄰青銅峽鳥島.與佛教聖地牛首山隔河相望,東臨黃河至109國道。

同心清真大寺

同心清真大寺位於同心縣城南2千米處。相傳始建於明初,明萬曆、清乾隆光緒年間曾三次重修擴建。該寺為中國傳統古典建築風格,建築面積為2870平方米。1958年,同心清真大寺被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列為全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營堡湖

中營堡湖位於市區西南,距市區15公里。舊時曾是一座“兵堡”,現存遺址。湖乃“寧夏七十二連湖”之一,是吳忠現存水域面積較大的一處湖泊,占地面積300餘畝。

著名人物

馬化龍(回族反清人士,哲合忍耶第五代穆勒師德)

周生賢(環保部部長)

王正偉(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

馬漢成(固原市市長)

王儒貴(原銀川市市長)

吳玉才(原吳忠市市長)

馬吉(固原市副市長)

馬瑞文(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城市榮譽

全國雙擁模範城

全國創業先進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全國綠化模範城市

中國城市公益慈善七星級城市

中國優秀生態旅遊城市

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

中國清真食品基地

中國回族建築文化之鄉

中國清真美食之鄉

全國智慧城市首批試點

中國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產業基地

中國甘草之鄉

中國灘羊之鄉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地、市、盟)的首批試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