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元殿

含元殿

含元殿是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屬於大明宮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長安城的標誌建築,建成於龍朔三年(663年),毀於僖宗光啟二年(886年),其間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這裡舉行大朝賀活動。含元殿遺址位於自強東路革新街北口,保存較為完整。2003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日本三方合作實施的含元殿遺址保護工程實現全面竣工;2004年,日本政府無償文化援助的文物陳列館和磚窯址保護廳相繼建成,陳列館展出大明宮遺址出土的文物標本。

基本信息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長安城的標誌建築,

含元殿含元殿
建成於龍朔三年(663年),毀於僖宗光啟二年(886年),存在了220餘年,其間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這裡舉行大朝賀活動。含元殿遺址位於自強東路革新街北口,保存較為完整。2003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日本三方合作實施的含元殿遺址保護工程實現全面竣工;2004年,日本政府無償文化援助的文物陳列館和磚窯址保護廳相繼建成,陳列館展出大明宮遺址出土的文物標本。據史籍記載:大明宮內的殿堂約有五十餘座。唐末,大明宮多次遭戰亂破壞,光啟二年(886年)毀廢,至光化元年(898年)又再度修復,天祐遷都(904年)時最後廢毀,淪為廢墟。 

建築結構

含元殿建在高出南面地面10米以上的高崗上,前面用磚砌成高大的墩台,設三條坡、平相間的道路登上,稱龍尾

含元殿含元殿立體圖
道。台頂又建二層殿基,下稱“陛”,上稱“階”。墩台、龍尾道、陛、階四周都有雕刻精緻的石欄桿環繞。殿即建在最上層台基上,為重檐廡殿頂建築,總寬近58米。殿身面闊十一間,進深四間,四周加一圈深一間的廊,形成面闊十三間、深六間的下檐。含元殿東西側各有廊十一間,至角矩折向南通向翔鸞、棲鳳二閣。二閣作三重子母闕的形式,下有高大的磚砌墩台。二闕下左右外側有各長十五間的東朝堂和西朝堂。含元殿居高臨下,兩翼開張,包括二閣在內,建築群總寬約200米,氣勢弘大,大朝會時數萬人列於殿下廣場,是最能反映唐代氣魄的宮殿。

唐代大明宮的正殿,殿基高於坡下15米,面闊11間,進深4間,殿外四周有寬約5米的“玉階”三級,殿前有長達70餘米的龍尾道至殿階。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鸞、棲鳳二閣,殿閣之間有迴廊相連,成“凹”形,是周漢以來“闕”制的發展,且影響了歷代宮闕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門。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組合大殿高閣,相互呼應,輪廓起伏,體量巨大,氣勢偉麗,開朗而輝煌,極富精神震懾力。古時有人形容它的氣魄“如日之生”、“如在霄漢”,不愧為大唐建築傑出的代表。含元殿662年開始建設,翌年建成。
含元殿利用龍首原高地為殿基。其大台基是因就南坡鏟削並夯築增補而成。含元殿就是建立在這高大的台基上。可以由此俯視長安城。含元殿平面呈“凹”字形,殿面闊11間,進深4間,各間廣5.3米。四周加一圈深1間的廊,形成面闊十三間、深六間的下檐。含元殿東西兩側前方有翔鸞、棲鳳兩閣,以曲尺形廊廡與含元殿相連。兩閣前側各有一處朝堂遺址。殿即建在最上層台基上,為重檐廡殿頂建築,總寬近58米。含元殿居高臨下,兩翼開張,包括二閣在內,建築群總寬約200米,氣勢弘大,大朝會時數萬人列於殿下廣場,李華在《含元殿賦》云:“左翔彎而右棲鳳,翹兩闕而為翼。”足見其壯觀。殿前有長78米的“龍尾道”,磚石砌築,階梯與漫坡相間,三條並列,中間御道寬25.5米,兩側道各寬4.5米。道面平段鋪素麵方磚,坡面鋪蓮花方磚,兩邊為有石柱和螭首的青石勾闌。墩台、龍尾道、陛、階四周都有雕刻精緻的石欄桿環繞。
新發現的唐代殿前渠道位於含元殿遺址土台以南130米處,東西走向,已探知長度為400餘米。從部分試掘區看,渠道在唐代時南北寬約4米、深約1.6米,渠道兩壁較直,局部有砌磚護岸現象。在渠道遺址上,考古人員還清理出3座唐代木橋遺存,其中中央一橋正與含元殿中心相對,從橋樁柱洞的遺蹟可知,橋東西長約17米、南北寬約4.3米。東西兩橋則與百官上朝前暫時休息的東、西朝堂南北相對,其作用猶如後世皇帝宮殿建築中的“金水橋”。

宮殿組成

含元殿前的唐代水渠道:

含元殿含元殿西側

位於含元殿遺址一層大台以南130米處。東西走向,且基本與含元殿南沿平行。經探察試掘而明確的渠道長度有400餘米,東西貫穿整個御道拆遷範圍。另外,從勘探得知,在御道拆遷範圍的東西兩側,該水渠道還有延伸部分。從發掘的幾處段落來看,該渠道兩壁較直,底部較平,兩壁局部還發現有砌磚現象。水渠道南北寬3.65米—4.0米,深1.6米左右。東段略淺,西段略深,推測渠道內水的流向為由東向西。另外,在渠道內還出土有大量的唐代磚瓦、石塊、螺殼、陶瓷器、銅錢、鐵釘、鐵劍等遺物。從地層剖面來看,該渠道在唐以後還沿用,明清時期還曾一度疏浚過。
唐代水渠道上有三座橋:
發現的三座橋樑,皆位於上述含元殿南部唐代水渠道之上。相對位置分別在含元殿正南、含元殿西朝堂正南、含元殿東朝堂正南。暫命名為中央橋樑基礎、西側橋樑基礎、東側橋樑基礎。中央橋樑基礎位於含元殿遺址中央正南130米處的唐代水渠道上。疊壓於渠道淤土和唐末五代文化層下。該橋樑基礎東西長約17米、南北寬約4.3米。
西側橋樑基礎位於西朝堂南側的渠道上:
東距中央橋樑基礎約128米。橋樑基礎南北長4.65、東西寬6.85米。成排的木樁洞遺蹟依南北兩岸而設,均為單排木樁洞。 東側橋樑基礎位於東朝堂南側的渠道上,西距中央橋樑基礎約129米。位置基本與西側橋樑基礎東西對稱。該橋樑未進行全面發掘,橋樑基礎的形制、大小等推測與西側橋樑基礎相仿。
發現兩條步行道,唐代水渠道南岸道路沿渠道而走,東西向。已發現的道路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15米。路土密集厚實,路土厚約15~32厘米,道路上唐代車轍痕跡明顯,可見該道路沿用時間很長。
含元殿西朝堂南部的步行磚道,位於含元殿西朝堂遺址南部,呈南北走向,方向為北偏西1°20′。分布於上述含元殿前水渠道西側橋樑基礎的南北兩側,構成了去往含元殿西朝堂通道。從試掘情況來看,該道路可分早、晚兩期路面。

晚期磚道
僅在渠道以北保留一段,疊壓於唐末五代文化堆積之下,殘長28.5、寬約1.2米。路面砌磚大部分已被毀,僅餘路兩邊的側立磚和頂縫磚以及路基墊底磚。早期磚道,疊壓於晚期磚道正下方0.5米。被水渠隔為南北兩段,南段保存完整,北段因受晚期鋪磚路覆壓,所以只是局部解剖了一段。該道路呈正南北方向,發掘長度約為5.6米,路寬1.1米左右。路面鋪設打磨光滑、表面滲炭處理過的青昆方磚,中間雜以蓮花紋方磚,兩側再以長方磚側立砌成,方磚邊長約32-35厘米,長方形磚長35-36厘米。

歷史背景

大明宮是唐長安城三大宮室中規模最大的一處,貞觀八年(634年)初建,是太宗李世民為太上皇李淵避暑而建的

含元殿含元殿
夏宮,工程未完,李淵病死,營造工程停止。龍朔二年(662年)再建而成,高宗遂即遷進居住,以後的唐朝皇帝大多在這裡朝寢,為唐王朝200餘年間的統治中心。宮內曾發生過多次歷史重大事件,大明宮一度也是黃巢農民起義軍的政權所在,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農民軍進入長安,黃巢登上大明宮含元殿舉行了盛大的即位典禮,然後在丹鳳門城樓宣布國號為“大齊”。大明宮規模宏大,建制嚴謹,平面布局呈南北長方形,南宮城就是京城北郭城東邊的一段,另筑北、東、西三面宮城,宮區占地約3.5平方公里,宮城總長8724米。

用途

含元殿是大明宮中軸線上的第一座宮殿。是舉行重要典禮儀式如冊封、改元、受貢等重要活動的場所。因經常舉行各種國家儀典而屢屢出現於歷史典藉中。麟德殿是皇帝舉行宮廷宴會、樂舞表演以及會見賓客的場所,長安三年(703年),武則天在此會見並設宴款待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以後的200多年間一直被使用,是舉行國家儀式、大典之處,所謂“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寫含元殿大朝會的盛況。遺址保存完整,現已實施遺址保護復原工程。據記載:“龍朔二年造蓬萊宮含元殿”(《長安志》卷六),高宗於龍朔三年四月“幸蓬萊宮新起含元殿”(《舊唐書•高宗記》),可知含元殿建造工期最多不過一年。史書記載公元663年含元殿建成。每有外使朝會,皇帝端坐殿上,顯示出大唐王朝的威嚴。含元殿是丹鳳門內正殿,稱“外朝”,位於丹鳳門正北龍首原南沿,也就是《六典》原注所謂“即龍首山之東趾”。距丹鳳門四百餘步,是長安城最宏偉的建築。也是最能反映唐代氣魄的宮殿。

遺址現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為配合大明宮含元殿御道項目保護工程建設,對拆遷範圍內進行了考

含元殿含元殿遺址
古勘探和發掘工作。在含元殿遺址南部新發現了一處水渠道、三座橋樑、兩處道路等重要的唐代考古遺址。 中、日兩國考古機構合作發掘大明宮太液池項目正在進行中。
為了有效保護大明宮遺址,西安市人民政府設立了大明宮遺址保管所,負責大明宮遺址保護和管理的日常事務、開展社會教育和文物宣傳活動、參加田野考古發掘和隨工清理、收藏出土的文物標本、組織實施文物保護維修工程、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大明宮遺址位於西安市自強東路以北,玄武路以南範圍內,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田野考古工作,迄今已取得豐碩成果,在全面勘探的基礎上,重點發掘了麟德殿、含元殿、三清殿等殿堂遺址和重玄門、玄武門等宮門遺址。大明宮遺址保存比較完整,埋藏豐富,是唐代建築研究的珍貴實物資料。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殿前百餘米有門址遺蹟,可能為牌坊式建築。門左右有橫貫宮城的隔牆。門前面是一大廣場。這組龐大的宮殿建築群,體現了唐代建築的雄渾風格,成為後世宮殿的範例。含元殿一直使用到唐朝末年,自興建至唐末被毀的二百餘年當中,歷經了德宗貞元四年(788年)的地震和幾次大風、大雨的自然損害,不斷有所維修,但始終未見有重大拆改或重建的記錄。殿毀於唐末兵火。含元殿址中出土有大量表面呈黑色光亮的陶瓦,當是殿頂的屋面用瓦,還出有一些琉璃瓦片,估計此殿的檐口使用了琉璃剪邊的作法。在台基四周出土殘石柱和螭首石刻殘塊多件。翔鸞閣北廊道的西側出土許多鐵甲片及矛頭10個,推測是在兵火戰亂中被遺棄的。唐代許多重大慶典和朝會多在含元殿舉行,其建築形制極為威嚴壯觀。現殘存殿址台基東西長75.9、南北寬41.3,高出南面地坪10餘米。殿東、北、西三面為夯築土牆,白灰抹面。殿址上現存方形柱礎一座,下面方形部分長寬各1.4米,高0.52米,上凸覆盆高10厘米,上徑84厘米。僅從這一構件的尺寸,可見含元殿的尺度規模。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