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鳳門

丹鳳門

丹鳳門遺址位於今西安市火車站之北,自強東路東段和二馬路之間。1957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這裡進行過鑽探,受居民住宅所限,當時只探出了3個門道,明確了丹鳳門遺址的位置。1961年,大明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始建
丹鳳門沿用歷史長達240餘年,始建於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是大規模營築大明宮時,於大明宮南牆也即長安城北郭牆東段開闢修建。安史之亂後,唐軍從叛軍手中收復長安,唐肅宗返回都城後不久,於至德三年(758年)正月二十七日,將丹鳳門改稱為明鳳門(也有史籍記作鳴鳳門),大約四年後,唐代宗寶應元年(762)五月,又恢復了丹鳳門的舊稱。

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門,關於大明宮的建造時間,史籍有明確記載,然而,有關丹鳳門的建成時間,則在很長時間裡,讓人難以下結論。很多學者推測,丹鳳門建造於唐高宗龍朔年間(661~663)。不過,大明宮遺址保管所原所長高本憲認為,丹鳳門應該建造於唐太宗貞觀末年。《玉海》記載,貞觀二十年(646)十月,司空房玄齡和將作大匠閻立德大營北闕,修建“顯道門觀”。其中,“北闕”指的就是大明宮,而“顯道門觀”是指丹鳳門及其上的樓觀。經過這次修建,大明宮成為李世民晚年的居所。到了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將大明宮改名為蓬萊宮,又將殿堂、門闕等重新命名,顯道門才被稱為丹鳳門。
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三月的一天,李世民不顧病體,來到丹鳳門(當時稱顯道門),面對長安百姓,宣布敕令,大赦天下,這是皇帝第一次在丹鳳門舉行重大活動。
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四月,高宗李治由太極宮遷到大明宮聽政,此後,唐代的政治活動中心,就移到大明宮。作為大明宮正南門的丹鳳門,自然也就成了唐朝人的“國門”。

建築規劃

鑽探和發掘結果表明,丹鳳門基址主體(包括護基和散水)東西長75、南北寬33米,由門道、隔牆和墩台3種夯土結構渾然組成。門道共有5個,除西邊的3個門道及其相鄰隔牆和西墩台保存較好外,其餘的門道、隔牆和東墩台皆遭嚴重破壞,鑽探發掘可知東部外輪廓與西部大致對稱。保存較好的3個門道均寬9.4、殘存進深23、隔牆寬3米,門道地面較平整,局部可見有均勻而密集的圓形小夯窩。門限位居門道中部偏南約4米處,現存的3個門限坑東西處於同一直線上,坑內皆有殘存火焚後餘留的木炭塊,門限兩側置有石門砧。門道兩側的夯牆下皆置有南北向排列的長方形排叉柱坑,個別柱坑中尚保存有未曾移位的石礎,頂面中央鑿有長方形的卯眼。西墩台夯基南北長33、東西最寬處15.6米。其西南部轉角與城牆銜接處唐地面保存較好,局部殘存有包壁砌磚。由此可知,丹鳳門主體基台外壁應是以長方形磚包砌而成的。
基址主體兩側與城牆和馬道相連結。東、西城牆均寬9米,其中東城牆遭毀殆盡,西城牆保存較好,殘存高於唐地面約1米。東、西馬道緊貼城牆北側,與東、西墩台相接,長皆54、寬3.5米。東馬道破壞嚴重,西馬道保存稍好。
出土遺物以建築構件為主,尤以長方形磚、板瓦、筒瓦和蓮花紋瓦當居多,也有少量的綠釉琉璃瓦、鴟尾、鐵泡釘和石構件殘塊。部分磚瓦上戳印有紀年文字,其中一瓦塊上有“寶”字樣,應是玄宗時期修繕丹鳳門樓的珍貴遺存。遺址中還出土了一些陶瓷器殘片,其中一件白瓷碗底部刻有“官”字款,尤為珍貴。
丹鳳門沿用歷史長達240餘年,是唐大明宮的正南門,北面正對含元殿,兩者之間為長600余米的御道。丹鳳門始建於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是大規模營築大明宮時,於大明宮南牆也即長安城北郭牆東段開闢修建的。肅宗至德二年(757),曾改名“明鳳門”,不久復名“丹鳳門”。自建成之日起,丹鳳門就成為唐朝皇帝出入宮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宮諸門中規格最高。丹鳳門上有高大的門樓,是唐朝皇帝舉行登基、宣布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場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