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坎兒井博物館

吐魯番坎兒井博物館

吐魯番有著著名的與長城、運河並列為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兒井。坎兒井引出了地下河水,使沙漠變成綠洲。吐魯番被闢為旅遊區後,修建了形式典雅、古樸、富有伊斯蘭建築藝術風格的園林式賓館等各種文化遊覽服務設施,接待海內外遊客,向五大洲遊人展顯出她迷人的容顏。

基本信息

位置簡介

吐魯番坎兒井博物館吐魯番坎兒井博物館
吐魯番坎兒井博物館,位於新疆吐魯番市亞爾鄉新城西門村888號的坎兒井民俗園內,這座投資240萬元.吐魯番坎兒井博物館於2007年6月落成開放,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專題博物館。

建館背景

據了解,全新疆有1600多條坎兒井,其中的1100多條就在吐魯番,年徑流量達2.94億立方米;吐魯番現有耕地面積70多萬畝,其中有47萬畝就是靠坎兒井的水來灌溉的。所以說,坎兒井引來天山上的冰雪融水,成為養育吐魯番兒女、灌溉萬傾良田的生命線。或許,這也正是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列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主要原因。據了解,坎兒井之所以能在吐魯番大量修建,是與這裡的地理條件分不開的。首先,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克拉烏成山,為坎兒井提供了大量的水源,每當夏季來臨,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當水流出山口後,很快滲入戈壁地下變為潛流。積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層加厚,水儲量大,使挖掘坎兒井有了可能。其次,吐魯番盆地與北部和西部雪山有巨大的落差,這就可以沿地勢引水,使得北部水源可以按地勢向盆地匯聚,確定了水的流向,通過挖掘疏導,自流向盆地。第三個條件是吐魯番大漠底下深處的土層,主要是由粘土或鈣質膠結的砂礫石,質地堅實,因此坎兒井挖好後不易坍塌。這種質粘性土不僅粘合性非常好,而且十分堅硬,正是這種特殊的土質,才使古老的坎兒井能保存至今。雖然坎兒井歷史悠久,但吐魯番現存的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興建的。據史料記載,由於清政府的倡導和屯墾措施的採用,坎兒井曾得到大量發展。在吐魯番,每條坎兒井都是有名字的,有點以挖井人的名字命名,有的以動植物的名字命名,還有的以地理方位、水的味道等等命名。坎兒井博物館是依託一條叫米依木·阿吉的坎兒井而建的,米依木·阿吉就是開挖這條坎兒井的主持人。米依木·阿吉井是吐魯番最典型、名氣最大的坎兒井,已有800多年歷史,全長25公里,日水量可澆地70多畝,坎兒井博物館長約100米的參觀通道其實就是米依木·阿吉井下游的一段井渠

結構展示

博物館分為地上和地下部分,包括100多米長的地下參觀通道、500平方米的地面陳列館、
掏挖坎兒井掏挖坎兒井
坎兒井分布、掏挖坎兒井圖、剖面圖、葡萄長廊和葡萄乾晾房等,通過大量的圖片、實物、模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遊客展現了坎兒井的結構、分布區域、功能和研究成果,讓遊客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地下長城"的歷史變遷、修建過程。
走進博物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沙盤,直觀地向遊人展示了一條條坎兒井穿越戈壁,將天山的地下雪水引到一片片綠洲的情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