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解太陽瓶子草

另解太陽瓶子草(學名:Heliamphora Heliamphora diculata)與另解太陽瓶子草之間卻沒有很多的相同特徵。

另解太陽瓶子草學名Heliamphora heterodoxa)是委內瑞拉格蘭·薩瓦納及普塔里山(Ptari Tepui)高原特有的食蟲植物。其種加詞“heterodoxa”來源於希臘文“heteros”和“doxa”,意為“其他”和“觀點”,指該物種的發現史,其分割於當時已知的垂花太陽瓶子草(H. nutans)和小太陽瓶子草(H. minor)。1951年,其首次被發現於普塔里山。另解太陽瓶子草與無毛太陽瓶子草(H. glabra)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近緣關係,以至於無毛太陽瓶子草曾被認為是另解太陽瓶子草的一個變型。

形態特徵

原變種

另解太陽瓶子草的原變種(H. heterodoxavar.heterodoxa)的捕蟲瓶下部為漏斗形,上部為圓柱形,高15至30厘米。瓶口窄。瓶肩位於瓶身基部三分之一處,使基部略呈葫蘆狀。捕蟲瓶內表面具長2至3毫米的下向毛。籠蓋盔形,相對大型,紅色。發育中的捕蟲瓶通常為黃色,成熟的捕蟲瓶則為暗栗色。

未命名變種

另解太陽瓶子草的未命名變種的捕蟲瓶上部為漏斗形,一般寬於原變種,高15至25厘米。瓶蓋通常為紫紅色,而瓶身主要為黃綠色。少數植株群直徑可達120厘米。

原生地

另解太陽瓶子草分布於馳曼塔高地的數個山峰,包括奧楊山,及格蘭·薩瓦納北部普塔里山的幾個孤立的山峰上。這些山峰的海拔分布範圍為1900米至2400米,年平均溫度範圍為4℃至15℃。而與此同時,另解太陽瓶子草也分布於普塔里山山腳東部靠近蓋亞那高原的低地稀樹草原中,多為開闊的沼澤地。其海拔分布範圍為1100米至1400米。另解太陽瓶子草的分布範圍涵蓋低地與高地地區,所以其能承受較高的環境溫度。
另解太陽瓶子草的原生地多為存在淺薄酸性泥炭的凹陷砂岩,並長期具數厘米的積水。山頂常雲霧繚繞,即是旱季,中午之前也如此。
另解太陽瓶子草常與大型的草本植物同域分布,包括覆鱗屬(Stegolepis)、食蟲榖精屬(Paepalanthus)、腺白珠屬(Tepuia)、黃眼草屬、鞣木屬(Cyrilla)、岩菖蒲屬、Nietneria、卡田鳳梨屬(Cottendorfia)及食蟲鳳梨屬(Brocchinia)等植物。

種下類群

已確定了兩個另解太陽瓶子草的變種,原變種僅分布於普塔里山。而另一個未命名的變種則分布廣泛,包括所有已知的低地地區,但其不存在於普塔里山。
此外,已有數個另解太陽瓶子草的變種及變型被描述為其他物種。
  • Heliamphora heterodoxavar.exappendiculataMaguire & Steyerm. (1978) [=H. exappendiculata]
  • Heliamphora heterodoxavar.exappendiculataf.glabellaSteyerm. (1984) [=H. minor]
  • Heliamphora heterodoxavar.glabraMaguire (1978) [=H. glabra]
  • Heliamphora heterodoxaf.glabra(Maguire) Steyerm. (1984) [=H. glabra]

自然雜交種

已發現了另解太陽瓶子草與薩拉茲太陽瓶子草(H. sarracenioides)的自然雜交種。

相關物種

因另解太陽瓶子草也具大型花葯,托馬斯·卡羅等人2005年據此其與薩拉茲太陽瓶子草和小囊太陽瓶子草(H. folliculata)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近緣關係。但在2001年對小囊太陽瓶子草進行描述時,他們並不認為小囊太陽瓶子草與另解太陽瓶子草之間存在密切的近緣關係。
另解太陽瓶子草和薩拉茲太陽瓶子草的瓶蓋內都具相對大型的蜜腺。其差異在於薩拉茲太陽瓶子草的捕蟲瓶內表面上部無毛,而另解太陽瓶子草具毛。此外兩者之間籠蓋的形狀也存在明顯差異。
在蓋亞那高原,分布於普塔里山的另解太陽瓶子草與分布於Tres Testigos的小囊太陽瓶子草由稀樹草原相互隔離,而其距離卻不到50公里。約阿希姆·那茲認為另解太陽瓶子草與小囊太陽瓶子草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相關性,特別是採集於上述山峰的標本。
瘦長太陽瓶子草曾被錯誤的鑑定為另解太陽瓶子草,但其捕蟲瓶和花朵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同時分布於馳曼塔高地的無附太陽瓶子草(H. exappendiculata)與另解太陽瓶子草之間卻沒有很多的相同特徵。

小囊太陽瓶子草、另解太陽瓶子草、美麗太陽瓶子草與剛毛太陽瓶子草之間的形態特徵區別(Nerz, J. & A. Wistuba 2006)

形態特徵

小囊太陽瓶子草

另解太陽瓶子草

美麗太陽瓶子草

剛毛太陽瓶子草

捕蟲瓶

尺寸

長20至30厘米,寬5至6厘米

長15至40厘米,寬5至6厘米

長8至20厘米,寬3至8厘米

長15至25厘米,寬5至8厘米

形狀

下三分之一為漏斗形,上三分之二為圓柱形;前後扁縮,前部內凹

上部略呈漏斗形,下三分之一為漏斗形至葫蘆形

上部為管狀,下部略呈葫蘆形

上部為寬漏斗形,下部略呈葫蘆形

瓶蓋

尺寸

長約1厘米,寬約0.5厘米

長1至3.5厘米,寬1至1.5厘米

長0.5至1厘米,寬0.3至0.5厘米

長1至1.5厘米,寬1至1.5厘米

形狀

前彎,略呈盔形,基部部收縮,成熟捕蟲瓶瓶蓋下具深5至10毫米的中空結構

明顯的盔形,基部驟縮

平形至盔形,基部略微收縮

心形,彎曲

花序

尺寸

花梗長約35厘米,花柄長3至6厘米

花梗長30至70厘米,花柄長5至6厘米

花梗長20至40厘米,花柄長約12厘米

花梗長約50厘米,花柄長約5厘米

花被片形態

長圓形至披針形

披針形,極寬

披針形,基部寬

長圓形至披針形,基部窄

雄蕊

尺寸

長8毫米

長5.5至8毫米

長4毫米

長7毫米

數量

10

12

15

10

種植方法

1976年,J·博格納報導在涼室內以純水苔種植另解太陽瓶子草。再用盆托裝滿水或濕水苔,或用玻璃罩罩住花盆,以保持空氣濕度。在德國南部種植時,春季至秋季的中午需要遮蔭。溫度在冬季控制在10℃左右,夏季略微提高。
1988年,彼得·達馬托報導其採集自野外的兩叢另解太陽瓶子草在模擬眼鏡蛇瓶子草(Darlingtonia californica)的原生地環境下經過了嚴重的霜凍後死亡。而1995年,彼得·達馬托再次報導,在霜凍後另解太陽瓶子草的捕蟲瓶會完全枯死,數周之後其又可長出新的捕蟲瓶,但植株尺寸在第二年會變小。
1988年,克利夫·多德(Cliff Dodd)發表了關於太陽瓶子草屬植物的種植方法。他經好友布魯斯·薩頓(Bruce Sutton)介紹採用了一個簡易的種植方法,並認為只需要提供給植株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在該方法提供的條件下,1英寸高的另解太陽瓶子草種苗在一年後可長出長4英寸的捕蟲瓶。

食肉植物(一)

食肉植物也稱食蟲植物,能捕取昆蟲或其他小動物,並靠消化酶、細菌或兩者的作用將其分解的植物。 已知約有400種,親緣關係可能甚遠。這類植物雖多為綠色植物,但某些微小的真菌也能捕捉和消化動物 。食肉植物能將捕獲的動物分解,這過程類似動物的消化過程。分解的最終產物,尤其是含氮的化合物 及鹽類為植物所吸收。
毛太陽瓶子草
另解太陽瓶子草
無毛太陽瓶子草
有突太陽瓶子草
無附物太陽瓶子草
瘦長太陽瓶子草
曲曼他太陽瓶子草
紫花螺鏇狸藻
泰勒螺鏇狸藻
棒形貉藻
黃花螺鏇狸藻
非洲螺鏇狸藻
波紋菲氏花粉
克魯奇菲氏花粉
赫爾菲氏花粉
赫克特布洛鳳梨
刺毛氈苔石
塞農毛氈苔石
小毛氈苔石
棘孢毛氈苔石
棒狀毛氈苔石
棒狀毛氈苔粉
胞芽毛氈苔花粉
台灣毛氈苔花粉
懷特毛氈苔
長毛毛氈苔
硫磺毛氈苔
瘦縮布洛鳳梨
長頸古瓶子草
斯氏毛氈苔
南美寬葉毛氈苔
蠍子毛氈苔
蔡司貉藻
圓葉毛氈苔
蓮座毛氈苔
波利旺盛貉藻
短岔毛氈苔
侏儒毛氈苔
美麗毛氈苔
負子毛氈苔
寬腳毛氈苔
盾葉毛氈苔
少花毛氈苔
紅孔雀毛氈苔
淺色毛氈苔
寬銀毛氈苔
閃亮毛氈苔
巢型毛氈苔
紐喀里多尼亞毛氈苔
納塔爾毛氈苔
山地毛氈苔
迷你毛氈苔
小葉毛氈苔
曼西毛氈苔
馬達加斯加毛氈苔
大葉毛氈苔
大花毛氈苔
線葉毛氈苔
細銀毛氈苔
長柄毛氈苔
長葉毛氈苔
異葉毛氈苔
單獨貉藻
草葉毛氈苔
巨大毛氈苔
絲葉毛氈苔
索伯列夫貉藻
紅根毛氈苔
易利信毛氈苔
長柱毛氈苔
岩薔薇毛氈苔
金殼毛氈苔
西伯利亞貉藻
多縐貉藻
卡洛斯茅膏菜
變葉毛氈苔
寬葉毛氈苔
球狀毛氈苔
叉葉毛氈苔叉葉毛氈苔
鬍鬚毛氈苔
亞瑟山毛氈苔
英國毛氈苔
愛麗斯毛氈苔
阿迪露毛氈苔
前囊泡貉藻
卵形貉藻
娜娜貉藻
大都會貉藻
庫普里亞諾夫貉藻
長柄貉藻
纖維皮納塔貉藻
歐羅巴貉藻
伊蓮諾拉貉藻
督科特婁斯凱貉藻
谷霍腺毛草
貝爾特羅嘉寶鳳梨
矮螺鏇狸藻
露葉毛氈苔
大腺毛草
沾露腺毛草
叉蕊毛氈苔
帝王毛氈苔
漢米爾頓毛氈苔
大肉餅毛氈苔
匍匐毛氈苔
小毛氈苔
絨毛毛氈苔
亞麻花腺毛草
薄腺毛草
眼鏡蛇瓶子草
水腺毛草
好望角毛氈苔
絲葉腺毛草
土瓶草
囊泡貉藻
捕蠅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