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皖國

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 皖國故都就是今天的安徽安慶潛山縣城,潛山縣位於安徽西部大別山東麓。 01、皖公——周朝古皖國方伯(大夫),引中原地區的文明來教化黎民。

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

古皖國在哪裡

今天的安慶,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是古皖國封地,山稱皖山,水曰皖水,城為皖城,安徽簡稱“皖”。

歷史說明

“皖國”,桐國、空桐為同姓之國,子姓殷人(商朝人)的後裔。商代桐國在今河南虞城縣南5里的桐亭。周滅商後,部分桐人逃至安徽安慶潛山,在南淮夷和群舒之間復立桐國。桐國便和商代發生聯繫,且經歷失國復國曲折。皖江文化歷史悠久:前推至新石器時代的薛家崗文化,後經西周古皖國,秦代衡山郡,東漢廬江郡,南宋安慶城,直到1667年安徽建省,綿延不斷。
潛山在周朝時,為皖國所轄、皖國都城就在今潛山縣城,東漢獻帝初平末年(公元193年),廬江太守陸康為遠避戰亂,將廬江郡治遷至皖縣城。此後,袁、曹、孫三家交替據有此地,皖城遂成為兵爭的重鎮。唐時,潛山縣曾為舒州治所。明洪武元年,置潛山縣迄今,首任潛山知縣張江,設縣治於潛山縣城。中華民國初年,安慶府被廢,潛山縣直屬安徽省: 1949年4月稱皖北行署安慶專區潛山縣,至1979年底,改安慶專區為安慶地區,再後又改安慶地區為安慶行署,九十年代,地市合併為安慶市,潛山縣相沿隸屬之。

皖國故都

皖國故都就是今天的安徽安慶潛山縣城,潛山縣位於安徽西部大別山東麓。行政區域介於北緯30°27′~31°04′與東經116°14′~116°46′之間。縣境南北長約62公里,東西寬約28公里,總面積1686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1.2%。含1982年11月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天柱山風景區。該縣東與桐城市相連,西和岳西縣為鄰,東南與懷寧縣接壤,西南與太湖縣為界,北與舒城縣交界。現設5個鄉,11個鎮。縣人民政府駐梅城鎮。

皖國故都-潛山古今名人

01、皖公——周朝古皖國方伯(大夫),引中原地區的文明來教化黎民。
02、焦仲卿——漢《樂府》雙璧之一《孔雀東南飛》中的男主人公。
03、左慈(156?-289?)——三國時期著名方士。
04、劉馥(200)、朱光(214)——三國時期魏廬江太守,開鑿吳塘、烏石二陂。
05、大喬、小喬——江東二喬喬瑩(177-?)、喬霜(18*-223),江東二郎孫策、周瑜之妻。
06、王蕃(228-266)——三國時期天文學家、數學家,對天文曆法和圓周率的研究深有貢獻。
07、何充(292-346)——東晉驃騎將軍、都督揚豫徐州諸軍事、領徐州揚州刺史,外拒羯趙石虎、內佐庾門輔晉。
08、何法倪(339-404)——東晉“晉穆皇后”、何充侄女,在桓氏權貴的陰影下謹伺晉室。
09、何尚之(382-460)——南朝劉宋時著名護法居士,何充曾侄孫,倡佛教、立“玄學館”,對後世歷代教內大德及護法君臣影響極深;職授侍中、司空、禮部尚書。
10、何氏三高——何求(?-489)、何點、何胤(446-531),何尚之三孫、南齊三隱士;何胤兼通儒佛,著有《百論》、《十二門論》的註解,還註解了《周易》、《禮記》等。
11、何敬容(48*-549)——南朝蕭梁文學家、駙馬都尉,官至尚書令、侍中、太子詹事,文學著作多散佚,僅存2篇。
12、寶志禪師(418-514)——著名禪師、三祖寺的開創者,著作多收集在《景德傳燈錄》中。
13、僧璨(~510-606)——中華佛教禪宗三祖,禪宗的中堅傳承人,有著作《信心銘》傳世深遠。
14、張鎮周(620)——唐左武侯將軍、舒州都督,舉兵平定張善安、陳當世叛亂。
15、曹松(828?—903?)——晚唐詩人,校書郎、秘書省正字,有《曹夢征詩集》3卷140首流傳於世。
16、王罕、王琪、王珪——父王罕,歷知宜興縣、潭州、明州;子王琪,婉約派詞人,平江知府(蘇州),著有《王琪詩》20首;侄王珪(1019—1085),北宋名相,著名文學家。著述有《宋兩朝國史》、《在京諸司庫條式》、《王珪集》、《宋六朝會要》、《華陽集》流傳後世。
17、李公麟(1049-1106)——桐城人,北宋著名畫家,善白描,傳世作品有《五馬圖》、《臨韋偃牧放圖》等。
18、朱翌(1097-1167)——南宋詞人,待制中書舍人。知宣州、平江府,授敷文閣待制;有《滿山集》、《猗覺寮雜記》、《漓山詩餘》。
19、劉著(~1090~1150)——宋金詞人,流落金國;可惜作品多散佚,僅存1篇名作《鷓鴣天》。
20、吳棫(~1100-1154)——南宋音韻學家,所著《韻補》和《詩補音》,為古音研究的開拓者。
21、黃榦(1152-1221)——南宋舒州(安慶)知府,與李寬、韓愈、李士真、周敦頤、朱熹、張栻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22、劉源(?-1279)——宋末抗元義士,組織義軍在天柱山抗元18年;明宣德敕置“大王廟”,被供奉為當地“保境安民”的神靈。
23、胡纘宗(1480-1560)——明代著名的學者、詩人與書法家;安慶知府,恢復“宸濠之亂”的創傷,重築吳塘、烏石二陂,烏石陂(烏石堰)號稱“金壩”;後巡撫山東、浙江、山西、河南各省;著述多存於《明史·藝文志》與清《四庫全書》。
24、明朝三進士——徐桂(1535),東昌府司理、刑部主事、員外郎、鄖陽知府;金燕(1553),歷知浙江桐鄉、貴溪、永康等縣;徐堯莘(1545-1620),戶部主事,歷知湖廣永州、衡州、荊州府,升遼陽兵備副使、廣東按察使、廣西布政使。
25、陳延——書畫家,與姑孰畫派蕭雲從並稱“畫苑二妙”,著有《孤竹詩集》。
26、前常後魏——常大忠(1659)、魏其璸(1737),前清二令,常任5年、魏任8年,舊志稱:“潛人士稱頌賢父母者,必曰:‘前有常公,後有魏公’”。
27、南疆二孫——1736年,孫式玉授驍騎將軍、湖廣提標中軍參將、鎮筸鎮總兵;同時,孫越授懷遠將軍、三江協副將;兄弟進士,媲美南疆,榮極一時。
28、熊會——熊會玜,歷知崇明縣、丹徒縣、徐州府、同知蘇州船政,所任郡縣,政績卓著。
29、潛山二義——郭益燕,乾隆年間捐建橋樑六處:西門橋、沙河橋、東門橋、黃土倉橋、崩河橋、西溪館橋;徐德芳,嘉慶年間多次襄助鄰里、收埋無主屍骨,讓生者奮發、逝者安息。
30、張必剛(1708—1792)——才子,授廣東(海南)澄邁知縣;著述有《三禮會通》、《浚元書》、清朝第三代《潛山縣誌》。
31、王鳳詔——河閘官,水利專家,授濟寧州判、東平州同知、泉河通判,升泇河同知、上南河同知。
32、程長庚(1811-1880)——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徽班領袖,與張二奎、余三勝並稱京劇“老生三鼎甲”。
33、鄭洪勝(1842-1912)——淮軍將領,屢建戰功;提督烈勇巴圖魯,天津盛營援台統領、北洋武衛軍馬隊統領,直隸督標中軍副將。
34、周士盛(?-1894)——淮軍將領,提督,統領四川安定水陸全軍,巡視川東防務,記花翎英勇巴圖魯名號。
35、徐積誠——湘軍將領,隨左宗棠出征新疆討伐阿古柏多次立功,並多次獲得巴圖魯稱號,補喀什提標莎車協副將、迪化城守協副將。
36、汪桂芬(1860-1906)——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與譚鑫培、孫菊仙三人並稱京劇“老生新三傑”。
37、彭錫蕃(?-1911)——署事江西興安,補廬陵知縣,代吉安府印,政績顯著;有著述《亦廬詩草》。
38、餘震(1863-1945)——湖北省建始縣知事,犯尊除匪,慨然罷官;任教於安徽書院(安徽大學),潛山縣圖書館長,寫下許多詩作。
39、余玉琴(1867-1939)——著名京劇花旦、武旦演員,躋身清末民初譚鑫培、楊月樓、孫菊仙、陳德霖、王楞仙、楊小樓、余玉琴、朱文英、王瑤卿、龔雲甫、穆鳳山、錢金福等12名家之列。
40、余誼密——國民黨潛山縣議長,懷寧、南陵、蕪湖知縣,蕪湖、淮泗道尹,省政務廳長,財政廳長,主持皖省賑務;積極籌款親自組建反動民團“清剿”黃柏紅軍,被紅28軍高敬亭、方永樂、余雄捕殺。
41、程繼先(1874-1944)——京劇小生,程長庚之孫,“程派小生”的創始人,該流派在清末京劇小生角成就最高。
42、民國二名醫——余增化(1874-1947),在潛山縣首次使用西藥,改寫了潛山縣內無西藥的歷史。汪俊,......
43、洪海波(1879-1953)——黃梅戲先師,整理潤色的劇目有《珍珠塔》、《雙合鏡》、《趕子圖》等近百部。
44、余良鰲(1881-1930)——革命烈士,潛山縣早期革命活動家,中國工農紅軍三十四師政治部委員,五河區農會主席,在游擊中被捕遇害。
45、儲琢軒(1885-1962)——貴州省三穗縣長,努力化解邊民矛盾,安置逃亡難民;解放後定居湖南新晃,在工商聯合會任職,為縣政協委員。1962年10月病逝。
46、張東野(1889-1974)——民主人士,國民黨潛山縣議長、省議員,建國後任省、市政協委員,合肥民建、工商聯主委,合肥市副市長。
47、王惠芳(1891-1953)——著名京劇演員,與京劇名旦梅蘭芳並稱“蘭蕙齊芳”。
48、程千里(1895-1927)——革命烈士,潛山縣早期革命活動家,在五廟組建了潛山縣第一個黨小組,在湖北大冶富源煤礦工人運動中被殺。
49、胡紹瑗(1895-1930)——革命烈士,中共潛山縣委委員,潛山中學庶務,參加了請水寨暴動,組織領導了八斗農民起義,因叛徒告密被捕遇害。
50、楊其文(1895-1960)——中共黨員,在舒桐潛岳邊界國統區組建“楊其文游擊隊”,打土頑;後游擊隊收編為舒城縣獨立團第六連,任該連連長兼河棚區區長;解放後,任安慶軍分區後勤處科長。
51、張恨水(1895-1967)——中國著名章回小說家,《皖江報》、《益世報》、《世界日報》編輯,一生致力於通俗文學創作,有100多種長篇通俗小說,著名的有《啼笑因緣》、《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八十一歲》等。
52、儲皖峰(1896-1942)——教授,從事中國文學史專題研究,執教於上海中國公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北平大學、輔仁大學,著述達70餘種。
53、郝兆先(1896-1978)——中共地下黨員,湖北省總工會主席,國民黨第九方面軍少將參謀,滄州、臨洮、藍田、洛南縣長;解放後參加陝西省司法工作,任陝西省參事室參事。
54、余協中(1898-1983)——教授,著名史學學者,國民黨中央考試院參事、東北中正大學校長。
55、余大化(1899-1927)——革命烈士,潛山縣早期革命活動家,中共潛山特支書記,在梅城推行革命活動中被捕遇害。
56、汪旭升(1900-1930)——革命烈士,潛山縣嶺頭求志國小校長、六都特支書記、潛山中學庶務,後在嶺頭組織農民暴動,任游擊大隊副政委,在白岩寨遭遇敵人偷襲,犧牲。
57、金步蟾(1901-1933)——革命烈士,潛山縣逆水支部書記,秋浦縣委組織部長,徽州工委執行委員,在秋浦被捕遇害。
58、徐勛(1901-1936)——革命烈士,潛山中學第一任校長,組建獨立游擊大隊,任游擊大隊政委,繼任獨立二師副政治部長、主任,病逝於浙江。
59、烏以風(1901-1989)——山東聊城人(後遷潛山野寨)、教授,在潛山助范苑聲創辦景忠中學(野寨中學),潛心考察研究天柱山,認真撰寫《天柱山志》。
60、范苑聲(1901-1990)——社會賢達,安慶行署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天柱山開發主任委員,邀烏以風創辦景忠中學並親任董事長兼校長;抗戰勝利後,任國民黨中央立法委員,赴台後繼任立委;范苑聲學問淵博,著述甚豐,於經濟學說有更多研究。
61、王貫之(1902-1974)——兩黨民主人士,潛山華正中學第二任校長、省參議員;解放後,任蕪湖第一中學校長,第二屆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62、王樅(1902-1983)——教育家,CC分子,國民黨省黨部秘書長、《皖報》社長,創辦縣立農業職業學校;後來離大陸去台,任台灣師範大學教授、省教育廳主任秘書。
63、黃梅戲雙旦——左四和(1902-1983),有口述原著《女駙馬》等多出,豐富了黃梅戲劇目;胡遐齡(1908-1983),有口述原著《砂子崗》等作品20多出,豐富發展了黃梅戲唱腔,現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安徽理事,省政協第三屆委員會委員。
64、陳桂珍(1903-1949)——先進的革命民眾,熱情幫助新四軍、解放軍,被國民黨“還鄉隊”折磨毒打犧牲,潛山縣人民政府追授“新四軍母親”的稱號。
65、韓景侯(1905-1935)——革命烈士,中共黟(縣)、祁(門)縣委書記,柯林暴動總指揮,在祁門珍珠塔開展革命活動時被捕遇害。
66、張牧野(1906-1976)——農工民主黨人,張恨水胞弟;國民黨安徽省第九專署、第六專署視察主任、當塗縣縣長,策反蕪湖地方武裝投誠起義,以迎接解放軍渡江。
67、陳醒(1910-2005)——中共黨員,新四軍皖東北洪澤湖縣長、淮北銀行行長,解放後任中財委商組局長、商業部辦公廳主任。
68、邵文俊(1911-1986)——中共黨員、編織技師,縣先進工作者,有竹蓆作品80餘幅尤享盛名,其中“迎客松”畫屏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安徽廳中。
69、李肇訓(1911-1987)——民主人士,國民黨上海警備司令部醫院軍醫組長、地下黨外工作者;該醫院被改編為第三野戰軍100醫院後,留任為連主治醫師,並逐漸提升到副院長;1984年被吸收入黨,舉為滄浪區政協委員。
70、余法成(1914-1949)——革命烈士,桐城五區新安村農會主席武工隊長,因叛徒告發被捕活埋。
71、餘思明(1914-1981)——中共黨員、勞動模範,農村合作化改造帶頭人,槎水公社林建大隊書記、公社副社長、公社黨委委員,縣、省人大代表。
72、彭年(1915-1948)——革命烈士,新四軍7師挺進團排長,桐城三區區委書記兼三中隊政委、區長,在五脊嶺滴水崖突圍中壯烈犧牲。
73、王零(1918-2010)——新四軍蘇北軍部參謀,中共山東省無棣縣委副書記、霑化縣委書記;解放後,長期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為教師隊伍的建設做貢獻。
74、張海(1918-1968)——中共黨員,組建“張海游擊隊”,多次有力地配合其他部隊作戰;劉鄧大軍進駐後,任桐潛第七區(源潭)區長;解放後任潛山縣副縣長,馬鞍山市採石區副區長,林業、勞動局副局長。
75、江才喜(1918-1972)——中共黨員,勞動模範,源潭區雙峰大隊書記、公社黨委、區委委員。
76、段曙光(1923-2010)——新四軍第七師團參謀,華野營教導員,志願軍團政委,擢新疆軍區紀委書記、副政委,中將。
77、呂濟民(1928-)——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專家組組長、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館專家組組長。
78、余英時(1930-)——著名學者,余協中之子,對儒家思想及中國道統文化的現代詮釋自成一體,有著述《士與中國文化》、《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等多達數十種。
79、范光陵(1932-)——電腦專家,范苑聲之子,美國猶他州州立大學哲學博士,任台灣中興大學教授、系主任,國立成功大學商學院院長。
80、胡之璧(1934-)——中國工程院院士,德國圖平根大學理學博士,主要從事中藥生物技術研究,套用現代細胞生物工程技術,在國際上首先培育出轉化得率最高的洋地黃細胞株,即著名的“胡氏細胞株”。
81、夏菊花(1937-)——著名雜技表演藝術家,武漢市文化局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文聯主席、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主席,擅長《頂碗》,主要演出有《軟功咬花》、《春燕展翅》,被譽為“最美的中國藝術”、“頂碗皇后”。
82、徐世全(1942-)——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南京、石家莊軍事院校副院長,中國軍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軍事學重點學術期刊《中國軍事教育》主編。
83、韓再芬(1968-)——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安慶再芬黃梅戲院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獲上海“白玉蘭獎”主角獎,黃梅戲電視雙“十佳”演員,獲獎作品有:《鄭小姣》、《女駙馬》、《莫愁女》、《楊貴妃》、《孔雀東南飛》等20多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