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國

皖國

春秋之前就已經出現,今潛山縣為主以及周邊一部的所在地,首都就是現今潛山縣。通往潛山火車站的路,目前還叫皖國路。《安徽省志》記載: 今名梅城鎮(潛山縣城),是三代時古皖國都邑,漢晉的皖縣城。遠古時期,這裡為蠻夷和淮夷南下的交融地區,主要部落為物質文明較高的淮夷種族中的群舒部族,尤其是伯益部落活動的重要場所。伯益部族在啟建家天下後,退居今大別山東部建立了六、英、皖等部族方國。今潛山縣境屬古皖方國。由於它具有高度的文明,成為江北地區的大國,與中央王朝保持親善關係。

皖國介紹

皖公

皖公,安徽之祖、春秋時期皖國的仁慈君主、皖山皖水皖地皖人皖城、安徽簡稱“皖”的由來。

皖公山

山名。又名 潛山 、 天柱山 。在今 安徽省 潛山縣 西北。 漢武帝 曾封為南嶽。 唐 李白 《江上望皖公山》詩:“奇峯出奇雲,秀木含秀氣。清宴 皖公山 ,巉絕稱人意。”亦省作“ 皖山 ”、“ 皖公 ”。 宋 陸游 《 入蜀記》卷三:“至 趙屯 ……北望正見 皖山 。” 清 姚鼐 《送陳東浦方伯自江寧移任安徽》詩:“ 皖公 先在望, 泗 上且須臾。”參見“ 南嶽 ”。

皖國另一說

古桐國

皖國皖國

“皖國”,即古桐國。桐,或桐國

,偃姓,皋陶後裔,今安徽桐城市北,與群舒方國關係密切。春秋時,桐國大體為北上爭雄南方大國楚、吳、越國附庸,時而依附吳,越滅吳後,屬越。《兵聖孫武》記載:豫章附近,存在獨立小侯國。每年向楚另納賦,獲得楚保護。武用其不滿,桐叛楚。舒鳩國為吳所有,武設誘敵之計。使楚:“吳怕楚,若楚攻吳,代楚伐桐。”楚軍伐吳,入豫章,觀吳。武見敵中,便派軍往豫章南江,作伐桐架勢,惑楚;暗中吳軍主力,至巢城集結出擊。楚駐數月,征吳未果,士氣落,軍心渙。吳突抵,圍楚軍,留缺口,猛攻,楚敗。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楚滅越,桐國再度附楚,在強鄰環伺的春秋時代,弱小桐國不得不朝吳暮楚,戰戰兢兢揣摩大國臉色,後被楚吞了。十七世紀,桐城派朱書云:“吾安慶,古皖國也...神明之奧區,人物之淵藪也。然元以後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強半徙自江西、浙江,其徙自他省會者錯焉,土著才十一二耳。”

桐國、空桐為同姓之國

“皖國”,桐國、空桐為同姓之國,子姓殷人(商朝人)的後裔。商代桐國在今河南虞城縣南5里的桐亭。周滅商後,部分桐人逃至安徽桐城,在南淮夷和群舒之間復立桐國。桐國便和商代發生聯繫,且經歷失國復國曲折。皖江文化歷史悠久:前推至新石器時代的薛家崗文化,後經西周古皖國,秦代衡山郡,東漢廬江郡,南宋安慶城,直到1667年安徽建省,綿延不斷。《桐城縣誌》記載:“夏商之際,桐城屬揚州之域。周置桐國,為楚附庸。周敬王十二年(前508)夏,桐叛楚,屬吳.越滅吳後,屬越.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楚滅越,桐國再度附楚。”。

諧音於“桐”---桐國即空桐國

“皖國”,諧音於“桐”---桐國即空桐國,空為發語詞,類似居巢中的居,無實際意義。空桐即桐。從史籍記載看:商朝之空桐國,也稱為空同國,為商代始祖契的後代分封之國,子姓。今甘肅平涼有空同山,在福祿縣東南六十里。《抱朴子.內篇》雲‘黃帝西見中黃子,受九品之方,過空桐,從廣成子受自然之經’,即此山。契為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可見空桐國出自子姓商人後裔應該沒有問題,但空桐國是否和桐國同源或有某種傳承關係就不得而知了。甘肅距江淮,有時空距離。潘承祥曰:“此皖國,非彼桐國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