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孔雀王朝

,於公元前323年建立孔雀王朝 。 孔雀王朝是一個奴隸制國家。 至此,孔雀王朝滅,巽伽王朝興。

簡介孔雀王朝(前323~前187)

Maurya Dynasty
古代印度摩揭陀國的奴隸制王朝。因其創造者旃陀羅·笈多出身於孔雀家族而得名。阿育王在位期間,南亞次大陸除極南端的邁索爾外,全部囊括在孔雀王朝的版圖之內。首都為華氏城(今巴特那)。
孔雀王朝(英文Maurya,約前321年至前324年~約前187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國著名的奴隸制王朝。因其創造者旃陀羅笈多(月護王)出身於一個飼養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該王朝是第一個統一印度的政權,阿育王在位期間,南亞次大陸除極南端一部分外,全部囊括在孔雀王朝的版圖之內。首都為華氏城(今巴特那)。阿育王統治下的孔雀帝國,是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阿育王本人在行政、軍事、司法等方面都有絕對的權威。全國分為若干行省,行省總督通常由王子擔任,但行省內部仍有著許多保持自治或半獨立的部落,這說明孔雀帝國還不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
前325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從印度河流撤走,在旁遮普設立了總督,留下了一支軍隊。這時,旃陀羅笈多率領當地人民揭竿而起,組織了一支軍隊,趕走了馬其頓人。隨後,又推翻了難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定都華氏城。到了旃陀羅笈多的兒子賓頭沙羅統治時期,孔雀王朝已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孟加拉灣,德乾高原以及遠達阿拉伯海的廣大領域。
前3世紀中葉,阿育王在位時國勢強盛,除印度半島南端外統一印度全境,定佛教為國教,到處派傳教士去往各地宣傳佛教,一時亞非歐三洲都有佛教徒的足跡。經阿育王提倡,佛教遂成為世界重要宗教之一。
孔雀王朝在約前187年為巽加王朝所取代。

歷史淵源

在難陀王朝統治末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入侵,北印度政局十分動盪,到處發生人民起義。出身低賤的旃陀羅·笈多乘機崛起,推翻難陀王朝,自立為王,趕走馬其頓駐軍,統一北印度 ,於公元前323年建立孔雀王朝 。公元前305年,塞琉古王國入侵印度 ,戰敗求和 ,把大體相當於今阿富汗和俾路支斯坦的大片土地割讓給印度 。約公元前298年,旃陀羅·笈多去世,其子頻頭沙羅繼位。20餘年後頻頭沙羅死,其子阿育王繼位。在阿育王時期,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定佛教為國教。
孔雀王朝時期生產力有很大提高。鐵器的製造和使用已非常普遍。農產品種類增多,農業占有顯著優勢。紡織、金屬加工和造船等手工業都有發展。同中國、兩河流域、埃及等地有較活躍的貿易關係。孔雀王朝是一個奴隸制國家。普遍存在著家庭奴隸制,似乎並沒有大規模地使用奴隸,土地為國王所有。國家有60萬步兵,3萬騎兵,9000隻戰象。
孔雀王朝的統治是不鞏固的。各個地區在政治 、經濟 、文化上都有很大的獨立性。阿育王死後,帝國逐漸分裂,其勢力僅及恆河部分地區。約在公元前187年(一說前185) ,孔雀王朝末代國王布利哈德羅陀為其部將普士亞密多羅·巽伽所殺。至此,孔雀王朝滅,巽伽王朝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